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人生价值的理论

人生价值的理论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19 10:29:2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人生价值的理论,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人生价值的理论

篇1

1.1人力资本内生价值的形成内生价值主要是指人赖以存在的生理机能,是人力资本最原始的价值存在,是不以任何意志为转移的;正如同志所说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一个正常健康的体魄,使人们拥有无限的能力价值,在这一点上,我们国家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水平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普及温饱的情况下,开始或正在向全面小康迈进;与此同时,无论是人的寿命、身高、体重,还是智力发展水平,也都有了很大的长进。内生价值除了人的生理机能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那就是自我教化。

1.2人力资本外生价值的形成人力资本外生价值的形成要以内生价值的存在为基础,但外在价值的形成要比内在价值的形成复杂得多。只有内生价值与外生价值共同作用,外生价值才能建立。可以通过教育、科技、文化、信息、职业培训等各种途径对外生价值进行投资。学校教育投资:主要是指通过各种学校的教育,发挥教育“知识效应”和“非知识效应”的积极作用。职业培训投资:在现阶段我国职业培训的内容包罗万象,从上岗培训,专业证书培训,到科研培训,模拟仿真试验,一直到高级专业培训,培训已成为人力资本外生价值形成的主要投资内容之一,因为他们都意识到社会是在飞速发展,知识的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成长、教化的投资:成长投资额主要包括生育、抚育、关爱、言传身教等。虽然投资的主体是父母,而非本人,但按照家庭活动的基本功能来看,父母亲愿意收益的只是荣誉和满足感,以及关爱的理想表达,而将投资的产权全部无偿地赠给本人,可以认为本人等同于投资主体,特别是在我们这样一个东方文化氛围的国度里,父母用于子女成长教化的投资更是如此,父母都把希望寄予自己的子女,这是不容置疑的。

2人力资本的作用

人力资本状况影响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实力乃至综合国力的强弱。人力资本数量、质量的提高不仅是推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本动力,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具体来说,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人力资本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关键所在在生产过程中深刻认识生产过程及生产要素,有效运用机器设备,可以增加有效劳动和提高物质资本利用效率,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以更快的速度增加产出,扩大再生产。

2.2人力资历本是促进产业结构变化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技术产业特别是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就业机会的扩大,传统产业的效率倍增,造成这方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起决定性作用的仍是现代科技的进步和人力素质的提高。随着现代化科技大规模化,工农业生产的技术基础被高新科技所武装,劳动和智能、技能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可以在节约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情况下,得到同等数量和质量的产品。这样,在第一、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减少而产值增加的情况下,就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物力、财力和人力资源,因此,人力资本的积累和提高就成为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发展的“推进器”。据有关资料显示,随着世界产业发展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和新兴产业发展较快的国家都非常重视脑力劳动在就业人口中的比重,并因此大力发展教育,加大人力资本的投资和积累高素质的人力资本不仅是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准之一。

篇2

1、要认真学习,要学习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学会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矛盾;

2、要认真进行思想改造,除认真学习外,最重要的是要经常进行自我改造,要想认真地自我改造,就要以世界观为标准,不断检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必要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克服任性和偏私;

3、要善于区分观念的正确与否,把握好自己的言行,对所有事物和观念和说法,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区分,对错误的东西必须要坚决抵制。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人类文明发展至今天,环境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危及人类生存的迫切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越来越多的人提倡回归传统的“天人合一”理念。追根溯源,我国古代儒家的“天人合一”生态伦理思想在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该思想虽然不能直接指导我们解决生态危机,但我们可以从中汲取不少有益的教诲和启示,进而去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出路,以缓解当代社会的生态危机,构建和谐社会。

一、儒家“天人合一”生态伦理思想的基本内涵

“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古代天人观中始终居于绝对主流地位,而其文化渊源当首推儒家。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它的“天人合一”思想历经千年仍熠熠生辉。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万物一体”:人与自然的和谐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将人与自然置于同等的地位,强调“万物一体” 的整体观念,把天地万物看作是一个统一的生命系统,认为人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孔子虽没有明确提出过“天人合一”,但他思想中却包含了“万物一体”这一层面。他主张敬天畏天,但他并不认为天就是神,他眼中的“天”主要就是自然界,“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以及“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论语·泰伯》)也就是说,天是自然的,但又是可认识的,人与自然是可以统一的。可见,他将人和自然界看作是一个整体。由此可看出,中国先哲早已认识到自然界本身是一个完整的生命存在系统,人类只有和自然环境相互融合,和谐相处,才能共存和受益。

(二)“仁民爱物”:人对自然的道德关怀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把尊重自然、仁爱万物视作人类的崇高道德职责。在儒家哲人眼中,“仁”意味着一种和谐共存的品德,由于“仁”根源于天地“生生之德”,所以,“仁”者不仅要“爱人”,还要关爱万物,即把对人类之爱扩大到对自然万物的爱。这样,一方面,伦理道德具有了保护环境的功能,另一方面扩展了人类的道德关怀,提升了人类的道德境界。

《周易》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及“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名言,借此告诫人们不仅应“自强不息”,充分发挥天赋于人的道德主体性,而且应“厚德载物”,效法大地,将仁爱精神推广到自然界,关爱宇宙万物。可见,这些思想都是儒家歌颂生命价值,仁爱自然万物,要求人类对自然进行道德关怀的生动体现,这是一种保护地球上生物共同体完整和美丽,维护自然界生态平衡的生态伦理思想。

(三)“尽物之性”: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

儒家的“天人合一”生态伦理思想是中国古代人类在与自然的长期交往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它凝聚着中国古代生态伦理的高超智慧。“尽物之性”是它强调的重要内容之一,所谓“尽性”就是应充分发挥自己的天赋和本性。《礼记·中庸》指出:“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意思是说,天下至诚之人,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天赋本性,就能发挥万物的本性,也就可以赞助天地促成万物的生长。由此可以看出,儒家不仅注重人的价值的发挥,也注重自然万物价值的实现。

二、当前面临的生态环境危机

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2009年1月8日在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精辟地指出:“生态危机比金融危机对人类的危害更大,金融危机持续时间不会很长,经济萧条了可以再次繁荣,但生态危机的危害不是几年、十几年,而是上百年甚至很难逆转。”①的确如此,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地球的健康长寿,关系到人类生存的格局,所以,生态危机成为迄今为止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

在生产效率提高的同时,人们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即伴随现代性发展而来的生态环境恶化这一事实。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本来就是十分有限的,而人们又在利益的驱使下,对其进行无计划、不合理大规模地开采,使得资源已经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人类这种肆意追求效率的做法,最终导致了环境危机的爆发。近年来,各种自然灾害频频发生,全球变暖、生态破坏、环境污染、酸雨降落、“臭氧空洞”等现象日益突出,成为全球性的重大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而这根源显然就是自然对人类贪欲的报复。

三、儒家“天人合一”生态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

当前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生态危机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敲响了警钟,而重新研究儒家的“天人合一”生态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是我们借鉴人类优秀文化成果解决生态危机的手段之一。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其价值进行深入挖掘。

(一)强调尊重自然规律,有利于实现经济和环境的良性发展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我国在经济发展上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却日益突出,人和自然的关系紧张。这是我们每个人所不想看到的。而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对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有着极大的借鉴价值。它主张“赞天地之化育”,人要顺应尊重自然规律,尊重自然万物生长的权利。孔子“畏天命”思想中的“天命”指的就是自然界不为人所见的自然规律,再加上一个“畏”字明显看出他对自然规律的遵循。其都明确认识到自然界的运行变化存在客观规律,强调人们应严格按规律办事并根据四季变化安排生产,使天地万物更好地造福人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而在今天,如果我们能积极吸收儒家文化这些生态道德,充分认识到自己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把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自然能承受的限度结合起来,遵循自然内在的规律,必定会实现经济和环境的良性发展。

(二)强调节约自然资源,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构建和谐社会

当今社会,随着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不少人依仗他们手中的资金和技术,过着远远超过生存基本需要的挥霍自然资源的生活,但是由于地球自然资源的有限性,这导致人与自然矛盾的产生。所以,要解决这一矛盾,我们就应合理地、节俭地使用自然资源,大力提倡资源消费的节约观。节约光荣,浪费可耻,应当成为全社会崇尚的一条生态伦理规范。懂得自然资源不是供人们无限挥霍的财富,而是要为子孙考虑的珍惜的资源。在这方面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非常值得借鉴,儒家强调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有限度的索取,因为有限索取才能用之不竭。孔子就明确提出“节用而爱人”(《论语·述而》)以及“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的生态消费观。这对今天我国建设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启发我们走出“人类中心论”的误区

“人类中心论”把人类整体之长远生存利益当作终极目标,以此为基础,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把自然当作沉默的羔羊加以征服利用,无限索取。殊不知,这只能加剧人与自然之间本来已紧张的关系,严重破坏了自然内在的平衡系统,招致自然的严酷报复。而儒家的“天人合一”生态伦理思想以与自然共生共存为基本态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倡导“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民胞物与”等超我的仁爱观念,这十分有利于今天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它也给了我们一定的启示,让我们走出“人类中心论”的误区,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由于历史条件和认识水平的限制,儒家“天人合一”生态伦理思想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它主要强调人对自然的服从,对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不够,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对自然的探索和改造,从而阻碍了科学事业的发展。但是,从主流方面来讲,它对中国传统社会生态环境的和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为生态伦理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还能给予正受到生态危机困扰的现代人类以有力启示,使人们有可能找寻到一条通向人与自然和谐的道路。所以,我们应结合当代社会实际,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既注重儒家“天人合一”生态伦理思想中所蕴涵的合理成分,又要运用现代多种技术手段以及政治、经济、法律手段来解决当前的环境问题,促进全球的可持续发展。(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学院)

参考文献:

[1]唐忠英,唐建国.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及其生态启示[D].重庆:西南大学,2005.

[2]高德菊,韩照波.论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与生态文明[D].山东:莱芜职业技术学院,2008.

[3]李晓.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D].青海:青海师范大学,2004.

[4]杨通进.人类中心论与环境伦理学[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8,(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