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08 10:11:2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手工艺制作,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1.1纸品手工艺
手工纸艺品是指以各种不同材质的纸张为原材料,通过手工技巧等手段而制成的平面或者立体的作品。像是质感强烈的立体画,真假难辨的纸艺花卉,还有极具表现力的纸雕等等。而这些作品也因其材质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1.2纸品手工艺的发展优势
纸品手工艺术近几年在世界各国都可说是大行其道。第一,纸质材料的来源范围广、成本低、并且具有很高的可塑性。第二,纸质材料便于复合加工,更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包装、日常用品等包装中。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以及对手工制品的迷恋,更是使纸品艺术的发展呈现出快速上升的趋势。例如现今流行的纸艺DIY,无论于哪一个年龄段,都有着众多喜爱者,这些都无不说明纸品手工艺术作品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1.3纸品手工艺基本技法
纸品本身具有很强的以及非常独特的塑造方法,以这些塑造特征为点,来研究纸质材料和形态的关系不难发现,这些选备的材料,很多时候会限制某些工具或加工技法,所以手工纸品的形态将受到不同工具以及不同加工工艺的影响②。举例来说,比如我们要做一个装东西的盒子,选用折纸的方法将一张薄纸折成纸盒就会很成功,但我们要是选择单层拼接加工技法的话,就会发现这个纸盒的承重力度会大大削弱。所以对于造型的设计师来说,必须深入的了解材料的性质特征以及塑造的技法研究。将与纸品手工创作有关的加工技法作统计如表1所示。
2纸品手工艺创作技法
2.1基本技法
一张普通的纸,我们可以有很多方法更改它最原始的光滑状态,从而使得表面显示出波延起伏的纹理感觉,实现这些效果将会使用一些工具和手工技法才能完成。当然,这些表面的纹理体积给我们的视觉感官不会如真正的三维空间形式所呈现的感官那样强烈,但在一定的条件下,我们在视觉上还是能够感受的到。这些改变外观的加工技法,会在手工纸品的制作过程中产生很多细节变化,从而起到丰富了原始造型的形态,并且加强了表面的外观对比。在我的毕业创作中这些加工技法总体可以分为四类:加纹、制毛、粘附、凹凸。加纹时我们可以使用刀具、针芒等锋利的工具刮划于纸的表面,从而使得光滑的纸面具有丰富的纹理视觉。制毛则是在纸的表面,利用一些道具进行抓、刮、摩擦、或撕去等加工技法,使原本富有光滑度的纸失去原有的触感,表面呈现出毛糙的效果。粘附就是借助胶类,将同材质或不同材质的东西粘附于表面上,使得单调的纸张产生丰富的肌理效果或者明暗对比强烈的效果。凹凸则是指将原有的纸张,放在凹凸不平的物体上进行按压,使得纸的表面形成凹凸纹样,或是规律,或是参差不齐。
2.2变形加工技法
变形加工过程中主要是借助纸张的可塑性,使原本单一的纸张呈现出立体效果。这样的加工技法也很多,我们大致归纳为四点:折、曲、切、组。折是完成纸张的表现立体的最为常见的一种加工技法。纸本身是没有立体感的,但如果将一张平面的纸反复折叠后,就会产生两个面,出现了明暗对比,这样纸张的体积感就会增强,创造出感观而又生动的立体形象。直线折的技法特点就是具有很强的顺序性以及条理性(例如对边折、对角折、周边中心线折、围绕向心折、双三角形折、双正方形折、单双菱形折等),多半是呈几何形的,而且会捎带些抽象意味。曲则是利用了纸张的可折性以及弹性,如图一所示,它是表现纸张曲线美的一种加工技法。相比较折,曲则是呈现出它独有的亲和感。制作曲的手法有很多:第一种是弯曲。折千纸鹤时,我们会用手将纸的两边向中心压,然后会出现拱形的弯曲,这种表现手法就是弯曲;第二种是卷曲。大家都知道,一张纸本身没有多大力度,打人也不会痛。当我们沿着纸得一角一直卷曲成棒形,再进行敲打时你会发觉,纸的自身性质已经发生了巨大改变。随后你在松手,发现卷曲的棒形会变成纸筒,因为纸张在受到压力后会产生变形;第三种就是折曲。顾名思义,折曲就是折结合了曲,将两种加工技法混合使用。手工纸产品的创造性过程中,切割是特别重要的,它主要是采用了分割技巧。在平面的纸上,尝试不同的切割技法,它会发生大量的形态变化,视觉上我们会感到分离、别、断等感觉。切还可以是切形(切正形、切负形),比如在纸张上切出各种的切线,然后再结合些折叠或者弯曲等加工技法,会发现整个形态的变化是极其丰富的。“组”是一种立体构成的加工技法,将单个个体组合在一起,如图二所示,体现出别离单调的形体的组合方法。在进行组的技法加工时着重选择有一定高度和强度的实物,当然,我们也可以将不同材质的纸制品加以组合,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不管是哪种加工技法,只有多做尝试才会找到最能展现其结构特性的创作方法。
3纸品手工艺术创作
3.1衍纸艺术
衍纸艺术是个很新兴的艺术形式,对纸质的要求比较高,主要是以纸做原材料,通过使用刀具、锥子、镊子等工具来塑形的工艺。说到使用刀具,衍纸画跟麦杆画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像是刮、刻、贴、剪等都是制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程序。它主要强调了纸材质的质感和质美,在不同角度上都呼吁了我们关注纸性回归。
3.2纸艺花
在纸品手工制作的过程中,纸艺花可谓独树一帜。手工纸品的花卉作品种类很繁多,大多都是做装饰用。
4结束语
手工艺,是设计艺术中的“绿色设计”,纸品手工艺术更是为我们的设计艺术提供了无限的创意灵感和可能。纸品手工艺无论是从艺术审美还是创意语境的表达,都在激发着设计者们对纸材的不断创新和对纸品设计的新方法的探索,从而让纸品手工艺,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作者:吴波 单位:系安康学院艺术学院助教
参考文献:
[1]EISHEL•CATHR.纸品创意设计[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09).
[2]夏洛特•里弗斯.纸品设计的私房创意手作[J].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01).
千百年来,自然造化,紫砂泥养育着一代代陶都人,陶都的茶文化闻名于世,紫砂壶独特的泡茶功能,使人们对它情有独钟,其多彩的泥色,形式各异的造型,及其泡养过程中胎质色泽的变化,给人们代来美得享受和极大的满足,作为生长在这片神奇土地上的紫砂人,感到无比自豪。
手工制壶,这一民间手工艺,代代相传。要想做好全手工壶必须打好基本功,学壶者必须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做到手脑并用,从打泥片、泥条、拍打身筒、按嘴和把、到精工细修,这一过程环环相扣有序完成,有两个步骤最为重要,即拍打身筒和精工细修,学者要用心感悟,灵活运用到各个壶体。而手工拍打身筒,这个环节难度就较大,学壶者必要按照实际情况精确合理地拍打出身筒,不同壶体有着不同的拍法,要求学者能够做到眼到、心到、手到,对泥料要有充分的驾御能力,要有极高的悟性和钻劲,否则很难达到较高境界。即使做到了这些也只是完成了制作手工壶的第一步,若要让壶形神皆备,气运生动,作者自身的审美天赋与综合修养更是必不可少的。
完善一件作品,使之达到理想的效果,必须经过作者多次修改与调整。若用模具制作,会把作者对作品的修改空间压宿在一个最小范围内,使作品不能达到理想效果。本人早些年也借助模具做壶,当模具效果不理想时,也尝试着去改动模具,虽改掉了不足处,但同时也改掉了优点,改动多次后才知形体的改变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偶尔有效果但还是比不上手工壶外形的饱满和谐与自然流畅。我想是因为手工壶壶身的修饰一直是外部的受力,在烧成中会有一定得自然还原效果,所以,壶身有充实的张力,细心观察就会品出其中韵味,这些特点表现在传统的光素器中犹为突出。如在今年陶瓷实训基地举行的全手工大赛中获一等奖的经典老款《吴经提梁》,2003年前我做的《吴经提粱》都是借助于模型而制作的,客户也没有太多的要求,但近年来,随着紫砂行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艺术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制壶要求尤其是全手工制壶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平时的制作过程我也感受到两种不同做法所带来的不同艺术效果,于是潜心钻研手工制壶的技法。而《吴经提粱》是手工壶的经典之作,我将它作为自己制壶的摹本和典范,老壶之所以气运神通,有着很强的张力,实际上在做壶身定形上有着一种很巧的手法,靠现代工具不一定能做到,就拿做它的三弯嘴来说,它线条力度和圆润度、饱满度用现代模型印制出来的嘴和传统技法做出来的是无法相比的。
冰冻三尺非遗日之寒,只有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做全手工传统壶才不难。但要做完美可能需要一生的努力。古语说得好:天道酬勤,作为新一代紫砂手工艺人,我将在传统紫砂艺术道路上不断进取、不断创新,做好全手工制壶技艺的承传人。
同志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等场合多次强调指出:“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二十一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要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而艺术教育能促进形象思维发展,促进左右大脑均衡发展,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最佳方法。
比较中西方现代中小学艺术教育,西方注重动手能力培养,课程开设侧重手工艺术教学。如日本的中小学艺术教育,以手工制作艺术课程主导,开设泥塑、折纸、绞染、型染、木工等课程,注重在具体的动手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办我国50年代以来的美术教育受苏联教育思想的影响,更注重美术基础教育,课程设置侧重“纯美术”教育,如素描、水彩、中国画等。因而产生了不同的教育效果西方学生动手能力强、思维活跃;中国学生虽基础知识扎实,但思维不够活跃,动手能力差,创造欲及表现欲不强。教育部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年2010年)》中提出:“倡导探索性学习,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发展艺术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艺术文化素养,塑造健全人格,陶冶高尚情操。并在新版中小学教育大纲中纠正了以往做法,更注重学生动手能力与创造能力培养,大力提倡素质教育。
手工制作艺术是一种充分调动人的手、眼、大脑协调合作,在三维空间进行的物质创造活动,通过对人的生理刺激,激发大脑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交叉活动,发掘创造潜力培养创造能力,是青少年“创造能力”培养的最佳手段。展望未来十年中国基础美术教育,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指导下,为完成“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学习美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品德情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教学目标,被西方发达国家基础美术教育普遍接受和采用的,能很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的“手工制作艺术课程”势必成为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主干课程。
1、中国特色的手工制作艺术课程
中国的手工制作艺术课程不应是“日本模式”或是“美国模式”的生搬硬套,而应是吸取了西方“创造表现主义(creativity)等美术教育理念,以及西方基础美术教育实践经验下的以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为主要素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手工制作艺术课程,实现“以美术学科教育为中心,兼顾学生个性心理发展,对之施行审美等一系列显示美术独特属性的教育,使学生能力获得提高,内在品质得到完善的美术教育目的。为此我们应当在以传统工艺美术为素材的手工制作艺术课程开发以及中小学手工制作艺术课程教学等二个方面进行探索,以尽快形成中国特色的基础美术教育体系,全面配合素质教育的推行。
1.1以传统工艺美术为素材的中小学手工制作艺术课程开发
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年2010年)中指出:“艺术教师应充分利用和开发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教育资源,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的学习和应用,以地处长江三角洲的江苏省为例,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孕育了深厚的人文资源,民间艺术形式多样丰富多彩:苏州及南通的蓝印花布、刺绣、剪纸、面人彩塑、糖人、泥塑、风筝、纸扎、漆画、漆艺、木雕、木偶、刻砖、刻砚、竹器、丝毯、扎染、玩具、戏曲脸谱、紫砂陶器、年画、草编、竹木根雕、绗缝布艺、编织等等。可以说民间艺术是资源丰富的艺术宝库,为我们特色手工制作艺术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选择课程素材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适应性适应中小学不同年级的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条件
②易学性简单易学、对材料工具要求
高且易出效果
③地域性一本地区特色民间艺术
④创造性一学习造物过程,使学生理解“创新”是社会前进的动力
以民间艺术为素材开发中小学学校手工制作艺术课程,一方面学生可通过手工制作艺术课程的学习启发心智、培养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一方面通过学习本民族、本地区的民间艺术,激发学生对民族艺术的兴趣,对祖国传统艺术的热爱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同时把民间艺术引入中小学学校课堂,使之成为中小学手工制作艺术课程,从根本上重新唤起民间艺术并注入新的艺术生命,使之成为我们现代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使祖国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通过中小学美术教育得以传承发扬。
1.2中小学手工制作艺术课程教学
在引入“民间艺术”作为中小学手工制作艺术课程时,应当重视课程的教学方法手工制作艺术的教学,教师必须手工演示作品的制作过程,通过口说手示的方式传授技艺,学生则在动手制作以及贯穿始终的大脑形象思维过程中,同时得到手、眼、脑的协调训练。但是这种传统手工制作艺术课程教学方法,与中小学生心理上“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及中小学美术课时少之fR]有着较难调和的矛盾,幸好现代教育技术在信息技术与多媒体技术上的高度发达和普及,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解决矛盾的丰富教学手段和先进的多媒体平台,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手工制作艺术课程教学中的普遍运用,将必然起到提高课程教学效率,扩大课程知识容量,吸引学生学习民间艺术的兴趣的作用。为取得手工制作艺术课程满意的教学效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协调优秀中小学美术教师、高校美术教育界的专家学者及现代教育技术专家共同携手合作,研究中小学手工制作艺术课程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的教学,并解决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①提高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的硬件条件,特别是广大的农村中小学校的电化技术装备。
②协调美术教学、科研及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专家,合作进行手工制作艺术课程课件研发,为中小学手工制作艺术课程提供多媒体软件。
③在高校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学中,应通过引入“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课件制作”等课程,培养具备现代教育技术与手工制作艺术课程教学的新型中小学艺术教育人才。
2、培养新一代具有创新精神的中小学美术教育人才
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直接为中小学输送艺术教育人才,尽管不处于中小学艺术教育第一线,但实际上是整个美术教育改革链条中的最重要环节,是美术教育改革的发动机。艺术教育改革从本质上来说是教育理念和教育者观念上的转变与更新,高师美术教育责任重大,理应是艺术教改的急先锋。我们应当积极调整教育方向,摈弃陈腐观念和以“纯美术”基础教学为主导的陈旧教学模式,更新观念,培养新一代具有创新精神的中小学美术教育人才,配合教育部艺术教育改革。高师美术教育改革必须重新审视我们多年来的办学理念,必须要有革新旧有美术教育秩序的勇气和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