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防诈骗法制教育

防诈骗法制教育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2-04 10:52:4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防诈骗法制教育,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2进行法律意识培养的内容

小学法制教育主要是使小学生初步了解一些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防拐骗、防猥亵法律知识,对他们进行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逐步培养其分辩是非、防侵害的能力,使其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观念,不断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及能力。相对于中学已长大些的孩子要告诉一些防诈骗、防讹诈的知识;再大些的孩子要告诉他学会克制自己、避免冲动、被别人利用诱发恶性事件等方面的问题,让孩子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能为。当然,告诉孩子这些时,最好以平常说话或讲故事的方式,循循诱导,绝不要夸大事实,危言耸听。中小学法制教育主要是对中小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观念教育,使其了解法的作用和我国法治的原则,树立宪法权威和观念,树立依法享有公民权利、自觉履行公民义务的观念。同时使他们懂得民主既受法律的保障,又受法律的制约,行使民利不可超越法律许可的范围,要享受法律许可的自由。公民应依法办事,违法必须受到追究、制裁,从而提高其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增强社会责任感。

3进行法律意识培养的途径

篇2

最近,我也听说过这样一件事,李某,性别女,年龄18岁,上网时交了一个网友,她和这个网友交谈了差不多半年了,两人都挺有默契,有许多共同话题。于是网友提出在某个地方会见会见,李某觉得这个网友人挺好的,出来会个面,可以加深两人的友谊,于是便答应了。结果,会见那天,李某就出事了,那个网友把李某拐到某事的一间夜总会从事活动。原来那个网友是拐卖少女的诈骗团伙之一,他们利用上网与少女交谈,之后约她们出来,进行拐卖。

篇3

作者简介:邓巧蓉,武汉商学院思政课部讲师。

应用型本科是相对于研究型本科而言的我国本科教育的一种类型。针对近年来高校人才培养与实际就业出现偏差,我国将有600多所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普通高校转变。以湖北为例,2014年已有11所本科高校正式获省教育厅批准,向应用技术型普通高校转型。由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与研究型本科不同,社会对应用型本科的法制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重技能轻法学

毋庸置疑,应用性本科要培养能在生产、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实用型”人才,必须在课程设置上重视专业技能课,但这并不等于只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而忽视其他的法律素养等人文素养。有些试点高校为了挤出时间进行专业课程学习,拼命压缩甚至砍掉自己认为可有可无的“副科”。在法制教育方面,除了全国高校必须统一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不能压缩学时外,有些经管类专业开设的专业法律课程如《经济法》、《商法》,要么被精简学时,要么干脆被砍掉。其实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法律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的是“应用性”人才,所谓应用型人才,最低标准就是经过大学四年学习后能够很容易找到需要自己的工作岗位,且这份工作待遇较好。要做到这一点,大学生仅具有专业技能技术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应具备良好综合素质,比如组织能力、管理能力、法律素养、团队协作能力等。如果应用型本科一味重视技能的培养,只会把学生塑造成一个空有技术技能的骨架,缺乏包括法律素养在内的人文血肉的机器人。

(二)价值教育重道德轻法律

(三)法制教育重理论轻实践

法制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学校的各种教育形式,让学生知晓法律知识,立足法治实践,建立法律信仰。知法只是法制教育的第一步,让学生参与法治实践,获得法治心理体验从而达到守法、用法并建立法律至上的观念,才是法制教育的终极目标。目前我国应用型高校的法制教育基本还停留在让学生知法的低层次上。

从教材来看,2013年新修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删除了实体法律部分,增加了法理部分的讲解,其理论性大大加强,应用性大大减少,特别是缺少大学生在成长成才中遇到的实际法律问题,远离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导致学生缺乏对法律的直接心理体验和真实的法律实践,从而难获大学生芳心。

从教学方式来看,方式陈旧,形式单一,教学仍以课堂理论教育为主,教师一味地讲,学生一味地划记号。虽然教学手段在更新,比如使用多媒体课件、引入相关的案例教学,但仍存在课件呆板枯燥、案例陈旧、讲解乏味等通病,更不用说诊所式教学、模拟法庭等方式方法。法制教育被实际演化成了记笔记、背笔记、考笔记,流于形式,实效缺乏。

二、 应用型本科法制教育的实践创新

(一)将法律素养纳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市场经济时代需要的应用型人才,除了应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外,更需要较高的包括法律素养在内的人文素养、健全人格、社会适应能力等综合素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把法律素质的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目标下去进行课程设置、学时安排等。

1.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并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提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理念,这理应成为应用型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如前所述,法律课程依附于道德教育,内容少学时少,无论从哪方面都无法满足大学生对法律的亲历性,所以应用型本科高校应把法制教育单列出来,和道德教育并列设置。

2.根据专业需要设置相应法律课程。应用型本科的专业是为了应对市场需求而设立的,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应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市场主体资格的确认、市场主体权利的保护、市场经济活动的运行、市场秩序的维系等各个方面,都需要法律的引导和规范,懂法、用法是法制教育的应有之意,应用型本科高校除了开设公选法律基础课外,还应根据专业需要乃至学生需要开设相关的法律课程,培养学生的法律素质。 (二) 完善法制教育体系

1.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法律信仰。法治国家不仅要有完善的法制体系,更重要的是公众对法律要有信仰。法律信仰是法治的灵魂,是法治的必要条件。应用型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力建设者之一,是依法治国的主力军。应用型高校培养的大学生不仅仅是生产能手、管理能人,更是法治社会下的公民个体,在工作和生活中应当遵守法律,依法维权,维护法律尊严,树立法律至上的信仰。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法制教育中,要转变观念,不能满足于教会学生知法、用法,更应当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法律信仰,只有大学生从内心真正认同法律的公平正义价值、坚持法律至上、尊重法律、信赖法律,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才会加快。

(三)加大法制教育实践教学力度

1.利用生源多元化进行“真实案例教学”。应用型本科高校生源是多元化的,既有应届高中毕业生,又有专升本的高职优秀学生,还有部分优秀在职技术人员。这几种不同类型的学生坐在同一间教室,需求有所不同,正好互相弥补。高中毕业生从校门到校门,社会经验较少,而在职学生和高职学生在工作和实习中可能会碰到劳动纠纷、合同纠纷、侵权责任等问题。在法制课堂上,教师完全可以进行真实案例教学:在职学生作为当事人,将自己在工作生活中亲历亲闻的法律问题提出,其他同学如同医生会诊诊断病情一般,主动寻找法律资料,帮助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旁起引导作用,将学习主动权交由学生,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

2.利用学生生活空间开展法制教学。法制教学内容应贴近大学生生活,让大学生具有亲历性,才能有法律体验。应用型本科注重学习实践,除专业实训室外,有些高校还建立学生超市、学生美食中心、学生创业中心等综合实训基地,由学生组织经营管理,给学生创造真实的工作环境。我们的法制教育也可以搬进超市,结合学生的工作经验、实际需求学习《合同法》、《知识产权法》、《产品质量法》等,即具体形象又有时效性。同时,在高校后勤社会化后,大学生在就餐、住宿、医疗、消费等过程中遭遇的法律纠纷和维权诉讼也越来越多,学校可以组织法律教师成立校园法律咨询室,面对面为学生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利用校园广播、贴吧和宣传栏等工具宣传诸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侵权责任法》等法律,开展大学生维权教育,自我保护教育和防诈骗教育,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空间,加大他们对法律的直接心理体验,体会正确的法律价值,真正落实高校法制教育的目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