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6 10:28:3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对康复护理的认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图分类号] R248.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11(b)-008-03
Effect of different styles of psychological care method on preoperative anxiety and postoperative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 with painless abortion
CHEN Shao-qun, LI Zhi-yong, CHEN Dong-mei
(The Guanlan People's Hospital of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Shenzhen51811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effect of two different styles of psychological care method on preoperative anxiety and postoperative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 with painless abortion. Methods: 62 early pregnancy women who would be operated on selective painless abortion were divided into the experimental group (30 patients, acceptting systematic and oral psychological care, given written psychological care information and received psychological care postoperation) and the control group (32 patients, received oral and general psychological care from the nurse on duty), and then the preoperative anxiety, heart rate, blood pressure and the relevant indexes were determined after recovery. Results: Preoperative anxiety and postoperative pain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promine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 Psychological care; Anxiety; Postoperative recovery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医疗技术的发展,无痛人工流产术在人工流产中逐渐开展起来。无论手术大小,对于患者来讲都是一种强烈的心理刺激,紧张、焦虑等是患者普遍存在的负性情绪[1]。这些消极的心理反应对手术实施及预后可能造成诸多不利的影响,如手术效果差、失血量增大、易引起并发症等[2]。当反应过于剧烈时,会严重影响手术及麻醉的顺利进行及术后康复。这就需要医护人员及时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现将我院门诊妇科62例无痛人工流产术患者生理、心理以及术后恢复有关的各项指标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7年10月~2008年5月在我院门诊妇科62例择期行无痛人工流产术的早孕妇女,年龄20~35岁,平均27岁,体重45~60 kg,平均52.5 kg,孕周38~50 d。将62例孕妇随机分为实验组(30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孕妇孕周、年龄、体重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无镇痛药物过敏史,无神经、精神疾病,麻醉剂量无显著性差异,患者术中麻醉效果满意,均采用静脉麻醉,具有可比性。排除标准:①曾经做过无痛人工流产的孕妇;②文盲孕妇;③不能进行正常阅读的孕妇;④不能正确理解视觉模拟评分(VAS)规则的孕妇。
1.2 方法
1.2.1给药方法两组患者均采用异丙酚2 mg/kg+芬太尼0.1 mg静脉注射[3]。
1.2.2 心理护理方法两组患者均于手术前1 d、手术当天、入手术室测心率和血压,并作记录。对照组:手术前1 d由当班护士进行一般口头心理护理,时间约15 min,然后开始测量焦虑值,作为心理护理前焦虑值。心理护理内容包括手术时间、麻醉方法、术前准备内容、术后可能出现的疼痛与流血、术后注意事项[4]。实验组:术前1 d由手术医生、麻醉师、当班护士进行系统化口头心理护理,并发放书面心理护理资料,术后再接受研究者的个别指导,开始之前测量焦虑值,作为心理护理前焦虑值。心理护理内容包括:术前不同的心理状态对手术及术后恢复的影响;人工流产术的相关知识;无痛人工流产术的简单步骤及对夫妻生活的影响;麻醉步骤、用药及其安全性、舒适性; 手术医生、麻醉师、护士的个人资历;术后可能出现的疼痛、流血。内容深入浅出,实事求是,使用鼓励性语言,每例患者心理护理时间约30 min[5]。
1.2.3 数据采集研究人员于术后2、6、12、24 h追踪随访两组患者,直至离开门诊及电话随访。在此期间获取疼痛、流血等数据。
1.3 判定标准
心理护理前后焦虑的测量采用STAI状态焦虑量表;术后疼痛评分采用VAS进行评定,0分为无痛,10分为最痛,研究者观察和记录术后2、6、12、24 h的疼痛分值;流血采用纱布块数方法评定(双层纱布块大小:8 cm×24 cm);血压和心率的测量分别采用台式血压计和手表。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SAS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组间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生理指标
心率、血压的测量结果见表1、2。
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前1 d心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0.91,P>0.05),手术当天心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1.09,P>0.05),入手术室前心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1.10,P>0.05)。对照组术前1 d、手术当天及入手术室前心率均有所增加,两组在各时间点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
术前1 d、手术当天及入手术室前血压均有所增高。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前1 d血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2.57,P0.05),入手术室前血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0.26,P>0.05)。
两组心率、血压(收缩压)的测量值基本上依手术前1 d、手术当天、入手术室前的顺序递增。
2.2 心理指标
两组患者心理护理前后焦虑及差值比较结果见表3。
手术前1 d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焦虑值差别无统计学意义(t=1.21,P>0.05),手术当天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焦虑值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2.32,P
2.3 与术后恢复有关指标的测量结果
2.3.1 术后疼痛强度测量结果(表4)
从表4中可知两组术后疼痛效果,VAS疼痛评分比较,对照组孕妇术后2、6、12、24 h VAS疼痛评分明显高于实验组。两组疼痛效果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
2.3.2 术后2 h内流血量的测量结果(表5)
手术后2 h内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血流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2,P
2.4 术前焦虑与术后疼痛、流血的相关性分析
计算分析心理护理前焦虑与术后疼痛的相关性得出相关系数r=0.005 7,P>0.05,提示心理护理前焦虑与术后疼痛、流血不相关;心理护理后焦虑与术后疼痛、流血的相关系数r=0.330 0,P
3 讨论
人工流产术虽小,但作为一种应激原,会使患者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心理,围手术期患者的紧张、恐惧、焦虑等情绪会引起患者心理上的应激反应,这种反应通过中枢神经影响植物神经系统,使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体内儿茶酚胺增多,引起心率加快、血压增高、头昏、心悸、出冷汗、甚至虚脱等现象。人的焦虑、恐惧心理与痛觉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焦虑情绪越严重,机体的痛阈越低,心理高度恐惧的患者对疼痛的敏感性增高。有报道[6]显示,不同心理状态下给予异丙酚麻醉效果不同,用药量也有差异。
3.1 术前充分的心理护理有助于缓解术前焦虑
初次手术的患者焦虑程度较高,本研究中对实验组实施的心理护理内容基本反映并满足了患者对手术相关知识的心理需求,从而使其对可能发生的情况有正确的认识,并有相关的心理准备。从表1、2中可以看到,两组心率和血压基本随手术的临近而递增,提示应激反应也随着手术的临近而增强,说明心理护理的作用有局限性,它只能对一定强度范围内的心理应激有缓解作用。
3.2 术前充分的心理护理有助于加速术后康复
术后疼痛、流血是应激反应的一个重要表现。表4、5显示,实验组术后疼痛、流血显著低于对照组。
以上结果表明,在术前充分做好心理护理,有利于从认识、感觉、情绪、态度和行为等方面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使患者通过自身的调节,克服由于焦虑、紧张和恐惧产生的神经、血管、内分泌等一系列功能改变,控制或缓解焦虑情绪,降低对手术的应激反应。研究结果显示,系统化的口头心理护理,并发放书面心理护理资料,能有效缓解术前焦虑,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有利于麻醉和术后的康复,对于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促进身心康复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陶朵,林海燕,黄晓明.无注气式甲状腺内镜下手术的围手术期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1):25-26.
[2]马存根.医学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55.
[3]杨芳梅,胡迎春.异丙酚无痛人工流产一对一心理护理效果观察[J].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4,4(8):43-45.
[4]陈夏芳.心理诱导护理在无痛人工流产中的应用观察[J].护理研究,2007,21(3):51-53.
股骨是人体内长度最长、负重最大的管状骨,股骨骨折为骨科常见骨折类型之一,多由暴力事故所致,发生后患者骨折处疼痛感强烈,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明显下降,需要的康复时间较长[1]。长期实践证实早期康复护理对于股骨骨折患者的疾病康复具有重要作用,不仅能够预防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能够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2]。但调查发现一部分股骨骨折患者存在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差的问题,导致疾病康复时间延长[3]。为提高股骨骨折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本课题研究对影响股骨骨折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现进行以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课题研究纳入我院骨科2014年10月~2016年5月收治的94例股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经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为股骨骨折;②未合并重要器官及组织损伤;③不存在认知功能障碍,能够独立完成相关调查问卷的填写;④同意参与本n题研究。排除标准:①存在意识障碍、病情危重;②合并其他部分骨折或脏器损伤;③年龄>75周岁;④拒绝参与本课题研究。本组94例患者的男女比例为57∶37,年龄21~63岁,平均年龄为(38.9±2.1)岁,骨折原因:车辆撞击36例;高处坠跌28例;机械碾压15例;直接暴力打击25例。
1.2方法 我院自制早期护理依从性调查问卷为94例患者发放,评价94例患者对早期康复护理的依从性。该问卷共对患者的依从性做出三级评价,分别为依从、部分依从和不依从。依从为患者能够积极接受早期康复护理,部分依从为患者在医生或家属的劝导下能够接受早期康复护理,不依从为患者拒绝接受早期康复护理。本课题研究为94例患者发放的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调查问卷均有效回收,经统计问卷调查结果得出,本组94例患者中,51例患者的问卷调查结果为依从,29例患者的调查结果为部分依从,14例患者的调查结果为不依从,将依从患者设为研究1组,将部分依从和不依从患者设为研究2组。收集两组患者的详细资料,包括年龄、疼痛程度、家庭收入、文化程度、患者家属对疾病早期康复护理的认识等。获得两组患者详细资料后,使用统计学软件对影响股骨骨折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顾分析对影响股骨骨折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
1.3统计学分析 本课题研究由专业的数据统计分析人员使用SPSS 21.0版本统计学软件对研究过程中得到的符合高斯分布的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百分率(%)表示计数型指标,采用χ2检验指标间差异,P
2 结果
2.1影响股骨骨折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的单因素分析 使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家庭收入、文化程度、疼痛程度、家属对疾病早期康复护理的认识、家属对早期康复护理工作的认可度均会对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产生影响(P
2.2影响股骨骨折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的多因素分析 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家庭收入、文化程度、疼痛程度、家属对疾病早期康复护理的认识为影响股骨骨折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的独立性因素(P
3 讨论
本课题研究发现能够对股骨骨折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产生影响的因素包括患者的家庭收入、文化程度、疼痛程度、家属对疾病早期康复护理的认识、家属对早期康复护理工作的认可度。上述研究结果与廖灯彬[4]等的研究结果具有高度相似性。本课题研究具体分析发现:①股骨骨折患者对早期康复护理的依从性与文化程度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表现为本科及以上学历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高,分析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为不同文化程度患者对骨折后早期康复护理意义的理解不同,文化程度高的患者所掌握的知识更为渊博,能够更加充分的认知到骨折后接受早期康复护理的重要性[5]。②股骨骨折患者对早期康复护理的依从性与家庭收入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家庭收入较低的患者难以承受早期康复护理所造成的经济负担,加之经济收入低易导致患者产生焦虑情绪,继而会对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产生影响[6]。③疼痛程度:股骨骨折患者对早期康复护理的依从性与疼痛程度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研究发现疼痛能够对患者内分泌和心理情绪产生影响,继而会对患者心理、生理多方面产生恶性刺激,导致患者出现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差的问题[7]。④家属对疾病早期康复护理的认识、家属对早期康复护理工作的认可度与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存在密切关系,家属对疾病早期康复护理的认识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基础,在良好护患关系基础上开展的护理服务才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护理效果,相反若患者家属对早期康复护理无正确认知或对护理服务不认可就会影响患者对早期康复护理的认知和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继而会对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产生影响[8]。
基于上述现状,本课题研究认为骨科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文化背景的不同、家庭经济条件的不同、疼痛程度的不同等,有侧重点的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尽量减少上述因素对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的影响。此外,护理人员应充分重视患者家属方面对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的影响,做好患者家属的思想工作,使患者家属能够辅助患者配合早期康复护理。
对本课题研究所得结果进行深入分析,认为影响股骨骨折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的相关因素较多,临床应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及其家属正确认识早期康复护理,积极接受早期康复护理,以促进患者疾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王金海.影响股骨骨折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的相关因素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12):48-49.
[2]车加丽,徐红英.早期康复护理对股骨骨折术患者恢复状况的作用分析[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3):505-506.
[3]严素敏,黄少娟,杨延斌,等.早期康复对股骨骨折术后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影响的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07(15):15-17.
[4]廖灯彬,叶霞,刘晓艳,等.股骨骨折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学报,2011,18(23):1-3.
[5]吕华.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中西医结合护理[J].河北中医,2014,4(6):909-911.
二、对脑卒中康复护理的研究过程的具体介绍
通过参考相关文献,并由相关学科康复医学科的两名教授、三名专业的康复治疗师、两名康复科护士等共同设计完成调查问卷的形式和内容。在前期,我们花费一定的时间先对三十名相关工作的护理人员进行前期调查,然后对调查问卷存在的问题不断进行删改和完善。最终确定的调查问卷中,包括脑卒中康复护理的理念、脑卒中康复护理概念、相关的临床护理的概念、进行脑卒中康复护理的最佳时间和方法等。在对每一个问题的设计中,都有了解、不了解、不确定三个级别的评价。最终的调查问卷的设计由参加本次研究的两名康复科护士完成。在相关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问卷调查当场发放、当场收回,发放的五十五份调查问卷,有效收回五十份。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总结得出结论。
三、 通过调查对脑卒中康复护理工作的讨论和正确认识
第一,与临床护理相比,脑卒中康复护理既有相同的地方,但更重要的是其自身的护理理念。脑卒中康复护理是遵循患者身体条件的条件下,通过规范的训练,对患者进行的一种“自我护理”,即使患者尽早恢复自理能力,最大限度的使患者参与日常生活活动的能力。在护理过程中,护工根据实际情况逐渐减少对患者的提携和帮助,最终逐步实现患者的自我照顾,使其能独立生活。同时,还要在护理过程中,不但要耐心引导患者、鼓励患者和帮助患者,还要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日常必要的康复知识的宣传,使其真正掌握自我护理的知识和技巧,在即使没有专业护工的时候,也能部分或全部做到生活自理,最终适应新生活或重返社会。
在本次调查中,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护理人员对脑卒中康复护理的概念缺乏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对脑卒中康复护理的内容和治疗措施也不能明确的表达,而对于脑卒中康复护理进行到什么程度的判断标准也不尽清晰。最终导致脑卒中护理工作没有发挥有效的作用,只相当于临床护理发挥的作用。由于大多数护理人员对“自我护理”缺乏清晰的认识,脑卒中患者的护理一般停留在帮代护理的基础模式上,通常只是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进行照顾,例如进食、洗漱、更衣、翻身等。这种护理模式陈旧,且患者不能很好的参与到其中,护工人员帮代的越多,患者就越难以提高日常生活自理的能力。
第二,在对于何时进行脑卒中康复护理工作的问题上得出结论,脑卒中康复护理工作应该早点进行。对于许多患者而言,只要其生命体征稳定,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不继续恶化,最好在四十八小时之后开始脑卒中康复治疗工作。目前医学界对脑卒中康复的最佳时间还没有明确的说法,但本次调查显示,只有少数护理人员对脑卒中早期康复的认识有一定程度上的提高,而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护理人员明显认识不到脑卒中康复护理早期介入的重要性,使脑卒中康复护理不能尽早实现。那么脑卒中康复护理为何不能尽早入呢?究其原因,首先是因为脑卒中是急症,如果是急性期,患者的病情较严重,这时,治疗和护理的主要作用是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预防其他的并发症,从而不能进行脑卒中康复护理。其次,护理人员在数量上不足,导致脑卒中康复护理工作不能早期介入。最后,由于护理人员认识的误区,他们并不明确脑卒中康复护理工作的目的。脑卒中康复护理工作的早期介入既要改善患者肢体运动的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同时,还要预防可能发生的并发症,预防继发性残疾。脑卒中康复护理早期的介入,是脑卒中现代康复的特征。一些研究报道得出,脑卒中康复护理介入越早,综合并发症的发生率就越低,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和整体的治疗疗效就越好。同时,早期就开始进行脑卒中康复护理的患者,其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显著优于单纯依靠药物治疗的患者。因此,要想脑卒中患者功能的恢复,就要尽早介入脑卒中康复治护理。
第三,要想脑卒中康复护理发挥良好的作用,还需要加强闹注重康复护理的知识和技能的培训。通过此次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百分之六七十的护理人员对脑卒中疾病的一些相关的理论知识掌握的较多,当对偏瘫常见的异常模式、痉挛模式和抗痉挛模式、肢体摆放的护理、肩关节、头部保护等认识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因此,加强护理人员脑卒中康复护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迫在眉睫。通过培训,使护理人员明确脑卒中康复护理的理念和具体内容,时刻关注脑卒中康复护理的最新动态;定期进行脑卒中康复护理知识和相关内容的讲座,使护理人员认识和了解头部的摆放、肩关节保护、翻身、转移等康复护理的技术和方法;指派护理人员外出学习和进修,吸收和学习国外先进的脑卒中康复护理的相关知识,通过现代媒体对脑卒中康复护理知识做好宣传,尽可能多的让患者及其家属也了解脑卒中康复护理知识;做好监督,定期评价护理人员工作的护理质量,一最快的促进患者肢体能力和精神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