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微电影行业前景

微电影行业前景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1-28 16:12:5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微电影行业前景,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微电影行业前景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7-0075-02

最初DV影像的产生让影迷们为之兴奋,觉得大众电影的年代已到,出现不少的视频影像成品。时代更替,纵观数字影像视频发展的十余载,相较而言DV影像仍无法建立起整体一致的艺术形式及迈进产业文化发展的共同道路中,并非技术的低要求,更多的是视频影像显得随心所欲,使探讨与研究不再严谨。[1]随着人们对技术的了解,想要取得影像已不再是件困难的事,可视频影像并非如此。还需从创意、态度及流程上,做到独特、谨慎及细致,才能突出微电影所代表的含义。[2]同时,它还拥有着如下的特性:代表草根们平民式的大众文化底蕴;具有着简明扼要的快餐式特点;制作拍摄成本低;彰显人间百态及积极乐观的主题;以创新有别于电影运营方式;由“微”这种新兴媒介的传媒特色、突出快餐式草根文化特质、提供高效便捷的运营特点,如此共同彰显出微电影最为本源的所在――电影之美。

微电影之所以被叫作电影,势必有着电影的雏形所在,对剧情而言,它可以是庄严的、欢快的、哀伤的、有趣的;对技术而言,它能是合成的、实拍的、动画的;对类型而言,它还能是系列的、故事的、纪录的、幽默的;诸如此类,微电影在选材上抛开思想,掌握所具有的属性,结合进地域、旅游、企业及休闲文化,同新兴媒介的传媒特色融合于一体,在产业化运作上有着更广的发展空间。电影艺术是产品特色及艺术属性结合的产物,具有着产业文化的性质,微电影要想成功走向规模化、产业化,那么人的参与是最为重要的一环,因此,微电影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微电影的人才培养

培养微电影从业人才的方式,应立足于高校教育,依照其自身的特质构建而来,电影需较强的实践能力,而培养人才更是如此。[3]能为年轻人创造更多机遇及提供与之较广的平台,是作为培养其专业人才的支点。培养微电影从业人才需依照行业准则及学科建设,并理论联系实践。在人才选择上应侧重于扶持学校,强调实践能力,对主要创作人才(剧作、导演)的栽培,可选品学兼优的个人进行,而技术型(后期剪辑、制作等)人才的栽培则可由表现一般者进行,两项互相依托,并不时地将微电影融入普及性教学中,由此增加人才培养数,可为团队日后多元化的塑造,储备更多可塑型人才。

创作力作为任何艺术的关键所在,特别是与市场相交集的艺术形式,原创度多少取决于团队里人才的多少,而微电影也一样。人才与产品不同,需要栽培却又无法完全栽培,尤其是创作性人才,他们在思想、思维、能力上应有自由性、独创性及综合性等特点,而在本质、成长、过程上进行栽培、保护及扶持正是微电影从业人才的层级特征。[4]从两方面可构建起微电影从业人才的培养战略系统,即严谨地以高等教育为中心,成立起特色人才培养基地;开放地以微电影市场为中心,成立起以团队及作品为重点的市场协作模型。如上两方面需要互相依存,需要创作与实践相组合。

同其他影视艺术类似,微电影团队的成立也需有不同人才(剧作、导演、表演、摄像、录音、后期及美术等)互相合作。优秀团队的组成取决于团队里的个人能力,而培养这些各显神通、各具才华的人才正是成立团队培养的独特之处。与此同时,艺术人才有着较强个性,而合作精神是团队组成的根本,正所谓打造团队,就需互相协作不但相互包容且需有培养机制指引,相互得到认同且无私投入作品创作,唯有这般坚韧的协作精神,才能最终创造出更多优质的微电影。[5]“微电影室”的成立正可如实地实现此目标,它的重点内容在于创作项目,谨慎的专业环境加上自由的工作状态,把学校里的课程同市场上的需求互相衔接,不但有专门的培养人才体系,且团队塑造孵化水平专业,并兼有开发原创作品的能力,突出微电影室发展模型的独特性与整体性。

二、微电影的市场前景与产业构建

(一)微电影产业前景

依有关报告统计,网络视频有4000多万用户在使用,且这些用户并不观看传统电视节目,而3G手机的出现,使得同时使用的用户数呈直线上涨趋势,而这些消费群正搭建起电影产业的根本。[6]微电影正合适于借助这些新兴媒介播放其作品。产品形态流行、播放平善,作为产业化运营来说,塑造与组合此衔接正是最好的时机,在过往不同的传播形式(口语、文字、图形及新媒介)的时代里,微时代的出现正可达到人们的预期值,满足人们对视频制作的快速便捷之要求。正如动画及文化产业在十年前的互动一般,微电影有着较广阔的市场前景,势必会引人注目,纵使环境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传播途径与日俱增,但研究微电影的产业道路,更需谨慎地从其自身形态入手。

从视频角度来说,不论微电影在制作还是上,它都覆盖除影院外的全部传播途径,随着高清电视设施及3G手机技术的普遍,播放平台的宽广正是产业发展的奠基。除此之外,微电影还有着主题鲜明、精练便捷、情节简单及有助于体现植入广告等优点,能有效地融入企业文化。[7]联合国教育、科学与文化组织(UNESCO)对文化产业有下面的概括:服务及文化产品依据工业标准,所进行的一系列加工、再加工、保存及安排活动。以工业标准式的加工、流转、安排及消费视角对文化产品进行划分。

(二)微电影产业构建

建立产业模型最先瞄准的,必然是微电影重点面对的新型媒介平台,如今最为流行及普遍的传播渠道即网络与手机,而微电影若想成为此平台所播放的作品,则必须转变成产品,主题鲜明及系列式是微电影的主要选材,譬如从公司或产品角度出发对其创作。或是打造出产品的规模化,将拍摄时间控制在五分钟内成为系列剧。[8][9]除此之外,产业模型还需关注现有的行业划分,若微电影脱节于商业因素,则无法顺利地完成产业化运作,因其是影像产品,注定同市场空间归属的行业及行业本身有着紧密联系。

构建产业模型需要依靠制作团队,与电影相反,微电影采取与市场紧密联系的运作方式,成本不高能让其自由选择,且更为明确地定位消费群及体现时尚主题,作为文化产业打造出的产品,其优势在于创意,也是如此才能带动创作团队向更高水平迈进。例如山东省宣传部向大学生所提倡的成立创作微电影室,立即得到全省乃至全国的热烈反响,他们最先打造出创作微电影团队的新想法,并带头且委托山东影协将高校创作微电影的团队同企业结合,企业先扶助支持工作室的成立,工作室再运用专门教学方法延伸出培养创作微电影的群体,由此构成良性循环的创作微电影模型,这些群体也将构成某地域或某新型媒介平台提供最重要内容的群体。[10]从长远来说,此模型能迅速便捷及卓有成效地,把微电影团体创作出的作品同媒介平台(电视、电影、手机及网络等)有机结合并形成产业链,且延伸出职业团队,搭建起完善的产业格局,省却不少探索的步骤,在全国微电影中形成富有竞争性的中心市场,并拥有一定的品牌效应。

三、结语

在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便利的观赏模式、与人们生活相关的内容、随处可见的视频都为未来微电影的发展提供较好的前景。微电影依托数字技术在影视上的应用,普通百姓要想圆自身的电影梦,只需自学便能掌握其制作方式。评判微电影的成功与否,最主要在于其作品是否有艺术性且商业价值的体现,同样地,电影也是如此,如今人们更多地需要以包容及鼓励的姿态来对待微电影。微电影的未来要想发展与茁壮成长,还需人们共同关注及参与。

参考文献:

[1]阮南燕.微亦足道:微电影的产业魅影[J].浙江学刊,2012,(5):115-120.

[2]微电影:产业生态引发教育变革――微电影产业趋势日渐显现[J].中国传媒科技,2012,(5):22-23.

[3]康初莹.“微”传播时代的微电影营销模式解读[J].新闻界,2011,(7):75-77.

[4]聂伟,吴舒.微电影:演变、机遇与挑战[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4):31-38.

[5]张波.论微电影在当下中国的生产及消费态势[J].现代传播,2012,34(3):103-108.

[6]李进书.微电影:媒介文化的新宠[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7(5):77-81.

[7]于燕枝.微电影:媒介融合的新作[J].新闻爱好者(上半月),2012,(5):75-76.

篇2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Micro not Small; Dripping Possession of the Sea; Ascendant

——China Mainland Micro Film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

WANG Anquan

(Department of Politics and Education,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Beijing 102206)

Abstract Based on the CNKI China Knowledge Network of micro-film related academic literature retrieval collate, review research status of micro-film, micro film in mainland China in recent years, studies generally include communications, marketing, advertising, film studies, political science, sociology, psychology and other disciplines, future research should be directed to the further integration of management, social environm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other factors in depth.

Key words micro film; research; review

利用CNKI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对微电影相关学术论文进行检索,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四个学术库中选取文史哲、政治军事与法律、教育与社会科学综合、电子技术及信息科学、经济与管理等五个查询目录进行检索,把题目作为检索项、“微电影”作为检索词,匹配为精确,时间为2010-2012年,共查询到246条记录,其中关于微电影的硕士学位论文3篇。作为广告与电影的衍生物,微电影很好地迎合了时下的需要,成为新兴的一种的营销模式。微电影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一是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二是移动设备的快速发展;三是受众注意力的碎片化;四是受众自我意识的提升。微电影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微而不小、方兴未艾,虽然研究历史不长,但是已经引起一些专家和学者的关注。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微电影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总结。

1 何为微电影

对于微电影的概念,各家意见不一,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微电影进行概括,按照“百科名片”的说法, 微电影(Micro-film),即微型电影,又称微影。微电影是指专门运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超短)时”(30秒~300秒)放映、“微(超短)周期制作(1~7天或数周)”和“微(超小)规模投资(几千~数千/万元每部)”的视频(“类”电影)短片,内容融合了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公益教育、商业定制等主题,可以单独成篇,也可系列成剧。是网络时代的类型电影,名称具有中国特色,事实上发端于国外早期的“短片”。微电影之特征表现在:微时长、微制作、微投资、微播放平台,以其短时、精悍、灵活的形式风行于中国互联网。

2 研究视角

自2010年微电影一词在中国风行以来,短短几年里,微电影已经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传播学、营销学、广告学、电影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学者以及其它领域的实践者从各自不同的视角展开了大量的研究,从最初的微电影广告特征研究到后来扩展到全方位研究,研究的内容也从基本状态的描述深入到学科的探讨。

2.1 传播学

持此视角的学者主要对微电影的传播方式、传播机制、传播特征、内容特点等进行分析研究。微电影的传播方式多样。它不像传统的电影,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下播放。它开辟了许多新路径,在网络、手机等领域探索新思路。在传播机制上采用创新的手法,注重各个要素之间的互动,调动受众的积极参与性,影片以互动的方式,将主动权交到观众手中,为观众增添了更多主导影片的乐趣。微电影宣传相对于传统的宣传方式,拥有时效性快、直接性好、互动敏捷的优点,同时,还具有树状传播结构、渗透性强、个性化互动、草根式交流、语言亲切等特有的传播机制。在传播特征上主要表现在传播主体的全民性、传播内容的丰富性和传播渠道的广泛性。在传播内容上具有独占性和灵活性,有的是反映社会的现实,有的是科幻故事,有的揭示扑朔迷离的悬疑情节,有的还与广告联姻,体现出营销产品和企业文化。此外,如何控制微电影传播并进行舆情引导,也是新闻传播学领域学者及相关研究机构关心的话题。

2.2 营销学

微电影建立了一种营销的新模式——植入式广告,一方面是对电视节目的限广令的一种新的广告形式的探索,突破了电视广告和传统广告的限制,同时,微电影能带给受众良好的视听享受,另一方面通过有创意的故事诠释品牌,也使受众在体验影片的过程中无意识地了解广告产品。随着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和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的增加(截至2013年7月,移动互联网对中国手机用户的渗透率达到69.2%,3G上网用户总数达到2.5亿户),微电影营销将会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关注,微电影营销模式市场潜力不可估量。但是微电影行业才初出茅庐,很多相关研究还没有延续,其商业价值和营销模式还有待于进一步开发,相信会有更多的学者一起来探讨微电影,微电影营销模式的未来发展前景值得期待。

2.3 广告学

微电影来源于广告营销,部分学者认为微电影里有的可以作为长广告片,但大多数具有广告功能的画面场景可看作是植入式广告,微电影植入式广告突破了原有的广告理念和模式,使广告呈多样化的发展态势,其旺盛的生命力将在广阔的空间里得以延长和继续。但同时,它也存在一些缺失和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例如有的广告显得比较做作、生硬,反而使受众难以接受。至于微电影植入式广告究竟能走多远,还是要看它是否经得起市场的考验。

2.4 电影学

由于微电影的出现,与传统的电影制作和传播媒介相比,微电影制作成本更低、效率更高、技术更好,传播媒介更加丰富,这些都对传统电影的明显量变。而且,微电影对电影概念的升华,必将使得电影的美学和产业格局产生质变。微电影以浓缩之精华,体现大主题的故事情节,而且突破了传统电影的固定播放模式,使得电影艺术走出影院,走向更广阔的空间,以更亲民的姿态走进了大众之间。大部分微电影已经具备了完整的电影叙事结构,拥有明星阵容的出演,制作技术的精良。播放平台的扩展,适应了时下人们的碎片化生活方式,让我们随时随地选择它。微电影的诞生,是中国电影发展史上一个新的奇迹。目前,微电影产量逐年增加,呈现蓬勃发展之势,如果能合理运用新的技术成果加以制作,科学的管理模式,微电影将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相信它在电影界会走得更远。

2.5 思想政治学

持此视角的学者主要探讨了微电影在理念和主题思想宣传中发挥的作用及对受众思想的影响。微电影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渗透力,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养成性,也会对社会主流价值的宣传起到一定促进作用。同时,微电影也会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例如主流意识淡化、网络道德失范、享乐主义、过度消费、快餐文化泛滥等,这时就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下,提高微电影创作团队的责任意识,推出有创意的微电影作品、降低植入式广告、提高微电影内涵、构建微电影文化产业、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同时,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强对微电影的审核力度,规范微电影行业,使其得到良好健康的发展。

2.6 社会学

微电影是“微时代”的产物,“微”时代,是web2.0带来的横向传播特点,新技术的开发与运用,信息很容易被获得,使得“微事物”被人们无限放大,迎合受众从细节中体现这个时代的方方面面的心理感受,快餐文化、碎片化精神追求成为一种潮流。“微诉求”和“微表达”是这个“微时代”的人对社会现实的情感诉求,并自发形成一种无形的“微力量”,它使得“微”观念深入人心,催生出许多新鲜事物,从而衍生出新鲜的名词。在这横向文化传播时代,许多名词都以“微”字为开头,例如微博、微小说、微信、微表情、微现实、微电影等,这些词汇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渲染着微时代的来临。为了迎合这样一种碎片化社会的快餐消费时代,微电影赶上时代的班车,逐渐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

3 主要研究方法

(1)已有研究主要是实践调研为主,探讨微电影的拍摄技巧、商业前景和受众喜好,举办微电影节等。微电影的作品自诞生以来已经突破千部大关,随着技术和投入的加大,关注度的提升,微电影的数量将会快速的增加,主题也会越来越丰富,商业前景也将被大多数商家和企业看好。为了促进微电影的发展,各大网站和电视台也相继推出微电影节,主要的微电影节包括中国国际微电影节、大学生微电影节、滨海国际微电影节、盛大美我微电影节、沈阳国际微电影节、南方微电影节等。这些微电影节设置奖项,鼓励微电影制作和研究,微电影节在提升微电影作品、培养部分微电影人才、规范微电影行业等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绩。

(2)对微电影进行理论研究相对较少,实践研究较多,少数文献采取了比较研究的方法。

已有文献主要分布于2011至2013年。研究以描述性论文居多,研究内容为微电影的基本现状,多为作者自身的观点阐述或现实案例介绍评论。对微电影进行理论研究比较少,实践研究比较多,少数文献采取了比较研究的方法,对微电影的经验研究比较少,学理深度有明显不足。研究方法上,仅有少数文献采取了同传统电影和国外微电影相比较研究的方法。随着微电影关注度的提升和行业前景的明朗,管理的逐步规范,相关的理论研究和深入研究将会延续,研究的学科切入点将会增多。

4 结论

通过对已有关于“微电影”研究的梳理发现:学者以及实践者主要从传播学、营销学、广告学、电影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角度开展研究,且主要集中在传播学和广告营销学视角。鉴于微电影主体的公共性,后续研究应增加心理学、公共管理、公共政策等视角的研究,可以进一步融合技术、管理、社会环境等各方面因素来考察微电影与行政体制改革的关系,以及精神文化建设的宣传作用研究,并加大对国外理论的介绍或进行理论建构。

参考文献

[1] 李荣荣.传播学视域中的微电影叙事策略探究[J].东南传播,2011(12):33-34.

篇3

其实微电影也并不完全是新鲜事物,它的定义与“电影短片”吻合。英国“10分钟年华老去”有限公司曾邀请15位世界大师级导演,各拍了一部时长10分钟的电影,串成了总时长150分钟的作品《十分钟,年华老去》,陈凯歌所拍摄的《百花深处》,被认为是唯一一部可以与他的代表作《霸王别姬》媲美的短片。

可现在大多微电影, 基本被网络重新定义,制作单位注重商业回报,播出平台注重点击率,以及部分创作者的游戏心态,不但让微电影找不到发展方向,也让电影短片失去其艺术魅力,后继乏人。有媒体称,“微电影还是应该有点门槛的”,这个说法本身就是对微电影的轻视。微电影也是电影,低门槛并不意味着草率的创作。

广告植入和点击率是驱动微电影创作的两大动力,但这绝非微电影流于粗制滥造的主要原因,创意能力的缺乏和讲故事水平的低下才是微电影前景堪忧的原因所在。拥有一架DV即可拍摄微电影,也让“全民导演”时代早早到来,但数不胜数的玩票之作,并没有催生帮助微电影提升影响力的佳作,反而让微电影陷入了尴尬境地。许多大导演和名演员,也赶了微电影这趟时髦,拍摄了一些作品,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部成为榜样,甚至连多欣赏几遍的质量都达不到。可见大家对微电影都没用什么心,都把它当成赚点钱的小玩意对待了。草根微电影缺乏设备与技术上的支持不可怕,创意能力不足才是电影本身最大的问题。

综上所述微电影想走的更远至少还需做如下努力:

1.提升电影内容价值与可看性

微电影是2010年诞生的营销概念。2011年是“微电影元年”,少数企业开始试水微电影营销模式。2012年则是“微电影盛世”,有超3000部微电影诞生, 迎来了它数量、题材、参与者、品牌商、发行平台以及观众快速增长的“井喷之年”。步入2013年,微电影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数量过多、剧情选材创意雷同,商业元素的过度展现和频繁露出等多重挑战。从题材来看,温情故事、励志故事等成为了微电影主流。内容趋于同质化,其中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寥寥无几,而挑剔的观众早已习惯了美国大片的视觉冲击,也通过网络看多了国外的各类创意视频,好多人对于微电影,刚开始会觉得新鲜,但如果长期接触的都是平庸之作,难免会逐渐失去耐心与兴趣。著名电视人蔡康永曾用震撼、提醒、讯息、启发四个词来概括微电影,如果微电影缺乏一定的思考和人文关怀,那整部电影将成为广告的附庸,失去思考的力量和社会关注价值,继而失去观众兴趣,沦为庸俗娱乐。所以说好的微电影最重要的还是创意,不走“明星轰炸”老套路,题材创新、形式灵活、制作精良,才能收到很好的播出效果。

2.突破恶搞瓶颈

网络上曾流行过的一句话可谓一针见血:微电影生于恶搞,死于广告。2006年,胡戈红极一时的恶搞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算是微电影的雏形了。而近几年来的《一触即发》《66号公路》《老男孩》等优秀的微电影,在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下也应运而生。 “微电影”这个名词随之进入大众视线,从此,大众开始喜欢上这种易于传播、方便观看的艺术形式。但是一时间内,大小网络短片、民间自拍短片、超长广告片都打上了微电影的旗号,只要是稍短一些的视频形式就都被称作为微电影,没有任何的行业标准和规划可言。同时,很多微电影为受到关注,极尽恶搞之能事,内容浮躁、夸张,毫无社会意义。大导演大制作不一定能堆积出好的作品,而草根、恶搞也绝非微电影的本质。一部成功的微电影以其好看的故事、情感的共鸣和作品内的流行话题元素见长,在不端不装、接地气儿、贴近生活的同时,也能给观众带来新鲜视觉和艺术展现。

3.淡化商业元素

微电影从诞生开始,就与广告营销如影相随。现在,越来越多网民清楚其中大部分只是“长广告”。目前微电影广告性质太浓,很有可能把一个30秒的广告做成一个30分钟的广告,包括一些国际品牌在内,很多商业微电影都有这个硬伤。

例如可口可乐《把爱带回家》、ECCO的《ECCO Moment》、上汽英伦MG 3《为爱冲动》等等,与传统广告片相比拍摄风格和手法虽有不错的突破,但从微电影本身来看,它们并非情节化的产品植入,而是直接了当的售卖产品,广告诉求过于突出掩盖了微电影的社会性、作品性,产品诉求束缚了创意,在微电影中生硬地插入产品宣传,导致微电影在形式上偏向长广告。这些做法模糊了微电影与长广告的概念,首先就摆脱不了观众的挑剔,长此以往势必会对行业发展造成伤害。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