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7:36:4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人生命的由来,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一、高中生物实施生命教学的策略
1.传授健康知识,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学校教育不仅仅是给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思想,而生物教学对实施生命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高中生物在给学生传授生命形成到死亡的同时,要给学生说明生命的重要性,传授生命健康的知识,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不吃垃圾食品、经常运动等,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同时让学生明白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样的,需要珍惜、尊重别人的生命,绝对不做危害他人生命的事情。总之,高中生物要始终把生命教育作为重要目的之一,传授学生健康知识,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珍爱每个人的生命。
2.探究社会热点,体会生命的真谛
事实上,社会上许多自杀、他杀等社会暴力事件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社会生活压力大,对生命失去热情导致的。所以,在生物课堂上通过对生命由来的探究,告诉学生生命的真谛、存在的意义。通过探究社会热点,告诉学生生命的意义,净化心灵,通过知识的熏陶,智慧的诱发,照耀人的心魄,让人的心灵持续健康,体会生命的真谛,从而达到珍爱生命。总之,通过探究社会热点,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真谛,充实他们的精神世界。
二、高中生物教学实施生命教学的意义
高中生物教学实施生命教学不仅仅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新课改的必然,更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公民成为和谐的个体,随着时代的发展及物质经济的蓬勃发展,公民的精神世界日益空虚,通过实施生命教学,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快乐,引导其正确对待社会凶杀事件,逐渐减少青少年犯罪。面对社会犯罪逐渐低龄化,高中生物实施生命教育迫在眉睫。
这些话都揭示了生命是一个随着时间的流逝由生到死的自然过程。在此过程中,“人生如意事难得一二,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生居世,触途牵絷;幼少之日,既有供养之勤;成年以后,便增妻孥之累……学如牛毛,成如麟角。华山之下,白骨如莽,何有可遂之理”(《颜氏家训•养生篇》)。即人生在世,到处都是挫折羁绊;幼少之日,要尽供养父母的辛劳;成年以后,又增加养育妻子儿女的拖累……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历代学道的人多如牛毛,而功成艺就者却如凤毛麟角之稀少。“华山之下,白骨如莽”的事实,已经清楚地告诉了后学世上没有顺心如意的道理。高校生命教育必须让大学生们清楚地意识到磨难、痛苦和挫折是每个人生命旅程必须经历的组成部分,苦难是人生的老师,人生无法避免苦难;必须让大学生们明白“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无伟男”的道理。当各种磨难、痛苦和挫折来临时,应笑看人生,勇敢地正视挫折与苦难,“有钱难买幼时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大苦而后大作,大难而后大成。传统孝伦理不仅能让大学生认识到各种磨难、痛苦和挫折,也告知了他们对生命的态度,并让他们在面对各种打击、挫折前有所准备,如何对人生的价值做最后的评定。《颜氏家训•养生篇》曰:“夫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即既要珍惜生命,但又不畏惧死亡。第三,生命的终结。出生入死,死亡是人生命的幽门,传统孝伦理认为死亡是生命的必然。《颜氏家训•终制篇》就告诫孝子贤孙们“死者,人之常分,不可免也”。《颜氏家训•养生篇》也指出:“考之内教,纵使得仙,终当有死,不能出世,不得汝曹专精于此。”也就是说,即使修佛成仙,最后还得一死,无法摆脱人世间的羁绊。人类就其生物的本性来说,同样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死亡是一种自然规律。杨雄指出:“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自然之道也。”(《法言•君子》)《吕氏春秋》也指出:“审知生,圣人之要也;审知死,圣人之极也。知生也者,不以害生,养生之谓也;知死也者,不以害死,安死之谓也。此二者,圣人之所独决也。凡生于天地之间,其必有死,所不免也。”死亡意味着生命的完全终止,就宛如一根蜡烛,在完全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之后,它终得化为灰烬;就宛如一片树叶,在完成了所有的光合、蒸腾、呵护之后,它终得零落成泥。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生命教育研究的本身源于人们对死亡的思考。正确地引导大学生认知死亡,让他们更清楚地了解生命的整个过程。对任何人来说,死亡的残酷现实深刻地昭示了生命的宝贵。只有当大学生意识到死亡,才懂得如何去重生惜命,才懂得如何去只争朝夕地努力学习,认真地规划自己的人生,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只有当他们意识到死亡,才能从容地应对人生旅途中的各种难以预测的挫折与不幸,才能勇敢地面对死亡;才能让他们的人生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二、重生惜命———生命教育的伦理关怀
时下高等教育中生命价值教育凸显,而生命教育的伦理关怀缺失,这很难让当代大学生自主地构建和谐美丽的生命家园,给生命以理性的终极关怀。中国传统孝伦理虽存在一些孝感天地,伤身自戕,悖理反常等非科学的蛊惑,但也包含了大量的重生惜命的思想。其一,珍惜自己生命。《大戴礼记•曾子大孝》指出:“身者,亲之遗体也。行亲之遗体,敢不敬乎?”“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不辱其身,可谓全矣,故君子顷步而弗敢忘孝也。”《孝经》不仅开宗明义地强调身体发肤来之父母,更强调要懂得珍惜,要“乐天知命”。《孝经•圣治章》指出:“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经•三才章》则有:“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经》在将孝从自然规律的体现抬到“天经地义”的高度的同时,也把珍惜自身生命提高到非常重要的地位。《荀子•王制》云:“水火有气而无,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认为人在水、火、草、禽兽之上,是最高贵的,因为人不仅有生命、知觉,而且还有道义。传统孝伦理不仅蕴涵了重视生命的重要内容,而且十分强调人在宇宙间至高无上、万物之灵、天地之心的地位,告诫我们每一个人,也包括当代大学生,生命是脆弱的、有限的,生命对于任何人都有且只有一次,其得与失往往只在一瞬间,一旦失去就无法重生,所以无论是谁都必须珍惜自身宝贵的生命。其二,敬重父母生命。《孝经•圣治章》指出:“孝莫大于严父。”本质为爱的传统孝伦理,不仅提倡珍惜爱护自身生命,更提倡敬重、爱惜父母生命。《尔雅•释训》认为“善事父母为孝”,即孝就是敬爱、奉养父母。
《广雅•释言》也指出:“孝,畜也。”孔子认为“孝”就是“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即人们对自己的父母尽孝时,不仅在形式上不应违背周礼,而且要在内心深处真正地孝敬父母。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孟子•万章上》云:“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认为最高的孝,莫过于对父母的尊敬。而且,“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孝经•纪孝行章》)。也就是说,孝子对父母的侍奉,日常起居要对父母恭敬,饮食生活要保持和悦愉快的心情去服侍;父母生了病,要带着忧虑的心情去照料;父母去世了,要竭尽悲哀之情料理后事;对先人的祭祀,要严肃对待,礼法不乱。这五方面做得完备周到了,方可称为对父母尽到了子女的责任。《礼记•祭义》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对父母要有温和的气象、愉快的脸色和委婉的面容,这才是对父母的敬重。《孟子•万章上》指出:“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养,养之至也。”孟子认为孝子所做的最高标准,没有比敬重父母更重大的。其三,关爱他人生命。《孝经•天子章》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即能够关爱自己父母的人,就不会厌恶别人的父母;能够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也不会怠慢别人的父母。传统孝伦理由孝及悌,推己及人,推己及物,亲亲之爱变成了对他人甚至是对一切生命的仁爱,实现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共存。《孝经•广德章》曾指出:“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为人兄者也;教以忠,所以敬天下为人君者也。”墨子从有亲疏远近之别的“爱亲”拓展到“兼爱”,孟子也倡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传统孝伦理崇尚亲亲、仁民、爱物的思想,不断引领孝子贤孙们生命意识的觉醒,不断用生命去呵护生命,用生命去温暖生命,用生命去润泽生命,用生命去感动生命。所有这些对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生命孕育、生命发展知识的教育,对大学生形成一种敬畏生命、珍重生命的态度有着巨大的裨益。
三、内孝外敬———生命教育的价值升华
在我看来,一个人,能够独欢,一定是学会了精神厮守着精神,花开独妍,自嗅其香;一定是瞳得了灵魂坐在灵魂的对面,把盏言欢,喜乐对酌。独欢的最高意境是生命在宁谧中躲起来,然后与另一个自己,在更辽远的宁谧中玩捉迷藏的游戏。
真可谓,天地空旷,生命独欢。
独欢的人,丰沛的心性,常常在寂静中,才能释放出真正的自由来。独欢与群体狂欢最大区别是,群体的狂欢,兴奋更多地流转在肢体和面目上;而独欢,则是在沉静中,获得心灵最大范围的奔放与逍遥。
独欢的人,也许幽僻,但一定明媚。因为独欢的人,一定是一个会玩的人。他们在自我的精神世界里,让枯燥蓬勃,让寂寞吐蕊,让简单深刻,让宁静丰富,他们通过释放自己,进而让整个人生波光潋滟。
独欢是心灵的一种特别的盛开。生命,以这样一种春天的盎然气象,来体现自身的强大,进而对抗人生秋的萧索、冬的凛冽。实际上,生命,若快乐,就是强大,若能不借外在独自快乐,就是无比的强大。
一个人,即便一辈子遭遇过许许多多的失败,若能始终快乐,便收获了生命中最伟大的成功。
我相信,每一个从苦难中走出来的人,一定是能够独欢的人。他们用这种特别的方式,喂养着自己的精神,强大着自己的灵魂。这是生命的寂静独舞,这样的人,未必能战胜苦难,但一定能消化苦难,他们用微笑与坚毅,挣脱命运的束缚,搀扶着自己,走出人生的困境。
独欢,是一个人的热闹。这样的人,是打不败的。
读・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