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23 10:11:05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亚健康应对措施,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图分类号】 R 194.3 G 47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10-1277-01
据报道,70%的教师处于不同程度的亚健康状态,女教师亚健康检出率明显高于男教师,尤其是30~40岁教师亚健康发生率最高[1]。为准确了解中学教师的健康状况,笔者于2008年6-7月对武汉市某区中学在职教师进行了调查,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武汉市某区在职中学教师2 864人,其中男1 936人,女928人。
1.2 方法 对受检对象进行血液生化、肝胆B超、心电图、血压、胸透等共计10项指标的检查,分析教师的健康状况及性别间的差异。
2 结果
2.1 整体发病情况 男性1 936人,共计19 360项指标,其中异常指标794项,平均每项异常率为4.1%;女性928人,共计9 280项指标,异常指标616项,平均每项异常率为6.6%。血液、消化、呼吸各系统均有较高的异常率。男性异常率最高的前5项是脂肪肝、高血压、血脂、血象、其他;女性异常率最高的前5项是血象、脂肪肝、高血压、血脂、结石 。见表1。
2.2 不同性别教师体检结果比较 不同性别教师血象、结石、心电图、血压4项指标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3 讨论
教师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工作时长期站立,吸入粉笔粉尘较多,而教室里难免会有噪声刺激,加之课外时间又有作业批改,为提高教学质量而忙于教案设计,在工作日内不能离开学校;在家庭中多数还肩负着父母和儿女的双重角色[2]。因为生理原因,女性贫血更常见,加上女性结石比男性多,脂肪肝又多发,消化系统的各种异常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更是加剧了贫血。心理上女性承受着更大压力,引起大脑机能失调,内分泌紊乱,是女性心电图异常率比男性高的部分原因。而多数男教师有吸烟、饮酒的不良嗜好,这可能是高血压发生率较高的原因。据文献报道,胆结石患病以中年女性居多[3],这无疑与雌激素和孕激素有关,缺乏锻炼,不吃早餐也是病因之一。
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的检出率均较高。前两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进程,后者会影响肝功能、营养物质的吸收及解毒、排毒等,危害深远。如不加以控制,若干年后,就会有更严重的事情发生。另外,消化系统疾病也排在前5位,关注消化是保障健康的前提。
鉴于以上分析,笔者建议,应采取有效措施,增强教师的健康意识,并在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杜绝病从口入;控制体重,多摄入植物蛋白、水果和蔬菜;调整精神面貌;注意保持心胸开阔,为自己减压;改善生活环境,加强教师的劳动保护;需要治疗的迅速医治。
同时建议开展每年1次健康普查,40岁以上加测血糖,粪便隐血、已婚妇女进行子宫颈癌的筛查。全社会要更多关心女教师的健康。
4 参考文献
[1] 司霞红.引起教师亚健康的原因调查与预防对策.基层医学论坛,2008,12(25):856-858.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9-0135-03
亚健康是一种临界状态,是界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这种临界状态即使没有明确的病症出现,也会出现没有精神的态势,这种状态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纠正,很容易引起心身疾病,影响人的睡眠质量,加重身心疲劳,导致生物钟的紊乱,诱发慢性疾病;若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则会影响工作效率和学习生活质量,甚至可能危及到生命安全。高校教师作为一类特殊的群体,亚健康问题表现得越来越突出,这主要是由于他们的心理压力过大、过度疲劳、缺乏锻炼、生活没有规律等原因所致。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对我院教职工388人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388份,回收有效问卷370份,有效回收率95.36%。其中30岁及以下38人,31~40岁61人,40~50岁184人,50~60岁87人;男性203人,女性167人。
2.研究工具
采用问卷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方法。
二、结果与分析
1.高校教师对亚健康知识的了解
对高校教师进行了有关亚健康知识的调查中可以看出,见表1,76.22%的教师知道亚健康的知识,但了解得不多;20.27%的教师对亚健康知识了解得较多;3.51%的教师对亚健康知识知之甚少。
2.亚健康状况的基本统计情况
调查数据显示,此次我院就教职工亚健康状况的370名人群调查中,健康状态者92人,占24.86%,亚健康状态者占75.14%。其中,67.63%为轻度亚健康状态者,共188人;中度亚健康状态者60人,占21.58%;重症亚健康状态者30人,占10.79%。说明,我院教职工亚健康比例较高。
另外,男性教职工亚健康状态者145人,占男性教职工71.43%;女性教职工亚健康状态133人,占女性教职工79.64%。说明,男教师中健康者和轻度亚健康者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女教师,而女教师中、重度亚健康者相对男教师来说比较多。
3.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是人们根据需要自我选择,运用各种体育手段,并结合自然力和卫生措施,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调节精神,丰富文化生活、支配闲暇时间、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发展为目的的体育活动。通过调查,我院教职工除30~50岁年龄段以外的职工,均把参加体育运动锻炼身体、增强自身健康放在第一位,但30~50年龄段的却将工作摆在第一位,参加体育运动从而锻炼身体的意识较差。追其原因,这与高校教职工的年龄特点和工作性质相符。
(1)每周体育锻炼的频度与时间。锻炼频率是指每周锻炼的次数。锻炼时间是指人完成锻炼动作所必需的时间。实践证明,要想获得最佳的锻炼效果,保持身体健康,需要每周锻炼至少3次,每次时间保持在30分钟以上。
从上表数据可以看出:不参加体育锻炼的教职工50岁以下的人明显居多。这说明我院教职工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较缺乏。原因主要体现在各项工作事物成倍增加,教职工的工作量大,没有空闲时间参加锻炼。
(2)影响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调查数据表明,教师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原因是多样的,但主要表现为无兴趣、没有时间、没有锻炼的场地器材、没有组织四个因素。
对于健康者,影响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是无兴趣和没有时间,而没有锻炼的场地、器材和没有组织所占的比例较低。对于亚健康者,影响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最主要因素是没有时间、没有场所及无兴趣所占的比例相差不大,没有组织所占的比例相对来说是最少的。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在工作疲劳的状态下,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可能下降,这是导致亚健康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随着职称的变动、年龄的增长,精神活力和适应能力逐渐下降,亚健康状态在中青年教职工中尤为突出。导致亚健康的因素主要体现在繁重的工作、职称(务)的晋升、素质的提高、学历的提升,等等。处在亚健康状态的教师不仅体育锻炼意识较差,而且就算经常锻炼,运动量相对来说也比较小,每周锻炼的次数较少,持续时间较短。由此可见,造成亚健康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缺乏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
三、对策
1.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提高教师自我保健意识的能力,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应加强健康教育知识、保健知识宣传普及力度。应定期开展关于体育运动与亚健康知识讲座,以使教师树立坚持体育运动、预防亚健康发生的意识。同时,利用空暇时间举办各种类型的体育活动,激发教师运动的兴趣,调动他们运动的积极性和热情,在丰富教师的业余文化生活的同时减轻压力。应在学校成立健身康复中心,通过对教师参加体育活动选择的不同运动方式,给予运动速度、运动频度,运动持续时间等量化指导,从而预防和控制亚健康,进而恢复健康。
2.规律饮食,营养均衡
对于饮食无规律、暴饮暴食而言,“食”对于调养身体亚健康意义重大。理想的膳食首先要保证营养均衡,包括蛋白质、糖、脂类、矿物质、维生素等必须的营养物质,并在每天的膳食中合理搭配荤素。健康的成年人每天需要1500~2000千卡的热量,保持体力、精力充沛的前提是科学合理的补充营养。
3.把握运动三部曲
(1)一步一个脚印。运动应当严格考虑自身的身体情况,制定合适自身的运动处方,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不要急于求成。锻炼时,要从热身开始,先进行小运动量锻炼,再逐渐加大,运动持续时间逐渐加长,运动频度由少逐渐增多。实践证明,要想获得最佳的锻炼效果,保持身体健康,需要每周锻炼至少3次、每次时间保持在30分钟以上。
(2)贵在坚持。只要坚持,就有收获。锻炼者在运动过程中一要认识到运动的长远效用,因为运动训练的效果往往具有滞后性,它需要在一定时间后才能渐渐反映出来。二要树立正确的健身观,进行长期规律锻炼,克服自身的惰性,不可半途而废,不可“两天打渔,三天晒网”。
(3)及时调整。在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要经常观察自己的健康情况,对身体反馈的信息予以记录、评价,及时调整健身方案,使得锻炼方式、持续时间、难易程度、运动量的大小符合自身情况。
参考文献:
[1]吴洁,梁磊亚.健康成因分析及预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
[2]周英,尤黎明.产生亚健康状态的原因与应对措施[J].中国健康教育,2002,(11).
现代亚健康的发病率高,症状表现多样,所以其原因也具有多样性。弄清楚其成因,对于治疗和预防亚健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认为明末医家绮石先生提出的“虚劳六因”已经比较全面地概括了亚健康的形成原因。
绮石先生在他的代表著作《理虚元鉴》中提出了“虚劳六因”,他认为虚劳的病因主要有六种:先天之因、后天之因、境遇之因、痘疹及病后之因、外感之因和医药之因。这些因素往往首先导致某一脏气、血、阴、阳的亏损,而五脏相关,气血同源,阴阳互根,所以一脏受损,会累及他脏,日久成劳。
而亚健康也是表现为某一脏腑的气、血、阴、阳的失调,最终可以归结到阴和阳关系方面。其形成原因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 先天之因
体质的先天因素完全取决于父母。父母的身体素质是子代生命产生的基础。一般地说,父母体质强壮,则子代也强壮;父母体质孱弱,则子代也孱弱。当父母处于亚健康时,是基于一定的体质,当其受胎之时,就会将这种体质传给其子女,故其子女出生后也易产生类似的身体状态。先天之因提示亚健康的产生具有先天易感性。
2 后天之因
绮石先生认为虚劳“因后天者,不外酒色、劳倦、七情、饮食所伤”。 同样,亚健康的出现也存在这四个方面的原因。
2.1 酒色因素 一般来说,少量饮酒(每天不超过100g)对人体有舒筋活血之功效,能减少心血管病的发生。然而如果嗜酒无度,则会损害许多器官,造成全身性损害。现代人饮酒成了一种习惯,无论是谈生意还是好友聚会,人们都会把酒精量作为感情深浅的尺度。而酒为湿热之品,饮酒过多,体内湿热之邪停留,影响脾胃运化;湿邪阻滞气机,影响肝气疏泄,导致痰浊、血瘀;热邪煎熬阴液,导致阴虚内热。
伤肾则肾不强固。恣情,早婚多育,不节,频繁等,易使肾精亏虚,肾气不足,则表现出一系列亚健康的症状。
2.2 劳倦因素(不良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 适当的劳作,包括脑力及体力的劳动,为人们正常生活以及保持健康所必需。但“阳气者,烦劳则张”,烦劳过度则有损健康,因劳致虚。在烦劳过度中,以劳神过度较为多见。忧郁思虑,积思不解,所欲未遂等劳神过度,易使心失所养,脾失健运,心脾损伤,气血亏虚,处于亚健康状态。
现代社会工作和生活节奏加快,负荷加重,生活不规律,缺乏休息和睡眠,长期熬夜,极易发生疲劳,所以疲劳是目前危害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而长期过度疲劳则会损耗人体的阳气,日久阳损及阴,出现阴阳两虚。人体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固有的生命运动规律-生物钟,它维持着生命运动、气血运行和新陈代谢的规律。如果逆时而作,就会破坏这种规律,也就是破坏了人体原有的阴阳协调,阴阳失调自然会出现身体上的不适。
2.3 七情因素 突然强烈的情志刺激,或慢性持久的精神情志刺激,如果无法自我解脱,情志刺激过度,超过心神调节能力范围,就会造成脏腑气血阴阳失调,气机逆乱,如郁怒伤肝则肝失调和,忧愁伤肺则肺失清肃,思虑伤脾则脾不健运。这样就很难保持心情愉悦,这也是现代人亚健康发生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情志因素不但可以直接损伤脏腑,影响脏腑阴阳气血,也可由于伤及人体脏腑阴阳气血,使人体正气减弱,抵抗力降低,处于亚健康状态。
2.4 饮食因素 脾胃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内伤脾胃,百病由生”,饮食不节最易损伤脾胃。目前,普遍存在饮食结构不合理,饮食习惯不健康的情况。由于种种原因长期养成的不良饮食习惯,早餐质量过低,甚至不吃早餐,脾胃生化乏源,会导致各脏腑阴阳气血的不足;为了减肥而长期节食或有偏食嗜好,以致饮食物提供的能量不足或者是性味太偏。另外,农作物的生长周期缩短,化肥、农药代谢不完全而残留在食物中;加工食品中所含的人工添加剂过多,人工饲养的畜、禽、水产成熟期短、营养成分偏缺,也很易造成许多人体重要的营养素缺乏、机体代谢功能紊乱〖2〗。
3 境遇之因
“因境遇者,盖七情不损,则五劳不成,惟真正解脱,方能达观无损”。境遇之因与七情是分不开的,境遇对人的影响是通过七情来起作用的,如果心理素质好,承受能力强,境遇的负面影响就会小,或者持续时间短;相反,境遇因素就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或者影响长期存在。境遇因素的范围很广泛,包括社会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等。
3.1 社会环境 社会生活的日渐复杂化和多变化,给人们的恋爱、婚姻、家庭生活的稳定性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冲击,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变得日趋淡薄,情感交流变得越来越少,情感受挫的机会也随之越来越多,使人们对感情生活的信心降低,孤独成了人们在情感方面突出的生存体验。研究表明,有支持性社会关系的人,能较好地应对和处理应激,防止心身障碍。“亚健康”状态的人表现为无聊感、无助感、烦恼感等等,往往是由于缺乏亲密的社会关系和友谊引起。
3.2 工作环境 现在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学习负担过重,生活压力过大;社会人际关系复杂,上下级或同事之间关系紧张;机械化、公式化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占去了人们的大部分时间使得人们之间的情感交流变得越来越少,孤独成为人们生存的显著特征,这些因素“皆能乱人情志,伤人气血”,使人体的阴阳失调,这些因素都是引起亚健康的重要的危险因素。长期的高度紧张和心理压力可使交感神经张力增加、长时间血管痉挛,促发冠心病、高血压和中风的发生〖3〗。〖STHZ〗3.3 生活环境 遭遇生活事件,如离婚、丧偶、失业、涉及法律纠纷、经济负担过重;下岗工人的生活水平低下;住房紧张,交通拥挤,噪音和废气、垃圾污染等公害对人体的经常性精神刺激,对人体的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产生不良影响,使人烦躁、心情郁闷。
4 痘疹及病后之因、外感之因和医药之因
绮石先生讨论的这三方面原因,都存在着用药或调养不当的问题,使患者体质发生了改变,阴阳偏盛或偏衰。
由于辨证诊断有误,或选用药物不当,既延误疾病的治疗,又使或阳气受损难复,从而导致亚健康。在现今的临床实践中也普遍存在着用药不当的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4.1 滥用抗生素 我国已经成为滥用抗生素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以感冒为例,别人感冒了,自己先吃点抗生素“预防”,自己感冒了,用抗生素治疗、退烧,这已经是很多百姓的“共识”了。而抗生素属苦寒之品,久用会损伤脾胃阳气,损伤人体正气。
4.2 滥用中药 随着中医中药的发展,看中医的人越来越多,但是有些医生,尤其是不懂中医的医生,在治病过程中,不认真学习中医的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而是靠中药的现代药理研究开药,比如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蒲公英有抗幽门螺杆菌的作用,所以只要是胃炎的病人,就用大量的蒲公英等清热解毒的药,这样做不仅破坏了患者的正气,加重病情,而且破坏了中医的辨治思路,影响中医的发展。
4.3 调养不当 病后饮食宜清淡,膳食平衡,“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逐渐恢复健康。
但是现代生活水平提高了,身体稍有不适就会加强营养,鸡鸭鱼肉的滥补,不仅加重脾胃的负担,损伤后天之本。而且这些所谓的营养品性味都有所偏,或偏热或偏寒,不利于恢复阴阳的协调。
我们明确了亚健康的成因,就可以有的放矢,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防病于未然;对于处于亚健康的人,应该运用正确的辨证论治方法治疗。
参考文献
1 刘增垣,李美华.第三状态与心身医学研究.医学与哲学,2001,22(1):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