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对碳中和的认识

对碳中和的认识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2-26 14:53:49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对碳中和的认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形似”和“神似”,两者的辩证关系是绘画领域中的一个永恒话题,千百年来许多画家和理论家都就此问题作过很多研究、探讨和绘画方面的实践。“形似”往往在写实性绘画的领域中被提出,“神似”则更多的是写意性、表现性、抽象性绘画的共同话题。一直以来,在绘画中两者不分彼此,水融在一起。

从照相机的发明,到如今我们进入读图时代,图像越来越多地涌入我们的视野,进入我们的生活。人们对于绘画艺术的具象性与抽象性、写实与写意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由于绘画这门图像艺术其记录真实形象和反映客观世界的功能被不断消解,于是绘画中的形与神的问题也在不断地被重新思考。如齐白石的名言“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就是对“形似”和“神似”关系的精辟阐述,它说明了在艺术作品中要很好地兼顾形与神的关系:“太似”就是说太注重或者说只注重形似,以至达到了“媚俗”的程度,这种作品只是注重比较细腻、具体地描绘生活中的人或景物,迎合了一部分人的世俗的甚至庸俗的审美需要,使得艺术作品成了不包含或者没有准确表达人类高尚思想的简单的手工制品,也不能对人们在审美上起到准确的引导作用。“不似”是说画面中的物像在准确性方面存在欠缺,不符合客观事物的视觉特征,是作者的造型能力不够而求不到形似,这导致了“神”无从依托,作者无法准确表达形象的精神状态,观者也不能准确地体会和把握作者的思想和意图,“神似”问题也就根本无从谈起,这样的作品只能是“欺世”之作。

“形似”在绘画中要求理性客观并且科学地对待对象,更多关注的是绘画的技术和技法问题,同时,对形似的要求也成为了绘画作为一门科学或者说学科独立的一种技术规定性,所以,“似”在此主要是指作品中塑造的形象与客观事物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能够真实准确地表达事物的视觉形象,同时有助于传达所描绘事物的精神状态,使读者更加容易体会到画面中所传达的意境与意味。如东晋顾恺之所说“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之中”,强调“形”对于表达神态的重要性。

“神似”是指绘画不受客观物像所拘,作者能够通过画面表达内心感情、精神气度、喜怒哀乐,或生动地表现画面中物像的引人入胜的精神状态和情趣。“神似”使绘画脱离了对客观物像的简单描摹和记录功能,而具有了更高的美学价值。“形似”与“神似”所指称的范畴是不同的。“神似”的范畴基本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画面形象的神态、气质、生命力等方面的把握和体现,这是对“形似”在美感上的超越,不是对“形似”的逃避,是在表现客体时采用了高度的艺术处理手法,如概括、夸张等,面对客观事物不是简单的照搬原物,而是对其进行提炼,抓住最核心的、最能反映物体本质的点来进行表现,可以使艺术形象更加鲜明、生动、特征突出。如梁楷的《泼墨仙人图》,这是现存最早的一幅泼墨写意人物画。使用独创的“减笔”画法,作品飘逸洒脱、独树一帜。画面上的仙人除面目、胸部用细笔勾出神态外,其他部位皆用阔笔横涂竖扫,笔笔酣畅、墨色淋漓、豪放不羁,如入无人之境。画中人物袒胸露怀,宽衣大肚,步履蹒跚,憨态可掬。那双小眼醉意朦胧,仿佛看透世间一切,嘴角边露出一丝神秘的微笑。寥寥几笔绝妙地表现出仙人既洞察世事又难得糊涂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又如韩的《五牛图》,通过其准确的造型、细致的刻画,描写出的牛态,几可呼之欲出。而在西方,从古希腊以来,艺术家们就研究科学而完美的人体比例、结构、动态,创造了客观加理想的“古典美”。文艺复兴时期,那些伟大的艺术家们深入研究人体解剖、空间透视等问题,他们把雕塑、绘画的创作与解剖学、物理学等联系起来,是为了创造出使人信服的真实而美的形象,进而能够准确地反映对象的神态、精神。以达・芬奇的名作《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为例,我们可以看到他们通过塑造出准确的“形”而使得画面中人物的“神”得到了充分而准确的表达,从而使得几百年来观者无不沉醉着迷于其中。(2)画面中所创造的形象能够反映作者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和气质性格,一幅好的作品,其画面上的形象与作者精神层面是内在统一的。如前所述,绘画不仅要表现客观物像的视觉真实,同时也要通过客观物像的精神真实来表达作者真实的情怀,这样的作品才会感人至深。如蒙克的《呐喊》,是精神的焦虑以图式显现的最杰出的代表作。这幅作品被认为是表现现代人类充满焦虑的现实而又无法摆脱这一现实的永恒象征。人物和环境都是变形的,蒙克充分地使用动荡、弯曲、倾斜的线条,将桥梁、天空和大地联系在一起,强烈的色彩给人以深刻的触动,把那个瘦骨嶙峋、双手捂着耳朵呐喊的人物置于画面的前景,道路直接伸向前方,呐喊直接面向观众,使整个画面产生一种强烈的节律感,从而产生出震撼人心的力量。如朱耷的作品,他擅花鸟、山水,其花鸟承袭陈淳、徐渭写意花鸟画的传统,发展为阔笔大写意画法。其特点是通过象征寓意的手法,对所画的花鸟、鱼虫进行夸张,以其奇特的形象和简练的造型,使画中形象突出,主题鲜明,甚至将鸟、鱼的眼睛画成“白眼向人”,以此来表现自己孤傲不群、愤世嫉俗的性格,从而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花鸟造型。(3)反映作者独特的美学观点,如立体派大师毕加索,前期作品是很写实的,但转入到对立体派的研究之后,他的画面就不再只追求“形似”了,而是要表达出他的立体主义的美学观点。比如他的名作《亚维农少女》,观者就不能仅仅从单纯像不像的角度来评价,而只有在对毕加索和他的美学观点、美学追求有一定的了解之后才可以欣赏其独特的“美”。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达利的绘画也是如此,他不仅不追求形似,反而故意使用很写实的手法将物体变形,扭曲着、流淌着……画面有一种超越现实的梦幻感觉。在表现性和抽象画中也更多地体现出了纯粹绘画语言自身的美学气质。这方面的神似产生于对专业技法在经营和把握上的一种高度自觉,画家通过对画面中的形状、色彩的位置、强度、大小等构图安排,点、线、面的穿插运用,率性而为,用笔、用色的厚薄、干湿等因素的合理运用,尽管画面上没有相像于现实的形状,却可以创作出美妙的作品来。康定斯基、赵无极等人的抽象绘画都有这个特征,中外绘画史上,这样的例子很多。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形神问题在艺术创作中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命题。在绘画中,“形”是精神的载体,是艺术家在观察、感受、研究的基础上对客观世界艺术的升华,是其对客体和自我的一种深入挖掘和真实表达。尽管当下是一个视觉图像泛滥的时代,但对于艺术形象“神似”的追求是人们内心对精神更高境界的向往。形、神是相辅相成的,应该很好地把握两者关系,不可厚此薄彼,才能创造出“形神兼备”的优秀艺术作品。

篇2

对古代绘画进行摹写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个重要的艺术活动。东晋画家顾恺之就有把纸覆在原画上进行摹写的学习心得;南齐谢赫在《六法论》中,把“传移摹写”归为绘画六法之一进行著述;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记载有“古时好榻画十得七八,不失神采笔踪,亦有御府榻本,谓之‘官榻’。国朝内库翰林集贤秘阁,榻写不辍”①。现存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女史箴图》以及张萱、周P画的美人图等几乎都是宋代画家的摹写作品。由此可见,在古时,摹写是对名作传播和保存的手段,也是学习传统绘画的重要方法。笔者认为,在现今的绘画教学中,摹写也同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摹写的方法基本有三种:一、对现状客观的摹写。要求摹写者把个人的兴趣舍弃,严密遵循原作品的现存状态进行摹写、复制。二、用古色对破损画进行复原摹写。按作品现状的色彩在复制的同时,也修复物像破损的地方。这要求摹写者事先要做调查研究,也就是说,对同时代、同题材的画像进行分析后,摹写者能够准确把握造型的特征、服装的样式、表现方法等,在此基础上尽量恢复物像的完整形态。三、对绘画当时状态的复原摹写。这种摹写的目的是复原作品最初模样,使残破的图像得到清晰、完整复原的同时,除去千百年岁月赋予的古香古色的外套,恢复绚烂的色彩,展现出画作本来面目。

对一幅作品的复原不只是对摹写对象的细心观察,摹写者还要对当时的衣冠制度、造型特征等进行研究,更重要的是对色彩变化的研究,找到变色法则并遵循法则进行复原。摹写虽然不易,但是这种方法在研究和保护传统文化遗产的同时能够起到传承的重要作用。

在不断的摹写中,笔者总结出一些经验,即摹写作业必须建立在研究的基础之上,从认识摹写对象出发,把握摹写法则,研究之后进行摹写,摹写同时进行研究,在技术和理论上反复进行分析和归纳。摹写的基本顺序如下:定下摹写对象后,摹写者要仔细读画,也就是对作品的时代、内容、主题思想、人物造型特征、构成形式、线描特征、色彩等进行分析和研究。读画后开始进行制作,基本上分为起稿、上色、描线三个阶段来完成。在摹写的过程中,摹写者应对线、色、神三个方面进行深刻的探研,为顺利完成一幅作品打下基础。

一、线。线是中国绘画造型的基础,汉晋时期的画家已经掌握丰富的用“线”经验,敦煌壁画就是最好见证,线描造型的高度表现能力得以发挥。历经千百年,敦煌壁画的线描作品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变化,人物因此具备不同的形态与性格。摹写者要注意观察,掌握不同时代的线描特征。否则,摹写就失去了历史价值。

初期的敦煌壁画,大多用土红色线起稿,用深墨线定形。这个时期的人物造型一般具有身材高挑、面目清秀、衣纹密集等特征,表现肌体的铁线描被广泛应用。此外,作为线的表现形态,出现了富于动感的兰叶描。

元代的线描极其丰富。例如第3窟的千手千眼观音像,肉体用铁线描,衣纹用顿挫明显、棱角分明的折芦描,胡须和眉毛都用像毛发一样的细细的线描表现。线描,在不同时代有其不同的形成条件,这一点摹写者也需要掌握。此外,摹写者应注意各种线的描绘方法,即起笔、收笔、抑扬顿挫,特别是长线的描绘。例如飞天的飘带、菩萨的搭肩等随风飘扬的样子,很难一笔描成,必须中途停顿,笔尖稍作调整,再起笔。有时要从两端起笔,中间交汇。运笔必须豪放圆滑,屏住呼吸不留痕迹。又如唐代人的手足描法,指甲深陷在丰润的肌肉之中,如摹写者不知线的停顿、运转方法,就不可能收到好的艺术效果。

掌握法则和方法固然重要,但摹写者还要注意不断加强艺术与技术修养。只有摹写者的线描技巧和功力超越原壁画或者达到了同等水准,才可能达到原作所表现出的精神。

为了保证摹写作品的质量,摹写者应带有强烈的责任感进行线描训练,其基础是进行书写的训练。摹写者需每天坚持写大字,把握用笔方法,体会书法中“线”的构成及其所创造的抽象美。在面对摹写作品时,摹写者要格外注意复杂的部分,例如人物的面目、蓬松的头发、胡人式的胡须,传神的眉眼等。在画动物时,摹写者要根据骨骼起伏、筋肉、运动的变化势态来运笔,以表现其欢蹦乱跳的活泼姿态。摹写者要面对壁画反复摹写,有时甚至面对一个对象要反复练习数十回,领会运笔中的停顿、转折,铭记在心并达到得心应手的程度。

二、色。中国绘画中的色彩运用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敦煌壁画就以绚丽的色彩而闻名世界。初期的壁画,多用青、绿、朱、赭、黑、白等调色做底色。在隋代的过渡时期,保存了鲜明质朴的色调。唐代是壁画色彩运用的全盛时期,特别是分染和晕染技法的发展,使得色彩更加丰富。例如描画一只宝珠时,作者用同一色从淡到浓进行四五遍叠染之后,又配加上青、绿、朱、白各色的叠染,以达到耀眼光辉的效果。同时,新的叠染法的广泛应用使得人物肌肤也赋予润泽的色彩,具有圆润的立体感。五代以后,壁画失去了光辉绚烂的色彩,向着简约素朴的方向发展。

摹写者应了解不同时代的审美观点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把握赋彩的具体方法。初期的敦煌壁画起稿简略,多采用土红色的粗线勾出人物的大致轮廓和涂色法的上色方式,不受底稿的拘束,用色彩完成画像。赋色多为自由的涂画:有涂出轮廓线的,有没涂到轮廓线的。衣袖、飘带更是随意,有忽视底稿线的,有涂上其他色彩的。总之,涂色的豪放度和自由度所带来的生气是初期壁画的主要特征 。

唐代以后,起稿加强了精密度,一幅底稿就是一幅白描画,赋彩多用填色法。此外,还有极其精致的剔添法。唐以后的色彩具有严整华丽的特征,摹写者必须效仿原画的赋彩方法来复制,否则难以再现色彩美的特征。

敦煌壁画历经千百年的自然侵蚀及人为原因的毁坏,其以残欠的、沾带灰尘的画面呈现。摹写者在进行现状客观的摹写时,对这些古色的、残缺部分的再现是摹写的关键点所在。

三、神。“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是中国绘画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判定绘画优劣的标准。《图画见闻志》记载这样一段故事:“韩干和周P两个人先后绘制了郭子仪(唐代名将)的女婿赵纵的人物肖像画,画成后一时间判定不了两幅画的优劣。有一天,郭子仪的女儿赵夫人回到娘家,郭子仪就拿出两幅画问女儿,此画是谁?答是赵郎;又问哪一幅最像本人,答‘二者皆似,后画为佳。前者空得赵郎貌,后者兼其神气,得赵郎情性笑言之姿。’”由此得出,周P的人物画更胜一筹。敦煌壁画以人物画为主,有神像、人物像,每一个都具备生动的表情。虽然初期的人物画像比较程式化,但隋唐以后,人物的个性、表情变得丰富起来。因此,摹写者要注意将壁画活灵活现的表情和姿态复制到摹写作品中。如佛像的沉静慈悲、菩萨的温和平稳、天王的勇猛刚毅、妖怪的凶恶狰狞、劳动者的质朴善良等。此外,摹写者对宗教人物性格程式化的准确把握也是很有必要的,壁画中的人物有形形的精神世界,摹写者应多加观察和区分。例如第220窟的帝王像,眉目向上、阔步向前,摆出尊者的态度。再看群臣的表现,有狡诈虚伪者、有小心翼翼者、有毕恭毕敬者、有悠然自得者等。

综上所述,造型的流畅线描、润泽的色彩和栩栩如生的神韵是决定摹写作品优劣的关键所在。同时,通过摹写作品带给摹写者和观赏者美好的艺术享受也正是其魅力所在。

注释:

①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贵州:贵州出版集团,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

篇3

一、数学与物理、化学、生物的关系

根据我当教师多年的经验,还有我对学生成绩表的分析,我得出以下结论:物理、化学等理科成绩好的学生数学成绩一般也不差。数学为其提供了基本的逻辑思维思考能力和基础知识。历史上好多物理学家、化学家、生物学家同时也是数学家,可见数学与物理、化学、生物相辅相成,相互渗透。开普勒三大定律是建立在对数基础上的;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是通过微积分来表达的;分子运动也是建立在统计学基础上的……数学为物理奠定了科学基础。例如,物质间质量与体积的关系是利用数学上的正比例函数关系得出的,在初中化学中,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表,看似毫不相干的各种元素,其实之间有着深刻的数学联系。化学中也有计算的问题,化学方程式计算是数学中比例关系的典型应用。例如,实验中需要氧气16g,利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需要多少克双氧水?在此题的解题过程中,首先,完成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正确设置未知数,计算出各物质的相对质量分数,明确各物质的质量比等于相对分子质量的比。利用数学知识便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数学与生物学之间也是有联系的。例如,初中生物中关于遗传学的知识就涉及了数学。色盲症是常见的遗传病之一,父母中也许没有色盲症患者,但孩子中的男孩可能就是色盲症患者,这是因为其母亲可能是隐形基因的携带者,这种情况产生的几率是可以通过数学上的概率知识得到解释。父母的眼睛均正常,那么孩子患有色盲的几率为多少呢?这个问题可以利用数学中的概率知识加以解决。在物理、化学、生物的学习中离不开数学,数学是学习这几个学科的基础。因此,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提高对数学学习的重视,提高对数学的认识。

二、数学与历史、地理、政治的关系

以上讲的理科学科与数学的关系是显而易见的,也容易理解的,然而文科学科与数学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我就政治这一学科做一个比较详尽的阐述。数学的三结合(结合政治,结合生产,结合实际)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像代数数学和几何数学就比较难结合政治,其实,更贴近应用数学的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就比较接近政治,数学反映政治。例如,1958年我国的粮食产量是7500亿斤,平均每人拥有7500(亿斤)∕6.5亿≈1200斤,同时指出1959年将生产10500亿斤以上,平均每人拥有粮食10500(亿斤)∕6.5(亿)≈1600斤。通过这些数据显示出当时取得的巨大成果,这联系了生产,联系了政治。利用科学的计算方法计算产量,这会大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更加热爱社会主义事业,这个实例也说明科学性和思想性是一致的,从而使学生感到数学是现实的,是实际的,从而更能很好地了解数学。

三、数学与音美的关系

相关范文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