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急诊科常见的病例

急诊科常见的病例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3:0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急诊科常见的病例,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急诊科常见的病例

篇1

急诊科患者病情危重,医护人员既要能够快速诊断病情、预测并应对患者病情突发变化,又要掌握娴熟的沟通技巧,安抚患者并获取准确主诉,因此工作压力大、且业务素养要求较高[1-2]。急诊科为实习护生必须轮转的科室,由于自身经验不足、操作不熟练以及急诊科患者病情独特等特征,实习护生普遍存在畏惧、焦虑等情绪,不敢动手操作[4-5],因此常出现护理结束后效果欠佳现象,鉴于此,医院急诊科在2018年9月—2019年3月部分实习护生中采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带教等新型教学模式,以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取得显著效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临床对象

选取对象为自2018年9月—2019年3月在医院急诊科实习的护理专业学生,共计60名,均为护理专业本科大四学生。按照随机数字表达法将其分为研究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研究组:男1名,女29名,年龄21~24岁,平均(22.56±3.20)岁。对照组:女30名,年龄21~24岁,平均(22.62±3.17)岁。两组实习护生临床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

1.2方法

对照组:护士进入科室后,护士长带领大家熟悉科室布局、注意事项等,并分配带教老师,每人分发急诊学习计划表。带教老师依据计划温习相关理论知识,并依据学习计划侧重性的指导与讲解;在出科室前,护士长随机抽考计划内容并评价。研究组:在上述方法的基础上同时配合案例介绍、情景模拟带教等。(1)案例介绍,即带教老师在出现典型患者时与实习护生共同研究特殊案例病例,如患者在注入参附注射液60mL时,为什么会出现心慌、胸闷、大汗、面色苍白的问题,具体该如何处理;在原病例基础上,患者血压突然降至85/50mmHg,心率为130次/min,且伴随咳粉红色泡沫痰、气喘等表现,此时发生了什么症状,应该如何处理;抢救过程中,患者自主呼吸消失、呼之不应、大动脉搏动无法触及,此时患者病情进展至哪个阶段,应该如何处理,处理时注意事项是什么?带教老师发放典型病例资料后,要求每位护士详细阅读文献资料,结合教科书内容,互相讨论,共同分析,带教老师引导护生共同思考、鼓励、启发他们对案例的批判性思维,质疑且提出相关问题,并对护生的总结进行点评,指出不足之处。(2)情景模拟,实习护生自行分配角色,扮演患者、医生、家属、护士等,根据学习、实习需求设置情景。①涉及输液场景,准备需要的抢救用品、仪器,假设输液时可能出现的不良事件,按照流程进行操作(患者出现不适—家属通知护士A—护士A查看输液时间、输液量,并调整或关闭输液—护士B通知主治医生—护士C测量患者基本生命体征,并给予吸氧处理—医生查看后评估并进行处理);②常见病患抢救,依据临床特征对患者病情、主要症状及体征进行评估,并遵医嘱立即抢救,护士A帮助患者摆放正确,吸氧并监测生命体征—护士B遵医嘱给药—护士C记录。③急救过程中患者病情持续加重,意识、呼吸及心跳丧失,所有护生需进行心肺复苏的演练;④带教老师参与护生情景模拟,扮演家属、医生及护士等提出疑问,培养护生的应急反应、沟通能力等。情景模拟结束后,护生之间相互评价提问,教师指出不足并督促改进。

1.3观察指标

(1)实习生进入急诊科实习前、后分发《急诊科实习护生临床技能综合评定量表》,包含理论知识、实践知识评定两个方面。理论知识评分包含急诊科常见疾病、病情判断、用药、护理配合注意事项等方面,满分100分,分数与理论知识掌握程度成正比;实践知识评分包含应急能力、基础操作、护患沟通技巧、团队协作能力及创新性等方面,满分100分,分数与实践知识掌握程度成正比。(2)实习结束后,分发《急诊科实习护生对带教学习满意度调查量表》,包含带教内容、带教模式、带教效果、学习意愿等方面,满分100分,分数与带教满意度成正比,其中非常满意:90~100分;比较满意:80~89分;一般:65~79分;不满意:≤64分。

1.4统计学分析

用SPSS20.0软件分析数据,理论知识、实践知识评分、带教满意度评分等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以t检验进行分析对比;带教总满意率等计数资料用例(%)表示,以χ2检验进行分析对比。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实习护生理论、实践知识掌握评分比较

实习前,研究组、对照组理论、实践知识掌握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习结束后,研究组理论、实践知识掌握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带教满意度评分比较

篇2

随着我国医疗就诊模式的转型,各医院急诊科不仅是急、危、重症疾病的抢救中心,还成为社会-医疗供需矛盾的缓冲区和矛盾突显区,对急诊科的医疗安全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口腔专科医院急诊科的医护人员与综合医院一样承受着医疗和社会两大执业风险的压力。由于口腔医学专业和布局的限制,以及口腔疾病人群的广泛性和就诊的不及时性,使得非门诊时段的急诊就诊安全管理成为科室管理的重要内容。然而由于非门诊时段的行政管理是薄弱的,因此医护之间的密切配合成为医疗安全和服务质量的重要保障[1]。作者近3年来将医护配合作为急诊科的安全管理手段应用于临床工作,在预防口腔急诊医疗和护理的风险方面取得了一些经验和体会,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本研究统计2013年10月1日-2016年10月1日共接诊的急诊病例153452人次。其中2013年度接诊46756人次;2014年度接诊51786人次;2015年度接诊54910人次,年平均增长率为8.39%。3年接诊病例中,颌面创伤病例14578例,占本组病例的9.50%;急性牙痛69053例,占45.00%;颌面部急性炎症43488例,占28.34%;急性口腔内出血3836例,占2.50%;非急症病例22497例,占14.66%。3年期间治疗急诊患者中,存在医疗安全风险病例132例,占本组病例的0.086%。

1.2方法

对我院急诊科近3年期间在口腔急诊患者治疗中存在医疗技术和医疗服务风险的132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和总结在医疗护理工作中应用医护配合方法降低医疗风险的效果和体会。

2结果

2.1医疗风险隐患的原因分布

本组132例医疗风险隐患中,技术质量隐患84例(医疗66例,占78.57%;护理18例,占21.43%);医疗服务48例(医生32例,占66.67%;护理16例,占33.33%),具体分布见表1。

2.2医护配合避免医疗风险隐患的效果

本组132例中,通过医护配合成功避免医疗风险126例,占95.45%;发生医疗安全事件6例,发生医疗风险6例,占4.55%(其中医疗技术纠纷3例,科内解决2例,院内解决1例;医患服务纠纷3例,全部在科内解决)。多年来通过医护配合的医疗安全管理方法不仅有效的降低了急诊科的医疗风险,而且使得急诊科成为我院连续8届的优质服务先进集体。

3讨论

3.1口腔医院急诊科的工作特点

随着医学的发展和学科的细化,口腔专科医院的独立建院使得口腔医学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然而,由于口腔疾病人群的广泛性和就诊的不及时性,使得非门诊时段的口腔急诊就诊流程压力逐年提高。然而口腔医院不同于综合医院由多学科共同参与急诊值班,遇到急、危、重症可以互相支援,辅助科室齐全。口腔专科医院非门诊时段科室医护人员的单一性和行政管理的薄弱,医护人员工作中遇到的风险和安全隐患需要独立面对,他们既是工作者又是管理者[2]。

3.2口腔急诊医疗的执业风险分析

随着医疗模式的转型,近年来医患信任危机严重地影响着医学的发展,特别是急诊科已成为医患纠纷和伤医事件的“重灾区”。由于夜间就诊患者疾病的突发性和疾病转归的不可预知性,使得医疗风险的发生率明显提高。特别是颌面创伤病因的不同,以及对日间门诊治疗出现并发症的患者对救治要求的不客观也加重了医护人员的社会风险,一旦处理不妥将会发生医患纠纷甚至伤医事件[3]。由于口腔急症在病种、症状、诊断及处理方面均具有与口腔常见病不同的特殊性,并且口腔急症的转归存在着不确定因素。因此要求医护人员具备很强的应变能力,随时根据病情变化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另外夜间突发医疗事件多,个别时段出现医疗高峰,需要医生既要有高超的医疗技术,又要具备敏捷、灵活的服务技巧。由于夜间是人体生理状态较差的阶段,对于这种高风险状态下的医疗工作特别需要医生和护士间的密切配合,否则很难完成医疗任务,甚至会发生医疗安全事件。

3.3医护配合在防范医疗风险的作用及培训

3.3.1医护配合在防范医疗风险中的作用在口腔急诊医疗中,绝大部分的治疗项目是由单个医师独立操作完成的,术中需要护士的协助和配合。由于口腔急诊患者病情的复杂性和病程的不可预知性,夜间医护人员的单一性,使得医疗中的鉴诊分诊、急危重症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测,颌面创伤的清创缝合中呼吸道的监护,急性牙痛的牙位和麻药的核对,口腔急症的输液观察,重症患者的转诊都需要医护之间的配合完成,如出现配合失误就会发生医疗差错和医患纠纷。近年来临床上医护配合的各种模式报道较多,特别是四手操作和六手操作在口腔医疗中的应用,不仅减轻了医生的劳动强度,同时也有效的降低了医疗风险的发生。由于急诊科不能停号,使得夜间医护人员生理状况的严重透支,加之当前医患关系的信任危机,使得医护之间的配合、支持、帮助更为重要。加强非急诊患者的鉴诊和急诊患者的流程管理,以方便医生提高治疗速度和质量,有效缩短患者等候时间。将护理工作中的“三查八对”制度引入口腔急诊医疗中,有效的提高了急诊科的医疗安全和服务质量。

3.3.2医护配合能力的培训由于专业的限制,口腔专业的医护人员的医学知识和技能更多的局限于口腔医学领域,而对多发伤和严重的颌面部感染而涉及的多学科医学知识和技能,特别是生命急救的能力明显不足,例如:心肺复苏术的操作技能;急救药品适应证的掌握;心电监护仪、除颤仪、呼吸机等急救设备的使用都应成为培训的重点[3]。每月组织医护人员进行急、危、重症病例的讨论,每年度开展科内急、危、重症患者的急救实战演练,以检阅医护之间的急救配合能力。另外对医护人员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夜间医疗高峰期与患者的交流沟通可有效地缓解患者及家属的焦躁情绪,培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胆大心细,遇事不慌的职业素质。护士要熟知疾病的诊疗流程和治疗方案,医生要懂得口腔急症的护理常规,医护之间的配合默契必须建立在相应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之上。

3.4医护配合的方法

3.4.1颌面创伤救治中的医护配合伴有严重出血和骨折移位的颌面创伤,护士应及时进行生命体征的监护。对出现生命危象的患者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和氧气吸入,配合医生控制出血和将移位的骨折断进行复位。在急救中对呼吸道进行严密的监护[4]。对于老年外伤患者做好心电监护下协助医生进行清创缝合,对低龄的外伤患儿术前做好心理干预,使患儿配合医生完成手术。

3.4.2急性牙痛治疗中的医护配合急性牙痛是常见的口腔急症之一,由于口腔的解剖特点,牙痛的鉴别诊断尤为重要,特别是患牙牙位的正确诊断和术前核对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另外,物的选择及核对非常重要,特别是心血管病患者麻药选择和注射不当会发生严重的医疗风险;护理工作中的“三查八对”制度有效的规避了医疗风险。

3.4.3输液观察患者的医护配合口腔专科医院的患者输液工作是由急诊科的护士承担的,由于输液患者均是口腔重症,因此输液过程中的病情观察必须由医生协助完成。对于输液中的不良反应的急救也需要医护之间的配合[5]。

3.4.4危重患者转诊的医护配合急诊科对于口腔急、危、重症患者及时处理后往往需要转科或转院,在转诊前的对生命体征的检查和记录需要医护配合共同完成,并与相关科室或“120”医护人员进行交接,在转运途中做好患者的监护,并将病情向家属进行交代[6]。

3.4.5医患沟通和健康宣教中的医护配合在口腔急症治疗后的健康宣教对患者的预后非常重要。由于患者对疾病的发生和治疗的心理恐惧,往往对护士的单一宣教重视程度不够,甚至过后遗忘,因此对病情严重或是理解能力较差的患者,医护人员应相互配合进行健康宣教,已达到患者和家属理解和重视,必要时通过随访进行健康指导[7]。

4小结

近年来,将医护配合方法应用于口腔急诊医疗风险的预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8•12滨海新区爆炸伤救援中这种医护配合的效果得到了有效的验证。作者体会到:医护的配合首先要从科主任与护士长之间的默契管理配合开始,这是科室预防医疗风险的基础。在这种密切交叉、互补的管理下,形成医护配合的科室文化和氛围,对医护人员的关心、培养、支持、帮助成为医护配合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刘锐,李金源,任运辉,等.牙科诊疗操作医护配合模式的研究进展[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3,30(3):242-244.

[2]任建强.急诊急救工作中医护配合问卷调查研究[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2,7(9):839-842.

[3]侯晓文,冯秀芝.医护配合不当引发医疗纠纷的原因及对策[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0,12(5):741-742.

[4]刘家文,刘光碧,张洪敬,等.医护配合培训在提高护士急救能力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23):41-42.

[5]邝蕾,黎雪娟,吴伟.流程管理在门急诊输液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7):1555-1557.

篇3

低血糖昏迷是急诊内科急症之一,是由于某些病理和生理原因,使血糖降至2.78mmol/L以下的异常生化状态,引起以交感神经和中枢神经异常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一般血糖小于1.8mmol/L,可致意识障碍,小于0.8mmol/L即可昏迷,将造成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永久性损害。我院急诊科于2013年1月~9月成功救治16例低血糖昏迷患者,现将救护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16例急诊患者,均符合低血糖Whippl三联征诊断标准[1]:①低血糖症状。②发作时血糖

1.2诱发因素 16例患者中药物服用不当2例,感染4例,饮酒后4例,外伤后3例,原因不明3例。

1.3临床表现 入院时患者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嗜睡、软弱无力、周身湿冷等。13例以嗜睡、软弱无力、周身湿冷为主要表现;1例患者神志清楚,可对答;2例患者谵妄,胡言乱语。即刻血糖浓度在0.6~1.9mmol/L者8例,在2.0~2.7mmol/L者6例,手指快速血糖测定不出数值者2例(血糖过低未测出)。

1.4结果 随着血糖的升高、低血糖的纠正及对症治疗,患者意识均清醒,16例患者中,12例在急诊科救治后好转出院,4例转入病房进一步治疗。

2 护理

2.1监测血糖 及时进行血糖监测,可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急诊抢救室配备有快速微量血糖监测仪,对到急诊科就诊的中老年患者,特别是伴有意识障碍的患者,应立即监测快速末梢微量血糖,早期与急性脑血管意外鉴别,早期给予积极的治疗。

2.2建立静脉通道 快速建立静脉通道,选用相应静脉留置针(成人选用20G静脉留置针,小儿选用24G静脉留置针),选择近心、粗大静脉穿刺,遵医嘱立即静脉滴注质量浓度为0.1g/mL的葡萄糖,或立即静脉推注质量浓度为0.5g/mL的葡萄糖。

2.3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密切观察神志、瞳孔及生命体征变化,并作好记录,监测血糖变化,开始每30min测血糖1次,待患者意识转清,血糖>7.0mmol/L改为1次/2h。

2.4休息和活动 急性期需卧床休息,保持室内安静,注意保暖,及时擦干汗液,避免受凉。

2.5基础护理 加强基础护理,清醒患者鼓励进食,给予温热饮料,昏迷患者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鼻腔内的分泌物。

3 讨论

3.1典型病例

3.1.1 病例1 本组病例中,儿童患者1例,年龄7岁,起病时表现为意识障碍,嗜睡,呼之可应,但随即又入睡,到急诊科抢救,初步考虑脑炎等神经系统疾病,测量末梢血糖2.7mmol/L,立即给予静脉滴注质量浓度为0.1g/mL的葡萄糖注射液,约1min后患者神志转清,转到儿科进一步治疗。

3.1.2病例2 患者,女性,年龄63岁,无糖尿病病史,因患有其他疾病在个体诊所诊治时被告知口服降糖药物(消渴丸),食后第2d出现意识障碍,嗜睡,在就诊区等候时被护理人员发现异常,立即抬入抢救室,取平卧位,给予吸氧,心电监护,急查末梢血糖0.9mmol/L,给予静脉滴注质量浓度为0.1g/mL的葡萄糖注射液,约3min后患者神志转清,可以对答,追问病史,患者于1d前口服消渴丸(具体剂量不详),继续积极对症治疗后,患者好转离院。

3.1.3病例3 患者,男性,年龄53岁,饮酒后出现意识障碍,呼之不应,初步考虑酒精中毒,急查末梢血糖1.6~2.5mmol/L,立即静脉滴注质量浓度为0.1g/mL的葡萄糖注射液,约2~5min后患者神志转清,继续积极对症治疗后,患者好转离院。

低血糖可见于多种疾病和状态,最多见于糖尿病,其次尚见于严重肝病、酒精性、药物性、胰腺病变等。低血糖是临床急症和危重症,严重时低血糖持续十几分钟即可造成大脑不可逆的凋亡[2]。

3.2低血糖的常见诱因[3] ①药物治疗不当:应用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物过量;②饮食治疗不当:患者过分限制饮食摄入量,或因呕吐、腹泻等原因造成进食不足,乙醇有刺激胰岛素分泌的作用,患者在进餐时大量饮酒后3~4h容易出现低血糖;③运动治疗不当:过度运动;④综合治疗不当:糖尿病合并胰岛B细胞瘤、严重肝病、垂体前叶和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恶性肿瘤、感染等治疗不当易出现低血糖;同时服用部分药物如阿司匹林、β2 受体阻断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也可增加低血糖危险。

3.3正确认识低血糖 脑细胞所需要的能量几乎完全来自葡萄糖。血糖下降至2.8~3.0mmol/L时,胰岛素分泌受抑制,升糖激素分泌增加,出现交感神经兴奋症状。血糖降至2.5~2.8mmol/L时,大脑皮层受抑制,继而波及皮层下中枢包括基底节、下丘脑及自主神经中枢,最后累及延髓;低血糖纠正后,按上述顺序逆向恢复。老年人突发意识障碍、肢体瘫痪等常首先考虑到脑血管病,造成误诊而延误治疗、加重病情。快速血糖监测对鉴别低血糖与急性脑血管病有重要意义。建议对急诊意识不清的患者行快速血糖监测,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