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减肥者的心理

减肥者的心理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3:3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减肥者的心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减肥者的心理

篇1

接班时夜班护士工作的开始,也是掌握病人情况的重要一环,交接班者一定要详细做好交接班工作,对于病情危重者必须做好床头交接班,详细了解病人白天治疗情况及病情变化,查清病人意识状况,生命体征及吸氧的浓度,吸氧管是否通畅等,做到心中有数。

2密切巡视病人

按病情15~30分钟巡视一次,密切观察病人呼吸的频率、节律、脉搏,如发现表情淡漠,神志恍惚,谵语或烦躁不安等,为肺性脑病的早期表现,应及时汇报医生,切忌随意服用安眠药,以防呼吸抑制而诱发或加重肺性脑病。

3给予持续低流量(1~2L/min)鼻导管或鼻塞吸氧

夜间病人处于睡眠状态,吸氧管易脱落、堵塞,应经常检查保持其通畅,并密切观察氧疗效果,必要时进行血气分析。如病人吸氧后出现面色红润,口唇呈樱红色,嗜睡或昏迷,特别是二氧化碳分压大于70mmHg时,应立即寻找原因,及时处理。

4加强排痰和湿化气道,以保持呼吸道通畅

因夜间咽部分泌物易积聚及痰液浓缩,排痰功能低下,加之咳嗽反射减弱致呼吸道分泌物难以排除,使气道阻力增加,通气量降低,加重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因此要及时评估病人的饮水量,及咳痰能力,检查呼吸音、痰的性质、量后,相应地采取湿化痰液。根据病情给予合理的排痰方式,并鼓励患者咳嗽咳痰,按医嘱给予祛痰剂或α-糜蛋白酶加生理盐水雾化吸入。对于咳痰无力者经常给予拍背或改变协助排痰,必要时行气管插管建立人工气道等有效措施。

5注意保暖,防止受凉感染

特别是在秋冬季节,夜间气温下降明显,病室应保持一定的温湿度,操作时不要过多暴露病人,巡视时注意病人的盖被有无滑下,并注意添减衣被。

6密切观察药物的反应

篇2

【中图分类号】R4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3-0044-02

慢性肺心病是呼吸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通过对很多例慢性肺心病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分析、总结,有以下几点体会。

1 老年慢性肺心病易导致的严重后果

1.1 易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简称MOF。

1.2 容易引起心,肺脑,肾,肝,消化道器官的衰竭,衰竭器官越多,病死率愈高。其中肺、肺脑、肾衰,DIC是造成肺心病死亡的严重因素。

1.3 造成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病机理:血容量不足;感染毒素作用;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

2 防治及护理要点

2.1及时有效地控制肺部感染,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可行气管镜吸痰或气管切开,以改善通气功能。

2.2 及时补充血容量,维持良好的循环状态给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软食或半流质饮食。

2.3 严密观察病情,对重症肺心病患者行心肺监护,及时抢救。

2.4 对有多器官功能衰竭先兆者及时采取措施,休克前合理应用升压药,及时应用肺脑合剂,组胺H2受体拮抗剂和抗酸剂,预防应激性溃疡。过氧化物拮抗剂抑制细胞毒性介质的破坏作用,切断病理通路。

2.5 衰竭脏器的支持疗法包括综合支持疗法,纠正急性代谢失调,防止肺心病恶液质状态出现,增加调理素和纤维素连接素强化免疫功能。

2.6 病人烦燥不安或有精神症状避免使用镇静剂。

2.7 有呼吸困难可给予低流量、低浓度持续给氧。

2.8 注意保暖,以防加重呼吸道感染。

3 加强老年肺心病患者的护理

肺心病发展后果严重,因此在感染时采取积极的治疗,如给予足量、有效的抗感染治疗,祛痰、解痉平喘、合理用氧(含5%二氧化碳的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外,加强护理是病人家属应注意的。因为,老年人肺心病病情重、变化大,且机体抵抗力弱,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及时处理,可为抢救、积极治疗并发症赢得宝贵的时间,这一点非常重要,不可忽视。

一般来说,护理者首先应想到的是如何安排病人的饮食。根据经验,给病人较为理想的饮食搭配是荤素油搭配、菜肉搭配,多吃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E的水果、肝,可适量吃些瘦肉、鸡蛋,但不宜过多,以免增加肾脏负担。

护理者还要防止病人劳累,防止病人参加增加心肺功能负荷的活动,防止病人对寒冷及有害气体的吸入,防治尘肺,劝病人戒烟,及时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及急性支气管炎。注意保暖。防止油烟刺激病人的呼吸道,保持空气新鲜,注意室内通风。帮助病人加强体育锻炼,如慢跑、散步、打太极拳、乒乓球等,增强机体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和抵抗力。

由于肺心病在寒冷季节最易加重,人称冬季是肺心病患者的“鬼门关”。因此,预防最重要。增加御寒能力,首先必须进行防寒训练。方法是:自春季开始,每天用双手搓红后,搓头面部及四肢,每次10分钟,每日数次,把全身暴露的部位搓红,坚持全年;从夏季开始,每日用手捧凉水冲鼻腔;从秋天开始加用凉水洗脸,直至冬天。加强保暖,冬季外出要带帽子、围巾、口罩,穿厚鞋袜。保证室内温度,夜间不要受凉等等,措施得当,病人就可以安全过冬了。

4 肺心病的护理与防治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易并发呼吸衰竭、心力衰竭、预后不良。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4.1 加强心理护理:肺心病的病程时间长,需经过长期的治疗,且反复发作,难以根治,患者经济负担大,造成患者丧失治疗信心,情绪低落,不配合治疗。特别是危重患者,因长期患病,往往悲观失望,甚至拒绝治疗。因此,要加强心理护理,护士应经常与患者谈心,解除对疾病的忧虑和恐惧,增强与疾病斗争的信心;同时要解决患者实际困难,使其安心治疗。在护理过程中要避免一切不良因素的刺激,积极主动、耐心地与患者交谈、安慰、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4.2 保持呼吸道通畅:首先,要合理给氧,选用能提供较稳定的氧浓度、患者易于接受、用后无不适感觉,并能坚持长时间应用的鼻导管或鼻塞给氧。以防止脱落或堵塞,并指导患者尽量用鼻呼吸。氧流量1~2L/min,每天吸氧15小时以上。其次,为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要鼓励患者多饮水,雾化吸入,湿化痰液,并采用叩胸、拍背、引流等方法以促进其痰液排出,避免口咽、呼吸道分泌物积聚导致的不良影响。第三,鼓励患者深呼吸,加强呼吸锻炼,学会正确的呼吸方法,如,腹式呼吸、吹哨式呼吸等,每天帮助患者呼吸训练2到4次。

4.3 保证膳食平衡,鼓励患者劳逸结合。应限盐饮食,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肺心病是慢性疾病,应限制钠盐摄入,鼓励患者进高蛋白、高热量、多维生素饮食,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宜多食蔬菜,水果等,保持大便通畅。同时忌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烟、酒,做到合理营养,均衡膳食,提供足够的热卡和氮源。肺心病心衰患者出汗多时应给钾盐类食物,不能进食者可行静脉补液,速度不宜过快,以减轻心脏负担。

肺心病患者因顾虑活动会加重呼吸困难,大多采取静卧少动,护理人员要向患者介绍适宜运动的必要性和正确的方式、方法,并帮助其进行。训练时护士应在旁指导,最初训练时应在吸氧条件下进行,并避免疲劳或致伤。患者心肺功能代偿良好时,可让患者适当参加体能锻炼,但不易过度活动,还应注意休息。当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紫绀、浮肿等症状加重时、心肺功能失代偿时,应绝对卧床休息或半坐卧位,抬高床头减轻呼吸困难,给低流量持续氧气吸入,生活上满足患者需求,做好生活护理,加强巡视病情。

4.4 进一步加强病情的观察,控制感染。缺氧早期出现睡眠形态紊乱,尤其是夜间兴奋,易与普通的睡眠障碍相混淆,故观察患者的神志变化尤为重要。其次要观察咳嗽、咯痰、呼吸情况,注意痰的颜色、性质和量,注意呼吸频率、节律、深度与用力情况,最好能连续监测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的变化。

控制呼吸道感染是治疗肺心病的重要措施。应保持呼吸道通畅,可给氧气吸入,痰多时可行雾化吸入,无力排痰者及时吸痰,协助病人翻身;按医嘱给抗菌素,注意给药方法和用药时间,输液时应现用现配,以免失去疗效;做好24小时出入量记录,对于全身浮肿患者,注射针眼处应压迫片刻,以防感染。用利尿剂时,需观察有无水电解质紊乱及给药效果。

4.5 密切观察病情,提高对病情的观察能力:要认真观察神志、紫绀,注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心率变化,输液速度不宜过快,一般以20~30滴/分为宜,以减轻心脏负担。护士夜间加强巡视,因肺心病的死亡多发生夜间0~4时,询问病情要详细,观察有无上消化道出血及肺性脑病的征象,警惕晚期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发现情况及时报告医生,所以护士在抢救治疗肺心病患者中起着重要作用。

篇3

许多研究表明肥胖儿童的个性、情绪、行为、社会适应能力及自我意识等方面都可能会出现一定的问题。体态的过度肥胖造成儿童较重的心理负担,继而在个性上易产生悲观、离群、孤僻及害怕与人接触等心理,逐渐形成了内向的性格和不稳定的情绪,不积极主动地参加集体活动,社会活动能力较差[6]。肥胖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普遍略高于正常儿童,并随肥胖的加重,其行为问题发生率增加,尤其女孩更为明显[7]。Tsai等[8]的一项选择玩伴类型的研究显示,受测儿童选择不同体型儿童图片时,他们把肥胖者归为最不喜欢的玩伴。有研究报道[9]300例肥胖患儿,其中重度肥胖9例,中度肥胖38例,发生抑郁率100%,轻度肥胖253例,发生抑郁169例,抑郁率66.8%,说明肥胖越严重,发生抑郁越明显;肥胖患儿发生抑郁主要是由同龄人的歧视加上不合群及自卑心理造成。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身的认识和对自身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10];杨勤等[11]研究发现肥胖儿童的自我意识受损,自我评价低,有更多的焦虑、不合群、幸福与满足感差等。

2 肥胖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肥胖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差,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安春日等[12]以肥胖学生136人作为肥胖组,体重正常学生726人作为对照组,进行心理健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肥胖中学生在学习压力、适应不良、情绪不平衡等维度上较体重正常的学生严重。肥胖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高于体重正常的学生,随着肥胖程度的加重,心理问题随之加重,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明显高于体重正常的学生[13]。肥胖中学生与人相处时易不自在,交往缺乏主动性,长期不良情绪会导致生活兴趣减退,甚至自杀,肥胖男生表现为不能很好地与人相处、强迫、不能守纪律等,肥胖女生表现为过度依赖、不听话、逃学等[14]。

3 肥胖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肥胖症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社会功能等方面均带来严重伤害,使负性情绪增加[15]。一项通过scl-90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肥胖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检出率高于同龄大学生组常模,特别是在焦虑、人际关系、强迫症状、抑郁、敌对和精神病理6个因子的得分较高[16]。一些肥胖大学生表现为固执、内向、情绪不稳定的特征,他们在社会交往中总是通过想象了解他人对自己形象的看法,易导致抑郁情绪的产生;肥胖女大学生的抑郁水平高于男大学生,一些女大学生由肥胖引发焦虑,再由焦虑导致暴饮暴食,引起体重进一步增加,形成体重增加与抑郁焦虑的恶性循环[17]。

4 肥胖成人的心理健康状况

单纯性肥胖成人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肥胖成人心理健康状况较适宜体重者差,表现为人际敏感、抑郁、恐怖、精神病性症状明显[18]。这些精神症状究竟是肥胖的原因还是肥胖的继发性心理问题尚不清楚[19]。

5 小结

肥胖儿童易产生悲观、离群、孤僻及害怕与人接触等心理,逐渐形成了内向的性格,甚至出现抑郁、焦虑,社会活动能力较差,这就要求家长及社会了解儿童肥胖的影响因素,开展儿童肥胖的防治工作,对已出现心理问题的肥胖儿童给适当的心理干预。肥胖中学生较体重正常者易出现适应不良、情绪不平衡,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为应对此情况,肥胖中学生应合理安排膳食,加强体育锻炼,另外学校也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来帮他们改善不良心理。肥胖大学生焦虑、人际关系、强迫症状、抑郁、敌对都较体重正常者明显,因此,学校、社会要给肥胖大学生尊重及支持,为他们提供心理帮助,并改善他们对肥胖的认知。肥胖成人人际敏感、抑郁、恐怖、精神病性症状明显,这便需要在防治肥胖同时,对不同的心理问题采取恰当的心理治疗。总之,无论是肥胖儿童、肥胖中学生、肥胖大学生还是成人肥胖者都较体重适宜者心理健康状态差,笔者认为在改善他们的饮食结构、生活习惯,适当体育锻炼的同时,需呼吁全社会对这一群体进行关心和爱护,不歧视,不远离,给予适当的社会及家庭支持,并提升肥胖者的自我意识,以进一步提升肥胖者的身心健康,对心理问题突出者要给予必要的心理或药物治疗。

[参考文献]

[1]朱慧娟,肥胖症的诊疗现状[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1,11(5):385-386.

[2]盛志峰.肥胖与胰岛素抵抗[J].医学综述,2003,9(7):428.

[3]雷芬芳,陈彦霖,罗少松.超重肥胖大学生的健心效应[J].湘南学院学报,2010,31(2):122-124.

[4]许丽丽,王志春,石武祥,等.儿童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8):3529-3531.

[5]孙志娟,黄之瑜.肥胖的研究进展[J].生理科学进展,2001,32(1):39-43.

[6]周 丽,程 颖,周 颖,等.肥胖儿童的个性、行为及社会适应能力的研究[J].沈阳医学院学报,1998,12(1):36-39.

[7]董燕燕,梁丽娟,田红霞.单纯性肥胖儿童智商及社会适应能力调查[J].河南医药信息,2002,10(1):13-14.

[8]Tsai AG,Fabricatore AN.Obesity: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consideration [J].Am Fam Physician,2006,74(5):867-868.

[9]李高云.肥胖患儿抑郁状况调查及心理疏导[J].工企医刊,2009,22(6):68-69.

[10]肖延风.肥胖儿童自我意识与心理行为特征[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0,18(8):634-635.

[11]杨 勤,陈 非.肥胖症的行为心理影响因素[J].现代康复,2001,5(9):14-15.

[12]安春日,杨 慧,陈晓梅,等.136名中学生不同性别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社区医师,2007,9(5):139.

[13]王 岩,李凤英.单纯性肥胖初中学生心理卫生状况的调查分析[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7,39(8):979-980.

[14]艾 霞,杨艳杰,张 旭,等.哈尔滨市肥胖中学生心理行为特点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6,22(5):612-613.

[15]廖 锋,王小英.肥胖大学生抑郁情绪调查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2007,19(5):64-67.

[16]雷芬芳,罗少松,何琦峻.健身塑形运动对超重肥胖大学生血脂体质指数及心理健康的影响[J].湘南学院学报,2008,29(5):120-123.

[17]增 红,黄文庚,黎光明.高校肥胖大学生抑郁与社会支持调查与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10,26(7):504-524.

相关范文阅读
国内期刊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