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独立思考的问题

独立思考的问题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13 15:36:4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独立思考的问题,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独立思考的问题

篇1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2-028-01

我国新的破产法最大的改变在于改清算组为破产管理人。破产管理人概念本身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破产管理人是专指在破产宣告以后成立的,全面接管破产企业,负责其清算分配的机构。其职责是专门负责破产清算。广义的破产管理人,除了负责破产清算事务之外,还可能负责重整等工作,在企业的重整、和解程序方面也发挥相应的职能。

一、 对破产管理人选任的监督问题

根据我国新企业破产法第二十二条的规定:“管理人由人民法院指定。指定管理人和确定管理人报酬的办法,由最高人民法院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在2007年4月4日通过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企业破产案件指定管理人的规定》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产案件确定管理人报酬的规定》两个司法解释,其中规定对破产管理人的选任方式包括随机指定、竞争指定以及推荐指定三种方式。破产管理人由法院通过以上三种方式中的一种指定产生。当然管理人的任职必须符合相关的条件,破产法规定可以由有关部门、机构的人员组成的清算组或者依法设立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破产清算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担任或者社会中介机构中具备专业知识并取得职业资格的人员担任。在这个过程之中,法院成为破产管理人的任命主体,这种任命权究竟是什么性质的权力值得探究。从形式上看,随机指定的管理人是由人民法院决定;竞争指定的管理人由人民法院组成专门的评定委员会来决定;而推荐指定的管理人还可以由法院在金融监督管理机构推荐的已编入管理人名册的社会中介机构中指定产生。虽然破产法中规定了债权人会议有权申请更换管理人,但最终是否更换的权力依然在法院,这对这种指定权的性质没有产生实质的影响。因此对于管理人的选任应当建立一种监督机制,以保证债权人的话语权,以平衡法院和债权人之间的关系。

有效的监督取决于监督的主体以及监督机制的确立。在破产程序中监督的主体包括债权人会议、债权委员会以及法院本身。债权人是破产程序中的直接利益相关者,其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对于破产程序中管理人的选任具有监督的意愿,是监督主体的最佳选择。因此在破产程序中,若能保障债权人的话语权,就是对法院的权力的制衡。可从我国的现行规定中发现,债权人会议产生于法院受理破产申请之后,而在法院受理破产申请之时,管理人同时被任命,这种程序时间上的错位使债权人无法有效的进行事前监督。所以,如果要构建一个有效的监督机制,则应当让债权人参与管理人的选任过程,或者由一个独立于法院本身的机构来参与选任的过程,而不应由法院独自决定。

二、对破产管理人履行职责过程中的监督问题

一般来说,破产管理人的职责是在破产程序中,围绕着破产重整、破产和解和破产清算进行的各种行为。也就是说,凡是符合破产程序进行的目的、凡与其作为破产财产的代表机构相关的一切行为,均应属于破产管理人的职责范围。从现行法条的规定中可以发现,管理人的职责存在于破产程序中的各个环节。对于破产管理人履行职责的监督是对破产管理人的监督的关键。

法条规定了管理人应当向人民法院报告工作,并接受债权人会议和债权人委员会的监督。但是其中的问题在于即使管理人作出了不利于债权人的行为,债权人也是在利益受损之后才能向法院申请更换管理人,对于已经发生的利益损害并没有恢复或补偿的救济措施。同时监督主体债权人缺乏一个直接的监督途径,因为管理人只报告执行情况和接受问询,可是对于一些直接由管理人决定的比如决定是否继续履行未履行完毕的合同这些事项,债权人的监督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在这些事项中,应当建立事前的监督机制,或者给债权人会议或债权人委员会一个向法院提出异议及撤销的权利。这样,才能在损害发生前防患于未然,在损害发生后恢复原状,这样也有利于债权人的事中监督。

在破产程序之中,有破产重整、破产和解和破产清算之分,而我国的破产法对于这三种程序并没有区分对待。在重整程序中,经人民法院审查并且裁定重整的企业,在重整期间,债务人申请法院批准后,可以在管理人的监督之下自行管理财产和营业事务。这时,相应的管理人的相应职权就由债务人行使。这时债务人承担了管理人的职责,为了防止债务人转移财产,损害债权人的利益,这时对于债务人也应有相应的类似于管理人的监督。

在破产清算中,破产管理人参与破产变价方案和破产财产分配方案的拟定,这里破产管理人有一定的利益冲突存在,管理人可能会因自身的财产利益而有失公正,所以这里对于破产管理人的监督也应当加以注意。

篇2

为了适应社会对精通英语和专业知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2001年教育部高教司明确提出:今后本科教育20%以上的课程必须进行双语教学。而独立学院作为向社会输送人才的主要途径之一,也肩负着培养这类复合型人才的责任。开展双语教学不仅是基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人才的需要,也是促进涉外性强的课程教育的国际化和规范化的重要途径。以武汉东湖学院经济学院为例,从2010年开始推行双语教学,三年来,在双语教学实践中暴露出了一些问题,笔者也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思考。

一、双语教学过程中暴露的问题

从2010年经济学院开始进行双语教学实践以来,暴露出的问题包括:其一,从学生方面来看,学生基础参差不齐,需求不一:部分学生英语基础较差,对于双语教学不能适应:学生有时候没有处理好专业学习与英语学习孰轻孰重的问题,导致舍本逐末。其二,从教师方面来看,双语教师资源欠缺,对专业知识熟悉的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英语培训,缺乏双语教学的经验:其三,从教材方面来看,教材建设滞后,缺乏适合独立学院学生学习的双语教材,而采用国外原版教材和国内中文教材均存在着弊端,目前采用的是国内优秀中文教材和授课教师收集整理自编双语课程讲义相结合的方式。其四,从课程安排来看,出现了有限的课时与放慢的授课进度之间的矛盾。采用双语教学后,这些专业课的计划学时并未增加。实际上以往全中文授课时,师生就已感觉到这些课程的难度和课时的不足,而双语教学要求在课堂上大量使用专业英语,加之针对学生听力理解普遍滞后的状况,教师往往会采用增加黑板板书的方法来弥补,板书还得十分细心,某些重点难点问题,教师还需要重复讲解等,这些都势必影响授课进度,但教学计划又是必须要完成的。

二、独立学院双语教学模式改革的几点思考

1.恰当选择双语教学模式

从双语教学在各国实施的具体模式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1)浸润式教学模式(Immersion Program)

指使用一种非学生母语的第二语言进行教学。

(2)保持型双语教学模式(Maintenance Bilingual Education)

即学生刚人校时使用母语教学,然后逐渐地使用第二语言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有的学科仍使用母语教学。

(3)过渡型双语教学模式(Transitional Bilingual Education)

指学生入校后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然后逐步转变为只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

从我国的高等院校的双语教学的实施情况来看,主要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简单的渗透层次。上课时,教师可以用英语讲重要的定义和关键词,学生可以多一些机会接触外语:第二个层次是整合层次,教师讲课时交替使用中英文,让学生学会如何用英文表达英文:第三个层次是双语思维层次,让学生学会用母语和外语来思考解答问题。要达到第二、第三个层次则需要假以时日不断地努力,并不是所有学校都能达到的。在我国独立学院现阶段实施双语教学,不可能要求从一开始就实行浸润式教学模式。现实的做法是首先实行过渡式的教学,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逐渐采取浸润式教学模式。在从简单渗透式逐步走向浸润式双语教学的过程中,要避免进入双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误区。

误区一,双语教学就是要求一句英文翻译一句中文,或者反过来。如果上课时一句一句地对译会打乱正常的教学节奏。教学的目的是要把知识讲授清楚。根据实际情况,在难点要用中文多一些,而相对浅显的内容可以用英文多一些。在教学中灵活地转换两种语言,是对教师的一个较高的要求:它首先要求教师要对专业内容相当熟悉,而且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而随时调整,要尽量做到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由地用两种语言来学习。

误区二,双语教学就是要强调英语语言的表达。不管用哪一种语言授课,其目的是一样的,就是让学生弄懂知识点。语言只是一种表达工具,不能过分强调使用华丽而流畅的英语语言,而忽视了对内容的讲解。需要强调的不是语言本身,而是用正确的语言把课程内容讲清楚,因此在上课的时候我们宁可用简单的英语夹杂着汉语把知识讲清楚,也不要大段大段地去背学生听了也不知所云的英文。教学的重点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无论是针对初级的英文加上中文的思考方式,还是高级阶段的全英文思维方式,都是为了用双语的方式方法实现专业教学目的。

2.加强教材建设,充实教学内容

激励和促进双语教材的建设教材建设是双语教学模式定位的关键因素。但是完全引进国外原版教材有利也有弊。选择原版英文教材可保证学生领略到原汁原味的内容,包括准确使用的专业词汇、地道的专业内容、专业教学思路和对知识的认知程序。但原版教材一般比较昂贵,教材内容与我国国情并不完全相符,有的地方还有冲突之处,全部选用英文原版教材对普通应用性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难度也太大,难以国外原版教材中找到深浅相当的教材。从长远来看,要真正提高双语教学的效果,还是要编写适合我国国情的独立学院的双语教材。

3.加强双语教学的师资培训

师资的问题双语教学成败的关键是师资。冈为开展双语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还要求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以及丰富的教学经验。然而,目前许多学校都出现了双语师资短缺的问题。由于受到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制约,许多专业教师,虽然英语基本功扎实,但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欠缺。为了提高双语教学的效果,目前,很多学校都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师资培训。比如江西理工大学在2004年和2005年先后选派15名各专业的骨干教师到英国剑桥进行了两期的双语教学培训,这些经过培训的教师都成为了该学习双语教学的骨干。这些措施无疑对提高教师水平,推动双语教学起到了积极作用。双语教学人才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教师培训方面,应该有系统的安排和合理的培训计划。对此,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做法:在培训形式方面,采取国内培训与国外进修相结合的方式,要求教师首先在国内接受一定课时的强化培训,达到一定标准后,再利用假期到国外进行几个月的外语实践,以强化语言的运用能力。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仅靠高校自身培养无法在短期内解决双语教学人才的需求矛盾,要想使双语教学制度化,还需从国外大量引进合适的双语教学人才,以充实双语教学的师资。

参考文献:

[1]张建平,俞慧.对当前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双语教学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7,(1).

篇3

目前,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是全面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尽管,大学教育的管理体制虽已日渐成熟,然而,面对新的形势面对市场经济的挑战,大学生管理制度的弊端日益显露出来,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本文拟从现实的视角,首先分析大学生管理制度的现状及现实困境,在此基础上探讨其产生的原因。

一、大学生生管理制度的现状

大学生管理制度对于大学生的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仅是为了维持学校正常秩序,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发展。但经过大量文献研究与与调查,大学生管理制度出现诸多问题呈现如下现状:(1)以制度代管理;主要以规范、任务、纪律的形式出现;(2)以榜样代管理。前一种状况,更多的是在允许和不允许这一两极中对学生的外在行为产生制约力。后一种状况,其实是运用学生的“偶像”崇拜心理,把榜样作为一种“隐形”的制度而发挥管理的功用,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学生的外在控制力,但是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

二、大学生管理制度在实践上的困境

大学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大量研究表明,对大学生的管理是否得当将会影响他们一生的发展。如何实施对大学生的管理、如何提高其管理效率成为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大学生管理制度如何体现对在大学生的管理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但目前大学生管理制度还存在以下实践上的困境:

(一)机械主义的管理理念。学校对大学生的管理管理被视为类似于机械运转的常规性活动,如,制度的规划、制度的实施、制度的评价等,年复一年地重复,缺乏与时俱进的生命力以及创新的动力。因而,对大学生的管理主要是维持性的,对新的情况和问题反应迟缓,比如,对大学生使用网络问题的管理。由于部分大学生沉浸在网络而导致种种问题层出不穷,如何对大学生正确运用网络进行管理?谁来管理?这些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并没有得到合理有效地解决。这种状况,与机械主义的管理理念的滞后性,有着直接的关系。

(二)过程主义的管理实践。目前对大学生的管理,主要是一种“计划-执行-检查”的“保姆式”的全程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表面看来符合规范化的管理而且具有程序化的过程性,但实际上,不仅使对学生的管理处于封闭的、程式化的状态,而且还使对大学生的管理陷入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管理的效率很低。比如,对学生宿舍卫生的检查。这是大学管理中的常规性工作,但并不一定按既定计划。因为,这种检查,应具有经常性、不定时性,我们需要的学生认识到劳动的价值,主动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但目前的情况是,这种检查工作,却是一种程式化的安排,指定检查的统一的时间,指定安排某个年级某个班级,卫生检查就算结束了。这种“过程式”的管理,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达到目的?或者说这种管理行为,能达到一定的效果?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三)行政化、指令性的管理手段。大学对大学生的管理,因袭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化管理模式,管理的主要体现为指令性,强调服从,忽视了学生发展的心理特征。虽然目前对大学生的管理积极倡导科学化、网络化手段,但由于行政化和指令性在学生管理中的功能“实效性”被管理者普遍认可和接受,因此,即使运用网络等信息技术,也只是在减少管理者工作强度的意义上体现出现代管理的功用,并没有改变行政化、指令性的管理性质,因此,目前对大学生的管理,并没有在尊重人的发展的内在逻辑的意义上展开改革,也不是真正的在降低管理成本提高效益的意义上实施管理手段的改革,引领性的、协调促进性的、民主性的学生管理,并没有得到有效落实,管理的强制性仍是目前高校教学管理的一个显著特征。

三、大学生针对大学生管理制度改革需要关注的问题

经过对当代大学生的管理情况的调查情况可以看出,现在大部分学生都看重“管”轻视“理”、看重“他律”轻视“自律”,仍然处在“行为规范的养成”的这个阶段,非常看重学会“社会人”的本质,从而忽略了同学们对“自然人”根本属性的培养。作者的观点是教育“当代”大学生实施大学生管理制度改革 必须更注重人性化在管理制度中的作用。

(一)学校的校园的规章制度建设要求要展示出以“学术为本”的全新教学理念

从教育来看,教育是由人来规定的,并非是教育规定人,人要为教育“立法”、为学校 “立规” ,就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及以学生为本,学校的制度就需要展示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校方在制定规章制度的时侯,动机要和目的相符合。如,学校制定执行校规的目的并非是为了要剥夺或歧视部分学生的权益,而是为了能够更好的教育和管理当代大学生、以便能够维持学校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以“学生为本”就是要把每个不同的大学生看作不一样的主体,以便每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以及兴趣爱好都能够被尊重,从而使的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拥有个性发展的自。

(二)弹性机制在管理制度中显示出人性化

学校管理最重要的是需要行政手段的辅助,根据教育行政部门的各项政策,学校管理需要以控制为手段,以上级的指令为依据,以制度为准则,从而达到规范学生行为的目的。学校的制度制定得细致、缜密,就是需要要求把每一位学生能够做到的每一个小细节,都完整地编写在规章制度里。在当今教育主体、社会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的的环境下,管理的根本本质及内涵发生了变化的同时,管理的行为也跟着发生着变化。相比“标准化”的传统教育而言,现代教育更看重的是鼓励以及创新意识。现代教育管理是制度管理与人性本位管理的完美结合,以激励为手段,不断的激发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以动态性、多样化评价为主,追求多样化、创造性与丰富性。细化来讲,第一,全员管理制度将被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人人都可以成为管理者,也都是重大决策的参与者,同时也都是重大决策的执行领到者。第二,以人为本,尊重人格,顺应人性,可以大幅度的激发学生的主动精神,改变被动地在常规制度的束缚下学习的传统状态,转变成主动积极地去完成各自应当完成的工作。第三,创造更加科学而有效的管理制度。管理不仅是控制与协调,而且也是促进与开发。校领导、教师以及学生被共同称之为管理的共同体,管理与被管理者之间是一种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积极互动的关系,因此可以实现共识、共享、共进。这种新的互动式的管理并非是被管理者盲目的被动服从,而是要求被管理者积极主动的去适应新环境,是管理方法向多样化、灵活性一个全新的转变。(烟台南山学院;山东;烟台;265713)

参考文献:

[1] 卢小萱. 人性化在现代教育管理中的作用与影响[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