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7:41:1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儿童礼仪教育的重要性,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国是泱泱五千年的礼仪之邦,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到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社会的各个方面。社会秩序的建立,不仅来自于人们对国家法律的畏惧,还来自于对社会基本道德的遵守。而对于社会基本道德的遵守,基本礼仪的教育尤为必要。人在社会中生活,必须要以礼待人,才能真正自立于社会,才能做到自尊自爱,才能营造出和谐融洽的人文环境和文明社会。因此,儿童作为国家最年轻的一代,儿童礼仪教育应当成为引领他们人生的第一课。
2.儿童礼仪教育是健全儿童人格和保障儿童进行初步人际交往的需要
儿童处在人生起步阶段,可塑性非常强,学坏学好都很快。我们经常会听到“这个小孩怎么满口脏话呀“”那家孩子言行举止好得体哟”之类的话语,可见儿童礼仪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礼”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一环,有“礼”走遍天下,而无“礼”寸步难行。中国礼仪鼻祖孔子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在现代生活中,礼仪依旧是每个人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英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洛克说“:礼貌是儿童与青年所应该特别小心养成习惯的一种大事。”儿童礼仪得体,可以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在人与人的交往中赢得自信,为儿童自身心理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以后的人生中必然健康成长。对儿童进行礼仪教育不但有必要,而且意义重大,因为幼儿时期养成的不良行为有可能会影响他的一生。儿童在3~6岁的可塑性比较强,所以,在这个时候对其进行教育,更能使幼儿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儿童礼仪教育应当注意的几个原则
1.基础性
儿童具有年龄小、心智发展水平低的特点,平生第一次接触礼仪,对礼仪不熟悉,不适合成人式的礼仪教育。选择的礼仪项目应该与儿童的年龄和心智发展相适应,从最基础的礼仪知识和规范入手,同时也要和当地乡土文化相适应。
2.可操作性
在具体运用礼仪时“,有所为”与“有所不为”都有各自具体的、明确的、可操作的方式与方法。对不应该做的或说的内容要明确无误,对应该做的或说的又要循循诱导。
3.趣味性
儿童拥有的知识少之又少,学习的能力也有所欠缺。因此,在对儿童进行礼仪教育时,强制灌输式的效果显得不适时宜,我们最好设计一些有趣味性的游戏活动,让儿童在游戏活动中学习成长,这样的教育更容易接近儿童的认知区域。
三、结合自身在儿童礼仪教育中的得失谈谈如何开展儿童礼仪教育
1.营造幼儿学习礼仪的氛围
静态的:在幼儿园门口建立文明礼仪岗,在幼儿园大厅建立礼仪图片专栏,在幼儿园教室内建立礼仪内容片段图片化并上墙,如,洗手礼仪、午睡礼仪、进餐礼仪、盥洗礼仪等;动态的:教师之间、师幼之间、幼儿之间见面送上问候礼。
2.开发园本礼仪教育的特色课程
组建由教研员、特级教师、骨干教师为主的开发礼仪课程团队,结合我国固有的礼仪文化和本地区的传统文化(如,上虞区是中国孝德文化之乡),构建出独有的园本与地域文化的特色课程体系。
3.对幼儿园教师进行礼仪教育教学方面的培训
对儿童礼仪教育不能操之过急,前期要对从业儿童礼仪教育的教师要进行必要的培训,使她们在思想上要重视儿童礼仪教育。
约翰・洛克(John.locke,1632-1704)是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不仅提出了“白板说”,还提出了由体育、德育、智育三方面教育组成使人们得到和谐发展的教育体系,其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所著的《教育漫话》一书中①。《教育漫话》一书于1693年出版,是英国几个世纪以来最重要的一本教育哲学著作之一。在18世纪,这本书几乎被翻译成所有重要的欧洲语言,而洛克以后的几乎每一位欧洲教育家,都承认这本书的价值和影响。《教育漫话》对教育的作用、目的、内容、方法途径等都做了介绍。
洛克是唯物主义经验论者,他坚决反对唯心主义的天赋观念论,强调教育在绅士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洛克说:“我敢说我们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洛克充分肯定了教育的作用。
洛克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绅士。他提出绅士必须是有德行、有用、能干的人才,应该具备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四种品质②。绅士教育的目的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对新人培养规格的要求。
在《教育漫话》一书中,洛克认为教育的内容由三个方面组成:体育、德育和智育。他认为对绅士的教育应当从体、德、智三方面入手。体育是绅士教育的基础,德育是绅士教育的灵魂,智育是绅士教育的辅助部分,它的作用在于更好地进行道德教育③。
洛克在该书中提出了许多可行的教育方法与途径,比如以理服人;奖励与惩罚相结合;尊重儿童与树立榜样;用游戏进行教学等④。还提出了许多有效的教育原则,比如早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顺应自然与理性约束原则;奖惩结合的原则;寓教于乐原则,等等。
可以说《教育漫话》一书是洛克的心血之作,包含了教育方方面面的内容,下面我就从洛克提出的绅士教育中绅士必备品质之一的礼仪说起,探析洛克的礼仪教育思想。
一、洛克的礼仪教育思想
洛克认为礼仪是绅士必不可少的美德之一。美德是一种宝藏,是一种精神上的宝藏,良好的礼仪是使它们光彩夺目的唯一途径。“礼仪是在他(绅士)的一切别种美德之上的一层藻饰,使它们对他具有效用,去为他获得一切和他接近的人的尊重与好感”⑤。平时我们往往说一个人受人欢迎,与他的举止言谈有关系,而举止言谈就是礼仪。礼仪说来简单,但是做起来不那么简单。比如见人打招呼,脱帽是必不可少的,但仅仅脱帽问好是不够的,而应该斟酌对方的人品,根据当时的情境,使自己的言谈、表情、动作、姿态、位置等全都合乎场合。这是要通过养成习惯、运用才能掌握的。洛克认为这些礼仪对于儿童来说很难掌握,是儿童力所不能及的,但是并不代表就可以放纵儿童,教导礼仪还是应及早。如果不从小正确引导,就会导致将来与人交往时还要担心自己的行为、言谈等是否适当,若不适当便会出现勉强、不自然、不优雅的样子,动作与语言很难相互协助。正确引导儿童拥有好的礼仪的最好方式不是交谈,而是在儿童身边寻找好的伴侣(我认为洛克所说的伴侣就是榜样)。伴侣数量可以是多个,比如儿童亲密接触的伴侣中有小肚鸡肠、斤斤计较的人,这个儿童如果没有受到其他伴侣这方面好的影响,那么他的心胸一定不够宽广。也就是说在儿童幼年时期,他的礼仪不会超越身边所接触的伴侣。
洛克认为礼仪不良有两种:第一种是忸怩羞怯;第二种是行为不检点和轻慢⑥。改善礼仪不良的毛病唯一的办法是多与人交往。同时注意遵循一个原则:不要看不起自己,也不要看不起他人。首先,我们要看得起自己,看得起自己并不代表一味骄傲自大,而是充满自信。在面对陌生人或者长者时,要尽量表现得自信些,不要羞怯,否则会导致自己表达出来的思想、言词、表情、姿态等都紊乱不得体。其次,要看得起他人,尊重他人。为了避免看不起他人的情况出现,洛克认为有两件事情是必要的,第一,要有不愿得罪他人的心;第二,要有表现那种心情的最受欢迎与最悦人的方法⑦。有了那种心情是礼貌,有了那种方法是得体。这些与地区地域的文化有关,我们要学会入乡随俗,观察那些有教养的人们的举止,从中学习,内化为自身礼仪。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防止礼仪过繁。也就是说不要把他人不愿接受或感到不安的礼仪强加给他人。这种礼仪方式绝不是一种良好的礼仪,甚至会使他人感到厌烦。良好的礼仪的功用是使那些与我们交往的人感到安适与满足。
二、洛克礼仪教育思想中提及的应避免的不良品质
洛克认为以下四种品质是与人们喜爱的社交礼仪不相容的。这四种不良的品质,无论哪一种产生,都会掩盖礼仪的光辉⑧。我们应极力避免这四种品质的产生。
(一)粗暴
粗暴,即一个人对他人没有礼貌,不顾及他人的立场、喜好、性格等,表现出对他人的不尊重,或者表现出自己粗鲁、脾气暴躁的劣根性。这种粗暴的品质是不分人的,无论是乡村野夫,还是知识分子都可能拥有粗暴的不良品质。我们必须明白若存在这种不良品质,则很难与他人和睦相处,如果想拥有朋友,受到他人的尊重,就必须摒弃粗暴。
(二)轻蔑
轻蔑,即瞧不起他人。这种不良品质会表现在语言、动作、表情上。不论是谁受到轻蔑,都会发自内心地感到不愉快,从而对发出轻蔑的人产生厌恶感。因为没有任何人心甘情愿被他人看不起。洛克认为要有良好礼仪的原则就是,看得起自己,也要看得起他人。
(三)非难别人
非难别人,就是故意找别人的错处,并加以刁难,这是与良好礼仪相违背的。即使有的时候有些人会犯一些错,但是没有人愿意自己的错误被别人当众指出,或者背着自己在他人面前曝光,一旦被曝光,内心就会感到不安,甚至会愤怒,最终将归罪于非难自己的人。非难他人通常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嘲笑,另一种是反驳。嘲笑他人,也许在某种程度上会引起周围人的共鸣,或者是给周围人带来欢笑,但是被嘲笑的人是什么样的心态呢?也许就印证了那句古话,真想有个地缝钻进去。反驳分为适当的和不适当的。如果在私下对方有过失,你出于善意委婉指出,并不到处宣扬,就是恰当的,这要注意方式方法,注意不要违反礼仪。如果在公开场所,反对别人的意见,纠正别人的错误,让别人感到不受尊重,那么无论你的本意是什么,这种行为都是违背礼仪的,是非难别人的表现。
(四)刁难
刁难,常指不合时宜的,使人生气的言行举止,无论是受到他人的何种刁难,比如怀疑、不屑等都会让人感到不安。不安会导致幸福感降低,失去幸福感,就无法与其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
三、洛克礼仪教育思想的启示
在我国,礼仪指的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律己、敬人的行为规范。礼:本义是敬神,引申为敬意的意思。仪:是礼的动作或方式,是外在形式。礼仪包括仪表、仪容、穿着、交往、沟通、语言等内容。
(一)认识礼仪的重要性
洛克认为礼仪应该及早抓起,而不是一味地后天补足。人的教育,不仅是为了人体质的健康、智力的发展,还要健全德行。礼仪就是德行的必备要素之一。我们不是生活在真空中,每天每时每刻都在与他人交往,而要让对方感到自然、舒适,我们就要学会礼仪,比如如何尊重他人,一次脱帽、一次弯腰、一个微笑都要恰到好处。良好的礼仪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我们首先要认识到礼仪的重要性,其次要通过导师的教导,交往中的观察,经验的总结,真正对礼仪有所体会,但是光认识到礼仪的重要性是不够的,还需要掌握礼仪的度。
(二)掌握礼仪的度
我认为礼仪是有“度”衡量的。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提出不能礼仪过繁,我认为洛克所说的礼仪过繁就是超过了礼仪的限度。在平日生活中,我们在礼仪方面常会犯两种错误:一种是礼仪不足,另一种是礼仪过度。礼仪不足,一般表现为没有充分体现自己的绅士风度。举个例子,一名学生在走廊上迎面碰到学校的老教授,通常情况下学生都会向教授问好,然后迅速闪开。不能说这位学生没有礼仪,只能说礼仪不足。比刚才礼仪不足有所改进的做法应该是学生向教授问好(包括语言和微笑)后,侧身走到走廊一边,等教授离开后,再忙自己的事。如果遇到教授手持重物(比如书、本……),就应主动询问教授是否需要帮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许在这个场景中你会用更好的礼仪应对。至于礼仪过度很好理解,通俗地说就是礼仪用得太多,而对方并不喜欢。礼仪的目的是更好地与人交往,不管是礼仪不足还是礼仪过度,都不利于人际交往。
(三)正确运用礼仪
认识到礼仪的重要性,就是要学着运用礼仪。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交往对象所使用的礼仪是存在差异的。比如,在长辈较多的场合,作为晚辈,你应该更加谦和,更加尊重长辈,向长辈虚心学习;在同辈的场合中更多的是互相尊重,交流思想,此时礼仪不能过度,否则会引起同辈的讨厌。我总结了以下几点,以供参考:
1.注意分析场合;
2.观察交往对象;
3.把握礼仪的度;
4.运用礼仪要灵活。
礼仪不像书本上的知识,背下来就会了,它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应用的。
如何判断你的礼仪是否适度,是否运用得当,就看你是否符合洛克所说的“凡是知道如何使得对方感到舒畅,而自己又不至于奴颜婢膝,降低身份的人,他就可以说是得到了处世的真诀,到处都会受到欢迎与重视”⑨。
注释:
①李霞.不同视角下洛克的道德教育观.集美大学学报,2009,Vol10,2.
②崔绍怀.论洛克《教育漫话》的教育思想.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Vol33,1.
③陈洁珂.浅析洛克的教育思想.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Vol23,6.
④陈亚丽.洛克教育思想探析.集美大学学报,2002,Vol3,3.
⑤约翰・洛克著.傅任敢译.教育漫话.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67.
⑥约翰・洛克著.傅任敢译.教育漫话.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18.
⑦约翰・洛克著.傅任敢译.教育漫话.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19.
⑧约翰・洛克著.傅任敢译.教育漫话.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20.
⑨约翰・洛克著.傅任敢译.教育漫话.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22.
参考文献:
[1]李霞.不同视角下洛克的道德教育观[J].集美大学学报,2009,(10).
[2]崔绍怀.论洛克《教育漫话》的教育思想[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33).
[3]陈洁珂.浅析洛克的教育思想[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6).
[4]陈亚丽.洛克教育思想探析[J].集美大学学报,2002,(3).
[5]约翰・洛克.教育漫话[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一、《 教育漫话 》中礼仪教育的基本观点
洛克十分重视礼仪教育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他认为礼仪是绅士所必须具备的四大品质之一。他在《 教育漫话 》中写道:“礼仪是在一个人别的一切美德之上加的一层藻饰,使他们对他具有效用,去为他获得一切和他接近的人的尊重与好感。没有良好的礼仪,其余的一切成就就会被人看成骄夸、自负、无用或愚蠢。”他还认为,国家的幸福和繁荣也靠儿童具有良好的礼仪教育。因此,为了将儿童训练成适应时代与社会需要的绅士,洛克对礼仪教育进行了详细的解读与阐释。
1.礼仪教育的重要性与可能性
在《 教育漫话 》中,洛克对礼仪教育的阐释与论述往往被研究者忽略,然而并不妨碍其本身已有的光辉。首先,洛克十分重视礼仪与教养。洛克认为,礼仪不仅是绅士四大品质之一,而且是第二种美德。他对礼仪与德行和才能的关系做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他把德行与才能比作是未经打磨的钻石,将礼仪比喻成为对钻石的琢磨与镶嵌,礼仪是使德行与才能熠熠生辉的方式。虽然洛克没有给礼仪下明确的定义,但是从他论述礼仪的句读之间可以窥见:礼仪与教养是一个人找到了符合于自身地位并且把自己内心对别人的尊敬、重视与爱恰当地表示出来的举止。即使一个人有胆量,有学问,有才智,率直而温和,如果没有良好的礼仪与教养,那么这些品质是不容易发光来吸引众人的,有时反而会对他不利。因为“没有教养的人有了胆量,胆量就会带有野蛮的色彩,而别人必以野蛮来看待;没有教养的学问则变成了迂气,才智变成了滑稽,率直变成了粗俗,温和变成了谄媚”。礼仪表现的是对人的一种态度,一个人若能够娴于礼仪,那么“他凭着这一点点成就,门路就可以更宽,朋友就可以更多,在这世界上的造诣就可以更高”。此外,洛克著名的“白板说”是其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他认为孩童生下来就是一块纯洁的蜡,任凭你将它打磨与塑造,良好的礼仪教育是可以通过训练在儿童心灵中留下痕迹而逐渐显成效的。因此,礼仪教育是可能的。
2.礼仪教育的培养目标
在洛克看来,礼仪是绅士所应具备的重要品质之一,是德行的外显。在《 教育漫话 》中,洛克用了不少篇幅讨论绅士的礼仪教育问题。毋庸置疑,洛克礼仪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娴于礼仪”,即使所有人都能够具有良好的礼仪与教养,成为实实在在的绅士。他十分重视绅士良好礼仪的养成。他说:“美德是精神上的一种宝藏,但是使他们生出光彩的则是良好的礼仪。”良好的礼仪主要表现为尊重别人、懂礼节、讲礼貌、有风度,“容貌、声音、言词、动作、姿势以及整个外表的举止都优雅有礼”。一个人若是具有良好的礼仪,坦白、公正、明智,则人人都会为他让路。
3.礼仪教育的实施途径
根据洛克散落于《 教育漫话 》中关于礼仪与教养方面的论述,要使一个人具有良好的礼仪与教养,必须有以下的认识与做法。
(1)需要有明确合理的礼仪教育意识。礼仪与教养的重要性毋庸赘述,然而在教育过程中往往被忽视。要正确实施礼仪教育,就应该抛弃平日里因为重视字句与知识而忽视礼仪的行为,更应该摒弃排挤礼仪的那种态度,把礼仪与教养放在合适且应有的位置。为此,家长应该及早让儿童具有一种尊重与爱戴别人的品质,让儿童心中存有一种礼貌的意识,使他们知道敬重他人、怀抱善意、温良恭敬是能够得到人们称誉和喜爱的。
(2)需要及早教育。洛克指出,要在儿童很小的时候就请一个良好的导师来教导,避免儿童被不良的同伴影响而做出种种恶劣粗俗的行为。导师要循循善诱,使儿童清楚地知道哪些行为和品质值得称誉,哪些行动应该得到制止与惩罚。导师教导儿童的是切实的品质与态度,而不是琐碎的规则与教条。因为琐碎的规则与教条是会让儿童多吃苦头而对合乎礼仪的举止产生厌恶的。在儿童还小的时候,只要他们有礼貌,对身边的人知道敬重,怀抱善意,知道应该做什么就可以。他们生来就有好模仿的天性,会对身边的榜样细心观察,长大后自然就知道合乎礼仪的举止而改掉一些细微的错处了。
(3)重视榜样,防止沾染坏习气。为儿童树立榜样,并且将合乎礼仪与教养的行为指示给他们,让他们在生活中不断地反复练习。同时,要时刻提防儿童沾染与礼仪相背的四种坏习气――粗暴、轻蔑、非难、刁难。对于儿童喜欢插嘴与争辩的行为,要及早使他们知道这是不合礼貌的并且加以制止。通过学习良好的榜样与导师的教导,儿童可以避免礼仪不良――忸怩作态和行为轻慢。针对利益不良,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不要看不起自己,也不要看不起别人”。这句话的前半部分说的是一个人需要自谦但是不可以妄自菲薄。有些行动是我们的天分与能力所能够做到并且别人也期待我们去做的,这时候我们就需要看得起自己,无论在谁的面前,都不要惊慌失措,要按照各人的地位和身份保持敬重和距离。一些儿童的言辞、思想、姿态在陌生人或者长辈面前显得局促或狼狈不堪,便是看不起自己的结果。要更正这种礼仪不良,是需要练习的。这句话的后半部分说的是必须有一个对别人表示敬重与重视的态度,有不愿意得罪别人的心态。自己时刻在心理暗示,逐渐就会表现得礼貌与得体了。
二、洛克礼仪教育思想对儿童礼仪教育的启示
1.合理利己,培养儿童正确的礼仪道德观
在论述德行与礼仪的关系时,洛克指出,礼仪是德行的外显,是使德行熠熠发光的原因。拥有良好的礼仪,门路就可以更宽,朋友就可以更多,在这世上的造诣就可以更高。洛克也承认人是有私欲的,“但这不是我们的错处”,关键是我们要用良好的礼仪来约束我们的欲望,对人道德,于己有利,“德行愈高的人,其他一切成就的获得也就愈容易”,在为人处世的时候,不能看不起自己也不能看不起别人,避免任意妄为。每个人都有获取自己利益的权利,但前提是你必须尊重别人的利益,不侵犯别人的利益,否则就是不道德的,自己的利益也将得不到。每个人的举止都必须符合既表明自己内心的温和善良,又不侵害他人的自由,符合共同的利益,得体而合乎常理。
儿童的合理利己观念无害于儿童的温和善良、心地纯正。相较于社会倡导的学习雷锋“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种英雄牺牲精神,合理的利己观念更有利于儿童礼仪教养的形成,符合儿童的本性,更有可能让儿童亲身实践。
2.及早教育,提供和谐融洽的成长环境
洛克认为,礼仪教育就是要培养一个具有良好教养、公正、平和、理智的人。这样的人即使没有智慧和大的学问,其他人也会为其让路,他的道路也会越走越宽。因为,通过良好礼仪教育的人,拥有合理的自我认识并且尊重别人的感情与需要。良好礼仪的人不粗暴,不专横跋扈,更不会肆意侵犯生命。良好的礼仪是除去自己的傲气,谦虚敛让,也是尊重他人,平和相处的重要前提。一个人在儿童成长时期受到的各种影响尤其需要重视。因此,要努力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父母应当以身作则,及早对儿童进行礼仪的训练与教育。一个人如果从小就养成了温良恭敬、怀抱善意、尊重别人的品性,那么他长大后就不会只顾自己而使他人感到不快,更不会粗暴地对他人进行人身伤害。此外,学校也需要为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儿童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