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减轻旱涝灾害的措施

减轻旱涝灾害的措施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2-25 10:42:15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减轻旱涝灾害的措施,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减轻旱涝灾害的措施

篇1

今年的粮食生产也极不平凡,年初遭遇了东北低温春涝、西南西北春旱等灾害,这一仗我们打得不错,春播进展顺利,夏粮和早稻继续增产,这为夺取全年粮食丰收赢得了主动。全年粮食生产有三季,其中,夏粮、早稻已丰收到手,夏粮增产39亿斤,早稻预计增产15亿斤。

秋粮占全年粮食产量的70%以上,虽然遭遇南旱北涝,但夺取丰收依然有许多有利条件。一是面积是增加的。预计秋粮面积增加800多万亩,特别是高产作物玉米、水稻面积增加较多。二是政策扶持是有力的。7月份,中央财政专项安排10亿元资金,支持东北和南方水稻产区综合施肥促早熟。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研究防汛抗旱和农业抗灾工作,中央财政又安排5亿元资金,支持开展病虫防控和受灾区改种补种,释放了重农抓粮的强烈信号,表明中央夺取粮食丰收的坚定决心。三是灾害影响是局部的。从全国来看,今年旱情略轻于常年同期,洪涝灾害也明显轻于常年。尽管局部受灾较重,但大部地区秋粮长势正常,东北、华北、西北秋粮长势较好,特别是旱地作物明显好于常年。总体看,只要秋粮科技抗灾措施落实到位,夺取全年粮食丰收有基础、有希望。

篇2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719/14-1279/tu.2016.04.106

0引言

海绵城市,顾名思义就是像海绵一样的城市,下雨时吸水,干旱时放水,自主调节城市干湿度。较为官方正式的海绵城市概念是指全新的城市雨涝管理概念,是城市适应环境变化、应对雨涝灾害的一种城市建设方式。其机理是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干旱时将存蓄的水释放、利用。现如今国家已将这一理念在一些城市试行,以期取得良好成效。相关专家学者也已深入探讨、研究、践行这一设想模式。

1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提出

1.1适应现代化的城市建设

现代化的城市建设,高楼林立、柏油马路四通八达,使城市绿地面积逐渐减少,渗水能力严重下降,越来越多的雨水资源流入城市下水道,浪费水资源。而海绵城市概念的提出正是针对这一情况,更多地利用城市中的江河湖泊、绿地植被,甚至一些新研发的蜂窝型大孔渗水地砖来吸收渗透大自然的雨水,防止城市病———由降水的不确定性引起的旱涝灾害的发生。

1.2维护城市生态环境平衡

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汽车尾气的排放、工业污水的排放,城市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作为城市的一员、海绵城市的建设者,维护城市生态平衡刻不容缓。而海绵城市建设正是通过建设水系湿地、绿地广场、城市道路、地块内部消化等方式来发挥其作用,而这些措施便于维护城市生态环境平衡。

1.3充分利用自然水资源

之前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公益广告———大自然的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的眼泪,可见水资源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以往的城市模式,雨水多数是通过井盖等雨水收集设施流入城市下水管道,干净清澈的大自然之水直接流入地下雨水管无疑是对珍贵水资源的最大浪费。更重要的是,对于一些沿海城市受季风影响,夏季强降水甚至台风、风暴很容易引发城市内涝、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对当地经济乃至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所以建设海绵城市有利于充分利用水资源,减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损失。基于上面提到的三种情况,海绵城市的建设必将对缓解城市“旱涝”灾害,减轻城市热岛效应,促进城市化进程起到巨大作用。

2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中的关键技术

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日益成熟但是涉及到实际技术水平与效果仍需时间的检验,其关键技术主要包括:水系湿地、绿地广场、城市道路、地块内部消化等四个方面,以下做详细介绍。

2.1水系湿地

水系湿地作为城市的净化器对城市环境保护、气候调节、生态平衡有着重要作用。水系是流域内所有江河湖泊等各种水体组成的水网系统,其调节蓄水作用与河流长度、流向、水系状况与流域范围、支流数量及其形态、河网形状密度等有直接关系。而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等形成的沼泽地等带有静止或流动水体的浅水区域,与海洋、森林共同构成全球三大生态系统,由此可见其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现在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兴建人工湖,无论是公园还是小区,建设形状造型优美,水质清凉的人工湖或者人工环水水带用来净化环境,增强城市蓄水排水能力。笔者认为相关部门的湿地水系建设经验日趋丰富,关于试点城市的湿地水系建设其技术较为成熟,但要注意重建设的同时更要重管理,充分发挥自然与人工水系湿地的蓄水、补水、净水作用,建设海绵城市,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旱涝灾害,造福城市居民。

2.2绿地广场

绿地是城市规划中的专业术语,全称为城市绿地,是指城市专门为改善生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的游憩场地和美化景观所用的绿地。绿地广场实则为城市中的街心花园,其中植被众多,利用光合作用有效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做出重大贡献。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许多城市建设街心花园、广场绿地等基础设施,在美化环境,服务群众的同时,也起到了强大的涵养水源的功能,下雨时吸水,干旱时蒸发放水。近年来,城市建设利用公园绿地作为“蓄水池”,由繁茂的植被吸收涵养城市降水中的多余水分,再经阳光照射植被中水分蒸发,形成小水珠在天空凝结成云,最终降落城市,实现生态水循环。为建设新兴海绵城市,绿地广场的建设也迫在眉睫,植被的种植与培养依靠城市中有经验的园林工作者。值得一提的是,新型蜂窝状渗水地砖的出现,使城市公园小路既摆脱了雨雪天气泥土道路的泥泞不堪,又快速有效将雨水通过地砖渗透到地砖下的泥土中,蓄存水分,在城市绿地中的小路可以大量利用这种材料来实现绿地的海绵作用。

2.3城市道路

交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城市的兴衰,四通八达的城市道路交通使商业交往更为便利,这势必会带动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现如今城市道路越建越宽广、越建越气派、越建越坚实,但是不可忽视的是这些道路并不渗水,甚至严重阻碍雨水的排泄,造成城市内涝。因此城市道路在建设中应该注意完善下水道系统,牢固井盖安全,充分利用透水透气材料建设城市交通道路,减少旱涝灾害,真正实现海绵城市的建设。我所生活的城市近年来就开始大力提倡完善城市下水管道系统,建立完善的小水管道体系,减少城市内涝,充分利用雨水,缓解城市用水紧张等问题。

2.4地块内部

作为城市建设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地块内部的规划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与实行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地块规划应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合理安排每一部分用地。若建设海绵城市,就要注重绿化、园林、湿地、湖泊等方面的建设,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在保证城市正常有序运行的基础上应把此部分作为重点建设对象,实现对海绵城市的合理规划。比如,城市里要合理规划土地使用情况,分配好建筑用地、绿化用地、湿地湖泊在城市中所占的比重,合理规划才能更好地发挥涵养水源的作用,真正使城市发展得更为美好。

3结语

海绵城市是随着时展变化所产生的新兴的城市形态,也是新型城市理念,其发展顺应保护自然、维持生态平衡的发展观念,在未来将会进行更广泛地推广。无论是水系湿地还是绿地广场,亦或是城市道路、地块内部规划,这些都是海绵城市应具备的硬件设施。我们要做的就是掌握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利用海绵城市建设政策,更好地为城市居民服务,为人民造福,建设我们独一无二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参考文献:

篇3

2墒情重要性

土壤墒情是最基本、最主要也是最常用的土壤信息之一。土壤墒情的好坏,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好的墒情土壤干湿程度适中,能够供应作物生长充足的水分,不仅有利于播种期种子的发芽和成活,还能促进土壤水、肥、气、热协调发挥作用,调节土壤温度、田间气候,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和养分分解,提高土壤通气性。墒情不佳土壤湿度差,不利于种子发芽和生长,干旱严重会导致作物枯死,甚至农业生产减产。特别在干旱半干旱水源不足的地区,土壤墒情显得尤为重要,及时准确的对土壤墒情进行监测和预报,掌握春旱和伏旱墒情状况,为各农业部门领导和农民合理用水提供依据和参考,为农业生产提供准确的墒情信息,为农业丰产丰收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

3土壤墒情监测预报的必要性

3.1应对气候变化的要求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以及近年来气候不确定性日益明显,旱涝灾害对农业生产活动带来的威胁日益增多增强,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越来越大,干旱缺水问题比洪涝灾害问题更加突出,亟待解决。因此进行土壤墒情的监测预报势在必行,为做出相应的抗旱应对措施,降低频发、突发的旱涝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威胁和对农作物生长的破坏,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最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保障。

3.2节水农业新要求

农业灌溉用水占我国用水量的50%以上,是主要的用水大户。据统计,面对干旱现状,大多选择灌溉,但由于灌溉技术落后、管理水平不高,长期以来,导致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率低,还不到50%,水资源浪费十分严重。土壤水分是作物生长的关键性限制因素,土壤墒情信息的准确采集及预报是推广节水灌溉、科学用水、高效灌溉、最优调控的关键环节和基础支撑,是防止干旱,控制干旱,促进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保证。

3.3精准农业发展要求

21世纪世界主流农业发展方向是精准农业。在一些农业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意大利等国家的农业,是以高新技术为指导的精准农业。而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先进技术的应用和普及程度,远不如发达国家。目前,高新技术与农业生产有机结合的精准农业,是实现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土壤墒情的及时监测预报势在必行,不仅对农作物播种、产量预测和节水灌溉等都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精准农业生产提供必不可少的依据。

4如何做好土壤墒情监测和预报

4.1墒情监测方法

墒情监测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来获得土壤的水分数据资料,目前国内外墒情的监测方法主要有3种:移动式测墒、遥感监测、固定点监测。以下对这3种测定方法进行介绍与分析。

4.1.1移动式测墒监测监测原则:不定期、不定点。即在不同采样点进行不定期的监测,监测仪器为便携式仪表,经过数理统计分析和实地统计分析得到区域内的土壤墒情数据。其土壤含水量的测量采用土钻法和张力计法,属于传统的测量方法。土钻法是将土钻取出的土样称重后,放入烘箱,烘至恒重后再称重,从而计算出土壤含水量。张力计法即使用张力计测定土壤水分张力,通过对土壤水分张力的测定得出土壤的水分状况。土钻烘干法操作简单,应用广泛,是最经典、最精确的测量方法,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张力计法只有已知土壤水分特征,才能计算出土壤含水量,且只能测定土壤的基质势。

4.1.2固定墒情站监测固定墒情站监测基本原则:定点、定期。对监测方法进行统一规范,通过连续监测固定点的墒情情况,计算出监测区域的墒情。监测站点的选择:对墒情监测点的选取进行实地调查和指导,按照墒情监测的要求,应选择当地土肥水基础好、重视度高、具有代表性的岗地、平地、洼地进行布点。要充分考虑区域内的环境因素,结合当地区域内的土壤条件、植被类型、主要作物、水源条件等综合因素合理布局,建立长期定点监测站,对监测点进行统一编号,拍照留档,建立完善固定监测点管理档案。

4.1.3遥感测墒方法遥感监测是区域旱情监测的主要途径。遥感测墒即从高空利用卫星遥感和机载传感器遥感探测地面上土壤水分情况的方法。遥感测定能够同时监测大面积区域的土壤墒情情况,由于在不同波段土壤水分特性产生不同的反应,依据土壤特性和土壤辐射理论,通过不同遥感波段的反应资料,以及地貌、植被等环境因素对遥感呈现的不同反应,来监测土壤水分情况。

4.2数据汇总统计、评价分析、加强指导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