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植物保护策略

植物保护策略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2-25 14:45:29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植物保护策略,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植物保护策略

篇1

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艺术行为,其中更加沉淀着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深层次的精神追求,旅游开发是贯穿于人类生活全过程的一种文化行为,具有极为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根基。并且在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国家中,具有更强烈的地域性、民族性、传承性和大众性。无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旅游开发工作,在人民的生活和生产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人民群众十分喜爱的一种文化形式,由于两者与生俱来,不可分割,具有相得益彰的密切关联,所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延续的同时,还需要促进新时期的旅游开发发展,这也是文化工作者需要考虑并探索的一项问题。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新时期旅游开发具备的不同属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的提出是由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了完善世界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区别于物质性、建筑型、遗址性文化遗产的不同概念所指的是由各族人民世代相承并且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文化空间,而其中的表现形式也不仅局限于手工艺、表演艺术等也包含着民俗活动和口头传统等多种类型。而其中所提到的文化空间是指与表现形式有较为密切关联的特定时间和场所,具有极强的空间性和时间性。旅游开发则是指人们在旅行中需要得到满足的精神文化需求,以群众为主体、以娱乐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文化表现形式。两者均是人们在文化生活中的重要产物,关系密不可分,旅游开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方式和载体,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文化在人民群众中的一种展现形式和表现基础,所以做好旅游开发中的非遗传承工作是对我国非遗文化进行传承和保护的关键。而随着近年来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西方文化,也涌入我国的社会环境中,许多年轻人在接受信息时所接受到的信息也更加广泛,这也就导致在进行文化传承时,旅游开发的开展工作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也直接导致非遗传承工作的难度增加。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新时代旅游开发的融合与连接

非物质文化遗产伴随着现代人类生存,其中涉及到人类的所有生存领域,是人类对世界资源进行利用并建立自身的精神世界的象征,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哪个国家的遗产类型和文化特点,都具有追求真善美的本质特点,而在这种背景下,不同的旅游景点根据自身的民风民俗和社会状态形成了相应的发展方式和独特认知,通过创造世界和改变观念的方式,使人类的文化意识得以发展,进一步保证了旅游区人群的能力素养持续进步。在现代社会的发展期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延续,需要将促进全人类和谐发展作为主要的方向,不可将其进行隐藏或束缚,而应当尽可能使其贴近生活和群众,在与人类交流的过程中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4]。由于人类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形成的历史,也具有了丰富的文化特点,呈现出一种不断自我超越的特征性。由于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具有独特的发展性,所以会表现出不同时代的文化特征,在这种状况下,即使是现代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一定的连接,这说明文化特征具有极高的群众性和历史性。除此之外,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背景下,各种网络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发展,而人们在进行信息接收时也更加倾向于选择手机移动终端的信息接受方式,这其实也是一种人们的旅游开发形式。所以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是一方面,可以在微博或者微信这样大众易于接受的平台建立相关的公众号,为普通民众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资料,另一方面也可以与现代化的快手或者抖音这样的短视频平台进行有机的融合,拍摄非遗文化宣传片,这样能够使人们在旅游开发生活中与非遗有基本的接触,也可以在bilibili、优酷、爱奇艺等平台拍摄相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例如《我在故宫修文物》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故宫的旅游业发展,而这种方式也是一种更加倾向于年轻化的旅游宣传形式,在年轻人群中所获得的推广效果较为良好。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新时代旅游开发的发展与延续

文化是不同历史时期人民进行精神世界建设的主要基础,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是这种精神基础的主要体现,所以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与社会相适应并结合,但由于现代社会对于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都较为新颖,所以想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来适应现代社会基本不太可能,所以在这种状况下,现代文化工作者应当将现代文明进行有效的协调和管理,使现代文明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在保持民族性和时代性的基础上,提高人们对非物质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吸引力,这样有助于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旅游开发相结合,顺应时代的潮流,进一步展现自身的生命力和活力。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一种无形且不可重复的文化现象,所以如何再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是现代文化工作者的燃眉之急。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化文化结合之时需要使现代人民群众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这样能够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发展过程中能够有足够的空间展现自身的特点和状态,这样能够缩短人民群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距离。由于不同地域的群众在生活和工作过程中都具有各自的特点,所以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注重其中的地域性和文化性,所以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延续期间,需要注重其中的细节,这样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延续来说有积极意义。

四、总结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旅游开发的起源,而旅游开发又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演变和发展的一种形式,所以无论是文化传承还是旅游开发的开展,都需要将两者进行有机的融合,而我国的政府部门和相关文化工作人员需要付出12 分的努力,使两者能够共同发展,尽可能选择现代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对文化进行传承,这样能够最大限度的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融入到群众的文化生活中,形成有机的融合,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发展背景下进一步延续。

参考文献

篇2

随着世界各国对于遗产概念体系的认识不断深入以及遗产概念体系在近些年中的不断完善,遗产的经济社会价值、历史文化价值以及促进当地旅游发展的旅游价值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凸显,因此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遗产保护的热潮,尤其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根植于人类历史文明与智慧结晶、饱含人类历史情感及文化根源的文化遗传,更是要给予更多的保护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饱含有其产生当地民族的文化原生态特点以及该民族特有的历史文化价值观和民族思想,每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具有着非常高的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我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建立起了专门的中国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工作组织,积极的号召吸纳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到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构成要素

在我国对于从法律概念上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构成要素进行规定,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区别其文化的利益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利益性要素就是指从我国历史、文化、艺术等多角度深层次的进行观察,能够发现其具有的独特的文化价值标准,并能够在这一独特文化标准的基础下产生一定的利益。就文化利益性要素进行分析,我国并没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益性价值多少进行明确规定,但是在我国,对于特殊价值的评定有着一定的标准:该文化遗产是否具有着其作为人类创作天才代表作的特殊价值;该文化遗产是否具有与当地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相结合的特点;该文化遗产是否具有对于当地的独特文化影响作用;该文化遗产是是否对某一种技巧艺术的运用具有极佳的表现;其是否能够作为其产生区域一直传承下来的文化见证等标准。

由于非文化物质遗产是对于我国民族特殊的文化见证和保存,承载我国民族的文化利益,这种文化利益的表现形式可以是体现在经济发展价值上,也可以是天线在对于民族精神文化的传承上的。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要符合对于当代人权的保护要求,并且可以有效的促进民族之间或者社会团体之间乃至于个人之间的相互尊重要求,即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具备人权因素。这也是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更好实现区域群众的认同感和文化的持续感,加强对于文化多样及人类文化创造尊重的要求。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是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是符合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正因为这样,对于人权的要求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的重要因素。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顾名思义是一种非物质的存在,是我国人民的智力创新结晶,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智力创新的结晶,其体现的是一种文化价值,但有时候也是以具体的实物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载的。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具备其非物质性,使之与物质文化遗产等区分开来。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策略

早在2006年我国就出台了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系列意见措施,在近几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工作者要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为了更好的实现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种保护策略。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保留其原生态特点

我国的悠久文化历史在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既有着文化遗产的沉淀激烈,也有着文化文明的不断前行,在我国的文化发展过程中,文化遗产的形成并不是由认为因素而造成的,而是社会文明自然发展所形成的。对于我国一直传承到现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经过千百年的历史沉淀所积累形成的民间文化,有许许多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着其传统的特点,我国在对于它们进行保护的同时,一定要加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特点的保留保护,如果脱了其最基本的原生态特点,那么就会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逐渐消亡,只有保护其原生态的特点,才能够更好的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正价值。

(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其独特的非物质性,但是其与物质载体之间的联系也是非常紧密的。在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许多非遗都是需要依托于物质载体的承载才能够展现出其非物质文化的独特魅力的,如我国传统的木版年画、陶瓷艺术等,都必须依靠物质载体来实现自身艺术的表达,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其物质载体的材料要求较高,但是有很多物质材料是不可再生的或者是再生速度较慢的,这就要求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要注重对于其物质载体的保护,保护其物质载体的成长再生环境,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载体的艺术融合。

(三)建立健全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信息系统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各个省份、地区的分布分散性和非物质性,给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很难及时的为非遗的保护提供有效的详细信息服务。所以,为了更好的开展对于我国非遗的保护工作,我国要建立健全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信息系统,为以后我国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有效详细的信息服务,并且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称、分类、所在地区、理想的保护方法、当前的保护现状、当代非遗传承人等信息进行记录整理,即实现对于非遗信息的科学管理,也方便我国国民对于非遗信息的翻阅了解,切实的提高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水平。

三、结语

想要在我国开展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首要就要求工作人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构成要素进行了解,在这一基础上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当地的区域因素等特点,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保护策略,实现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更好保护。本文针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构成要素即保护策略进行了深入探究,提出了一系列切实提高非遗保护水平的保护策略,希望为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篇3

0 引言

现阶段变压器保护主要面临两个问题:一是正确鉴别励磁涌流和内部短路故障,二是正 确区别内部故障和区外故障。由于励磁涌流的复杂性,在变压器空投或变压器区外故障切除时,以及由于CT饱和、无功补偿用的并联电容或者高压电缆分布电容的存在,变压器在内部故障时也存在很大的励磁涌流。目前电流型保护在识别励磁涌流并可靠闭锁方面存在不少问题,由于定值设定、制动模式选择上的差异造成多次保护误动。本文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变电所两起励磁涌流造成的保护误动,以及不同厂家在变压器保护方面如何有效闭锁合闸涌流引起的保护动作,减少涌流误动。

某年3月29日04时33分42秒,电力调度在恢复送电时35kV GIS 322断路器零序保护跳闸,并联跳324断路器。现场收集了故障信息。

1)SCADA车站级监控系统PC机报文:

04:33:42:370322馈线零序过流保护动作。04:33:42:375324馈线柜另一组来的联跳。

04:33:42:380322馈线柜故障总信号动作。04:33:42:485322馈线柜另一组来的联跳。

2)322馈线柜保护装置报警:零序保护动作灯亮;Alarm 指示灯亮;Alarm 指示灯亮;对侧35kV断路器联跳本侧灯亮。

3)324馈线柜保护装置报警:Alarm 指示灯亮;对侧35kV断路器联跳本侧灯亮。

整流机组额定容量为3450kW。检查H24柜接线及322断路器Ref 542本体进行常规检查;检查H24柜到RT1#、RT1#至整流器的电缆及RT1本体进行外观检查;检查1#整流器进行相关外观检查;检查整流变温控器等均未发现异常。

零序保护的电流电压波形趋势明显不同,图6是典型的单相接地故障波,有以下特征:故障相电压明显降低不足原值的10%,明显高于其它相电流, 同样零序电流明显升高,而零序电流和故障相电流幅值相角趋势基本一致。而励磁涌流具有以下特点:

1)涌流含有数值很大的高次谐波分量(主要是二次和三次谐波),因此励磁涌流的变化曲线为尖顶波。

2)励磁涌流的衰减常数与铁芯的饱和程度有关。饱和越深,电抗越小,衰减越快。因此,在开始瞬间衰减很快,以后逐渐减慢,经0.5 ~1s后其值不超过( 0. 2 5~ 0. 5) IN。

3)励磁涌流的数值很大,最大可达额定电流的8~ 10倍。

4)波形完全偏离时间轴的一侧, 并且出现间断角。涌流越大, 间断角越小。

综上分析,本次合闸送电发生零序保护动作跳闸出口为保护误动,并不存在真正的故障,是典型的变压器励磁涌流引起保护误动。

2 减少涌流误动的措施

针对变压器励磁涌流的判别,各界均有许多方法,如电流波形特征识别法、等值电路参数法、变压器回路法、磁通特性识别法、功率差动法等等。其中基于波形特征识别法的二次谐波制动原理在实际的工程中广泛应用。

2.1 二次谐波制动原理

目前主流保护如ABB、南瑞、GE保护等在二次谐波制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动原理都卓有成效。如ABB 2008版的继电保护装置Ref542plus的测量模式为涌流谐波保护功能评估二次谐波与基频电流之间的比值。所示:

保护功能将保持在启动状态,直到对于至少有一相,上述条件(不包括稳定状态)为真为止。

图6. 检测涌流过程的电流-时间特性曲线

在60毫秒窗口内检测到涌流,后检测到涌流结束条件且在保护闭锁时间截止前释放闭锁

2.2 合理设置保护定值

对于城市轨道交通,各车站35kV动力变压器及整流变压器馈线保护装置电流速断保护的动作电流应躲开空载投入变压器时的励磁涌流,一般动作电流应大于变压器额定电流的5~8倍。以容量为4000kVA的整流变压器为例:整定值Iset = 8IN = 8*66 = 528A。

2.3 合理设计变压器内部结构

励磁涌流的大小及其不良影响都与变压器的内部结构紧密相关,因此厂家在制造变压器时,除了满足其他技术经济指标之外,应在变压器内部结构适当采取降低励磁涌流及其不良影响的措施。主要方面如下:

1)使用剩磁较小的铁芯材料及铁芯制造工艺;2)适当降低铁芯磁通密度的工作点或加大铁芯面积;

3)铁芯夹紧力考虑励磁涌流冲击的足够裕度;4)加大绕组匝间及对地的绝缘强度等。

2.4 工程设计

1)在各侧配置参数匹配及特性较好的避雷器保护变压器的主绝缘;

2)配置性能较好断路器,防止断开励磁涌流时断口电弧重燃,造成多次过电压冲击,容量

大的变压器高压侧考虑配置带预合过渡电阻的断路器,抑制励磁涌流的幅值;

3)配置有较好励磁涌流闭锁性能的变压器保护;4)变压器各侧使用励磁特性较好的CT。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