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7:33:19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旱灾防治措施,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洛川县位于东径109°-110°,北纬38°-39°之间。属渭北高塬沟壑区,塬大沟深,沟谷与塬面高差达百米以上。土壤以垆土、黄绵土为主,土层深厚质地疏松,海拔在1000-1200m,年平均温度9.2℃,昼夜温差大,且紫外线照射强烈,自然资源丰富,是发展苹果生产的良好基地。全县水资源总量6633.8万m3(地下水可采量1533.7万m3),人均占有水资源量326.8 m3,亩均占有水资源24.5 m3,多年平均降水量623.2mm,蒸发量860.3mm,降雨偏少,水资源严重缺乏,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十年九旱,是一个典型的旱作农业区。干旱缺水是制约全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乃至县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主要矛盾。论文参考网。水旱灾害是洛川县的主要自然灾害。旱灾与水灾相比,其发生的频次范围、危害程度更为严重,因此旱灾是主要灾害。现就洛川水旱灾害的成因、特征、规律及其防治措施作以浅析。
1.水旱灾害成因特征
1.旱灾
1.1.1特征
(1)、据省自然灾害记载:从公元1759年到1940年的182年中,洛川大旱38次。频率为5年一遇。光绪三年“秦晋历冬经春及夏不雨。地千里,秦晋连、人相食、道堇相望,卖女弃婴,指不胜屈”。论文参考网。1931年“洛川、旱、黄连镇与吴庄镇等九镇无收”。哀鸿遍野,惨不忍睹。
(2)、洛川气象站1955-1980年气象资料记录,26年间出现大小干旱40次,其中春旱和伏旱各占25%,秋旱占23%。大旱,旱期在100天以上,降水比正常年景偏少60%以上;中旱,旱期50天至99天之间,降水偏少50%;小旱,旱期30天至49天,降水偏少40%。
洛川县干旱分类频次调查表
1.1.2成因
旱灾的形成,因素很多,是自然和社会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以自然或气候因素作主要分析。
(1)、洛川属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受东南亚季风影响较弱,降水偏少,是本区域多干旱灾害的基本原因。
(2)、降水量不能满足作物所需,多年平均降水量627.7mm,季节分布不均,7、8、9三个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以上,且多以暴雨出现,降水形成径流流走,造成了本区域旱灾的普遍性和持续性。
(3)、洛川以苹果为主导产业,其品质独特,品味享愈全国。截止2009年底全县已发展苹果种植面积52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90%左右,年仅苹果一项人均纯收入530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80%。就苹果需水规律而言,每生产1g干物质需水146-233g,果树吸取的水量95%以上都消耗于蒸腾。据资料计算,1株3年生长的果树,平均每天大约蒸腾失水110kg,年每株折合17T,或每亩100-110T,相当于降雨量150-170mm,即是在分布均匀条件较好的情况下,果树吸收的水分也只占三分之一左右。论文参考网。且降雨量年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内。而苹果树需水高峰期的三至五月为幼果膨大期如遇干旱,新梢和叶片生长受阴,落果严重,直接影响当年品质、产量和下年产量。而此时降水量约占年降水量的10%左右,远远满足不了果树生长需要,这个差额必须要以灌溉补充。
(4)、旱地面积多抗旱难度大,全洛川总面积1804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260 km2,占70%。统计资料表明,全县耕地52万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12万亩,旱地农业主要依靠天然降水,丰欠与否,直接关系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社会繁荣。
1.2水灾
1.2.1特征
(1)、洛川水灾多以暴雨形式同现,据洛川气象站1955-1980年26年的统计资料,洛川暴雨大多集中发生在7-9月,共出现19次,频率为95%。据《陕西省自然灾害史料》记载,洛川1933年6月山洪暴发,冲没良田无数。厢西堡、菩堤等十余村7月2、3日恶风暴雨,雹大如拳,山洪暴发,继以大水,深约数尺,冲没禾苗,摧毁房屋,灾情奇重。
洛川县历年暴雨出现情况
(2)、水灾频率
一般洪水(10-20年一遇)平均出现3次;大洪水(20-50年一遇)约2年出一次,特大洪水(大于50年)约10年出现一次。
(3)、自然灾害中还有冰雹、连阴雨、霜冻、大风等。
1.2.2成因
(1)、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受东南亚环流季风变化影响,气候多变,夏季多阵雨暴雨,秋季雨连绵。阵雨或暴雨至山洪暴发,河水猛涨,造成洪水灾害。
(2)、人类活动。随着各行各业的建设和人类活动,造成区域下垫面的变化,植被破坏,基本建设中忽视自然规律等。
2.防治措施
多年来,本区域人民饱受了水旱灾害之苦,在同灾害的斗争中,探索了一些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概括起来讲,主要有以下几条措施。
2.1发展农业节水灌溉措施,减轻旱灾频率和影响。
(1)工程措施:节水灌溉措施种类很多,渠道防渗措施,低压管道输水管灌、渗灌、喷灌、微喷灌、脉冲灌等,其它节灌措施如膜上灌、膜下灌、沟畦改造等。
(2)农业综合节水措施:耕作保墒、覆盖保墒、水肥耦合措施等。
2.2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通过修建水利工程、水保措施、生物措施,整好一块田,建造一片园,蓄起一池水,做到拦、蓄、管、节等综合防治措施。有效的拦蓄了地面径流和泥沙。
2.3增强水患意识,抗御洪涝灾害。修建水利骨干工程,提高抗洪减灾能力,树立长期抗灾思想,加强工程管护与洪水预报,制定防、抢险预案,提高抵抗洪涝灾害的综合能力。
2.4 要重建重管,制定严格的工程管理和使用办法,改变过去重建轻管,猴子搬包谷式的建设水利工程,确保工程能可持续长久的发挥作用;
3.结语
洛川县是一个农业县,水旱灾害是县域内所有灾害中最严重、影响最大的灾害,水旱灾害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增产增收乃至社会稳定,分析了水旱灾害的特征、成因及其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1]叶守泽,夏军.水文科学研究的世纪回眸与展望[J].水科学进展,2002,13(1):95-961.
[2]邓铭江,郭春红.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水文与水资源问题.
[3]洛川县志.
本文就不同灾害对春小麦生产造成的危害情况进行阐述,提出相应的预防、补救措施,以避开或减轻这些灾害的影响,实现黑龙江省春小麦的高产、稳产。
1 旱灾
旱灾是黑龙江省发生最频繁,影响最大的农业气象灾害,也是目前制约黑龙江省春小麦生产的瓶颈。黑龙江省小麦产区传统的播种时间为4月初,这样,出苗后至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小麦都处于干旱环境中,由于土壤干旱或大气干旱,小麦根系从土壤中吸收到的水分难以补偿蒸腾的消耗,使植株体内水分收支平衡失调,引起小麦生育异常,小麦穗分化不良,穗小、穗粒数减少,并最终导致减产和品质降低,"卡脖旱"成为威胁小麦生产的主要问题。
为了克服干旱对小麦的影响,在生产主要采取:选择抗旱性品种、灌溉和小麦晚播技术。如遇春旱,在小麦3叶期至分蘖期灌水一次。每公顷从总肥量中拿出7.5kg氮肥随水灌施,效果很好。在没有灌溉条件的情况下,推迟小麦的播种时间,采取小麦晚播技术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小麦播种时间可以推迟到5月末。
2 除草剂残留药害
黑龙江省是麦豆主产区,小麦多与大豆进行轮作,种植大豆过程中咪草烟、异恶草松、氟磺氨草醚等长残效除草剂应用量较大、应用年限较长,后茬种植小麦药害比较严重。
生产上常见除草剂药害有异恶草松(广灭灵)使小麦褪绿,白化;咪草烟(普施特)致小麦生长发育受阻,生长缓慢,叶尖、根尖发黄;氟磺氨草醚致小麦叶片扭曲、开裂、致死等。
防治措施:小麦出苗后,农户要经常到田间查看麦苗长势,发现受药害症状及早进行防治,主要方法是采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尿素或者腐植酸类叶面肥混合喷施。根据药害发生程度喷施1-3遍。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3 倒伏
小麦倒伏分根倒伏和茎倒伏。
倒伏防治措施:1、选用抗倒伏品种,如龙麦33、龙辐麦17等。2、采用合理的种植密度。每公顷播种量300―350公斤,公顷保苗600―700万株。3、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小麦三叶一心时,喷施多效唑、稀效唑和吨田宝等植物生长调节剂,起到促进小麦基部第一节、第二节节间缩短、茎秆增粗,防止倒伏。4、压青苗。小麦3叶期压青苗,根据土壤墒情和苗情用镇压器镇压1-2次。采用顺垄压法,禁止高速作业。压青苗能提高幼苗素质,既能起到壮秆、促进分蘖的作用,同时还能增强抗旱能力。5、喷施叶面肥。为了提高粒重和改善品质,抽穗期和扬花前,每公顷用磷酸二氢钾2.25kg,加5kg氮肥,加适量粉锈宁,对水喷施。喷施磷酸二氢钾还有使小麦茎秆强壮,防止倒伏的作用。
4 防病虫
黑龙江省春小麦生产常发生的病虫害有粘虫、根腐病、赤霉病、腥(散)黑穗病,其中以黑穗病的危害最为严重。
4.1 粘虫
小麦田每平方米有粘虫30头时,在幼虫3-4龄期,喷施菊酯类杀虫剂每公顷300~450ml对水喷施。在每百穗有800头蚜虫时,用吡虫啉防治。
4.2 赤霉病
赤霉病是真菌病害,可以侵染小麦的各个部位,从小麦的苗期至成熟期均可发生。
药剂防治是赤霉病防治的关键。由于种植品种不同,播种期也有差异,麦株抽穗扬花时期和快慢也有不同,所以,施药时间和次数,要因小麦生长情况灵活掌握,一般在小麦抽穗扬花期每亩用50%的多菌灵100克,对水喷施,间隔5――7天再喷一次。最好用超微粉和胶悬剂,效果比可湿性粉剂好。
4.3 根腐病
小麦根腐病是一种真菌病害,对小麦品质影响极大,一般减产10~30%,严重高达30~70%。
防治措施:针对小麦根腐、黑穗病采用种子处理技术。目前最安全有效的方法是采用6%戊唑醇(主防所有黑穗,兼防根腐病)可湿粉或含有戊唑醇的麦类种衣剂拌种,6%戊唑醇可湿粉用量是种子重量的万分之三至万分之四。也可采用50%福美双(防治散黑穗无效)拌种,用量是种子重量0.3%或采用40%拌种双拌种用量是种子重量的0.2~0.3%,注意不能随拌随播。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03-04-46-02
泗县位于安徽省东北部,黄淮海南端,地处苏皖2省5县交界地带,是产粮大县,小麦是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85%以上。小麦平均产量正常年份为428kg/667m2,高的年份可达495kg/667m2,低的年份为387kg/667m2,年份之间产量波动较大。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灾害天气和人为因素造成的。
1 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原因
1.1 农田水利设施不健全,旱灾频繁 泗县农田水利虽然经过国家投资多个项目的综合治理,河、大沟基本畅通,但仍有些河、大沟淤堵,特别是近年来秸秆禁烧,农民把秸秆堆积在河、沟中,有的田头沟、地边沟被挤占耕种,造成部分河、大沟、田头沟、地边沟不畅通,遇到大的水灾时不能及时排涝。同时农田中的机井缺少,不能达到干旱时所有的农田都能得到及时、有效地灌溉,旱灾频繁。据气象部门提供的气象资料显示:近20a中有10a为干旱年份,造成小麦不能正常生长而减产。
旱灾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秋旱。小麦秋种遇干旱情况,有的农户坐等自然降雨,有的灌溉较晚,有的虽灌溉但水量不足,造成小麦不能适时播种,不能保证在适期内―播全苗;越冬前干旱。越冬前(泗县小麦越冬期在12月20日左右)干旱,造成小麦根系不下扎,发育不良,越冬期耐冻性差;拔节期干旱。小麦拔节期干旱,会使幼穗分化受阻,难以形成大穗。
1.2 倒伏 泗县小麦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倒伏。倒伏导致叶片光合作用降低,造成减产。发生倒伏的原因有以下几种。扬花灌浆期,遭遇大雨、大风。密度过大,茎秆柔软;氮肥用量过大,茎秆细长柔软;耕层浅,根系不发达且分布于土壤的浅层;受纹枯病为害,茎基部乃至整个茎秆发生病变。发生倒伏的时间不同,减产程度不同:扬花期倒伏,减产30%~40%;灌浆前期(小满之前)倒伏,减产20%~30%;灌浆末期(小满之后)倒伏,减产10%~20%。小麦播量过大、密度过大是造成倒伏的主要原因。科学的小麦播量要求为10~12.5kg/667m2,大部分田块的播量达到20~22.5kg/667m2,有的达25kg/667m2以上。
1.3 冻害 冻害发生的程度,取决于降温程度和低温持续时间的长短。冻害包括冬季冻害和春季冻害。冬季冻害:在冬季遇到低温造成叶片受冻,在冻害特别严重时,才会冻死分蘖,但不会冻死分蘖节,这种冻害对产量影响不大。泗县推广的小麦品种几乎都是半冬性品种,抗寒性强,冬季一般不会被冻死。春季冻害:春季冻害可分为早春冻害和春末冻害。早春冻害:多发生在2月中、下旬至3月份,一般只叶片受冻;春末晚霜冻害多发生在3月下旬~4月上旬,又叫”倒春寒”。此时小麦抗寒能力显著下降,特别是幼穗分化至四分体形成期(孕穗期)前后,对低温特别敏感,此时遇到低于4℃就会对其造成伤害,形成“哑巴穗”、白穗、光秆穗、半截穗,减产严重。泗县2013年4月7日最低温2℃,4月10日最低温1℃,造成当年小麦白穗、半截穗、光秆穗较多,小麦减产10%~30%。
1.4 耕种技术不到位 有的农户常年用旋耕机旋耕,耕层逐渐变浅;有的秸秆还田时秸秆粉碎质量不好,造成土壤耕层不实、悬空;有的播种过深,地中茎过长,最多长达7~8cm;有的播后不镇压,出苗不齐,且易遭受冻害和旱害。
1.5 旺苗和弱苗多 旺苗可分为早旺苗和密旺苗,播种较早再遇到暖冬,会在冬前形成早旺苗;适期播种,播量过大,遇上暖冬气候,会形成密旺苗。泗县小麦多出现密旺苗。俗话说:“麦无二旺”,年前旺,年后就不旺,旺苗会造成减产。晚播苗和弱苗,因苗小抗寒性差,容易遭受冻害。
1.6 病虫草危害 小麦遭遇病虫草危害,造成不同程度的减产,有的损失惨重。如2003年泗县赤霉病普遍发生较重,一般减产10%~17%,南部发生最重的减产30%。草害:杂草可分为阔叶杂草和禾本科杂草。虫害:主要有地下害虫(蝼蛄、蛴螬、金针虫)、麦蜘蛛、蚜虫(苗蚜、穗蚜)、吸浆虫等。病害:主要有纹枯病、白粉病、锈病、赤霉病、颖枯病等。
2 防治措施
2.1 加强农田基本建设 政府应增加投资,加强对河道、沟的清淤、疏浚,修整田头沟、地边沟、腰沟、畦沟,达到河、沟道道畅通。同时增加机井的数量并合理布局,达到涝能排、旱能灌。干旱发生初期,政府及技术人员及时动员农民开展灌溉,特别是要浇好“三水”:底墒水、越冬水、拔节水。提倡农民浇“增产水”,而不是麦苗干得奄奄一息时浇“救命水”。
2.2 防止倒伏 选择抗倒品种;适期播种,培育壮苗;推广深耕深松技术,增加耕层,促进根系下扎;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控制氮肥的用量和推广氮肥后移技术;控制播量,降低密度,在适期适墒的情况下,播量10~12.5kg/667m2,不超过15kg/667m2;及时防治纹枯病。
2.3 防止冻害 选择抗寒品种;适期播种,培育壮苗;提高整地和播种质量,播后镇压,保证一播全苗;镇压弥合土壤裂缝防冻;灌水防冻应根据天气预报,在寒流到来之前1~2d突击浇灌麦田,墒情好时可以不浇;寒流到来之前,在麦田四周堆放碎草熏烟,驱赶寒流;寒流过后,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或叶面肥,促进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