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校园食品安全建议

校园食品安全建议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7:41:5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校园食品安全建议,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校园食品安全建议

篇1

安全感作为一个重要的概念,最早见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此后,弗洛姆、霍尼、沙利文、埃里克森等人也对安全感进行了探讨。马斯洛提出了“心理安全感”的概念,将其界定为“一种从恐惧和焦虑中脱离出来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觉,特别是满足一个人现在(和将来)各种需要的感觉” [1]。我国学者丛中、安莉娟认为,安全感是对可能出现的对身体或心理的危险或风险的预感,以及个人在应对处置时的有力/无力感,主要表现为确定感和可控制感[2]。此外,陈顺生、姚本先等人也从心理学角度对安全感进行了界定[3]。

目前国内对个人心理安全感的研究较多,研究者通常采用马斯洛的《安全感―不安全感问卷》、丛中和安莉娟2004年编制的《安全感量表》或自编问卷等工具进行测量,研究对象主要有患者、灾后群体、城市居民和学生等。国家统计部门每年组织开展对群众进行公共安全、对社会治安状况的评价、对平安建设的知晓度等方面的调查。一些学者,如赫剑梅 [4]、江思雨等 [5]等主要从宿舍安全、饮食安全、网络安全、就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对大学生群体的安全感进行研究。

本文研究的“社会安全感”,侧重于社会学角度,认为社会安全感是指公众对其所处社会环境的安全状况的评价和感受,是衡量一个社会治安状况和运行状态的重要指标。本文一定程度上借鉴了上述学者这的研究视角,选择大学生这个群体,在研究内容上有所深化。

一、调查方法与对象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采取整群抽样与偶遇抽样两种方式,对泸州市四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调查。共抽取样本900个,回收有效问卷895份(样本分布详见表1)。问卷数据全部录入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表1 样本分布情况

二、泸州市大学生社会安全感现状及影响因素

(一)绝大多数学生在校园内感到安全

对于大学生而言,大学校园是他们学习、生活最主要的场所,校园环境的安全与否,对他们的社会安全感有最为直接的影响。本次调查中,87.8%的大学生在校园内有安全感。其中,警院、泸职和化专的学生对校园安全的认可度均超过90%,而泸医学生的认可度较低,仅为67.5%。(详见表2)

表2 校园安全感

通过SPSS中的相关分析,笔者发现大学生校园安全感的高低,与学校安全教育工作是否到位、学生对安保人员工作的满意度呈正相关关系,两者与校园安全感的Kendall相关系数分别为0.401、0.319。此外,校园内的各种安全隐患对大学生安全感也有较大影响,其中反映最强烈是校园盗窃(84.0%)和校园食品卫生(72.0%),此外还包括校园暴力(37.5%)、校园安全设施(如消防栓、灭火器、安全通道等)(36.2%)。

不同高校学生的校园安全感存在差异,与各高校的管理模式、学生成分和安全教育工作有很大关系。第一,在管理模式上,警院是一所公安院校,采取封闭式、警务化管理,学生未经批准不得随意外出,潜移默化地形成了“校园内比校外更安全”的观念;泸职和化专作为本地职校,校园出入管理也较为严格,学生对安保人员工作的满意度分别达到79.0%和82.1%;而泸医是一所医科院校,采取开放式管理,学生和校外人员(包括前来泸医附院就医的患者)均可自由出入校园,学生对安保人员工作的满意度仅为54.1%。第二,在学生成分上,泸医不仅有专、本科生和研究生,还有成人教育脱产生和外国留学生;而其它三所高校的学生主要集中在川渝地区,且只有专科和本科生,成分相对简单。不少泸医学生在调查中也表示,校园内人员混杂是导致自身安全感较低的主要原因。第三,在安全教育工作上,警院、泸职和化专做得比较到位,学生的认可度分别达到78.5%、82.5%和84.8%,而泸医学生认为泸医做得不尽理想,认可度仅为62.8%。由于上述原因,泸医学生的校园安全感远低于其它三所高校。

(二)大多数学生对本市治安状况表示认可

社会治安是指社会在一定的法律、法规及制度约束下呈现的一种安定、有秩序的状态。公众的社会安全感是衡量社会治安状况的重要指标。本次调查中,共有67.2%的大学生认为本市治安状况是安全的,其中警院、泸职和化专学生的认可度分别达到72.2%、71.5%和75.9%,而泸医学生的认可度明显偏低,仅为45.9%。

导致泸医学生治安安全感偏低的原因,与该校区位和学科特殊性有一定关系。泸医老校区毗邻市中心,新校区则位于城北高速路口和西南商贸城附近,人、车流量较大,治安环境复杂;而其它三所高校集中在城西地段,人、车流量适中,且警院附近便是市公安局,治安环境良好。此外,医学院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更容易接触刑事、治安案件中的伤亡者,间接影响了他们对当地社会治安的看法。因此,泸医学生对本市治安状况的评价远低于其它三所高校。

(三)大多数学生对交通出行感到放心

城市与农村相比,具有人口集中、流动性强、车流量大、交通状况复杂的特点,使得交通安全成为市民生活中必须重视的问题。本次调查中,共有64.6%的大学生认为交通出行是安全的,四所高校间差异不明显。

影响大学生交通安全感的因素包括行人对交通规则的遵守程度、交(协)警维持交通秩序的效果、交管部门的执法力度、交通安全教育普及程度等。此外,部分大学生在调查中反映,泸州市区内坡道较多,但无论是私家车、出租车还是公交车,车速都较快,部分车辆在经过人行横道或转弯时仍未减速,极易诱发交通事故,从而降低了他们对交通出行的安全感。

(四)超过半数的大学生缺乏食品安全

食品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物质条件。近年来,我国接连曝出食品安全问题,如地沟油、瘦肉精、染色馒头、三聚氰胺奶粉等,其中不乏知名商家和品牌,使得公众对于食品安全的信任度大为下降,大学生群体也不例外。本次调查中,仅有2.9%的大学生认为目前的食品是“非常安全”的,41.4%认为“比较安全”,而超过半数的大学生认为目前的食品是不安全的,反映出当今食品安全问题令人担忧。其中,警院学生的食品安全感最低,这与该校学生食堂卫生状况不佳,学生反映强烈但一直未见改观有较大关系。

通过SPSS中的相关分析,我们发现大学生食品安全感的高低,与对学校食堂卫生状况、政府食品安全监管效果的评价呈正相关关系,两者与食品安全感的Kendall相关系数分别为0.483、0.373。超过90%的学生认为企业和商家片面追求利益是造成目前食品安全问题的最主要原因,其次是政府监管力度不强。这些因素对大学生的食品安全感都产生了负面影响。

(五)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感一般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网络对现代人的影响越来越大。它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带来了极大便利,但也引发了网络安全的诸多隐患。大学生是一个重要的网民群体,他们的网络安全感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本次调查中,57.4%的大学生认为网络交往是安全的,但也有42.6%的大学生对网络安全表示担忧。影响他们网络安全感的因素,主要包括计算机病毒(70.9%)、个人信息泄露(70.2%)、网络诈骗(66.5%)和垃圾信息(62.8%)等。这反映出我国的信息网络安全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三、结论与建议

本次调查发现,泸州市大学生的校园安全感、治安安全感和交通安全感较高,网络安全感一般,食品安全感则较低。调查数据反映出泸州市各高校和有关部门在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改进。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对各高校的建议

校园安全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保障,各高校应牢固树立“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切实抓好校园安全工作,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1、在硬件设施上,定期检查门锁、教学设备、水电线路、天然气管道、消防器材等基本设施,及时更换老旧损坏的设施,防患于未然;在安全通道设置醒目标志,确保随时畅通;在校园重要部位安装监控摄像头,加强技防设施建设。

2、在宣传教育上,通过讲座、宣传栏、小册子等多种形式,加强防火、防盗知识的宣传,提高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引导学生规范上网行为,警惕网络风险;教会学生正确使用灭火器,定期组织开展应急疏散、消防演练等活动,做到有备无患。

3、在日常管理上,严明校规校纪,禁止学生夜不归宿、留宿外来人员、使用违章电器;加强对非本校人员的门卫登记和管理,对可疑人员进行必要的盘查;安排专人轮流值守查看校内监控画面,及时发现和处置火灾、偷盗、打架斗殴等危及学生生命财产安全的事件;加强食堂卫生安全检查,确保食物新鲜、餐具清洁,让全校师生吃得放心。

(二)对有关部门的建议

维护社会治安需要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共同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全市人民营造一个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1、公安机关是维护社会治安的主力军,要加强自身队伍建设,切实树立“人民警察为人民”的理念,不断提高执法和服务水平。加大治安巡逻力度,加强对流动人口、特殊人群和出租屋、旅店、网吧等特殊场所的管理,提高街面见警率,严厉打击“两抢一盗”等多发财犯罪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净化社会风气;对学校、医院、车站等人员密集的场所开展经常性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和整改不安全隐患,做好应急疏散演练;加大交警执法力度,严厉打击交通违法行为,引导行人遵守交通规则,确保市民出行安全;坚持“专群结合、依靠群众”,推行社区警务战略,加强群众安全宣传教育,提高群众安全防范意识,发动群众做好群防群治工作,警民携手共建平安泸州。

2、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严把市场准入关,切实抓好市场监管,与公安、工商、卫生等部门联合开展食药品安全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规范市场秩序;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食药品安全责任体系与长效机制,确保全市人民吃得放心、安心。

3、经信部门要抓好本市信息系统和网络安全保障工作,联合公安网监部门,参与处置影响信息网络安全的重大事件,严厉打击危害信息安全和利用网络从事的违法犯罪活动,为全市人民构筑安全、绿色、健康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阿瑟.S.雷伯.心理学词典[M].李伯黍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765.

[2]安莉娟,丛中.安全感研究述评[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12(6):698-699

[3]崔澜骞,姚本先.安全感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卫生软科学,2012,26(10):878-880

篇2

一、活动目标

围绕“开学第一课

食品药品安全进校园”这一主题,结合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中小学生喜闻乐见而又乐于接受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普及食品药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与科普知识,不断完善校园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落实校园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强化校园及周边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促进师生养成科学的食品药品安全消费理念,提高食品药品安全意识和预防、应对风险的能力,保证广大师生的饮食用药科学、安全,实现“一个学校教育一批学生,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的效果。

二、活动安排

(一)开学第一天活动

1.学校组织各班级统一播放《开学第一课

食品药品安全进校园》科普宣传视频。

(链接:pan.baidu.com/s/1hhLa3xLNPi7dWPpGODs9Ag;提取密码:235k)

2.学校办1期食品药品安全宣传专栏。

3.学校利用广播站、黑板报、电子显示屏等多种媒介播放食品药品安全知识和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宣传标语(附件1)。

4.发放《致全市中小学生及家长的一封信》(附件2),并做好回执收集存档工作,原则上每个学生1份。

5.

统一印发《食品药品知识少儿绘画读本》,市食药监局统一印制1万份,配套部分由县教体局会同县食药安办印制发放。

6.在双凤明德小学开展现场宣传或举办1期食品药品安全科普知识讲座。

(二)长效宣传活动

1.通过多形式、多层次、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宣传方式,着力提高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的师生知晓率和参与率,形成良好的创建舆论氛围。

2.每个班级每学期至少开展2次以“食品药品安全”为主题的班会。

3.对教职员工每学期至少开展2次食品药品安全知识培训教育活动。

4.利用黑板报、校园网、广播站、LED电子屏、宣传栏等载体,经常性播放创建宣传标语、公益广告和食品药品安全科普常识。

5.提供学生就餐的学校,组织学生、学生家长参观1次学校食堂操作间,使就餐学生及家长直观了解学校食堂食品安全工作,提高学校食堂食品操作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听取家长及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提高食堂管理水平。

三、成立领导组

长:陶勇

副组长:高圣玉

郑义伦

组   员:各学校校长

学校食品安全进校园活动督导小组要迅速组织相关人员制定实施方案,确保在制度层面让食品安全进校园活动有章可循。

2、强化食品安全日常工作的开展。以各项食品卫生制度落实为重点,结合学校其他安全工作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督查,督查结果以通报的形式反馈到学校。落实相关职责,校长为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第一责任人,安全监督员为直接责任人,食堂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分别在自己的岗位职责内负责,校长考核实行学校食品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加强教育,加强对广大师生和食堂从业人员的食品卫生知识宣传教育,通过举办专题知识培训班来丰富卫生知识,增强卫生意识,提高自觉性和责任感。

3、强化制度建设。要与“平安校园”创建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立足实际,着眼长远,努力形成学校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

4、明确工作重点。各学校要以食品安全进校园活动为契机,督促食堂员工着装到位,严把食品进货、加工、贮藏三关,落实留样制,完善设施设备,备齐灭蝇、灭鼠、灭蟑螂等害虫的设备,确保食品卫生安全。

5、做好检查督办。市教育局将组织专班对各学校食品安全进校园活动开展情况及食品卫生安全防控情况进行检查督办,确保活动落到实处。

篇3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校园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学生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的稳定,是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2012年4月11日,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县漫湾镇中学学生因食用学校食堂午餐出现恶心、呕吐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制定校园食品安全问题解决方案变得迫在眉睫,成为当前一段时间内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介绍校园食品安全供应链系统,实施校园监管,做到及时反馈信息,切实解决校园食品安全问题。

一、校园食品安全现状

当前一段时间内,频发的校园食品安全问题在社会上造成了巨大影响,干扰了正常的校园生活秩序。教育部办公厅通报了发生在学校的食品安全事件,从2012年3月份起,已收到各地疑似食物中毒事件8起。这些校园食品安全事件,影响了在校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身体安全。以下是2011年发生的几起校园食品安全问题:

(一)3月3日,萧县过期食品致使学生中毒事件;

(二)3月8日,安徽亳州18名学生集体中毒事件;

(三)4月13日,无锡桶装“毒”水使百名学生中毒事件;

(四)4月15日,罗城“毒白糕”事件;

(五)5月12日,安徽一所小学14名学生食物中毒事件;

(六)9月4日,唐山市玉田县育英小学发生疑似食物中毒事件;

(七)9月20日,河北隆化135名中学生腹泻疑事件;

(八)9月20日,桐梓县茅石乡中学34名学生食物中毒事件;

(九)10月10日,太原市新晓双语小学发生食物中毒事件。

如此校园食品安全现状,引发了社会各阶层的关注,社会大众十分期待切实可行的校园食品安全监督、控制、信息反馈的行动方案。

二、校园食品安全问题原因分析

校园食品安全问题不断发生,使得学校食品安全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食品供应链系统涉及种子、水质、除草剂、农药、收割、食品原材料的采购、生产、加工到销售的各个环节,稍有疏忽都有可能引发食品安全事故。导致校园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监管方面。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于2009年6月1日已开始实施,新《食品安全法》涵盖了“从农田到餐桌”食品安全监管的全过程,但是各地依旧频频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在流通领域例行检查中,有问题的食品仍源源不断地进入流通市场。

部分学校的食品监管机制不健全,没有形成总体的、统一的、规范的监督管理体制。发生校园食品安全问题时,部分学校对相关责任人的处罚力度不够,没有使其感受到触犯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严重性,更没有起到很好地警示作用。在管理执行层面上,导致违反校园食品安全问题的成本较低,校园食品安全问题一再发生。

(二)餐厅方面

1、进货渠道环节。部分学校食堂在进货方面没有选取正规店进货,没有严格执行大宗食品定点、定向采购和查验票证制度,采购的食品存在安全隐患;另一方面,一些采购员抱有侥幸心理,贪图低价,采购了劣质或质量不达标的产品,造成安全隐患。

2、操作间条件。部分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条件差,布局不合理。表现为:无专用洗菜池、洗肉池;冰箱内生熟食品混放;无“一洗二清三消毒”专用池,无卫生标识或标识不全;餐具消毒保洁工作未跟上,食堂三防(防蝇、防尘、防鼠)设施不健全等,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容易产生安全事故。

(三)从业人员素质方面

1、从业人员食品卫生意识差,卫生知识缺乏。在对从业人员的食品卫生知识培训方面,一般只针对承包人本身,而较少涉及承包人聘请的工作人员,他们缺乏专业食品卫生方面的知识和培训,食品卫生意识差。

2、从业人员操作方面。部分从业人员在食品制作时,没有完全执行食品质量安全规则,经常把剩下的产品材料用于下一次制作中;或者将没卖出去的食品直接添加到新的食品中,容易导致食品变质等。

(四)伦理道德方面。部分食品经营者法律意识、道德意识淡薄,唯利是图思想严重,不讲求诚信道德,不注重食品质量;部分食品经营者在进货时不认真履行法定进货查验义务,很少去注意商品的商标、厂名、厂址,甚至生产日期及合格证等内容。

三、全方位、立体化的解决方案

(一)政府行政措施。《食品安全法》第五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一负责、领导、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全程监督管理的工作机制……”。

《食品安全法》第七十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上级人民政府的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以及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教育部在校园食品安全机制建立和监督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食堂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的文件和指令,进一步加强学校食堂食品安全工作,全面推进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监管和整治工作。

教育部在对于食堂食品安全违规的处罚方面,应该进一步出台《加大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相关责任人的处罚力度的通知》,加大对相关人的处罚力度。通过严厉的处罚,加强对校园食品安全其他相关责任人的警示作用,用行政手段减少校园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

(二)健全学校食品安全预防、监管体制。健全校园食品安全预防、监管体系,搭建监管部门——学校——在校学生三级监管网络,形成监管部门——学校——在校学生三级监管模式,加大校园食品安全监管力度。

(三)建设学校食堂食品安全供应链系统。为进一步保证学校食品安全,可以建设食品安全供应链系统,通过对餐厅食品进货、加工、生产、餐饮的每个环节进行监督和控制,确保学生安全就餐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合规、安全,杜绝校园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图1)

同时,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现实可行的学校食堂食品安全规划,利用寒暑假时间进行食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改造,改善学校食堂基础设施。

通过建立校园食品安全供应链系统,从最初的采购到最终的出售,各环节都加强监管。具体的行动措施包括:1、严格落实食品安全工作责任制,从整体上提高校园食堂的卫生水平;2、加强内部管理,严防食品安全管理人员与承包人员产生利益关系;3、按照《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等法规政策,建立健全学校食品卫生工作制度;4、学校有关部门要引进食堂食品安全量化管理制度,提高学校食品安全管理效能和水平。

同时,加强对校园商店的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强度。校园商店出售的食品、饮料,必须是正规渠道购进的合格产品,否则不允许销售。

(四)建设学生食品安全反馈机制。学生食品安全反馈机制也是进行校园食品安全监督和管理的有效方式。建设学生食品安全反馈机制,由学生作为食品安全的参与者和监督者,监督校园食品安全,并把相关信息及时反馈给有关部门。(图1)

同时,充分利用校园广播、黑板报、宣传栏等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宣传教育,努力培养在校学生的食品卫生安全意识,做到就餐安全。校方加强与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配合,建立监管单位、承包单位、学校三方食品安全机制,确保学生在校就餐时的安全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1]许洁,俞捷.浅谈搭建校园食品安全“防火墙”体系[A].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11.6.

[2]王幼珠,杜桂黔.建立高校食品卫生自身管理体系初探[J].中国学校卫生,2000.1.

[3]杨应仙.高校食品卫生安全状况及措施分析.高校招生:理论研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