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3 15:37:1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儿童电影的发展,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摘要:童话故事通过其丰富多彩的想象、幻想和夸张塑造某种形象,表现真实生活,给儿童以思想上的启发。本文基于童话的特点来探究童话故事对儿童的发展会有哪些影响。童话的特点表现在具有幻想性、社会性、虚构性、兴趣性。童话在各方面无一不影响着儿童的发展,比如:能够促进儿童记忆、思维、想象等能力的发展;能够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能够丰富儿童的知识;能够促进儿童情感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儿童高雅的美感等。由此可以看出,童话与儿童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它能够在儿童幼小的心灵中留下很深的印记,父母和教师应从教育的观点出发来关注童话,这是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支持。
关键词 :童话;幻想性;想象力;儿童发展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4.048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4—0101—02
收稿日期:2014—11—19
作者简介:孔冉(1989— ),女,辽宁大连人。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儿童审美与艺术教育。
对于大多数成年人来说,童年的记忆都是断断续续的、不清晰的,但是在这有限的记忆中,就属对童话的记忆最为鲜明。从大多数人的生活历程来看,儿童时期的生活经验除了来自直接的家庭生活外,主要的来源就是神话故事、童话故事等。儿童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在儿童的梦想里有无数的事情可能会发生,有无数的世界可能会存在。人们常说童话是儿童成长发展的养料和摇篮,对儿童来说是有特殊意义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教育孩子要从讲故事开始,不要用命令的口吻让孩子做这、做那,童话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方式。[1]
一、童话的特点
(一)童话具有幻想性
幻想是童话所具备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童话用来表现生活的一种特殊手段。幼儿童话就是一种由各种幻想所组成的艺术,它利用幻想这种奇妙的方式去表达真实生活。换句话说,也就是它所塑造的各种形象其实在生活中都是不存在的,童话故事当中描写的主要是一些虚拟的事物,故事当中的一些人物都是想象出来的,故事当中所涉及的那些事情在真实生活中发生的可能性也是极小的。在童话故事所创造的那种世界里,牛羊会说话,人死能复生,桌布可生出山珍海味,衣服能刀枪不入……[2]这些都符合儿童的幻想心理,而且童话当中那些极具幻想的事物无不吸引着幼儿,使他们感到好奇、有趣。
(二)童话具有社会性
童话故事当中的很多事物都是来源于真实生活的,可能有些童话的内容夸大了真实生活,但是,童话当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都是儿童所熟悉的,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相对应的形象。童话来源于真实生活,但是,在此基础上会对真实的形象进行演变,变成一种新的艺术形象。童话故事是儿童认识社会的初级方式和途径之一,幼儿的许多知识都是从童话中获得的。比如:儿童能从童话故事中学会勇敢,学会去辨别现实生活中的善与恶等,这些价值观将会伴随其至成年,乃至影响其一生。
(三)童话具有虚构性、兴趣性
童话故事虽然表现的是真实生活,但却不是真实生活本来的样子,是利用想象这一基本元素来展现的。比如:童话故事当中所展现的可能是人,或是某种小动物,或是大自然中的任何一种生物,但是在幼儿的心中,这些童话中的人物像极了我们,他们和我们一样会说话、会交流。幼儿可能会经常想象自己就是其中的某一个人物,以此来实现自己所憧憬的梦想。此外,兴趣与好奇是儿童愿意读童话故事的又一重要因素,他们会随着故事中跌宕起伏的情节时而眉头紧锁,时而开怀大笑,充满了愉悦性。
二、童话对学前儿童发展的教育意义
(一)促进儿童记忆、思维、想象等能力的发展
童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童话能将大千世界中的任何事物通过拟人化变成各种有语言行动和思想性格的人物。童话的基本特征是幻想,幼儿由于其独特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对于这种富于幻想的童话故事肯定充满了好奇与兴趣。而且,童话中的拟人手法也特别符合幼儿的生理特征,他们总能把一些小动物和花草想象成会说话的、有感情的人。通常,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而幻想则是创造的开端。童话故事所营造的奇妙氛围可以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二)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促进其语言的发展
童话故事中的幻想、夸张、拟人化的手法能够增加儿童的快乐感受。与此同时,在幼儿阶段语言的发展最为迅速,[3]幼儿除了喜欢听故事,还喜欢给别的儿童讲他们所喜欢的故事,而且通常讲的时候都是手舞足蹈的。随着儿童的成长,其不管是在思维水平还是在语言理解方面都有所提高。在讲故事时,他们需要组织自己的语言,力争使他人听得明白,有的时候还需要用各种形象的语言去形容自己所要表达的事物,这对他们语言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尤其是能促进其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
(三)丰富儿童的知识
儿童从生活中获得的直接经验是十分有限的,而童话故事通过其拟人手法,向幼儿展示了千姿百态的世界,开阔了幼儿的眼界,增长了幼儿的见识。[4]童话能把很多复杂的知识融入简洁、生动的故事之中,既能吸引儿童,又包含了深厚的文化内容。儿童通过欣赏童话,能够获得初步的自然知识,还可以通过对童话中人物形象的理解来初步地了解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并能够了解社会中的一些行为标准,促进其社会知识的增长。
(四)促进儿童情感的发展
现代社会中不少儿童都表现出自私、缺乏爱心等行为,由此可见,情感教育对于现代幼儿来说是多么重要。儿童时期是情感培养的重要时期,而童话对于儿童情感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童话故事中有很多儿童感兴趣的事物,因此,他们在欣赏的过程中,情绪往往是愉快而积极的。童话还能帮助幼儿疏导消极情绪,由于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使其往往不能准确地表达心里的一些迷惑,而童话故事则为其提供了一种相对安全的宣泄消极情绪的途径。
(五)培养儿童的美感
美感是人们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客观事物、艺术品以及人的道德行为的美学价值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是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综合构成的统一体。[5]美感可以帮助人们以美与丑的这种标准去赞扬相应美好的事物或蔑视粗鄙的行为。童话中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审美形象,童话故事中所描绘的那些美丽情景使儿童在欣赏的时候感到温暖、宁静等,这些积极情绪能够唤醒他们爱美的天性,并且对将来他们塑造完善的人格有着重要的影响。童话故事当中那些奇妙的构思、美丽的人物不仅能使儿童沐浴美妙,而且能够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满足其憧憬的自由状态,促进儿童对永恒的美的追求。
三、总结
童话伴随着儿童成长,往往在儿童的童年记忆当中留下深深的印记,其虚幻的情景和故事无不影响着儿童各个方面的发展。童话是作家对理想世界的描绘,充满了对真、善、美的颂扬,美妙而优美的童话故事有利于儿童积极地面向生活,能够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因此,童话在儿童的成长过程当中有着很大的影响。童话当中那些美妙的思想、精灵般的人物对于幼儿来说都是无与伦比的美妙,因此,不管是父母还是教师,都应该重视童话故事对儿童的教育意义,从教育的角度利用童话促进幼儿的发展。
[
参考文献]
[1]刘晓东.解放儿童[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2]宋文翠.试论童话对儿童情感教育的价值[J].德州学院学报,2008(3).
力量素质是指肌肉紧张或收缩时所表现的一种能力。儿童少年各年龄阶段都可进行力量练习,但采用的方 法和手段要与成人有区别。儿童少年时期,由于肌纤维较细,蛋白质含量较少,中枢神经系统的协调功能还欠 完善,肌肉群的活动不协调,加之儿童少年长度的发育领先宽度和体重的发育,所以,力量素质较差。在力量 练习中,应采用负荷较轻,动作较快的练习,或中等负荷的练习,适宜做速度性力量练习,以提高神经系统对 肌肉运动单位的动员能力,改善肌肉协调工作的能力,避免过重的负荷练习和过长时间的静力紧张练习,以防 引起关节损伤,抑制骨骼生长。
2.速度素质
速度素质是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儿童少年时期,由于大脑皮质兴奋性和提高过程灵活性高,反应快 ,所以小学阶段是发展速度素质的良好时期。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适当安排一些频率高和反应速度快的教学手 段。短跑可以很好地发展速度和速度耐力素质,宜于儿童少年练习,但在具体安排中应科学地控制练习的强度 、距离的长短、重复的次数和间隔的时间。另外,在固定跑台上练习跑步时,对技术有一定的要求,小学生不 宜采用。
3.耐力素质
耐力素质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也可看作是抗疲劳的能力。耐力素质在儿童少年身体素质 自然发展过程中,是较薄弱的环节。目前我省小学生耐力明显下降,令人十分担忧。体育教师不能不进行耐力 练习,但也不要过多地进行耐力练习,耐力练习应作为全面身体素质练习的一个必要方面安排在计划之中,但 必须循序渐进,逐渐增加运动距离,适当合理地安排中等强度的耐力练习,并有间歇地逐步延长持续时间,以 便发展耐力素质。
4.灵敏素质
1 项目内容及目标
目前,创新工作室仅占地约30平方米,包括设备区、工作区、讨论区等多个功能区域,其中设备区内只有2个屏柜可安装二次设备,能够安装的二次装置数量和类型较少,受限于此,一次模拟实验仅能实现一个工作间隔或部分重要信息仿真,已不能满足调控培训模拟的业务需要,更无法实现不同厂站、不同设备、不同信号间的信息差异化的全模拟。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充分利用现有场地,以经济、实用为导向,以真实可靠反应现场实际设备配置为基础,采用变电站二次装置信号发生器作为离线调控系统的信息来源,实现间隔层的保护装置、测控装置等自动化采集装置的模拟,并向站控层网络发送信息,真实可靠反应现场实际设备配置,进行系统的各类模拟实验,使离线调控系统模拟真实调控系统的运行环境成为可能。
2 设备选型原则
2.1 生产上适用
该设备可替代变电站二次装置,为创新工作室调度自动化系统提供信号来源,实现在离线调度控制系统环境下对学员进行培训。
2.2 技术上先进
该设备可实现调控系统在离线环境下应用,通过模拟二次设备技术实现调控系统与变电站控制系统的不停电联调。同时,在保证设备安全稳定运行的前提下,可对设备软件进行升级。
2.3 经济上合理
设备价格合理,在改造、使用过程中人力损耗小、维护费用低,并且回收期较短。
3 预期成果及创新点
3.1 预期成果
利用变电站二次装置信号发生器模拟变电站间隔层二次信号采集,为仿真离线调控系统应用提供可靠的信号来源。
3.2 创新性
利用该设备在仿真离线调控系统中实现变电站遥信、遥测及遥控功能,实现不停电联调和不与运行中系统进行信息交互,是对调度控制系统稳定安全性的前提保证。
4 技术解决方案
4.1 项目整体技术架构
(1)利用变电站后台数据库模板,实现物理点与逻辑点的一一对应,保证信息来源的正确性、完整性,完成变电站信息原始模型建立。
(2)将变电站信息原始模型按照联调或者培训需求进行筛选,导入信号发生器的数据库,完成信号发生器数据库的建立。
(3)最后通过对信号发生器进行设备参数及网络参数配置,与监控网络进行连接,模拟变电站间隔层的保护装置、测控装置等自动化采集装置,启动规约进程,在离线环境下模拟测控等二次装置,成为离线调度自动化系统信号的来源。
4.2 系统部署方案
变电站二次信号发生器处于变电站的的间隔层,能够模拟变电站间隔层的测控、保护装置向站控层网络发送信息,远动装置接收间隔层信息处理后上传至离线主站系统。信号发生器参数与变电站实际运行的间隔层装置参数一致。
4.3 系统功能设计和实现方式说明
4.3.1 变电站二次信号发生器功能设计
(1)模拟测控、保护装置,向站控层发送开关、刀闸动作事项、保护动作事件信息及SOE信息。
(2)模拟测控、保护装置,向站控层发送母线电压,线路有功、线路无功、线路电流、变压器温度、档位等模拟量信息。
(3)接收主站遥控命令,并向主站返回返校报文。
4.3.2 实现方式说明
(1)二次信号发生器的安装、调试:二次信号发生器与监控交换机相连,处于间隔层,其IP地址必须与间隔层、站控层设备处于同一网段,子网掩码与间隔层、站控层设备的子网掩码设置一致。
(2)数据库来源:二次信号发生器的数据库数据完全继承了变电站的后台数据库数据,仅需要将变电站后台数据库导出,进行适当地编辑,满足二次信号发生器数据库格式后即可导入。
(3)二次信号发生器数据库导入:将根据数据模型编辑好的数据库导出文件放至二次信号发生器的固定目录下,使用数据库导入工具即可将变电站数据库导入至二次信号发生器中。
(4)遥信、遥测功能的实现:数据库导入后,启动人机界面,按照培训或者模拟断面需求,发送遥测和遥信报文。遥信通过“顺序置1”或者手动选择置入方式实现开关量的置入,遥测亦可通过手动置入实现模拟量的置入。
5 应用的技术类型和亮点
利用变电站信号发生器模拟变电站间隔层的保护装置、测控装置等自动化采集装置,向站控层网络发送信息,远动装置和后台监控接收到信息处理后上传、显示, 信号发生器参数与变电站实际运行的间隔层装置参数一致。信号发生器装置为离线调控系统提供了信息来源,既满足了创新工作室场地、资金要求,又缩短了工作室的建设和调试周期,为自动化、调度、监控的专业人员提供了与真实运行环境更为相似离线培训平台。
6 应用的技术规范
GB/T 14429-1993 远动设备和系统术语。
GB/T 17463-1998 远动设备和系统性能要求。
DLT 516-2006 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运行管理规程。
Q/GDW 679-2011 智能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建设技术规范。
7 社会效益分析
变电站二次装置信号发生器是针对“大运行”体系中调控技术支持系统专门定制的应用设备,具有针对性和高效可行性,对自动化专业及调控专业人员提高自身业务员技能水平有显著效果。可离线仿真实现变电站“四遥”功能,在确保调控系统可靠稳定的同时,进一步对系统进行查验,为大运行体系夯实基础。
8 结论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