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3 15:41:3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股市投资策略,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自1992年以来,伴随着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我国证券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时至今日,已成为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沪深股票投资账户数截止2009年06月30日已达1.28亿户,其中沪市自然人账户开户数为64426245户.占沪市期末账户总数的99.58%,持有期末已上市A股流通市值十万元以下的投资者占总账户数的86.21%。从资本市场的运行看.投资者行为不仅受证券市场的影响,反过来也影响证券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并通过传导效应影响整个经济的发展。因此,研究适合散户的投资策略就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投资理论综述
以Samuleson、Fama等学者所创立并发展的“有效市场假说”(EMH)理论为核心,以Markowi的“现代资产组合理论”(MPT)Williams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ROSs的“套利定价模型”(APl),Blaek-Seholes的“期权定价理论”等为基石所构架的传统金融理论一直居于现代金融证券研究领域的统治地位。该理论体系的核心观点:1、投资者是理性的决策者,并且按照最大效用原则来进行个体投资行为。2、金融证券产品的价格充分反映了对信息的理解,价格是随机漫步的,具有不可预测性,没有人能够持续的获得利润。该理论研究的思路是先根据投资理性的假设创造一个理想的市场和完全理性的投资者,然后探讨证券市场在这种状态下应该发生什么.其实是遵循着一种从主观到实际的思想方法。
然而随着金融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大量实证研究发现,人的行为、心理感受等主观因素在金融投资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金融经济学家尝试从其它角度进行金融证券研究的创新与发展,研究投资者实际行为和证券市场真实价格变化。其研究理论可以追溯到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强调心理预期在人们投资决策中的重要性。认为决定投资者行为的主要因素是心理因素,投资者是非理性的,其投资行为是建立在所谓“空中楼阁”之上,证券的价格决定于投资者心理预期所形成的合力,投资者的交易充满了“动物精神”的凯恩斯的“空中楼阁理论”。综合行为金融理论的核心既是:深入研究被标准金融理论忽略的投资者行为的决策黑箱。当前其理论的研究主要沿着2条主线进行:一是通过对金融证券市场的各种“异象”研究。发现投资者存在的种种认知偏差,并建立一些模型,通过投资者交易数据和市场价格的波动.对投资者行为进行实证检验;二是结合心理学试验、社会学及其它认知科学对人类非理性研究的成果,对金融证券投资者的“有限理性”进行深入探究。
二、我国股市收益特征分析
杜沔(1997)、刘国旗(2000)、江晓东[2002)、殷玲(2002)等有通过描述上证或深证指数绝对点位的变化、指数波幅震荡来判断波动程度的定性分析,也有采用标准差、A!RCH类模型或者极值法、VaR方法、市场模拟法、混沌方法等的定量分析,基本上都认为中国股票市场的波动十分剧烈,显示出极大的非稳定性。
1、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的整体收益特征
通过分析上证指数年收益率变化,我们发现,其波动非常剧烈,大涨之后就是大跌(见图1)。1992年的收益率为166.57%,1993、1994年却降到6.84%、-22.30%;2007年的96.66%降到2008年的-65.39%,降幅为162.05%,相对稳定的年份只有三年。
我们分析了至2009年6月30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的所有股票的持有期收益率发现:在股票上市的首日以开盘价买人.持有到2009年6月30日在844只股票中72.50%的股票收益率为正。在18年的交易期内,只有在1991、1992、2007年上市的股票平均持有期收益率为负,其它15年内均为正(见表1)。
2、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的局部收益特征
金晓斌与唐利民(2001)的统计数据表明:1992-2000年初,政策性因素是造成股市异常波动的首要因素,占总影响的46%,政策对股市的波动起着最主要的影响作用。施东晖(2001)的实证研究指出,在1992-2000年初沪市的52次异常波动中,由政策因素引起的共有30次,约占60%。其它一些研究(如李向军,2001;郑士贵,1998;张成威等.1998)也发现政策与股价变动有较强的相关关系。根据深证证券交易所调查数据显示:在个人投资者失误原因分析中,国家政策变化引起的失误占比67%。
谢至超(2009)利用事实数据实证研究发现IPO与股市涨跌的相关性不明显,IPO的暂停和重启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股市的运行趋势;IPO的发行参数如发行家数、筹资额、发行家数的变化与当月指数涨跌及下月指数涨跌的相关性较弱。指出IPO发行与指数的短期涨跌不存在明显因果关系。本文利用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数据研究发现:1996年上证交易所IPO数量至今为止最多为94只当年指数收益率为65.15%.而2005年只有两只IPO,指数收益率却为-8.33%。也表明IPO与股市涨跌的相关性不明显。
统计分析1995年12月31日至2009年6月30日期间每个月最后一个交易日A股市场所有股票的股价分布。发现根据股票市场中低、高价股的结构。可以预测市场处于底部还是顶部。一般情况下股价主要分布在3元至20元之间(占总数的85.75%)。从5元以下的低价股占比看,当低价股占比上升至50%以上时,可以认为市场已经处于或者接近底部。如2005年3月至2006年3月间,低价股占比也大幅上升至50%以上,最高上升至70%左右,上证综指处于1000点左右的低位:2008年10月至2008年12月间,上证综指大幅下挫至1800点左右.低价股占比大幅上升至50%以上(见图1)。反之,从股价大于等于20元的高价股占比看,当高价股占比超过25%时,可以认为市场已经处于或者接近顶部。如2007年7月至2008年2月间,上证综指处于4000点以上的历史高位,一度超过6000点,高价股占比大幅上升至30%左右。指数在底部之后必然上涨,顶部之后必然下跌(见图1)。
三、散户投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散户没有自己一贯的投资策略,操作频繁、总体收益率较低
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综合研究所2002年的研究报告显示,在做出投资决策时,个人投资者依据“股评推荐”、“亲友引荐”以及“小道
消息”所占的比重高达51.5%。两成以上的个人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时几乎不做什么分析,而是凭自己的感觉随意或盲目地进行投资。万明辉运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在2003年对其所服务的个人股东账户平均资产总值1万100万的796名客户的股票操作频度统计。发现散户中活跃客户占比为79%,远高于大户中活跃客户的占比35%。年均交易次数在13次以上的散户投资者占其总数的50%以上。来自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金晓斌、何旭强、吴科春、高道德、张志强利用随机抽样研究发现:投资收益与投资行为(如持股时间、换手率等)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在投资收益上,大户、中户、散户之间呈现明显的递减关系,大户比散户高50%左右;换手率方面大户的换手率最低只有散户的1/2。其利用Panel Data数据分析法,对投资者的收益率与换手率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两者之间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性,说明换手率的增加明显降低投资者的收益。来自深圳证券交易所的调查显示:78%的投资者入市是为了赚取买卖价差,43.9%的个人投资者处于亏损状态,盈利者占比仅为22.4%。
2、散户投资者缺乏相应的投资知识及技能,在投资行为上存在诸多Okra,偏差
根据证券登记中心公布的统计数据,至2009年6月底,持有期末已上市A股流通市值十万元以下的投资者占总账户数的86.21%,沪市40岁以下投资者占沪市总投资者的47.63%.30岁以下60岁以上合计占比27.41%。可以看出在我国股市18年的历程中,大部分投资者入市不久,缺乏投资经验、成熟度不高。一定程度上促使投资者的决策并不主要是靠分析信息和精妙的计算,更多的靠的是直觉。正像BarbeHs et aI.(1998)指出,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的时候,存在两种偏差:代表性偏差(Representatlve Bias)和保守性偏差(conservafism Bias。Danieletal(1998)认为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时,存在过度自信(Over-confidence]和自我评价偏差(Blased Serf AttribUtion),投资者往往过高的估计自身的能力,低估自己的预测误差,过分相信私人信息,低估公开信息的价值。我国学者李心丹教授、傅浩,采用调查问卷分析法、投资者交易账户数据的实证检验法和心理实验法等技术手段对我国证券市场散户投资者行为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发现其在决策过程中存在“确定性心理”、“损失厌恶心理”、“过度自信”、“政策依赖心理”、“暴富心理”、“赌博心理”、“从众心理”、“锚定心理”、“选择性偏差”和“框架效应”等的认知偏差。
3、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跟庄”成为散户主要操作策略
在股票市场,散户因为资金、信息和技术方面的劣势,在与机构投资者的博弈中,其“纳什均衡策略”将是“跟庄”。一方面,从资金角度看,一般单个散户所拥有的资金根本无法影响证券价格,而数量众多的散户因为交易成本问题是根本不能实现联合的,因他们更像是完全竞争市场上的价格接受者;另一方面,从信息的获取动力看,相对于获取公司私有信息的巨大成本.单个散户的获益不足以提供直接获取信息的激励,“搭便车”心理广泛存在;再一方面,从技术角度看,散户一般不具备证券投资的专门知识和技术,其交易行为是非理性的,非理性的投资行为导致其所犯的错误经常是非系统性的。所获得的收益远低于市场平均水平。结果,散户的博弈策略选择只能是“跟庄”。然而,由于机构投资者和散户之间的博弈是典型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在博弈过程中,理性机构投资者的目标函数是最大化自己的效用,隐匿自己的私人信息,甚至是传递虚假信号,从而导致散户“被套”就成为其占优策略。且机构投资者具有“先行优势”,而后知后觉的散户接受投资受损是不可避免的结果。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综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上证指数具有长期投资价值。同时由于我国股市不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出现是政府创市,因此更多的受政策影响,不具备有效市场特质。
(2)我国散户没有适合自己的投资策略,其投资决策不是建立在客观分析、理性认识的基础上,而更多的是根据“股评推荐”、“亲友引荐”以及“小道消息”进行股票投资。导致他们在投资时不仅要承受系统性风险,还要承受非系统性风险。
(3)因为资金、技术、倩息及散户自身专业性的限制,散户不可能按照传统金融理论进行投资决策。在上述限制下散户若采取“积极的投资策略”只能是即承担系统性风险叉承担非系统性风险,与庄家博弈的必然命运也是不可避免的。
2、对散户投资策略的建议
综上分析,我们建议散户采取长期持有动态调整的投资策略。
本文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
本文选定研究期间为1997年至2006年。本文选取上证30指数的30只成分股为样本,剔除其中发生被并购、主营业务变更、ST等不具有连续性和可考察性的5只股票,余下25只样本股票:青岛啤酒、上海石化、青岛海尔、华北制药、耀皮玻璃、四川长虹、上柴股份、春兰股份、通化东宝、仪征化纤、中国嘉陵、伊利股份、新疆众和、广钢股份、杭州解百、兰生股份、王府井、陆家嘴、珠江实业、大众交通、申能股份、原水股份、爱建股份、东方集团、梅雁股份。
(二)研究方法和数据采集
首先假定可选择的投资对象固定在上述25只股票,这样我们把这25只股票作为一个独立的小系统,在其内部进行组合投资。同时对于各股的分红配股,假定全部行权除息,以行权后的收益率计算。
投资方法是:在每个投资期初始时根据期初BM值将25只样本股票进行升序排列,然后按序将这25只样本股票等量分成5个组合(Z1,Z2,Z3,Z4,Z5),依次代表BM值由最低(组合Z1)向最高(组合Z5)渐进发展。组合采用随机简单等权的方法进行构建,组合内5只股票按照各占20%的比重进行组合投资。
分别采用两种持有期间策略:季度持有和半年持有。对短期和长期投资持有策略分别进行模拟。当一个持有期结束,出售持有的组合,然后再根据各只股票期末的BM值重复上述投资方法进行选股组合,进行下一轮投资。本文研究结果
(一)初步研究结果
季度持有策略。如表1所示,随着BM值的上升,收益率基本呈现上升的趋势,说明在季度持有策略下,BM效应还是存在的。但是Z4相对Z3有一个显著的收益率的下降,并且Z3的收益率在所有组合中是最高的,而且比较显著,说明BM效应虽然有效,但是并不显著,只是在一定范围内显现。
半年持有策略。从表2可以看出,随着BM值的上升,收益率基本呈现上升的趋势,说明在季度持有策略下,BM效应还是存在的。但是由于Z5相对Z4有一个收益率显著的下降,说明BM效应并不是完全有效的。
结合上述两种策略的收益结果可看出:BM效应在上海股票市场是存在的,但是BM效应很不显著。在季度、半年持有策略中,收益率最高的组合都不是BM值最高的Z5组合,而是Z3和Z4,尤其是Z3组合,在季度、半年持有策略中都有不错的表现,似乎表示BM值居中偏大的组合往往是中短期投资中最受市场欢迎的组合。(二)深入研究结果
1.风险量值的引入。本文引入风险指标,以每个组合在持有期间的各收益率的均方差作为衡量风险的数量指标。
在表3中,收益/风险是收益率除以均方差所得值,这里将“收益/风险”命名为风险效益,表示在风险一定的情况下,投资组合所能取得的收益率。该指标越高,效益越高,以之来判断Z1至Z5组合的投资效率。
从表3可以看出,两种持有期间策略下,组合Z3的风险效益值显著高于其他组合,然后以Z3组合为中心,随着BM的上升或下降,风险效益指标逐渐下滑。从总体上看,BM值增加,风险收益的趋势是上升的。据以我们认为,BM效应在上海股票市场是存在的,但并不显著。
2.组合Z3的优异表现分析。在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到组合Z3拥有最高的风险效益,这个现象目前学术界对此也暂时未有阐述。
正常情况下,高BM值表示市场认为该股票未来盈利能力有限,低BM值则表示市场认为该股票未来盈利能力很强。高BM值的股票一般是经营业绩不佳的,低BM值的股票则是经营业绩良好的。如果根据当前经营业绩和未来成长性两个纬度来对各个组合进行划分,可以得到组合Z1至Z5的纬度分布,如表4所示。
Z1经营业绩好、成长性高,往往是具有光明的成长前景的公司,一般具有行业垄断地位,不确定因素小,市场对其的估价很高,因此BM值最小;Z5经营业绩差、成长性低,往往是技术落后、负债过多的公司,情况难以改善,市场对其估价最低,BM值最大。
Z2是当前经营业绩不好、但是成长性不错的公司,一般是处于萌芽和拓展期的新兴行业公司,或者是受到暂时性的因素影响而造成业绩暂时不良的公司,市场对其估价较低,这类公司未来的不确定性较高。Z4是当前经营业绩不错、但是成长性欠缺的股票,一般是缺乏高技术含量的传统行业以及公用事业公司,市场前景比较平稳,业绩稳定输出。
Z3介于Z2、Z4之间,是业绩一般但未来成长性尚可的可持续经营类公司。
之所以Z3能够比其他组合表现更优异,可以用绩效改进的边际收益来解释。所谓绩效改进的边际收益,指每一单位绩效的改进所带来的收益率增长。绩效改进越是与市场预期有差距,这个边际收益就越大,绩效改进边际收益与BM指基本呈现正相关的关系,即市场的业绩预期越差的公司,绩效改进边际收益越高,这样Z1至Z5,边际收益递增。
结合表4来说,随着BM值的递增,风险效益呈现先增后降的表现。之所以呈现这样的结果,一方面是边际收益随BM值增加而递增的影响;另一方面,绩效改进的可能性也决定了风险效益的大小。虽然Z4、Z5的绩效改进边际效益比Z3大,但是它们的改进可能性比Z3小,因此,综合作用下居中的Z3组合的风险效益最高。
所谓bm效应,指账面市值比效应,指bm值较高的公司平均月收益率高于bm值较低的公司。关于bm效应,国内外学者已做了许多研究。fama和french(1992)研究了1963到1990年所有在nyse、amex、nasdaq上市的股票,发现bm值最高的组合(价值组合)月均收益率超过bm值最低的组合(魅力组合)达1.53%。肖军,徐信忠(2004)以1993年6月至2001年6月沪深股市a股股票为样本,计算持有一年、两年、三年的收益率数据,认为bm效应存在。
可见学术界基本认为bm效应是存在的,但如何运用bm效应获取较好的投资收益,还未有一致的结论。本文拟对bm效应及相应的投资策略进行研究。
本文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
本文选定研究期间为1997年至2006年。本文选取上证30指数的30只成分股为样本,剔除其中发生被并购、主营业务变更、st等不具有连续性和可考察性的5只股票,余下25只样本股票:青岛啤酒、上海石化、青岛海尔、华北制药、耀皮玻璃、四川长虹、上柴股份、春兰股份、通化东宝、仪征化纤、中国嘉陵、伊利股份、新疆众和、广钢股份、杭州解百、兰生股份、王府井、陆家嘴、珠江实业、大众交通、申能股份、原水股份、爱建股份、东方集团、梅雁股份。
(二)研究方法和数据采集
首先假定可选择的投资对象固定在上述25只股票,这样我们把这25只股票作为一个独立的小系统,在其内部进行组合投资。同时对于各股的分红配股,假定全部行权除息,以行权后的收益率计算。
投资方法是:在每个投资期初始时根据期初bm值将25只样本股票进行升序排列,然后按序将这25只样本股票等量分成5个组合(z1,z2,z3,z4,z5),依次代表bm值由最低(组合z1)向最高(组合z5)渐进发展。组合采用随机简单等权的方法进行构建,组合内5只股票按照各占20%的比重进行组合投资。
分别采用两种持有期间策略:季度持有和半年持有。对短期和长期投资持有策略分别进行模拟。当一个持有期结束,出售持有的组合,然后再根据各只股票期末的bm值重复上述投资方法进行选股组合,进行下一轮投资。
本文研究结果
(一)初步研究结果
季度持有策略。如表1所示,随着bm值的上升,收益率基本呈现上升的趋势,说明在季度持有策略下,bm效应还是存在的。但是z4相对z3有一个显著的收益率的下降,并且z3的收益率在所有组合中是最高的,而且比较显著,说明bm效应虽然有效,但是并不显著,只是在一定范围内显现。
半年持有策略。从表2可以看出,随着bm值的上升,收益率基本呈现上升的趋势,说明在季度持有策略下,bm效应还是存在的。但是由于z5相对z4有一个收益率显著的下降,说明bm效应并不是完全有效的。
结合上述两种策略的收益结果可看出:bm效应在上海股票市场是存在的,但是bm效应很不显著。在季度、半年持有策略中,收益率最高的组合都不是bm值最高的z5组合,而是z3和z4,尤其是z3组合,在季度、半年持有策略中都有不错的表现,似乎表示bm值居中偏大的组合往往是中短期投资中最受市场欢迎的组合。
(二)深入研究结果
1.风险量值的引入。本文引入风险指标,以每个组合在持有期间的各收益率的均方差作为衡量风险的数量指标。
在表3中,收益/风险是收益率除以均方差所得值,这里将“收益/风险”命名为风险效益,表示在风险一定的情况下,投资组合所能取得的收益率。该指标越高,效益越高,以之来判断z1至z5组合的投资效率。
从表3可以看出,两种持有期间策略下,组合z3的风险效益值显著高于其他组合,然后以z3组合为中心,随着bm的上升或下降,风险效益指标逐渐下滑。从总体上看,bm值增加,风险收益的趋势是上升的。据以我们认为,bm效应在上海股票市场是存在的,但并不显著。
2.组合z3的优异表现分析。在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到组合z3拥有最高的风险效益,这个现象目前学术界对此也暂时未有阐述。
正常情况下,高bm值表示市场认为该股票未来盈利能力有限,低bm值则表示市场认为该股票未来盈利能力很强。高bm值的股票一般是经营业绩不佳的,低bm值的股票则是经营业绩良好的。如果根据当前经营业绩和未来成长性两个纬度来对各个组合进行划分,可以得到组合z1至z5的纬度分布,如表4所示。
z1经营业绩好、成长性高,往往是具有光明的成长前景的公司,一般具有行业垄断地位,不确定因素小,市场对其的估价很高,因此bm值最小;z5经营业绩差、成长性低,往往是技术落后、负债过多的公司,情况难以改善,市场对其估价最低,bm值最大。
z2是当前经营业绩不好、但是成长性不错的公司,一般是处于萌芽和拓展期的新兴行业公司,或者是受到暂时性的因素影响而造成业绩暂时不良的公司,市场对其估价较低,这类公司未来的不确定性较高。z4是当前经营业绩不错、但是成长性欠缺的股票,一般是缺乏高技术含量的传统行业以及公用事业公司,市场前景比较平稳,业绩稳定输出。
z3介于z2、z4之间,是业绩一般但未来成长性尚可的可持续经营类公司。
之所以z3能够比其他组合表现更优异,可以用绩效改进的边际收益来解释。所谓绩效改进的边际收益,指每一单位绩效的改进所带来的收益率增长。绩效改进越是与市场预期有差距,这个边际收益就越大,绩效改进边际收益与bm指基本呈现正相关的关系,即市场的业绩预期越差的公司,绩效改进边际收益越高,这样z1至z5,边际收益递增。
结合表4来说,随着bm值的递增,风险效益呈现先增后降的表现。之所以呈现这样的结果,一方面是边际收益随bm值增加而递增的影响;另一方面,绩效改进的可能性也决定了风险效益的大小。虽然z4、z5的绩效改进边际效益比z3大,但是它们的改进可能性比z3小,因此,综合作用下居中的z3组合的风险效益最高。
结论和建议
bm效应在上海股票市场存在但不显著。随着bm值由小到大的递增,风险效益整体而言是递增的,但是这个递增是波动向上的,而不是线性向上,且随着持有期间的增加波动更剧烈。
bm值的高低与效益的高低不是线性关系。实际上,根据bm值和收益率绘制成的bm值-风险效益图呈现“a”型,即bm值最高和最低的股票收益率很低,bm值处于中间位置的股票收益率最高。因此,笔者建议在上海股票市场上进行投资,应当倾向于选择bm值居中的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