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30 10:26:55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急救的护理措施,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2010年10月~2012年1月收治眼化学烧伤患者18例,男14例,女4例;年龄15~42岁,平均29.5岁;其中碱化学烧伤12例,酸化学烧伤1例;受伤后来院时间0.5~3小时,平均1.5小时,致伤物为石灰、水泥、氨水、盐酸、磷酸等。按全国眼外伤职业眼病研究协作组制订的烧伤分度标准2:Ⅰ度烧伤4眼,Ⅱ度烧伤12眼,Ⅲ度烧伤2眼。患者受伤后即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流泪、畏光、视力下降,重者表现为角膜灰白色混浊,结膜水肿、坏死。
护理方法:
⑴急救对症处理:患者入院后应及早做好彻底冲洗,及早彻底冲洗是减少眼部组织损伤最重要的急救措施。如果是120救治患者,可先告知患者家属就地取材用清水、自来水长时间冲洗,切不可因急救车未到而延误时间,冲洗后立即送往医院做进一步处理,救治的18例患者,16例受伤后,家属用矿泉水简单冲洗来院救治,2例救护车接入院。入院后检查伤眼情况,争分夺秒立即将患者眼睑分开,充分暴露上下穹隆部,用清水或生理盐水反复冲洗,上下左右向各个方向转动眼球,进行彻底冲洗无残留化学物质。检查若角结膜上有固体残留物质,应立即取出,冲洗时间≥15分钟。详细询问病史,符合伤者家属和陪护详细描述区别化学物质性质,药物对症治疗处理。若患者为碱烧伤,可选用大量维生素C注射液或3%硼酸溶液持续冲洗结膜囊,若为酸性化学伤,选用2%碳酸氢钠溶液。嘱咐患者取仰卧位或坐位,冲洗时严格无菌操作,动作要轻柔、准确,若为双眼伤,棉球堵塞耳道,以防止冲洗液流入耳内,可减轻眼内炎性反应,防止睑球粘连。若为单眼伤,患者可将头部偏向患侧,防止冲洗液流入健康眼内。本组18例患者中有5例石灰粉末进入眼睛内,若为石灰粉末致伤,可采用0.5%依地酸钠溶液冲洗,避免钙盐沉着于角膜而影响视力。对于重症患者,可用1%丁卡因表面麻醉后,做球结膜放射切开,用维生素C溶液冲洗,彻底清除化学物质。必要时可行前房穿刺术,放出部分房水,以减轻化学物质对眼内组织的损伤,并有助于房水更新,增强局部营养及抵抗力。
方法:对我院急诊科2008年5月~2011年5月期间收治的1673例严重多发伤病的患者从受伤年龄、受伤机制、就诊情况等方面进行回顾性的调查研究。
结果:受伤年龄主要分布在19~51岁年龄段(60%);受伤机制主要包括车祸伤、高坠伤、烧伤,锐器伤等7大类型;全组抢救脱险1522例,抢救成功率91%,死亡151例。其中这些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呼吸循环衰竭,院前死亡。
结论:在创伤急救过程中,医务人员应该加强急救意识,准确的判断伤情,科学的应用急救程序是提高患者存活率的关键。
关键词:
创伤患者;急救;护理支持;受伤机制;临床分析
【正文】急诊科是一个接诊危急重症的一个科室,对创伤的急救来说,时间就是生命,因此急诊急救措施是否及时有效是抢救成功的关键。现在对我院2008年5月~2011年5月急诊急救的1673例创伤患者的病情进行回顾性的研究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患者共1673例,均为2008年5月~2011年5月在我院急诊急救的创伤患者,年龄主要分布在19~51岁年龄段;交通事故伤1158例,坠落伤309例,其他伤206例;损伤部位:颅脑586例,四肢及骨盆435例,胸部322例,腹部200例,脊柱及其他部位130例。
1.2护理措施
1.2.1准确的判断病情
损伤性休克常常继发于创伤复合之后,如果患者的病情比较严重,应该对患者的伤情进行仔细的观察,主要检查患者的整体情况如:骨折、脱位、烧伤、、意识、有无活动性出血等方面。通过与患者交谈了解患者的病史情况,这样医护人员就能对患者的病情做出准确的判断,把握损伤的程度,掌握急救的重点,确保对创伤患者的急救成功率。
1.2.2确保呼吸道通畅
在赶往救护现场前,救护人员应该做好相应的急救准备,仔细检查是否带全急救用品。急救人员应该有良好的供氧意识,这是维护患者生命的关键;其次,应该能够熟练的掌握任何开放气道的方法以及对各种吸痰器、球囊面罩呼吸器、氧气、气管插管等器械的操作方法。当遇到颅脑损伤或创伤性休克的伤者时,我们必须确保伤者的气道通畅,对于呼吸道的分泌物、异物应该迅速的清理,清除窒息的危险,同时给予氧气;对于舌后坠的伤者,在需要时可以结合纱布清理,然后放置口咽通气管;对于呼吸骤停的患者,则需要进行气管插管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1.2.3处理伤口
患者在受到严重的创伤时常常会有开放性的伤口,需要严格观察出血的状况,针对常出现的症状进行如下分类:①对于活动性出血必须立刻采取措施紧急处理;②创伤面较大的患者应该采用无菌纱布覆盖或者填塞伤口,然后用绷带加压包扎止血;③对四肢开放性骨折大动脉损伤、皮肤撕脱的患者,应该采用大拇指压迫伤口近端相应动脉或者采用气压止血带止血,对患者的骨折肢体进行固定;④单纯性头皮出血采用加压包扎止血;⑤开放性颅脑损伤采用明胶海绵进行帖敷;⑥开放性气胸应该在患者呼气末迅速封闭伤口;⑦张力性气胸应该立即进行胸腔穿刺减压;⑧腹部内脏脱出的患者,禁忌将内脏送回腹腔,以免加重感染。
1.2.4建立静脉通道,保持有效循环
患者在受到创伤之后,常伴有出血性休克,如果患者的有效循环血量达不到正常标准,对患者采取止血措施的同时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用静脉留置针建成2条以上的静脉通道,迅速大量输液,必要的时候还要输血,补充血容量来达到缓解患者休克状态的目的,这样为进行下一步的治疗争取了更多的时间。
1.2.5监测动态病情
在急救后应该密切的观察患者的神志、生命体征、瞳孔、尿量等,如果发现有异常,应该立即处理;维持上涨而处于平稳的姿势,避免过多的移动;另外对于患者出现的可疑部位还可以进行点式检查,必要时采用辅助检查如:血常规、B超、腹部X线拍片、CT检查等。根据检查的结果,医生可以尽早的诊断,找出原因,对症下药。
1.2.6心理护理
由于创伤的不可预见性和突发性,伤者容易产生恐惧、焦虑等不安的情绪,这种时候应该加强医护人员和患者之间的沟通,对患者及其家属做好解释和安慰,安抚患者及家属的情绪,取得相互之间的理解和配合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2.结果
1673例患者中,受伤机制主要包括车祸伤、高坠伤、烧伤、锐器伤等7大类型;全组抢救脱险1522例,抢救成功率91%,死亡151例。其中这些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呼吸循环衰竭,院前死亡。其中有效抢救时间为25~60min,说明在严重创伤患者的急救中,连续性的、有预见性的和针对性的护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1-0040-02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出现心脏骤停的患者,应及时的给予相应的急救措施以及护理,从而有效的减少患者的死亡率。本文就此问题对心脏骤停患者的急救措施及护理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期间心脏骤停患者84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改良组。所有患者均为突然意识丧失,皮肤苍白或者发绀,患者的呼吸断续或者停止,心音消失,没有触及患者的大动脉搏动――来源文献为《心脏骤停66例急救护理体会》。
对照组中有42例患者,患者的年龄段在16岁至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3±5.6)岁,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7例。其中冠心病(包括心脏衰竭、心律失常以及心肌梗死等)患者13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或慢性肺源性心脏病5例,严重创伤患者5例,中毒患者3例,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2例,脑血管意外患者7例,溺水患者2例,其他原因5例。改良组中有42例患者,患者的年龄段在18岁至8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7±4.9)岁,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13例。其中冠心病患者11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或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4例,严重创伤患者6例,中毒患者2例,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3例,脑血管意外患者9例,溺水患者2例,其他原因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疾病以及身体等各方面情况没有显著性差异,有一定可比性。
1.2方法
在患者心脏骤停诊断成立时,应立即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急救措施与护理。对患者给予胸外心脏按压,肾上腺素的静脉注射,除颤,机械通气以及气管插管等相应的急救措施。另一方面,在严密的监护下对患者进行抗休克、抗心律失常以及纠正患者水电解释酸碱平衡等治疗措施,并且进行冰帽降温、利尿、脱水、冬眠以及能量合剂应用等相关治疗。在患者复苏后,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护理,即药物、饮食以及心理等各方面的护理。而对改良组中的患者加强整体急救与护理的整体性与连贯性。对两组患者进行相关的问卷调查,从而了解患者对于急救效果以及相关护理的满意程度进行了解,并且比较分析。问卷调查为百分制,其中80分至100分为满意,60分至80分为比较满意,低于60分为不满意。且问卷中的问题包含患者对于急救技术以及相关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等。
其中,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标准如下:(1)患者的心搏恢复,在无或者有相关药物的维持下患者的动脉收缩压大于80mmHg≥24h;(2)患者心肺复苏后,并没有较为严重的脑功能障碍,意识较为清楚。――定义来源文献为《对42例心脏骤停患者急救的回顾与体会》。
1.3数据处理
将所得数据输入SPSS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数据对比方法为t检验;数据资料采用例数(n)、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检验。取95%可信区间,p
2 结果
对照组中心肺复苏成功率为42.85%,其中复苏成功健康出院的患者5例,住院期间死亡的患者8例,放弃抢救出院的患者5例;而改良组中心肺复苏成功率为45.24%,其中复苏成功健康出院的患者6例,住院期间死亡的患者8例,放弃抢救出院的患者5例。且由表一中的数据可以得知,相对于对照组,改良组中的患者及家属对于护理的满意程度较高,此组数据具有差异明显,p
3 讨论
对于心脏骤停患者,在对其进行诊断时,应及时并且确切,患者的最佳的诊断时间为15s至30s。一旦发现患者出现全身抽搐、神志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以及心音消失等症状,或者患者的心电监视显示患者的心律失常或者患者的心电图显示患者的身体异常时,应对患者进行相应有效的急救措施[1]。
首先,由于患者机体在心脏停止跳动后,其重要的脏器将出现严重的缺氧以及缺血现象。而人体大脑若出现超过4min至6min的缺血、缺氧情况,会使患者出现不可逆转的脑损伤[2]。所以,在对病情了解后,应及时的使患者的气道畅通,在对患者进行人工胸外心脏按压。由于患者心脏停搏后有1次至2次的自发性气喘,其体内有一定量残留的氧,所以应先按压患者的心脏,建立起一定的人工循环,使患者的心、脑得到血供[3]。相关医护人员应在发现患者心跳骤停时,做出准确、快速的判断并对患者进行相应的心脏按压处理。
第二,尽可能在早期对患者进行除颤处理。在患者出现心跳骤停情况后6min至10min内对患者进行心电除颤,能够使得患者避免出现神经系统损伤,并且若对患者同时进行心肺复苏处理,患者的复苏成功率将更高。而及时的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处理能够一定程度上维持患者的心脏和脑功能,延长患者的室颤持续时间,但是并不能将室颤改善为正常心率。所以,及时的对患者进行除颤,对于提高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相关护理人员应掌握相关心电除颤知识以及技能[4],若患者出现心脏骤停时的心电监护显示为室颤时,相关医护人员应在对患者进行除颤治疗的同时,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治疗,从而提高患者心肺复苏的成功率。
第三,及早的建立通畅的静脉通路对于患者心肺复苏十分重要,而外周静脉途径相对较为简便、快速以及安全。而人体的肘前窝静脉受到胸泵负压的影响,在应用药物时药物易回流至心脏,从而迅速发挥药效,所以人体的肘前窝静脉是最为理想的静脉通道。而在相关静脉通道没有建立前,应通过患者的气管进行及时的给药[5]。根据患者的具体疾病情况为患者选用相关药物。
第四,对患者的口鼻以及呕吐物、内异物通过仰头举颏法使患者的气道保持通畅,并且对患者进行气管插管的同时对患者进行机械通气,从而促进患者的主要呼吸恢复以及自主循环的建立,使得患者的心脏复跳,最终达到提高患者心肺脑复苏的成功率。患者气管插管成功后,应及时的连接呼吸机进行辅助呼吸,并且根据患者的实际疾病情况以及身体情况对呼吸机的参数进行相应的调整。并且在心肺脑复苏早期应对患者给予纯氧,但一般不能超过6h[6]。相关的护理人员应在进行心肺复苏时将相关的气管插管用物及早的准备好,使得医生到达时能够更早的进行气道通畅,达到维持循环和有效供氧的目的,提高患者心肺复苏的成功率。
第五,通过使用低温治疗法降低患者脑细胞的代谢,从而有效提高患者脑组织对于缺氧缺血的耐受力,最终达到保护患者大脑功能的作用。在5min至30min内对患者的头部置冰帽并且冰敷患者体表大血管行径处,使降温速度快且持续时间长,直至患者的大脑皮层功能恢复且听觉恢复再逐渐复温[7]。相关的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的观察,并且注意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记录患者的尿量。
第六,患者心肺复苏成功后住院,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相应的心理指导,积极的与患者进行沟通,对其心理变化进行及时的了解。鼓励患者以积极的心态进行疾病恢复。
综上所述,对心脏骤停患者进行相应的急救措施及护理时,应给予一定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付婷,暴青竹.心脏骤停复苏时胺碘酮的疗效及护理的作用[J].现代护理,2005,11(18):1558-1559.
[2] 乔建红,徐雁,乔秀云等.心肺复苏机和气管插管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30):58-59.
[3] 刘小伶,乐胜,刘志红等.心脏骤停66例急救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06,12(23):2321-2322.
[4] 刘继凤.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急救与护理[J].中外医疗,2010,29(35):146-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