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7:42:2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食品业安全管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一、工作目标
按照“精心组织、分类管理、平稳推进、服务企业”的原则,通过三年的努力,使全市工矿企业食堂布局基本合理、设施基本齐全、制度基本健全、卫生状况明显改善。力争培育和树立一批基础设施齐全、内部管理规范、卫生信誉度良好的A级示范食堂和B级规范食堂。
二、工作任务
(一)建立全市工矿企业食堂食品安全基础档案
开展全市工矿企业食堂的普查工作,全面掌握企业食堂的分布、基本卫生状况、职工人数、就餐人数、责任人、卫生许可证申领及量化分级管理开展等基本情况,建立工矿企业食堂基本档案。各县区、各部门要充分发挥乡镇食品药品监管站等基层组织的作用,对其管辖的企业食堂进行细致的分类登记造册,确保普查资料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二)开展工矿企业食堂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
根据普查结果,制定全市工矿企业食堂食品安全整治规划和方案,开展专项整治行动。2008年完成全市工矿企业食堂基本情况调查摸底,建立工矿企业食堂基本档案,完成食堂卫生许可注册登记和从业人员的体检培训,完成对就餐人数300人以上工矿企业食堂的专项整治。2009年完成对就餐人数100人以上工矿企业食堂的专项整治。2010年完成对就餐人数50人以上工矿企业食堂的专项整治。
(三)建立和完善工矿企业食堂食品安全长效管理机制
根据《浙江省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实施办法》的规定,全面开展工矿企业食堂量化分级管理,建立健全食堂日常监管工作制度,狠抓责任落实。对于达到卫生量化分级C类以上企业,要加大规范力度,注重培育规范化食堂。对即使整改也达不到办证条件的工矿企业食堂,制定基本卫生要求,实施备案管理。实行严格的准入条件和追溯制度,根据食品安全风险程度,分类择优选择大米、肉类、食用油等主要食品定点采购单位,确保“质优、价廉”的食品进入食堂;凡是新建、改(扩)建的食堂,要按照国家有关食堂卫生设计规范要求建设;对已建但不符合要求的食堂必须进行改造。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市工矿企业食堂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全市工矿企业食堂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各县区要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建立相应的协调机构,统一领导和协调本辖区的整治工作,对已纳入整治范围的企业要签订食品安全工作目标责任书。各监管部门要依法监督管理,对拒不整改或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企业食堂要严肃查处。
1 目前中小企业食品安全体系的现状
1.1 中小型食品生产企业管理混乱
一是企业没有固定的管理模式,全靠命令和指挥行事。这在刚刚建立或建立不久的私营家族式企业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在这种企业里,没有组织架构,没有明确分工,往往一个员工要身兼多种职务,,因此,具有诸多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二是有管理,这类企业比较鲜明的特点就是,有管理体系,有组织架构,有规章制度,但却没有执行。三是有管理,基本上属“照抄照搬”型,却严重超前,管理形式与企业实际运作状况不配套、不协调。
1.2 缺少管理的专业人才
中小型企业大部分都属于家族式的企业,分管各个部门的人员大都没有受过较为系统的教育。笔者作为生产许可证的注册审核员,审核时发现很多的小食品企业没有化验员,有也只是摆设应付检查,导致企业在管理方法上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食品安全的管理几乎为零,风险很大。
1.3 员工素质低且流动性大
目前我国中小型食品生产企业的从业人员文化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员工因为薪金等原因有很大的流动性,这造成企业员工的食品安全意识薄弱。企业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培养出来的人才,人员流动性大,前景渺茫,跳槽频繁。
1.4 小型企业质量环境方面的问题
从小型食品企业的质量环境来看,恶性竞争、无序竞争、市场混乱、缺乏政府政策性支持是影响小型企业产品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如假冒伪劣产品的泛滥、恶意杀价等行为促使小型企业更多的采取降低价格来参与市场竞争,一些小型企业无法通过提高质量来获得正当的利润,从而导致相当多的小型企业不愿意在质量管理上投入精力和资源。
1.5 食品生产许可证形同虚设
在中小企业别是管理人员少,管理的层次少,通常一人身兼多职。企业费劲千辛万苦取得了食品生产许可证,但在实际的工作当中根本没有按照食品生产许可证的要求进行企业生产。只是把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当做一种参与市场竞争时的按码,没有认真履行其中的要求。由此可以看出,小型食品生产企业由于受其本身条件、员工素质、生存环境等各因素影响,再者,企业存在的目的就是赢利,在这种情况下,小型食品企业的食品安全自我管理形同虚设,无法靠其自己来保障食品安全。
1.6 政府的食品安全监管多为被动监管
通过“三鹿奶粉事件”我们可以看到目前政府的日常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存在的不足之处,监管部门往往是在事件大规模发生以后,已经无法掩盖的情况下才做出反应,而不能在食品安全事件的萌芽阶段甚至在其未发生时就拥制事件的发展。究其原因之所在,除去相关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不健全,主要还是由于政府部门的监管思维不够主动,食品安全监管仍为事后的被动监管,没有认识到政府监管部门本身对于食品安全监管所起的重要作用和应当担负的重要责任。
2 中小食品企业食品安全体系的建立
质量管理界有句名言,质量是生产出来的,而不是检验出来的。所以在当前的国情下目前中小企业的食品安全靠的还是我们企业自身的管理来提高食品安全水平。
2.1 企业最高管理者质量安全意识加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质量安全是食品企业的命脉,是食品企业生存的关键。一个企业要想长久发展必须要重视质量安全,否则都是将被淘汰的。所以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必须要重视质量安全,必须要有这个意识,食品行业比较特殊,有的企业最高管理者一味的追求成本最低化,投机取巧,用劣质的原料甚至是食品中违法的使用化学原料,超范围、超量使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结果酿成了悲剧,不仅给自己,还给多少无辜的人带来了伤害。可以通过行业交流、互联网、以及和政府部门的沟通来提高的质量安全知识,总之,现今学习的渠道是多方位的。
2.2 引进现行的质量管理体系
目前食品行业中有用的比较多的体系有食品质量管理体系ISO9001:2008和ISO22000:2005食品安全管理体系。ISO9001标准是世界上许多经济发食品达国家质量管理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具有通用性和指导性。ISO22000:2005标准既是描述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要求的使用指导标准,又是可供食品生产、操作和供应的组织认证和注册的依据。
2.3 落实政府强制的执行的生产许可证体系
生产许可证体系规定了企业必须具备的生产条件,生产和检验设备,各种相应的管理文件。企业的主要管理者应当发挥管理的职能,要求生产、采购、质量、销售应按照生产许可证体系文件所规定来要求执行。必须按照要求设立相应的检验部门,人员保证稳定,定期的进行培训学习,提高业务能力。做到产品出厂前批批检测,检测的结果记录需保存好,以便日后查用。
2.4 发挥质量检验部门的把关作用
质量检验是质量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具有鉴别、把关、预防、报告职能,即可以防止不合格品流出,又为预防不合格提供依据。中小企业必须按照有关的要求设立质量检验部门,不能用来应付检查。聘请相应专业的人员,精通食品检验和体系,担任负责人,对生产过程中和产品出厂前的检验负责。同时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应确保这类专业技术人员的稳定性,防止人员流动性太大造成质量检验的失误。
2.5 定期自查
这里可以结合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和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内审和管理评审来做。由最高管理者牵头,定期组织相应的专业人员进行定期的检查,有条件可以聘请外面的专家来做。检查涵盖企业的所有部门,检查的要素涉及所有的方面,检查要细,目的就是要找问题。对企业自身的查出来的问题进行汇总、分析、整改,形成一个PDCA循环。长期下去,对企业自身的管理也会得到提高。
2.6 重视人才、加强人员培训
企业试行全员聘用制度,是用人制度的一项重要改革,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企业人事制度的重要措施,对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调动企业单位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企业员工聘用制的推行,人事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笔者认为,在推行全员聘用制工作中,档案部门应坚持两手抓,一要抓档案利用,二要抓档案归档和管理,积极做好为企业单位开展全员聘用制工作提供利用服务,并做好相关档案的管理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在聘用人员的档案中,大致能为聘用单位提供下列几个方面的信息和依据:一是思想政治表现;二是岗位经历;三是业绩状况;四是学识业务水平。上述四个方面的材料,基本包括了聘用人员的诸要素,它既反映了聘用人员的过去,也反映了聘用人员的现在。因此,建立聘用人员档案是选拔人才的重要依据,也是一条识才的重要途径。
聘用人员的档案与聘用单位的使用是互为作用的,聘用人员的广泛使用会促进聘用人员档案的发展,而聘用人员档案管理的科学化又会推动聘用人员的作用。
因此,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做好企业单位聘用制人员档案的管理工作:
1.加强档案收集、整理工作。在聘用制人事档案管理的收集环节中,以往收集范围、收集渠道、收集要求与收集补充制度的规定都适用于现在的社会化管理模式,但在收集方式和收集重点上可以适当加以调整。第一,将业务考绩这部分归入人事档案体系。传统的业务考绩档案是由业务部门收集、存放的。然而,无论是业务考绩档案还是人才业绩档案,都与人事档案有着紧密的联系,都可作为人事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弥补传统人事档案收集的不足。例如,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档案应补充学术成果目录、技术创新、产品获奖等材料;技能型人员档案应补充职业培训、资格认证、技术水平等材料。有经过权威部门认定的业务考绩材料的充实,人事档案就可以更全面、更立体地展示个人能力,满足用人单位高效、快捷、准确选择人才的需要。第二,反映个人身体状况的材料。在传统的人事档案中有关身体状况的部分,除了某些人的档案内有残疾体检表、残疾等级、工伤、职业病等材料外,大多数人事档案中只有少得可怜的几份入学、参加工作时的体检表,且年代已经“久远”。现在单位在用人、选人时除了注重能力外,也开始注重所选用人的身体状况,包括心理素质、精神状况、个性特点、气质类型、健康程度等。聘用制人事档案管理应注重对个人身体状况材料的收集,在不涉及隐私的情况下,针对个人身体状况,心理特点,为其寻找适合的岗位,针对岗位的责任、风险,为其配置具备相应身体、心理素质的人员。尤其要收集好伤残人员有关确定伤残等级的材料,为伤残人员申请福利待遇提供有效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