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卧床病人的日常护理

卧床病人的日常护理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2-04 10:52:4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卧床病人的日常护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卧床病人的日常护理

篇1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2-117-01

脑卒中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临床上表现为一过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充分认识脑卒中的严重性,提高脑卒中的治疗与预防水平、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是当务之急[1]。近年来,我们对40例脑卒中偏瘫病人进行早期护理干预,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2010年1月在我院住院的80例脑卒中偏瘫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男27例,女13例,平均年龄65.9岁。脑栓塞28例,脑血栓形成12例。对照组40例,男26例,女14例,平均年龄64.3岁。脑栓塞29例,脑血栓形成11例。两组病人一般情况比较无差异性(P>0.05),具可比性。

1.2 方法 早期康复护理措施:1)卧床期则以交换,保持良好肢位,进行被动运动、起坐训练、床上运动训练和开始日常生活活动训练等为主;2)离床期进行坐位训练、平衡训练、起立训练、言语训练、认知功能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训练;3)步行期进行步行训练。先在平行杠内训练,作跨步训练,二点步行与拐杖步行训练等;如一切顺利则可做上下阶梯、跨栏等实际步行训练,最后则为独立行走训练;4)同期进行言语训练。

1.3 评价方法[2] 两组病人均采用Barthel指数来评定病人日常生活能力,用简式Fugl-Meyer评价法评测病人运动功能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卡方与t检验。

2 结果 见表1。

3 讨论 随着科技发展、医学进步,脑卒中的存活率较以前大大提高,但70%-80%的存活者均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运动、感觉、言语、吞咽、认知障碍等),成为家庭、社会的沉重负担[2]。对脑血管疾病,尤其是偏瘫患者,在现阶段药物治疗尚无根本性进步时,出路在于康复治疗,而不是耗掉患者绝大部分的治疗费用于药物治疗上,特别是对于经费不足的患者,合理分配治疗费用不仅对患者有益,对患者的家庭、社会同样有意义。

脑卒中康复医疗的主要目的在于预防和矫正各类功能障碍,提高和加强身体控制功能,改善和增进日常生活水平能力,有资料表明:脑卒中经过正规系统康复治疗后,60%的病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够自理、20%在复杂活动中需要帮助、15%需要较多的帮助、5%完全需要帮助。康复医疗的主要原则是在一般和特殊疗法的基础上,着重对病人进行的教育和训练,尽可能使其脑功能障碍降低到最低程度。脑卒中康复医疗包括:运动功能的康复,语言功能的康复,智能与精神症状的康复以及认知与感觉障碍的康复,特别是运动功能与语言功能的康复尤为重要[3]。康复治疗宜在早期开始,脑梗死发病第二天就可以做肢体被动运动,脑出血病人则需在病情稳定后进行,尤其是运动功能的康复。脑卒中急性期开始运动功能康复的目的在于预防临床常见的废用综合征,为日后的正规康复创造条件。以往脑卒中急性期强调卧床休息,在全面制动的思想指导下,病人虽只卧床1-2个月,就发生了关节挛缩、肌肉萎缩、肌力差、骨质疏松与性低血压等,因此脑卒中病人只要生命体征平稳,就应在床上为病人进行翻身、按摩与关节的被动活动。

重视脑卒中患者的早期康复工作,应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正规康复治疗,避免废用综合征与误用综合征的发生,以提高康复疗效[4]。本研究表明:经早期进行康复护理干预偏瘫病人的日常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明显优于传统护理方法(P

参考文献

[1] 王维治主编.神经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34.

篇2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144-0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系统内不正常凝结,堵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的一种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将会导致程度不一的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轻者可引起患肢肿胀、疼痛等,重者可并发肺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而导致死亡,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患者长期卧床、术中、术后及肢体固定等制动状态使静脉血流滞缓,以及烧伤创伤及手术后引起的血液高凝状态均容易引起DVT的发生。本文主要介绍了DVT护理方面的一些进展及预防措施。

1 DVT的护理

1.1 一般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患者绝对卧床1-2周,取患肢抬高位,肢置高于心脏水平20-30CM同时膝关节微屈15°,患肢避免大幅度活动,严禁冷热敷及按摩,以防止血栓脱落造成其他部位的栓塞[1]。非急性期可室内轻体力活动。对于急性下肢DVT者,过去认为需要绝对卧床10-14d,禁止按摩,以防止血栓脱落而并发PE[2]。而近期相关研究认为早期下床活动并未增高PE发生率,相反使下肢的肿胀和疼痛程度明显减轻,且多普勒造影显示卧床休息者静脉血栓明显增大。对于急性下肢DVT是否应鼓励早期下床活动的问题,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另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注意观察患者体温、脉搏、皮肤温度及色泽的变化,注意有无股青肿及股白肿的发生,以及有无胸痛、咯血、呼吸困难、血压下降或一过性升高等异常情况,警惕肺动脉栓塞的发生,每日测量并记录双腿膝上(10cm)及膝一欣10 cm)周径,并相比较,了解溶栓治疗的效果。若患者出现胸痛、呼吸困难、血压下降,应高度警惕肺动脉栓塞的发生。出现上述症状,立即使患者平卧、嘱患者放松并避免活动,即予吸氧及通知医生,配合抢救。

1.2 药物治疗的观察护理:在抗凝溶栓期间,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穿刺点、鼻腔、牙跟、皮肤等

有无出血,有无黑便、咖啡样或血性呕吐物,有无意识模糊、偏瘫失语等,并密切注意凝血机制,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医师汇报及处理。

1.3 出血的护理:出血是下肢DVT最常见的并发症,文献报道其发生率平均为8.3%,其中颅内血肿和硬膜下血肿是最严重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不超过1 %,平均为0. 9%[3]。护理上应加强病房巡视,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病情调整药物剂量和滴速。各项护理操作动作轻柔,防止机械性损伤。齿酿出血,可用冷水漱口。鼻出血,可用拇、食指压迫鼻根止血或局部冷敷或用0. 1%盐酸肾上腺素棉球填塞鼻腔。对于穿刺点出血,于穿刺点上方约1 cm处压迫止血,渗血量较大时,于压迫止血后再在穿刺点处加1-2块2cm X 2cm的明胶海绵加压包扎,并加用沙袋压迫[4]。

1.4 出院指导患者出院时仍处于恢复期,患肢可穿具有压力治疗作用专用弹力袜,进行辅助治疗,以改善静脉内淤血症状,并减轻患肢下垂后引起的水肿。有抽烟嗜好的患者应当戒烟,以防尼古丁刺激引起静脉收缩,影响血液循环。出院后仍应当低脂饮食,多进食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鼓励患者加强日常锻炼,避免长时间站立,以促进下肢静脉回流,防止已经再通的下肢深静脉再次发生阻塞。

1.5 DVT的预防:对高危病人采取的预防措施及护理可以减少DVT的发生,降低死亡率.(1)卧床期间要定时更换,每1-2h/次,定时进行下肢的主动活动或被动活动,如膝、踩及趾关节的伸屈活动,护士要进行指导、监督并检查病人的活动情况[5]。(2)尽早下床活动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最有效措施。(3)需长期输液或经静脉给药者,避免在同一部位、同一静水肿、浅静脉怒张和肌肉有无深压痛,如有及时通知医生。CS)合理的饮食、戒烟及保持大便通畅.(4)高危病人(血液呈高凝状态)可适当服用活血化癖中药或抗凝药物。(5)勿使用过紧衣物,防止静脉血栓形成。

2 小结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临床较常见的并发症,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将严重影响到病人的健康及预后,有时甚至威胁病人的生命,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我们通过加强对高危病人的观察、护理及传达相关知识可预防 DVT的发生。因此护理上我们要积极预防,杜绝发生,如果发生则要予认真、细致的护理,使患者尽早康复。

参考文献:

[1] 黄红建.下肢深静脉栓塞的预防和护理[fJ].护理学杂志,2002, 17(5): 399-401.

[2] 廖桂红,刘丽森,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研究,实用护理杂志。2002.18(8):3.

篇3

【中图分类号】R473.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246-02

老年性痴呆是全球老龄化带来的重要问题,目前我国老年性痴呆病人已达500多万,预测2025年将增至1009万,1 老年性痴呆可严重损害病人的认知和生理功能,使其丧失自理能力,影响生活质量,痴呆病人不仅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还给陪护者带来身心压力,如何做好痴呆病人的护理及给陪护者提供支持是当今社会迫在眉睫的问题,也是提高痴呆老人生活质量的关键,我院根据老年痴呆病人的生理病理特点及临床状况,开展对老年痴呆病人生活护理,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择2008年1月~2010年10月病区收治的老年痴呆病人35例,其中男21例,女14例,平均年龄62岁,生活需协助者5例,不能自理病人25例,卧床病人5例。

2 护理

2.1 评估病人:对痴呆病人进行全面评估,如记忆,定向 感知 语言和完成复杂步骤工作能力如何,个人爱好,读书,社会活动等,病人有无出现行为和人格的改变,心理症状如抑郁,焦虑,生活自理能力,肢体功能,时空定向力和其他智能方面是否受损,对其全面评估后可利于针对性护理。

2.2 做好生活护理:痴呆病人的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在饮食吃药,卫生,大小便,睡觉等日常生活方面自理能力差,需要护士及家属督促或协助,饮食方面应合理安排病人的膳食时间与饮食结构,以改善病人营养状况,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用药方面,指导和督促病人按医嘱定时服药,要亲自查看病人把药吞服下去,确保用药安全,维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可减少感染的机会,个人卫生包括皮肤,头发,指甲,口腔的卫生,要求早晚刷牙,洗脸,勤剪指甲,定期洗头,洗澡,勤换内衣,被褥,给予卫生指导,采取措施制止不卫生行为,如随地大小便,捡地上东西吃等,卧床不起的病人,大小便失禁,应做好皮肤,口腔护理,防止压疮,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安排病人合理而有规律的生活要求他们按时起床,就寝,进餐,使之生活接近正常规律,保证足够的休息和睡眠时间。

2.3 心理护理和情感支持:研究表明,2 愉悦的情绪对维持与促进病人的精神健康和预防脑老化有积极作用,因此,做好老年痴呆病人的心理护理,对改善其病情有很大帮助,医护人员要了解老年痴呆病人不能自我确认,对世界感到陌生以及易产生恐惧的心理特征,要宽容,理解,给予更多的关爱,改善其情绪与心境,与病人接触时,应耐心倾听病人的叙说,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并根据其心理特点采取安慰,鼓励,暗示等方法予以疏导和调节,同时和病人家属有效沟通,让他们多关心,体贴病人,常到医院探望,和他们谈心,沟通,并让老年痴呆病人与同龄人一起聊天,解除其心理压抑。

2.4 安全护理与指导:老年痴呆病人最为常见的安全问题,如误服,误吸,跌倒,走失,烫伤,自伤和伤人等,医护人员做好老年痴呆病人的安全护理及指导,特别是陪护人员的安全护理知识指导十分重要,要经常巡视病房,发现安全隐患,并及时排除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有专人看护,床边上床栏。

2.5 康复训练:老年痴呆病人的康复训练包括以下2个方面智能认知训练,认知训练包括记忆力,计算力,定向力训练和逻辑,思维等综合能力的训练,根据病人的病情,让其对一些图片,实物,单词作归纳和分类作分析和综合能力训练,给病人提一些问题,让病人回答训练立即和表达能力,让病人多了解外部的信息,进行社会适应能力训练,平时日常生活中随时注意病人的记忆锻炼,效果更好 3 智能训练可加强病人的思维活动,延缓其记忆力衰退,保持联想,维持原有的智能水平,维持和改善病人的自理能力,肢体功能训练,老年痴呆病人往往有不同程度的肢体活动不灵活或障碍,发展下去会引起肢体屈曲,僵硬,因此,要做好病人的肢体功能锻炼,轻症病人可在陪护人员看护下在病区内或医院的花园里散步,做操,改善其肺功能和活动能力,卧床的病人应给予被动的肢体功能锻炼,按摩等,防止肢体僵硬,肌肉萎缩

2.6 支持陪护者:陪护者由于知识缺乏,特别是护理技能的缺乏,在给予重症病人的帮助过程中,深感疲惫,有研究表明,陪护者的健康状况包括心理和生理方面,对老年性痴呆病人的行为问题发生和预后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对陪护人员进行痴呆疾病常识的宣教,通过提高陪护人员的护理技能,更有效地配合护士做好老年痴呆病人的全面护理,同时也为病人好转出院后居家护理打下基础。

3 小结

通过对35例老年痴呆病人的精心护理.以及陪护人员的配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35例病人中,5例需协助病人日常生活基本能自理,25例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有10例动手能力有所提高,其余的维持原来的水平,卧床的病人有1例全身消瘦,营养差,心功能衰竭而死亡,护士是老年痴呆病人住院期间的直接护理者,也是病人康复回家之后居家生活护理的指导者,因此,要不断地总结经验,学习新的护理知识,为老年痴呆病人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和预防保健知识,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使他们能欢度晚年。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