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5:42:2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中小学法治教育课,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1.在情境中进行。创设优美的教学环境和艺术氛围,使聋生一进教室就沉浸在法制教育的的气氛中,可以将聋生思想和情绪立即转移到课堂教学浓郁的氛围之中,使聋生产生学习的欲望。
2.在案例中进行。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的形式,让聋生讨论分析,最后明辨是非,掌握法律知识。如在教学思品课《维护公共秩序》这一课时,便可以采用实例分析的方法让聋生讨论后再得出结论。课堂上教师向聋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某人偷了一辆自行车想要低价出售,而你正需要一辆自行车,你是买还是不买?教师的话音刚落就有同学说:“便宜东西干嘛不买?!”有的说:“偷来的东西不能买,买了就是帮助小偷销赃。”双方各持己见,争论不休。教师见时机已经成熟便出示相关的法律条文对他们说:“《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规定,对明知是赃物而购买的,处15日以下拘留,200元以下罚款或警告。因为明知是赃物而购买的行为,直接帮助了犯罪分子逃脱罪责或得到非法利益,干扰了司法机关查处赃物,给社会带来危害,因而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这么一说,同学们都明白了购买赃物是违法行为,纷纷表示不能贪图便宜购买赃物,而且表示如果发现别人有销赃的行为要举报到有关部门。就这样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法律知识深入到每个聋生的心里,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3.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中进行。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及时地、广泛地了解各种信息,同时也能适时地对聋生进行法制教育。如数学学科统计初步的学习中,要求聋生要有一个知识面,而聋生在书上接触内容较窄,教师就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法律知识方面的信息,如空气污染情况、噪音情况、青少年犯罪率、湖北省人口出生率等,然后让聋生制成一张张统计表,使聋生既掌握绘制统计表的方法,又了解相关法律知识。如五年级教学“折线统计图”,教师可以设计“城区大气中二氧化硫和烟尘监测结果统计情况”的题型,进行环境保护法的渗透。在教完例题后适时讲到本市城区空气中的二氧化硫严重超标,气味让人头晕欲呕,长江水越来越混浊、快要变成第二条黄河等,并告诉聋生,这些都是由于人们破坏环境所造成的,使聋生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由此既完成了数学教学目标,又和法制教学有机整合,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4.在课堂小结中进行。结课点睛是教师在课堂结束部分的处理上运用的方法。一堂课即将结束之际,教师在对学科教学进行言简意赅的结课时,把课上聋生所接触到的法制因素恰到好处地点上一点,使聋生在课堂上形成的一些零碎的、不清晰的对法制的感受,通过教师的指点变得明了起来,这种结课时教师的轻轻一点,往往会给聋生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到“课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二、在学科教学中进行法制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学科教学中进行法制教育十分重要,但也要注意简单化、牵强化的形式主义。因此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1.找准“切入点”。各学科教材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育人因素。因此,法制教育必须依托教材,离开了教材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大多寓于知识之中,呈隐性状态。只有充分驾驭教材,才能悟得育人真谛,探寻到知识教学与法制教育的最佳融合点,即教学中进行法制教育的“切入点”。聋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育的对象,这就要求法制教育必须既遵循聋生认知的规律,又要符合法律意识形成的规律,只有找准切入点,法制教育才能直透心田。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387-01
一、教师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
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与老师接触的时间最长,特别是小学生,可塑性非常强,受教师的影响也最大。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他们模仿的对象;只有教师具有良好的法律素养,以身作则,规范言行,才能培养出具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的合格人才。
那么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必须学法懂法,提升自身法律素养。每位教师都应把《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列为必学内容,并深刻认识到不懂法律,不依法执教就是不合格的教师。此外,教师还应具有多元化的知识,不只是学习业务知识,还要不断加强教育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知识的培训与学习,注重自身良好素质的形成,从而真正担负起教书育人的神圣重任。尤其在实施新课程中,要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思想意识都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好表率。法制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教师要提高法制教育的能力,注重调查研究,讲究方式方法,把法制教育寓于数学教学之中,在新课程中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二、教师要结合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在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有好多内容都可以设置契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必须将教学内容与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把数学课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教学内容中蕴涵的法制教育因素。要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和教材内容,在教学中恰当地把握分寸,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这样做的好处:一是较好地解决了法制教育与一般教育在课时上的矛盾。渗透教育追求的是与主课内容的自然融合,并非教师在主课中设置专门时间来进行法制教育,且有助于丰富主课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二是较好地解决了法制教育与学校教学大纲或教学计划间的矛盾。法制渗透教育的内容是依主课内容确定的,无需改变教学计划或教学大纲,也无需重新编印专门的法制教材,只是通过授课教师的巧妙安排来实现法制教育。三是可以充分调动少年儿童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它是通过具体的课本内容来演绎法律条文,使抽象的条文形象化、实用化,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三、利用丰富的数学活动进行法制教育
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能把进行法制教育的方法、时机掌握恰当,运用灵活,对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抵制心灵污染,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后,我给学生布置作业:放学回家后调查自己家里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通过计算一个家庭一个月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说说自己的看法,这样学生既掌握了有关的数学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可谓是一举两得。
四、关注数学生活,引用实例,以情动人
“法制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我们可引导学生观察了解身边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润物细无声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我们的数学教材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另外,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要把握好法制渗透的有机性原则、选择性原则、贴近性原则、情感性原则和有趣性原则等。在方法上要遵从在生活中渗透、在情境中渗透、在案例中渗透、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中渗透等。还要注意找准“渗透点”、把握“渗透时机”、掌握“渗透度”等细节。
五、有机融入法制教育,促进教与学。
在多年的数学教学中,我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把教学内容与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和教材内容,在教学中恰当地把握分寸,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使他们懂得了法律。如:在授课内容是对重量单位“千克、克”的认识一课中,我一边指导学生通过用手来掂量物品感受重量,一边告诉学生:一克物品很轻,但一克的危害却很大,适时对学生进行远离,珍爱生命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的危害。
六、丰富第二课堂,用情感化学生
《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活动这样要求: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她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法制教育是当前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我们成立数学兴趣小组,开辟第二课堂在数学游戏教学时,借助情境教学,结合游戏规则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教育。例如,在进行口算抢答游戏时常常出现个别同学站起来回答,故意答错等现象,使游戏就无法进行。针对这些现象,我在讲清游戏规则的同时,利用这一时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让学生知道:游戏中的规则就好比我们国家的法律,大家在游戏时不遵守规则,游戏就无法进行。
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利用课文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自然是最直接、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径。我们要充分挖掘小语课文中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法制教育。如《生命桥》一课的学习中,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被优美的文字、令人震撼的情节、斑羚超乎常人想象的智慧和团队精神所吸引。在充分赏析了学生感兴趣的这些内容之后,注意引领学生关注造成这场动物悲剧的“罪魁祸首”――狩猎队,他们的行为是一种什么行为?学生立即意识到这中捕杀斑羚的狩猎活动是一种违法行为。教师趁机为同学们详细介绍了《野生动物保护法》中禁止猎杀野生动物的相关条例,让学生对此行为性质的认识更加清楚、深刻。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依照《野生动物保护法》,给狩猎队写一封信,谴责他们的违法行为,控诉他们的累累罪行。学生通过此课的学习,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得到极大的增强。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许多多能渗透法制教育的课文,只要我们的老师认真钻研,将各种法律知识适时渗透到相关的课文中去,学生的法律观念增强了,由此增强学生的依法维权意识。
二、在作文教学中融入法制教育
习作是学习语文的最高层次 它既是个体对生活现象的深切感受,又是个体对生活实践的独特体验。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引入法制事件,诱发学生思考、分析、比较、总结,不仅可以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而且可以规范学生的法制行为。如电视节目中的《今日说法》、《法治直通车》、《法治在线》等栏目深受观众的喜爱,原因不仅是它们在选题贴近百姓生活、讲述真实生动、弘扬道德风尚、普及法律常识,每一期的标题都很新颖。我们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媒体资源向学生传授作文拟题技巧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够以这些特殊的案例为切入点。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整理自己的思想,表达自己的看法,在习作中深化认识,对比自己或周围人的做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三、利用模拟法制现场,进行法制道德教育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大舞台,综合实践活动就是以语文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腿、动口、动脑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认知生活,从而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而法治教育其实就是指导学生怎样生活,怎样做人的。它只有和生活情境结合起来,才能产生教育本身所可能产生的作用。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我时常组织学生模拟法庭审案的形式,让学生来扮演法官、原告人、被告人、辩护律师,再现生活中的某些情境。通过活动,学生认识到作为一个人必须有良好的道德,必须要学会公平、公正、公开对待每一件事,不能,损公肥私,这其实就是培养他们良好的法制道德。此外还有环境保护调查、制作法制手抄报等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法制道德的形成搭建平台,提供生长的土壤。活动的内容要丰富,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比如,在对学生上学路上的安全进行教育的同时,可以做一个身临其境的游戏: “今天我来指挥交通”,让学生了解交通规则: 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使行人和车辆有条不紊地通过。如果不遵守交通规则,人人都随己心愿,任意在十字路口穿梭,想怎样开就怎样开,就会引起很多的交通事故。通过游戏,了解交通法规,增强维护交通秩序的观念,对学生今后的生活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