首页 公文范文 旱灾的防治措施

旱灾的防治措施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3:0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旱灾的防治措施,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旱灾的防治措施

篇1

[16]郭宇航,侯学敏,刘占超,等.翁牛特旗防沙治沙战略布局与防治措施构想[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13,36(5):83-84.

[17]王旭东,陈秀芳,敖 东,等.荒漠化防治开启"翁牛特模式"[J].内蒙古林业, 2015(1):8.

篇2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03-04-46-02

泗县位于安徽省东北部,黄淮海南端,地处苏皖2省5县交界地带,是产粮大县,小麦是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85%以上。小麦平均产量正常年份为428kg/667m2,高的年份可达495kg/667m2,低的年份为387kg/667m2,年份之间产量波动较大。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灾害天气和人为因素造成的。

1 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原因

1.1 农田水利设施不健全,旱灾频繁 泗县农田水利虽然经过国家投资多个项目的综合治理,河、大沟基本畅通,但仍有些河、大沟淤堵,特别是近年来秸秆禁烧,农民把秸秆堆积在河、沟中,有的田头沟、地边沟被挤占耕种,造成部分河、大沟、田头沟、地边沟不畅通,遇到大的水灾时不能及时排涝。同时农田中的机井缺少,不能达到干旱时所有的农田都能得到及时、有效地灌溉,旱灾频繁。据气象部门提供的气象资料显示:近20a中有10a为干旱年份,造成小麦不能正常生长而减产。

旱灾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秋旱。小麦秋种遇干旱情况,有的农户坐等自然降雨,有的灌溉较晚,有的虽灌溉但水量不足,造成小麦不能适时播种,不能保证在适期内―播全苗;越冬前干旱。越冬前(泗县小麦越冬期在12月20日左右)干旱,造成小麦根系不下扎,发育不良,越冬期耐冻性差;拔节期干旱。小麦拔节期干旱,会使幼穗分化受阻,难以形成大穗。

1.2 倒伏 泗县小麦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倒伏。倒伏导致叶片光合作用降低,造成减产。发生倒伏的原因有以下几种。扬花灌浆期,遭遇大雨、大风。密度过大,茎秆柔软;氮肥用量过大,茎秆细长柔软;耕层浅,根系不发达且分布于土壤的浅层;受纹枯病为害,茎基部乃至整个茎秆发生病变。发生倒伏的时间不同,减产程度不同:扬花期倒伏,减产30%~40%;灌浆前期(小满之前)倒伏,减产20%~30%;灌浆末期(小满之后)倒伏,减产10%~20%。小麦播量过大、密度过大是造成倒伏的主要原因。科学的小麦播量要求为10~12.5kg/667m2,大部分田块的播量达到20~22.5kg/667m2,有的达25kg/667m2以上。

1.3 冻害 冻害发生的程度,取决于降温程度和低温持续时间的长短。冻害包括冬季冻害和春季冻害。冬季冻害:在冬季遇到低温造成叶片受冻,在冻害特别严重时,才会冻死分蘖,但不会冻死分蘖节,这种冻害对产量影响不大。泗县推广的小麦品种几乎都是半冬性品种,抗寒性强,冬季一般不会被冻死。春季冻害:春季冻害可分为早春冻害和春末冻害。早春冻害:多发生在2月中、下旬至3月份,一般只叶片受冻;春末晚霜冻害多发生在3月下旬~4月上旬,又叫”倒春寒”。此时小麦抗寒能力显著下降,特别是幼穗分化至四分体形成期(孕穗期)前后,对低温特别敏感,此时遇到低于4℃就会对其造成伤害,形成“哑巴穗”、白穗、光秆穗、半截穗,减产严重。泗县2013年4月7日最低温2℃,4月10日最低温1℃,造成当年小麦白穗、半截穗、光秆穗较多,小麦减产10%~30%。

1.4 耕种技术不到位 有的农户常年用旋耕机旋耕,耕层逐渐变浅;有的秸秆还田时秸秆粉碎质量不好,造成土壤耕层不实、悬空;有的播种过深,地中茎过长,最多长达7~8cm;有的播后不镇压,出苗不齐,且易遭受冻害和旱害。

1.5 旺苗和弱苗多 旺苗可分为早旺苗和密旺苗,播种较早再遇到暖冬,会在冬前形成早旺苗;适期播种,播量过大,遇上暖冬气候,会形成密旺苗。泗县小麦多出现密旺苗。俗话说:“麦无二旺”,年前旺,年后就不旺,旺苗会造成减产。晚播苗和弱苗,因苗小抗寒性差,容易遭受冻害。

1.6 病虫草危害 小麦遭遇病虫草危害,造成不同程度的减产,有的损失惨重。如2003年泗县赤霉病普遍发生较重,一般减产10%~17%,南部发生最重的减产30%。草害:杂草可分为阔叶杂草和禾本科杂草。虫害:主要有地下害虫(蝼蛄、蛴螬、金针虫)、麦蜘蛛、蚜虫(苗蚜、穗蚜)、吸浆虫等。病害:主要有纹枯病、白粉病、锈病、赤霉病、颖枯病等。

2 防治措施

2.1 加强农田基本建设 政府应增加投资,加强对河道、沟的清淤、疏浚,修整田头沟、地边沟、腰沟、畦沟,达到河、沟道道畅通。同时增加机井的数量并合理布局,达到涝能排、旱能灌。干旱发生初期,政府及技术人员及时动员农民开展灌溉,特别是要浇好“三水”:底墒水、越冬水、拔节水。提倡农民浇“增产水”,而不是麦苗干得奄奄一息时浇“救命水”。

2.2 防止倒伏 选择抗倒品种;适期播种,培育壮苗;推广深耕深松技术,增加耕层,促进根系下扎;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控制氮肥的用量和推广氮肥后移技术;控制播量,降低密度,在适期适墒的情况下,播量10~12.5kg/667m2,不超过15kg/667m2;及时防治纹枯病。

2.3 防止冻害 选择抗寒品种;适期播种,培育壮苗;提高整地和播种质量,播后镇压,保证一播全苗;镇压弥合土壤裂缝防冻;灌水防冻应根据天气预报,在寒流到来之前1~2d突击浇灌麦田,墒情好时可以不浇;寒流到来之前,在麦田四周堆放碎草熏烟,驱赶寒流;寒流过后,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或叶面肥,促进恢复。

篇3

Abstract: human development. Coordinating harmoniou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ust keep with the natural relationship. Water and soil is the foundation of all living things thrive, basic resource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Soil and water resources of inorganic and organic sectors profession, biological and non-biological world, promoting the natural ecosystem material and energy exchang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overall condition of the soil erosion in China, and the soil erosion hazards and effective prevention measures.Keywords: soil erosion; influencing factors; hazards; prevention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S15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引言

水土流失危害水土流失在我国的危害已达到十分严重的程度,它不仅造成土地资源的破坏,导致农业生产环境恶化,生态平衡失调,水灾旱灾频繁,而且影响各业生产的发展。水土流失不仅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造成群众生活贫困,而且为下游江河带来严重的洪水泥沙危害。被洪水淹没的地方,不论城镇和农村,人民的生命财产都遭受严重损失。

一、我国水土流失的状况

水土流失面积大、分布广,而且强度大、侵蚀重,再加上成因复杂,区域差异明显。泥沙淤积在湖泊、水库、河床,对整个国民经济建设造成的危害更是十分深远,在全国各省(区)不同程度地都存在这样的问题。我国是个多山国家,山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3,土地荒漠化、盐硷化面积也不断扩大。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季风气候,降水量集中,雨季降水量常达年降水量的60%一80%,且多暴雨。

水土流失、土壤盐渍化、沙化、贫瘠化、渍涝化以及自然生态失衡而引起的水旱灾害等,使耕地逐日退化而丧失生产能力。而其中水土流失尤为严重,乃是我国的又一个严重危机。

二、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

水土流失是不利的自然条件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互相交织作用产生的。不利的自然条件主要是:地面坡度陡峭,土体的性质松软易蚀,高强度暴雨,地面没有林草等植被覆盖;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诸如:毁林毁草,陡坡开荒,草原上过度放牧,开矿、修路等生产建设破坏地表植被后不及时恢复,随意倾倒废土弃石等。水土流失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形、地貌、气候、土壤、植被等,这些自然因素必须同时处于不利状态,水土流失才能发生与发展,其中任何一种因素处于有利状态,水土流失就可以减轻甚至制止,我国产生水土流失的地形地貌主要有三种:一是坡耕地,二是荒山荒坡,大片的荒山荒坡被,坡陡,植被很差,特别是草皮一旦遭到破坏,侵蚀量将成倍增加。三是沟壑,有沟头前进、沟底下切和沟岸扩张三种形式。

(二)人为因素:主要是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利用,如乱砍滥伐、毁林开荒、顺坡耕作,草原超载过牧,以及修路、开矿、采石、建厂,随意倾倒废土、矿渣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这些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可以使地形、降雨、土壤、植被等自然因素同时处于不利状态,从而产生或加剧水土流失,而合理的人类活动可以使这些自然因素中的一种或几种处于有利状态,从而减轻或制止水土流失。

三、水土流失的危害

水土流失破坏地面完整,降低土壤肥力,造成土地硬石化、沙化,影响农业生产,威胁城镇安全,加剧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导致群众生活贫困,生产条件恶化,阻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冲毁土地,破坏良田

由于暴雨径流冲刷,沟壑面积越来越大,坡面和耕地越来越小。

(二)土壤剥蚀,肥力减退

由于水土流失,耕作层中有机质得不到有效积累,土壤肥力下降,坡地一经暴雨冲刷,就会使含腐殖质多的表层土壤流失,造成土壤肥力下降,据试验分析,当表层腐殖质含量为2%~3%时,如果流失土层1cm,那么每年每平方公里的地上就要流失腐殖质200t,同时带走6一15t氮,10-15t磷、200-300t钾。

此外,水土流失对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农业生态环境也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它破坏土壤结构,造成耕地表层结皮,抑制了微生物活动,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和有效供水,降低了作物产量和质量。

(三)生态失调,旱涝灾害频繁

水土流失加剧,导致生态失调、旱涝灾害频繁发生且愈演愈烈。由于上游流域水土流失,汇入河道的泥沙量增大,当挟带泥沙的河水流经中、下游河床、水库、河道,流速降低时,泥沙就逐渐沉降淤泥,使得水库淤浅而减小容量,河道阻塞而缩短通航里程,严重影响水利工程和航运事业。

(四)淤积水库,堵塞河道

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下泄河道和渠道,导致水库被迫报废,成了大型淤地坝。

四、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

(一)减少坡面径流量,减缓径流速度,提高土壤吸水能力和坡面抗冲能力,并尽可能抬高侵蚀基准面。

在采取防治措施时,应从地表径流形成地段开始,沿径流运动路线,因地制宜,步步设防治理,实行预防和治理相结合,以预防为主;冶坡与冶沟相结合,以冶坡为主;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以生物措施为主,采取各种措施综合治理。充分发挥生态的自然修复能力,依靠科技进步,示范引导,实施分区防治战略,加强管理,突出保护,依靠深化改革,实行机制创新,加大行业监管力度,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