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特殊儿童的教育方法

特殊儿童的教育方法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7:42:5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特殊儿童的教育方法,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特殊儿童的教育方法

篇1

前言:

随着青春期教育在我国普通中小学的普及和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特殊儿童青春期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世界各国青春期教育的目的就是面向全体学生,特殊儿童虽然存在着缺陷障碍,但在生理发展上与常人有着相同需求,会面临着更多问题。特殊教育意在改善特殊儿童异常的情绪波动和行为,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实现缺陷补偿的教育任务。这不仅减轻了特殊儿童家庭、学校、社会的负担,更有利于帮助特殊儿童健康成长,快乐的度过青春期。

一、特殊儿童青春期教育的重要性

青春期是生长和成熟的重要时期,是为人一生发展奠定基础的时期。青春期教育的成功与否关系着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这不仅对普通学生有着重要作用,青春期教育也能够体现在特殊儿童的教育中,由于特殊儿童自身发展的特殊性,青春期教育对特殊儿童的健康发展同样存在着特殊的教育意义。

(一)特殊儿童青春期教育有利于改善不适当的行为

青春期是人身体急剧发育的重要时期,也是续婴儿期后第二个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一般来讲十二三岁就进入了这一时期,身高体重迅速增长、男女性生理都出现各自的第二性征,同时心理也会产生变化。特殊儿童虽然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了不同方面存在着缺陷。学生的这些行为不仅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对学校的工作也带来严重的后果。增进学生对自己的了解,还可以消除对性的好奇感学会保护自己,使自己的行为更符合规范化、大众化,为将来更好的生活、更好地融入社会奠定基础。

(二)特殊儿童青春期教育有利于填补教育的缺失

自古以来,我国一直都是十分注重青春期教育的。《礼记・礼运》也有“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从家庭教育方面来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行为对孩子造成影响,而特殊儿童的家长更多注重的是孩子医学治疗带来的效益,往往缺失教育,对于青春期的教育更是不加重视、家长们都持着“无师自通论”,而这些做法更激起孩子们的好奇心,对自己原本正常的生理变化产生恐惧、焦虑带来心理问题,对特殊儿童从小培养卫生习惯,适当地进行健康教育,对其一生的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家庭青春期教育不容缺失;从学校教育角度来说,在特殊教育学校的特殊儿童程度不同、年龄差距较大,对他们的教育不仅仅包括文化知识和生活技能,更要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促进特殊儿童自身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特殊儿童青春期教育有利于提高外因带来的不良影响

特殊儿童由于自控能力和抵御侵害能力较弱,易受诱骗、易模仿电视、电影中对未成年人的不良R头、黄色期报,暴力等因素的负面影响,近年来,、感染艾滋病事件的屡次发生,这些有害因素都侵害着儿童的健康发展,教会特殊儿童防御的措施,可以提高儿童的觉悟、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才能使特殊儿童避免受到更多的伤害。

(四)促进社会的稳定和文明发展。

特殊人士是社会的组成成员,只有抓住青春期这有利时机,对他们进行有目的的青春期教育,才能提高他们性文明的程度。同时,由于特殊儿童的性无知及自控能力差等特点,会造成他们容易受到性的侵犯或发生性罪错事件,带来相应的社会问题,因此通过开展教育活动,可以减少这类问题的发生,保证社会的稳定。

二、特殊儿童青春期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在现今,即使青春期教育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特殊教育学校课程也已开始改革,但是想要在特殊儿童中实施青春期教育还存在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来自于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加强法律的保护、师资的培训等各方面的阻碍。

(一)传统教育理念的根深蒂固

我国教育深受传统封建意识的影响,古代时期就有“三纲五常” “男女有别” “存天理,灭人欲”之说,我国的性教育起步较晚,对性教育的态度上还存在着偏激,青春期教育还是比较闭塞,当今仍然存在一些陈旧的“封闭保险论” “不能唤醒论”等观点,我们想要对儿童进行青春期教育的首要任务,也是解决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特别是对特殊儿童进行青春期教育,尤其“特殊儿童”青春期要比正常儿童更易出现情绪上的波动和心理问题,在特殊儿童青春期教育上要改变传统的观念,帮助他们甩掉思想包袱,健康愉快度过这一时期。

(二)青春期卫生保健知识的忽略

青春期卫生保健知识的传授不够,使特殊儿童不能正确看待异性,克服青春期带来的困扰,影响健全人格的建立。

首先,学校课程设置对青春期教育的忽略。特殊教育领域课程虽然已经开始改革,但在智力障碍青春期教育中相关的教材和课程十分匮乏,迄今为止,并没有符合特殊儿童青春期教育的相应教材,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更应结合现有资源,让特殊儿童了解自我,正确地对待青春期发育带来的生理问题,让他们知道这是一种正常的发育现象,从而消除他们的不安与恐惧,更重要的是要提高特殊儿童性心理、性道德观念,形成良好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道德品质,树立法治观念,在人际交往中学会明辨是非,帮助他们学会自尊、自爱、自重。

其次,家庭教育中青春期教育的不重视。据调查表明,90以上家长的性知识匮乏,许多家长存在观念问题,认为性教育是没有必要的,对性教育更是力不从心,在孩子的教育中,家长的行为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丰富性知识不仅可以让家长面对孩子的性问题得心应手,还有利于改善家长对性教育的态度,进而对孩子实施影响,针对家长对青春期教育忽视这一现象,可以通过家长学校、家长热线、家校交流多种方式来传授知识,帮助家长提高意识,争取家长的理解和配合,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教师队伍的专业性有待提高

我国的青春期教育起步较晚,专业的师资更是严重缺乏,阻碍青春期教育的发展,教师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角色,有着特定的职业,教师是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因而,对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是很严格的,但在现实中,往往达不到专业素质的严格要求,师资缺乏更为严重。

三、特殊儿童青春期教育的策略

特殊教育工作者必须针对特殊儿童青春期的行为特征和心理发展特点,以人为本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的循序渐进地开展青春期教育,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一)利用行为改变技术帮助儿童消退不良行为的发生

在对特殊儿童一些青春期不良行为的改变过程中,可以尝试采用行为改变技术的方法,来帮助特殊儿童处理各种不良行为,养成昕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健康人格。

正强化是心理学家们普遍认同的一种行为矫正方法,是利用正强化物提高行为出现频率的一种处理方式。用正强化来矫正特殊儿童青春期的不良行为,就是要选取特殊儿童最喜爱、最想得到的刺激作为强化物,以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

运用惩罚的方法矫正特殊儿童青春期的不良行为,就是通过撤消正强化物或施加惩罚,以增加良好行为的发生,惩罚物并不是责骂或是暴力,可以选择儿童不喜欢或是厌恶的东西来作为惩罚物,当出现不良行为时立即撤销奖励的正强化物。

消退法是指逐渐减少或中止正强化,不良行为出现的频率降低直至消失,或是说停止使用惩罚使原来良好的行为有所增加。在日常生活训练中,配合行为矫正的方法培养儿童良好的习惯,使其消退该行为。

(二)采用心理引导的方式宣泄儿童情绪困扰

特殊儿童进入青春期后,由于第二性征的迅速发展,内分泌的变化,常常会引起不安、情绪激动、心情烦躁,特别容易对异性产生好感,出现早恋,但由于自控能力低、理解能力差,对性的觉醒与萌动,情感的需要与体验,往往表F出来的行为比较张扬、直接、外露。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教师要善于关注特殊儿童的微妙变化,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如:群体授课、个别辅导、成立讨论小组、教师设立“心理信箱”提供良好的沟通桥梁,适时适度的引导和帮助他们,促进特殊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三)注重家校教育的结合,共同开展特殊儿童青春期的教育

特殊儿童的青春期教育除学校施加教育外,还需要家长的配合协助,在家中家长要多关心、多与特殊儿童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发现不良行为及时给予指导,形成家校同一合力,学校可以通过对家长进行培训,让家长更好的了解孩子青春期教育的特点,家长适时适当地为孩子介绍青春期的有关知识,既可以为日后孩子接受青春期教育打下良好基础,又能为正接受青春期教育的儿童巩固对相关性知识的掌握,共同携手帮助特殊儿童快乐的度过青春期。

特殊儿童青春期教育是新课改下的重要研究课题,只要走进特殊儿童的心灵深处,不断探索他们身心发展规律,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心理、道德和健全的人格,构建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网络,多方力量协助特殊儿童青春期的教育,本着精诚所致,金石为开的理念,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信心,特殊儿童的青春期教育工作一定会开展的更好。

参考文献:

[1] 郑清松 《福利院弱智生青春期教育初探》 中国儿童福利政策研究第五届全国儿童福利院长论坛 中国 湖北 武汉.

[2] 王雁,王姣艳 《培智学校教师青春期性教育培训研究》 教师教育研究 2005年11月第17卷第6期.

篇2

关键词:特殊儿童;心理学

在人类社会飞速现代化的进程之中,“人”成为了时代的中心与永恒的主题。在这种语境之下,特殊儿童作为极为特别的一个群体越来越受到关注。关注特殊儿童,必然要回答如何对特殊儿童进行教育的问题,那么特殊儿童心理学这个涵盖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特殊学科应运而生。事实上,相较于国外的累累硕果,特殊儿童心理学在国内才刚刚起步,并不成熟。那么什么是特殊儿童心理学、它的特点是什么、它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又是如何的,都是我们急需回答的问题。

一、 特殊儿童心理学的学科定位

特殊儿童心理学,是以特殊儿童的心理为研究对象的,它着重探讨特殊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归纳特殊儿童心理现象的规律,最终以完成对特殊儿童的必须教育为旨归。很显然,特殊儿童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一) 特殊儿童心理学与心理学

可以肯定的是,特殊儿童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从这一方面来说,特殊儿童心理学是一门应用学科。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对对象的心理现象,包括情感、认知、记忆、注意、思维等等进行研究,从而认清对象心理现象的普遍规律,掌握对象心理发展的总体趋势。只是研究的对象具有特殊性——他们是特殊儿童。以上的研究结果可以很好的指导对特殊儿童的照看、教育甚至康复。由此来看,作为心理学分支的特殊儿童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意义很强的学科。

同时需要强调的是,特殊儿童心理学与心理学内部的其他分支也有极强的交叉性。比如:普通心理学作为基础学科为特殊儿童心理学提供了基本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发展心理学为特殊儿童心理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儿童心理学作为特殊儿童心理学补充,为特殊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可能。

可见,仅仅从心理学的方面来看,把特殊儿童心理学当做独立的学科都是不可能的。

(二) 特殊儿童心理学与教育学

说教育学可能范围太广,或许我们可以在特殊教育学中找到特殊儿童心理学的位置。从特殊教育学一方面来说,特殊儿童心理学不再是一门应用学科,它成为了一门基础理论学科。其目的在于为鉴别特殊儿童提供标准,为实施特殊教育提供依据与方法。

由此可见,特殊儿童心理学是一门丰富而复杂的交叉学科,它即有理论作用又有实践意义。特殊儿童心理学的学科界定为我们特殊儿童心理的研究提供了方向,拓宽了道路。

二、 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学的研究现状

那么我国的特殊儿童心理学研究处于一个什么样的阶段呢?

在欧洲发达国家,特殊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从70年代就开始起步,出现了不少重要的论著。与国外相比,我国显然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但是不得不说,我国对特殊儿童心理的关注正在逐渐升温,研究内容与对象也在逐渐丰富。

从研究文献数量来看,自80年代至今,每年发表的特殊儿童心理学论文都在不断的增多。从开始的每年几篇到如今的几十几百,虽偶有回落,但总体上数量呈上升趋势。

研究的对象也在不断的丰富之中。狭义的特殊儿童,一般是指那些生理缺陷明显的儿童,也就是残疾儿童;广义的特殊儿童,除残疾儿童外还包括那些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比如:学习障碍儿童、孤独症儿童、弱智儿童、超常儿童等等。我国对特殊儿童的研究范围是在不断扩大的。但仍然集中在对学习障碍儿童、弱智儿童的研究。

从研究内容来看,近三十年更是从单一走向多元,涵盖面越来越广。包括对认知能力的研究、智力量表的制作、对特殊儿童的诊断与界定的研究以及对特殊儿童如何回归社会的研究等等方面都有涉及。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虽然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学的发展总体上来看是乐观的,但不得不说我们仍缺少规范化系统化的研究。比如:大多数研究仍停留在经验描述层面,没有严谨科学的方法与完善的理论支撑。并且大多数学者都只针对一个比较熟悉的方面进行研究,使得特殊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专作较多而系统而全面的论述则少见。这都是我们下一步应当努力的方向。

三、 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学的课程建设

我们前面已经论述过,特殊儿童心理学属于心理学与特殊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因此在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学的课程主要针对高校的特殊教育专业以及心理学专业开设。在这两个专业之中其课程的设置主要有这样几种方式:

第一, 在特殊教育的框架之中开设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以研究心理特点为主。

第二, 直接以特殊儿童心理学作为课程重点,涉及特殊儿童心理学的方方面面。

第三, 进一步细化学科,将特殊儿童心理学中的某一个方面作为专题开设课程。包括专门的认知发展研究课程、特殊儿童诊断界定课程等等。

这些课程都以是教育学以及心理学为依托,在大框架之中细化分流产生的。

与课程相适应的是专门教材的编写。比如在《特殊教育概论》、《特殊教育学》、《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等教材中都突出讲到了特殊儿童心理的问题。另外,值得一提的是,1999年至2000年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了一套中等特殊教育师范学校专业教科书。这套教科书被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其中包括:《盲童心理学》、《智力落后儿童心理学》、《聋童心理学》三本。可见特殊儿童心理学在课程设置中逐渐被重视起来。

但是,我们仍能看到目前的课程建设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第一, 特殊儿童教育课程并没有受到重视。这一门特殊教育以及心理学必须应当囊括进的学科并不是在所有高校中都开设的。到目前为止,也只有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等少部分的高等学府在其特殊教育专业或心理学专业开设了这门课程,而大多数的师范院校则忽略了这门课程。并且,在这少数的几所院校之中,这门课程的开设学时也不够。

第二, 特殊儿童心理学的专业教师不足。由于这门学科是刚刚兴起的年轻学科,因此经过系统理论学习的专业人才并不多甚至没有,这使得高校中即使开设了相关课程也没有功底扎实或经验丰富的教师讲授。使得多数时候这门课程成为了纸上谈兵。

第三, 特殊儿童心理学的教材仍然匮乏且不系统。除我们上述提到的少数教材外,其他系统的论述特殊儿童心理学的专著少之又少。同时,与研究现状存在同样的问题,教材多集中于对某一方面的研究,但是全面而成体系的教材则没有。

现存的这些问题,使得我们的特殊儿童心理学教育处在施展不开的窘境。因此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特殊儿童心理学被重视起来,有更科学的课程设置,从而培养出更多、更专业的特教等方面的人才是我们必须面对的。

总而言之,我国的特殊儿童心理学仍处于方兴未艾之际。这一处于心理学与特殊教育学框架下的新兴学科需要更多的关注与研究。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应该关注特殊儿童群体,努力使得他们融入社会,学会生活。因此特殊儿童心理学应当在这一片充满爱的热土上发展起来。(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蒋科星.特殊儿童“缺陷人格”的教育关怀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2]杜晓新.试论特殊儿童心理学研究的特点与方法[J].心理科学,2002,05:552-554+575-639.

[3]韦小满,刘洪沛.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学研究二十年发展的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02,04:3-8.

篇3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特殊儿童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借鉴西方国家对于特殊儿童的教育模式,采用融合教育能够有效的提升特殊儿童的教育效果。幼儿园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是指将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安排在一起接受教育。为特殊儿童营造正常的学习与生活环境。能够公正、平等的享受来自于社会各界的关爱与教育,并且获得更加充分的自身发展。本文通过研究在幼儿园中对于特殊儿童的融合教育教学策略,提出可行性建议力求提高对于特殊儿童的教学效果。

1融合教育的主要特征

特殊儿童在心理上和生理上都与正常儿童有所差异,容易使儿童内心产生自卑情绪,从而导致特殊儿童无法正常的发展成长。针对特殊儿童的情况融合教育孕育而生。融合教育主要教学方法是要将特殊儿童,放置在正常儿童的教学环境中,能够让特殊儿童接受特殊教育的一种教学体制。特殊儿童通过与正常儿童的交往,能够有效培养特殊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模仿能力。通过融合教育,特殊儿童在生长过程中感受到并没有受到特殊的对待,从而促使特殊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最终促使特殊儿童能够建立正确的人生方向,并且能够更好的与他人接触适应社会。

2针对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教学策略的注意事项

特殊儿童的社会交往方面仍然存在诸多缺陷,所以教师应当在日常生活中多多注意特殊儿童的生活习惯,使特殊儿童能够自然和谐的融入到融合教育中,激发特殊儿童参与社交活动的积极性。设立丰富有效的教学环境刺激特殊儿童情绪积极向上,由于特殊儿童的心理发育和生理发育与正常儿童差异性较大所以对于特殊儿童来说容易产生心理自卑感。很可能在与正常儿童交流过程中出现欲言又止的情况,极大程度上影响特殊儿童参与正常社交活动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应当首先设立特殊的教学环境,能够使特殊儿童真正自然的参与到社交活动中。游戏是儿童共同的兴趣爱好,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游戏刺激特殊儿童参与到社交活动中。同时,也应当对正常儿童做好心理辅导,由于正常儿童身边缺少特殊儿童,很可能在第一时间要正常儿童与特殊儿童交朋友,会出现抵触心理。教师也应当做好儿童的心理引导工作,为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建立良好的友情,架起一道桥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当采访开放式教学,能够贴近儿童的日常生活,能够将儿童日常生活中的生活情景和活动项目,引入到日常教学中。同时教师需要针对特殊儿童的生理需求,进行一定具有特殊性质的训练。并且应当结合教育内容为儿童建立正确的思想道德品质,能够满足特殊儿童的生理与心理发展需求。特殊儿童的活动能力有限,所以教师也应当在活动过程中对特殊儿童有特殊的照顾,从而来降低特殊儿童的活动要求,使特殊儿童能够更好的融入到活动中去。对于特殊儿童的融合教育来说,最主要的是想要特殊儿童能够融入到正常社会中,从而更好的适应生活与学习。

3幼儿园特殊儿童融合教育主要存在的问题

教师对融合教育认知有偏差,大部分教师只不过是认为只要将特殊儿童正常带入班级中就学,就已经完成了融合教育,但其实使特殊儿童进入正常幼儿园接受教育只不过是如何教育的第一步。有些教师对于特殊儿童仍然存在歧视,再加上幼儿园也对特殊儿童加以有色眼光对待,导致特殊儿童无法在幼儿园中受到良好的融合教育。同时当前针对特殊幼儿融合教育的社会保障有所缺失,各地方政府还未真实认识到特殊儿童融合教育的重要性,在法律建设上也针对特殊儿童的教育方面有所缺失。导致特殊儿童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不平等对待,从而在特殊儿童心中造成了一定的打击。

4特殊儿童融合教育的有效策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