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02 10:15:15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美术长廊设计,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二.工作要点:
1、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加大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以学生为本,重视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强调学法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习惯的形成、心理素质的提高以及学趣的激发,让学生在"看看、想想、画画、玩玩"中轻松掌握知识技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动力和能力。
2.加强学习,学习《新课程标准》及美术教学理论,更新教学观念,组织外出听课学习,提高科组教师的业务素质,组织组内公开课,开展新教材教学研究及观摩交流活动。
3.培养特长生,继续开展美术、书法兴趣小组培训工作,重点加强学生硬笔书法训练,组织学生参加书画比赛,继续做好小书法家协会会员吸收工作及书法级别评定工作,继续选拔优秀作品向有关报刊寄发,新开学校油画兴趣小组。
4.继续开展美术教学研究,搞好国家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信息化教学与课堂教学实践模式》的课题研究,重视教学论文的撰写与教学经验的总结,组织进行论文交流。
5.搞好艺术长廊,定期更换美术书法作品。
6.精心筹备学校艺术节暨师生美术书法作品展,展示我校特色教育的成果,并结集出版学校美术书法作品集。三、学校美术工作大事
时间工作大事
9月设计制作学校版报完善美术书法长廊美术、书法兴趣小组报名培训,新开油画兴趣小组
10月参加区教师素质大赛
11月小书法家协会会员吸收工作筹备艺术节书画展览,编印作品集
当下的中国地域文化格局中,甘肃文化作为地域文化确有归属类别不明确的困惑,尽管少数民族人数所占比重不大,导致文化类型归宿地不明确,但这恰恰说明甘肃非物质文化多元一体的地域特征。明清时期,随着中央政权对西部统治的最终确定,中国汉文化圈趋于定型,那么甘肃文化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也更多地表现出汉文化的趋同性。
兰州地处黄河上游,是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百里黄河风情线的建设实施,和以《黄河母亲》为代表的优秀城市雕塑均享誉海内外,早已成为兰州城市名片之一。为了进一步整合兰州文化主题,将代表兰州主题文化的“黄河精神”通过文化的形式为城市景观轴线注入灵魂,提升黄河风情线文化品质,从而突出兰州作为“黄河明珠”的地域特色与传统文化特色,营造富有特色和内涵的城市标志性景观,并以雕塑艺术的形式“为黄河立传、为黄土传神”,使兰州百里黄河风情线成为全国独具特色、风采的文化长廊,使兰州市的建设在总体上立于先进城市之列,必须进行城市雕塑体系建设的规划与实施。
一、城市雕塑设计需要文化定位
雕塑属于人文景观,而文化性又是人文景观的本质,一座城市的文化是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形成的独具地域特色的价值观念、城市精神和行为规范等精神财富的总和。从文化的载体来看,城市文化体系构成有理念文化、行为文化、商业文化、人文景观文化等。此外城市雕塑是体现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可以承载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人文精神、民族风情和时代追求,是城市重要的文化景观设施。“物乎重于气”,雕塑艺术的文化气韵,对于美化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生活质量、弘扬城市文化传统、提升市民总体素质等尤为重要。
1.地域性文化定位
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大都遗存有大量精美的雕塑,这不但是一个城市吸引世界各地游人和文化艺术爱好者的宝贵精神和物质财富,也是恒久展示一个城市地域特色和魅力的文化品牌。
诚如梁思成先生所言:“艺术之始,雕塑为先”。雕塑小品则是景观设计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所以在进行城市雕塑设计时,应着重考虑城市中地域性文化的影响,以期形成独具风貌的城市地域文化特色的雕塑环境,避免各个城市大同小异。而特定的雕塑总是位于一定的地域,在此地域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即地域性文化,这是一个大文化,以甘肃兰州黄河风情线雕塑为例,在它的地域文化层次上,包括兰州的地域文化、甘肃省地处的汉文化以及中华名族的传统文化等等,这些文化为该地域的人们所共有。
2.雕塑特定环境文化定位
城市雕塑必然有一个放置的地点,或为道路旁、或为草坪中、或为广场上等,绝大部分是公共空间,所以它不是为某一特定阶层准备的沙龙文化,而是街头的大众文化。因此从景观营造的角度看,雕塑设计必须和周边小环境保持协调统一。另外从文化继承的角度看,雕塑设计又必须继承以往文化的风格和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应有所创新。那么如何让雕塑融入现有的地域环境之中,是雕塑创造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因此雕塑特定环境文化与城市雕塑建设是直接相关的。如兰州黄河南岸的滨河路中段、小西湖公园北侧,矗立着一尊“黄河母亲”雕塑,是目前全国诸多表现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雕塑艺术品中最漂亮的一尊,整个雕塑构图洗练,寓意深刻,象征着哺育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屈不挠的黄河母亲,快乐幸福、茁壮成长的华夏子孙。反映了甘肃悠远的历史文化和特定环境文化,也体现了我们炎黄子孙的聪明才智。
二、黄河风情线雕塑长廊规划
1.地域性文化定位下规划目标
兰州作为著名的山水城市,也是“与黄河最亲近”的城市。黄河又是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象征,她的广褒流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所以兰州的城市文化发展,必然基于黄河文化的背景。而规划雕塑长廊,则将雕塑等物质景观作为载体,以中华民族悠久的优秀历史文化为大背景,以西北黄土地和自强不息的“甘肃精神”“兰州精神”为基础和根基,以黄河文化内涵为“主线”,以甘肃各地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存和丝绸之路文化为两条“辅线”,系统地归纳出黄河主题雕塑长廊的文化主题与内涵,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将黄河风情线上各种景观要素进行优化整理、补充提升,规划设计一条以雕塑景观为重点,通过雕塑将黄河文明浓缩为集锦,以绿地景观为依托的“景观长廊”“文化长廊”和“生态长廊”,令黄河更可读、可游、可驻、可亲。使之成为全国最具规模和精品化品牌效应的黄河文化主题景区,成为各地游客尤其是海外华人来华的主要终端目标之一。
2.规划主题构思
规划拟把兰州精神与黄河文化结合,编制主题文化规划,为兰州打造文化主轴,以黄河文化为风情线注入灵魂,让百里黄河风情线成为兰州这座“黄河明珠”城市最靓丽的地段,这五个文化主题分别是:九曲不回、生命之源、高天厚土、河汇百流、飞天锦绣等。
九曲不回区:此段文化主题主要表现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华夏儿女生生不息、不断进取、百折不挠的精神,表达黄河儿女们为了实现美好理想和愿望所谱写的传奇诗篇。
生命之源区:此段雕塑主题围绕彩陶文化、丝路文化,展现黄河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颂扬黄河及陇原大地作为华夏文明和黄河文明发祥之源的深厚内涵。
高天厚土区:此段雕塑以“黄河母亲”雕塑为中心,文化主题突出黄土与黄河的紧密结合,讴歌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表达中华儿女对黄河对祖国的热爱眷恋和感恩之情,成为国人和海外游子寄托爱国情怀的精神圣地。
河汇百流区:此段以黄河文化为主题,表现黄河文化的包容宽广和博大精深,以“丝路花雨”等为次主题,结合兰州的历史文化要素,表现兰州作为多民族、多元文化交汇点的包容性,颂扬黄河文化及黄河儿女海纳百川的开放性和宽容性。
飞天锦绣区:此段主要表现新世纪黄河明珠的美丽,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华夏儿女和谐美好的生活画卷以及陇原儿女对未来美好生活和祖国富强的憧憬与向往。
三、人文始祖园主题雕塑的建设
1.地域性文化定位
甘肃作为伏羲、女娲的故里,在省会兰州建设华夏人文始祖园,符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文化建设的要求,符合甘肃省建设“全国华夏文明的保护、传承和创新示范区”的总要求,不仅对于传承华夏文明、弘扬黄河文化具有历史意义,同时对兰州市、甘肃省打造“黄河文明之都、华夏文化圣地”文化品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人文始祖园主题雕塑的建设也受到古丝绸之路留下的众多名胜古迹和灿烂文化的影响,在此地域性文化定位下希望其成为黄河岸边一颗璀璨的明珠,成为甘肃最大文化雕塑、兰州新的城市地标,成为“中国西北游、出发在兰州”的一个重要节点。
2.设计构思
人文始祖园位于兰州黄河风情线“生命之源区”,“源”作为生命之源段的主题雕塑,寓意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孕育了华夏儿女和民族文化。所以其主题雕塑设计构思就利用现有的“生命之源”雕塑,该雕塑尺度较大、形式严谨,如伏羲女娲主题雕塑为一铸铜雕像,高19.5m,基部直径4.2m,材质为军用锡锌铜,总重约60t,故较为适合作为此地段主题雕塑。
3.具体建设
华夏人文始祖园项目建筑总占地面积5289m2,总建筑面积10451m2,主要由伏羲女娲雕像和基座承台两部分组成,地面总高度为36.95m。其中伏羲女娲雕塑深刻把握中国文明精髓,设计时将文化精神融入历史发展生生不息长河之中。伏羲雕像以创造八卦立意,呈半蹲姿势,身体雄浑凝重,双目炯炯,俯察大地,演绎八卦;女娲雕像以“补天”传说立意,呈站立姿势,体态行云流水,形象端庄优美,仰望宇宙,抬手补天。伏羲与女娲造型组成“S”形,整体雕塑体现了男性阳刚与女性之柔美,阴阳协调,天人合一,极具律动感和曲线美,喻示华夏文明的传承与延续,而基座承台主题为黄河文化博物馆,呈金字塔形,按中华传统建筑“坛”的形制建造,稳重雄厚,方正大气,总共四层,其中地上三层,高17.45m;地下一层,高6m。地上部分在契合雕塑形态的基础上,为了高效利用内部空间还设置青铜器馆、彩陶馆以及文化长廊、3D球幕影院、4D环幕影院、贵宾接待室、游客接待中心等功能区,极大地宣传和展示兰州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承台将按照功能需要,深度打造周边环境,南侧建造永久性文化演出场所,承台南部设置观看台,将引进大型主题文化演艺;北侧主入口处设置音乐喷泉,并建设大型地下停车场,尽力为游客提供多功能、全方位的人性化服务等。
四、小结
在城市景观雕塑设计中,应合理地挖掘我们中华传统文化遗产和悠久的历史瑰宝,同时应将地域性文化遗产作为设计载体来实现和传达具体的雕塑设计理念。因此在兰州黄河风情线雕塑长廊规划与建设时,也应该充分吸收甘肃悠久的传统地域文化的内涵,通过对黄河文化及兰州地域历史文化的挖掘、提炼和升华,紧紧围绕“情系母亲河”这一主脉,将兰州精神融入其中,将城市精神融入城市文化,将城市文化注入城市轴线,从而塑造城市的灵魂,创造出既有地域文化特色,又具有生命力的现代化大都市。
(王国荣 兰州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李明华 兰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参考文献
1 赖远纯.雕塑与环境[N].美术报,2000
2 孙振华.城市公共雕塑与城市文化[J]. 雕塑,2005(3)
3 李晖.宝鸡市历史文化的载体[硕士学位论文].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
4 徐辉.谈标志性城市雕塑创造的文化思考方向[会议论文].广州城市公共艺术,2006
5 林雪源.关于当代公共性艺术中环境雕塑的思考[硕士学位论文].重庆大学.2003
独具民族特色的校园环境
一所学校的校园环境往往反映着它的办学特色。走进三江民族实验学校,扑面而来的便是其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校园内随处可见古色古香的凉亭和文化长廊,它们在布局上匠心独运,如教学楼前的绿地中央建有读书亭,亭两旁是中、小学园区的文化长廊,“两廊”“一亭”在校园内交相辉映。“两廊”的设计尤为巧妙。小学园区的文化长廊长达50米,上面刻画了极富民族气息的传统文化内容,有穿戴着艳丽的侗民族服装的教师岗位牌,有穿着民族服装上课的学生,有面带微笑讲课的教师,有欢唱着拦路歌迎接客人的师生,还有欢乐的芦笙踩堂舞场面……这条文化长廊包含了侗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各种特色内容。中学园区的长廊全长40米。上面刻画的则是快速发展的现代文明。不仅有科学知识,还有同学们在各种科技比赛中所取得的骄人成绩。小学园区与中学园区内容的不同彰显了该校民族文化与现代文明和谐交融的办学理念。
除了“两廊”“一亭”,以“播种良好习惯、收获健康人生、弘扬民族文化”为主题的走道文化也是该校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该校教学楼和宿舍楼的楼梯、走廊、过道的墙壁上,四处悬挂着师生的侗民族书画、手工等艺术作品。各种凸显民族文化气息的作品在校园里随处可见。使校园成为传承中华文化和侗民族文化的大家园。
侗民族文化进课堂
早在2007年以前,学校领导就已经意识到,优秀的侗民族文化正在濒临消失,作为一所民族学校的负责人。他们有责任和义务把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于是自这一年起,侗民族文化开始进入三江民族实验学校的课堂。2008年,该校成立了民族文化进校园课题研究小组。着重对侗族大歌、侗族农民画、侗族服饰、芦笙踩堂舞、迎客拦路歌、多耶舞、刺绣、剪纸等优秀侗族文化进行研究,侗民族文化开始成为该校校园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内容。为此,学校组织教师下村入寨了解侗族文化。收集相关信息,还请来侗民族文化发源地上土生土长的歌师、技师到校指导课题研究小组的具体工作。经过两年的努力,三江民族实验学校《民族文化进校园读本》校本教材于2010年和全体师生见面,成为该校的校本课程。有了教材,却没有专门教授这门课程的教师,于是学校领导决定下村入寨聘请歌师、技师来校培训教师,给学生上课,还到各乡镇去物色对民族文化比较了解、有一定文化基础的教师来校上课,也从民族班学生中筛选熟悉民族文化的学生充当小老师……有了这些人力的支持,教师们带着自编的教材,将民族文化带进了课堂。
学校把民族文化课穿插在各年级日常教学的美术或音乐等课程当中,从小学一年级到中学三年级,传统的侗民族文化一直伴随着学生成长。民族文化课的教学任务由民族文化进校园核心教师团队的教师们担当重任。如杨炳业老师和杨丹老师负责教授学生们学习侗族传统农民画和手工;陈玉秋老师负责讲授侗族农民画、侗族服饰、剪纸;杨全老师则教授学生们掌握各种侗民族传统乐器,如侗笛、芦笙、多耶舞;莫月英老师的侗族大歌、刺绣则让学生们进一步认识了侗民族更为丰富的传统文化。所有的民族课教师只有一个愿望,希望他们所掌握的侗民族传统技艺能够在学生们的身上得到延续,让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能够有效传承。
除了将民族文化融进课堂教学,学校还专门开设了各种侗民族文化兴趣班,而这是学生们着力学习侗民族文化的主要阵地。每天的课外活动时间,孩子们都会走进自己喜欢的兴趣班,认真地学习民族传统技艺。民族文化兴趣班的分类较为详细。有侗族农民画、侗族服饰、芦笙踩堂舞、侗旗大歌、迎客拦路歌、多耶舞、刺绣、剪纸等,同学们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加入自己喜欢的兴趣班。每个兴趣班都有专门的老师指导,老师会带领学生学习该项目的历史沿革,让学生在学会做的同时,也明白了该项目的历史渊源。学生在兴趣班里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侗民族传统技艺,并组成各种特色小组,在各种书画展和文艺汇演上向人们展示他们所学到的传统技艺。
三江民族实验学校的民族文化建设工作还向其他乡镇延伸。核心教师团队中的杨丹老师、杨炳业老师等经常应邀到独峒乡指导农民画基地工作。
学生们的民族文化作品不仅在区内享有盛名,甚至还走出了国门,站到了世界的舞台上。
独具侗民族文化特色的内容引入平常课堂,极大地丰富了素质教育的内容,也进一步强化了民族文化建设工作,使民族学校的育人环境和育人模式民族化、特色化,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也因此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侗民族文化进校园教学活动的开展,使得学生们在学习时有了认同感,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动手实践的能力。学生们不再是“死读书读死书”,他们在了解传统民族文化的过程中不断深化民族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在学习民族传统文化技艺的过程中,使传统民族文化得到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