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劳动对于幼儿的教育价值

劳动对于幼儿的教育价值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7:42:5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劳动对于幼儿的教育价值,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劳动对于幼儿的教育价值

篇1

在学前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大背景中,为提升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国家出台《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并将“健康”作为五大领域之首放于指南第一部分。体育教育作为幼儿园健康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当前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重视,甚至现阶段已被不少幼儿园作为宣传与突出自身办园特色、深化教学改革、丰富幼儿园内涵的重要举措之一。但从幼儿体育活动的开展现状来看,问题不一,如幼儿园管理者、幼儿园教师本身对体育教育活动的价值定位和教育理念相对落后,家长缺乏对幼儿体育教育活动的正确理解与认识等。可见,幼儿园体育教育有待进一步在教育理念、教育形式与文化建设等方面作相应的变革与努力。

一、重塑幼儿体育教育的价值取向

在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相关内容中强调健康教育要通过多种有趣的体育活动,特别是户外和大自然中的活动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培养幼儿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以此来提高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通过在走、跑、跳、钻、爬、攀等各种体育活动中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并强调幼儿不再是被动的“被保护者”。体育教师要尊重幼儿不断增长的独立需要,在保育幼儿的同时,帮助他们逐渐学会生活自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由此,我们可以明确幼儿体育教育的价值取向在于以“人本”为中心,定位于儿童的整体性与持续发展性。幼儿体育教师应该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要尊重幼儿身体发育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注意不要进行不适合幼儿的专门体能训练。同时,身体的健康和心理的健康是密切相连的,要高度重视良好人际环境对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二、开展幼儿体育教育的有效策略

1.选择生活化、趣味性的幼儿体育教育内容

在幼儿体育内容的选择和加工过程中,幼儿体育教师首先要注意来源于幼儿日常生活的题材必须能增进幼儿健康,提高幼儿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并培养他们爱护各项体育设施的意识,为此幼儿体育教师要有对幼儿参与的各项体育活动项目进行选择分析与判断的能力;其次,要有事先根据不同的活动目标对活动内容进行筛选和分类的能力。

2.设计和组织丰富的体育教学活动

幼儿体育教师首先可以根据幼儿年龄特征和实际发展水平,灵活设计和采取一系列可行性强、趣味性浓的体育教学方法,促进幼儿身体的全面发育。培养正确的身体姿势,发展幼儿的空间方位知觉、节奏感以及肌肉控制能力等,从而培养幼儿对美的欣赏能力和表现能力。同时,在体育活动材料的设计上,教师应鼓励幼儿在活动中使用自己制作的游戏材料,这样做既培养了幼儿动手动脑的能力,也激发了他们参与体育游戏的兴趣,而且还能让他们感受到废旧物经过自己“劳动”改造,也能创造出游戏需要的玩具,从而潜移默化地让幼儿体会到劳动创造财富的道理。同时,在开展体育游戏前的场景材料的准备摆放及游戏后的场地收拾整理的环节中,也是对幼儿进行劳动意识培养的途径之一。

3.在其他各领域教学活动及儿童日常活动中渗透体育教育

体育活动的开展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只限于正式和专门的体育活动不足以实现体育教育的价值,也难以达到健康的目标。因此,《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健康教育要能使幼儿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有基本的生活能力。首先,本着课程生成的理念,在组织和实施其他各领域教学活动时,体育教师应注意发现利于融入健康教育活动的切入点,并借此生成相应的体育教育内容,将其有机融入各领域教学中。这种渗透性的健康教育活动在时间安排上更为灵活与激动。其次,此项课程对幼儿体育教师的实施素养有一定的要求,这对于提升幼儿体育教师自身的课程意识与素养也有一定的助力。

4.做好体育教育评价工作

幼儿体育活动的评价目标应定位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培养幼儿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并提高他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自身的自我保护能力,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因此,幼儿体育教师对儿童的健康进行评价时,首先不能仅以幼儿完成某项技能技巧的高低作为评判的标准,而要关注幼儿在体育活动中的个性与参与性,鼓励幼儿主动参与的意识。其次,幼儿体育教师应尽量避免评价带有过强的主观意识,而多利用幼儿自身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鼓励幼儿相互间的鼓励和对他人的优点的肯定。因此,作为幼儿体育教师,对幼儿体育活动的评价不再是单纯地关注结果,而应该以关注过程为主,让幼儿在活动中学习与体验。

三、创造积极向上的幼儿体育教育文化

1.创设蕴含丰富审美情趣的幼儿体育活动

陈鹤琴先生说过:“体育活动设计最好有音乐为之鼓兴,音乐是有节奏的,儿童素来喜欢听,假使体育活动同音乐结合起来,儿童的兴趣一定格外的浓厚。”因此,在组织系列体育活动时,可以适当地搭配背景音乐或是节奏鲜明的进行曲、现代节奏乐曲等,能够让幼儿在音乐的伴随下进行运动,达到既健体又娱心的效果。在整个活动期间,在不同的场景伴以不同的背景音乐,让孩子们在体育活动中能够兴致盎然,让幼儿在发展动作的同时也能受到音乐美的陶冶。除了开展系列体育活动外,还可以通过体育游戏的方式,在其中添加对善、恶、美、丑等不同角色的模拟,让幼儿在体育游戏或是活动中能够分辨善、恶、美、丑,培养幼儿除恶扬善、喜善厌恶的情感。

2.积极开展家园互动

家长是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的重要资源,也是幼儿园教育最为主要和直接的受益者。幼儿园是否能够得到家长的理解、配合与支持,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幼儿园的发展。因而,要让幼儿园体育教育活动得以有效开展,首先应尽可能地增添多种形式的亲子互动活动,这样不仅能增加家长对幼儿园体育教学的理解,而且能进一步促使家长积极地参与到幼儿体育教学中来。如幼儿园通过亲子运动会、家长经验交流会等形式,提供家长与家长、家长与园方、家长与教师相互交流的机会和平台,让家长能够通过参与活动,了解幼儿园体育课程的实施等。

参考文献:

[1]刘馨.学前儿童体育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篇2

一、班级自然角环境创设现状分析

据观察,在幼儿园环境中,自然角的环境创设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自然角的功能只是一味地应付检查,检查时轰轰烈烈,检查后成为一种摆设;幼儿自主观察的时间无法保证;活动经常虎头蛇尾,幼儿缺乏参与兴趣;观察记录流于形式,无法深入……

1.内容单调,为设而设

很多教师对于自然角环境创设没有规划,随便让家长拿一些植物入园,为的只是完成任务,作为摆设而已。从自然角的设计到环境创设到实施,都由教师一手包办,最多指定几个能干的幼儿进行管理,植物种类单一,缺少洒水壶、铁锹、测量辅助工具,导致自然角活动难以深入、实效开展。

2.实验缺失,记录笼统

班级自然角实验基本以发芽实验为主,而没有更多的丰富的实验内容,幼儿的观察记录都是关于浇水、修剪黄叶的观察记录,每周的记录都是雷同的。由于缺失实验,实验内容、形式单一,幼儿也丧失了对自然角植物的观察探索的兴趣。

3.时间缩水,指导肤浅

大多数班级的自然角观察时间只局限于早晨入园时间段,教师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其他时间并没有做关于观察植物角的安排,而教师的指导也是停留在观察植物是否生长、开花……等植物的表面生长现象,观察内容过于单一、肤浅。

综上所述,目前班级的自然角环境创设不容乐观,教师对于自然角教育价值的认识观念还不到位,普遍认为自然角只是一种展示,自然角观察探索活动形式流于表面,活动内容不具实效性,没有充分利用自然角环境的教育价值,没有充分发挥自然角环境的教育效能。

二、班级自然角的有效环境创设

在班级自然角环境创设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重视幼儿的参与,与幼儿共同创设多元化的、学习型、探索性的自然角环境。幼儿参与自然角环境创设的过程中,不仅能体验到从创设到生长再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能感受到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珍惜劳动成果,对于动植物的护理过程才能更加仔细、更加认真,对于动植物也会更加爱护。

1.分区“乐”规划,种类“活”呈现

在环境创设初期,教师应与幼儿共同探讨、规划,将植物角进行分区,不能一味地将动植物归为一类,为了活动的有序开展,以及观察更具针对性,应有针对性地将区角进行隔断规划,分为:观赏区、饲养区、种植区……

而这些区域中有可以呈现出的动植物不能过于单一,种类应丰富多彩、多种多样,且利于幼儿观察探索,如,种子陈列、花卉栽培、蔬菜种植、动物饲养、标本图片等,植物又可分为:土植、水培、沙植、嫁接等多种种植形式,动物可以分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创设了多元化的环境才更能激发幼儿观察、探索的兴趣,也更便于幼儿有针对性、有效性地进行观察探索活动。

2.器具“乐”利用,名片“活”设计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各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有效的活动条件。由此可见,自然角中的种植、饲养、观察、探索的工具投放是必需的。一方面我们要提供给幼儿种植、饲养和管理所需要的工具;另一方面,我们还要投放便于幼儿观察、探究的工具,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帮助幼儿更好地发现。

篇3

[中图分类号]G6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13)05-0027-0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基本普及学前教育”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并确定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促进公、民办幼儿园共同发展是学前教育普及与发展的重要举措。幼儿园作为一个组织系统,其发展既受组织内部调节的影响,又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公、民办幼儿园并举的办园格局尤其受外部环境的影响。研究者尝试从生态系统理论视角剖析公、民办幼儿园发展的生态环境系统及其作用机理,以期促进公平的幼儿园发展生态系统的构建,推动公、民办幼儿园的共同发展。

一、生态系统理论及其在教育机构发展分析中的应用

生态系统理论(Ecological System Theory)由美国心理学家尤芮·布朗芬布伦纳(UrieBronfenbrenner)于1979年在《人类行为生态学》一书中正式提出。布朗芬布伦纳认为,儿童发展受多层次环境系统的影响。这个多层次环境系统包括:微系统(microsystem),涉及儿童和即时环境之间的关系;中系统(mesosystem),即儿童周围即时环境间的联系;外系统(exosystem),是对儿童发展产生影响的社会环境;宏系统(macrosystem),指儿童所处文化环境中的价值观、法律和习俗等。生态系统发展模型还包括时间纬度,或称历时系统,即视时间为个体成长变化的参照系。概言之,儿童的变化或发展是时间和环境共同作用于儿童的动态过程,是个体对生态环境系统适应性调节的结果。

生态系统理论起初是用以解释儿童发展的理论,后来被一些研究者用以分析学校组织的发展。例如,简楚瑛曾运用生态系统理论揭示了台北市一所私立幼儿园近20年来内部的变化及其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关系。本研究将比较分析公、民办幼儿园的生态环境系统及其作用机理。

二、我国幼儿园发展的生态环境系统及其作用机理分析

各种不同层次的环境因素对幼儿园发展的影响程度不同。不同层次的生态环境系统包括: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和宏系统。如下图所示,各系统之间相互关联,不同层次的生态环境系统及其作用机理简析如下。

1.微系统作用机理

家庭、社区、管理部门、人才市场是与幼儿园发展直接关联的微系统。家庭通过表达对幼儿园教育的期望与要求、对教育机构的选择等作用于幼儿园,同时,幼儿园通过园所活动引导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社区通过物质、空间、人员或组织等多种途径影响幼儿园的发展。同时幼儿园也会通过多种形式,如举办家庭教养讲座等回馈社区;管理部门通过对幼儿园的管理促进其发展,同时幼儿园发展面临的困难等则会不断对管理部门提出挑战;人才市场为幼儿园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持,幼儿园则会对人才市场提出人才数量和质量方面的要求。

2.中系统作用机理

微系统之间的联系构成了中系统。具体来说,管理部门与家庭、社区、人才市场之间会发生联系,家庭与社区之间会产生互相作用。其中,管理部门可通过提供有关早期教育的指导与信息服务,让家庭进一步了解科学的早期教育理念与方法及社区内有关幼儿园的基本信息,而家庭对幼儿园提出的意见或建议也需要管理部门自身作出回应或督促幼儿园作出回应;管理部门要求社区配齐公共服务设施,并为幼儿园开展相关教育活动提供物质或空间支持,社区则可能会要求管理部门制定有关幼儿教育发展及其教育资源配置的政策;管理部门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引导人才市场的运作,人才市场的运作则需要管理部门适当监管;家庭之间的联系有可能影响社区相关组织的形成,影响社区的文化氛围及其对幼儿园教育的关注与支持度,社区也可以将各个家庭联合起来,共商幼儿园发展事宜。

3.外系统作用机理

社会分层、社区发育程度、政府职能与管理体制、劳动力市场类型等构成了幼儿园发展的外系统。社会分层会影响家庭对教育机构的选择;社区发育程度会影响社区教育资源及其与教育机构的互动质量;政府职能定位与管理体制会影响其对教育机构的履职程度;劳动力市场类型会影响劳动者的工资待遇与队伍稳定性,最终影响人才供给的质量。例如改革开放后,因制度性因素的影响,我国劳动力市场总体可分为体制内劳动力市场和体制外劳动力市场。体制内劳动力市场的就业者工作、福利待遇较好,所以队伍较稳定;而体制外劳动力市场的就业者工资待遇差,所以队伍不甚稳定。

4.宏系统作用机理

价值观、法律和习俗等构成了幼儿园发展的宏系统。价值观尤其是教育价值观,如对学前教育和民办教育的认识等,会影响法律政策等的制定与执行,影响管理部门对不同性质幼儿园的履职程度,影响家庭和社区对幼儿教育机构的态度和选择倾向,影响学前教育资源的类型和丰富程度;法律政策,尤其是涉及教育、民办教育、学前教育的法律政策,规定了幼儿园法律关系的相对主体——政府的相关职责,从而影响幼儿园的发展。总之,宏系统对幼儿园的影响是立体网络式的,即通过影响外系统继而作用于中系统、微系统,最后作用于幼儿园。

三、我国公、民办幼儿园发展的生态环境系统的作用机理比较

1.微系统的作用机理比较分析

研究者从家庭、社区、管理部门、人才市场四个角度分别对公、民办幼儿园发展微系统作用机理作比较分析,并对微系统之于幼儿园发展影响的整体状况作一评估。具体见表1。

2.中系统的作用机理比较分析

研究者就微系统各要素间的关系对公、民办幼儿园发展的影响进行比较分析,主要涉及管理部门与家庭的关系、管理部门与社区的关系、家庭与社区的关系及其对幼儿园发展的影响,最后就中系统对公、民办幼儿园作用的整体状况作一评估。具体见表2。

3.外系统的作用机理比较分析

研究者具体分析外系统各要素对微系统的影响。包括社会分层对家庭的影响、社区发育程度对社区的影响、市场类型对人才市场的影响、政府职能与管理体制对管理部门的影响四层关系,并比较分析其对公、民办幼儿园的作用机理,最后评估外系统对公、民办幼儿园发展的影响。具体见表3。由于影响幼儿园发展的中系统整体作用力较微弱。故不再展开分析外系统对中系统的作用机理及其对幼儿园发展的影响。

4.宏系统的作用机理比较分析

价值观、法律政策等是影响幼儿园发展的宏系统,其作用机理比较分析见表4。

四、促进我国公、民办幼儿园共同发展的建议

总体上看,公办幼儿园处于支持型的生态环境系统中,可优先获取财政与人力资源,因此教育质量整体较高,竞争优势明显;民办幼儿园则处于努力争取政策与财政支持,在抗争中求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环境系统中。随着国家新一轮学前教育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对公办园建设的高度重视,民办园面临的竞争压力更大,生存和发展空间可能被压缩。基于对公、民办幼儿园发展的生态环境系统及其作用机理的比较分析,研究者认为要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构建富有活力的公、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以下几点很重要。

1.树立正确的民办教育价值观。建构公平、支持型的政策环境

民办园可满足差异化教育需求,这对于激发办园体制活力意义重大。我们既要从观念上充分认识民办学前教育是学前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要通过政策引领与多途径财政支持帮助民办园做强、做出特色。这其中,特别要通过制订合理的民办园教师最低工资标准等约束性政策促使民办园规范化发展。

2.建设服务型政府,将公、民办幼儿园的发展都纳入公共服务体系

有研究者指出,学前教育是“公共产品属性不断趋强,公共性程度仅次于义务教育”的准公共产品。因此,不论是公办园还是民办园,尤其是普惠性民办园,都具有公益性,皆宜纳入公共服务体系。

3.缩小体制内、外劳动力市场间的鸿沟

如可规定非事业编制幼儿园教师的最低工资标准不低于当地城镇职工的平均工资水平,或高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一定比例:实施人事制度,非事业编制幼儿园教师在职称评定、工龄计算、培训等方面与事业编制教师享受同等待遇。

4.进一步加强家庭、社区与幼儿园间的联系

总体来说,当前家庭、社区与幼儿园之间的关系比较松散,幼儿园从中获得的支持较少。要加强三者之间的联系,一方面,幼儿园可以指导建立家长委员会或社区教育委员会,积极参与社区的相关活动,以获得家庭和社区对幼儿园教育的更多理解与支持;另一方面,家庭和社区也要认识到自身是支持幼儿园发展的重要力量,自觉地发挥对幼儿园教育教学和管理的辅助作用。

参考文献:

[1]劳拉·E·贝克,儿童发展:第五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35-37.

[2]龚维义,刘新民,发展心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2-50.

[3][4]简楚瑛,从生态系统理论视角看一所台北市私立幼儿园的变化U],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9,457(11):5-6.

[5][7]赖德胜,论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J],经济科学,1996,(6):19-23.

[6]陈淑华,上海市幼儿园家长教育选择之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8]刘世听,能上重点公立幼儿园的家庭非富即贵,私立幼儿园两极化让工薪层够不着[N],中国青年报,2010-08-1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