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温室气体的特征

温室气体的特征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2-27 14:49:2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温室气体的特征,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温室气体的特征

篇1

本文作者:侍崇艳刘峰工作单位:南京体育学院

苏北小学体育教师年龄、专业、工作年限和学历情况教师的年龄、工作年限结构、专业和学历等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活力和教学能力等,同时对体育游戏的认识和运用可能也存在着不同。由表1、2可知,苏北小学体育教师约4/5为体育教育专业毕业,77.9%的老师的学历为本科,反映出苏北小学体育教师大多是体育教育专业毕业且学历这方面较高,高于全国小学体育教师的学历水平(依据2010全国教育统计年鉴,小学体育教师的总数为231390人,其中本科学历共有59562人,本科学历占的比例为25.74%[2]),低于苏北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学历水平(学历状况是本科占85.9%[3]),这符合中学教师的学历普遍高于小学的现状,但不能忽略的是有1/5的体育老师不是体育专业毕业,所以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可能有所欠缺,对体育游戏的理论和技能方面可能需要再提高。在访谈中,一位老师谈到他亲眼看到一位非体育专业毕业的小学体育老师在教学生快速跑起跑姿势时,要求学生两手和两脚都压在起跑线处进行起跑。一般一位小学体育老师至少教授两个班级,每个班级的学生人数为40人,那每年约80人被这样教过,如果他一直教这个年级每年都教这个教材那么十年将有800人,被传授过这种不符合技术动作规格和人体工作力学原理的技术动作。一个非体育专业的老师、一项教材,产生的影响是如此,1/4的非体育专业毕业的教师的影响不得而知,所以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对体育老师的培训,或者招聘更多的专业体育教师。77.8%的教师年龄处于40岁以下,有近1/2的老师工作时间少于十年,说明中青年教师占大多数,教学活力较足,工作经验较少。其有利的方面是:体育教师具有室外工作的特点,工作十分辛苦,年轻教师体力充沛,精力旺盛,有利于完成体育教学,组织早操,大课间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训练,体育竞赛,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和统计等任务。但从另一方面看,中青年教师居多,这些教师接受新知识与信息的能力强,但他们教学经验积累较为缺乏,需要不断地学习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效果。苏北小学体育教师对体育游戏价值的认识体育老师对体育游戏价值认识情况,直接影响着体育老师对体育游戏的运用。由图1可知,苏北小学体育教师认为体育游戏的价值主要有健身价值(77.78%)、娱乐价值(70.14%)、教育价值(74.31%),这三类排在前三位,认为体育游戏具有交往价值的有56.25%,其他仅占6.9%,说明苏北小学体育老师对体育游戏价值多重价值认识的较高。体育教师运用体育游戏的种类和变换频率情况体育游戏变换的频率和种类影响着学生对体育游戏的兴趣。由表3可知不同工作年限的小学体育教师在体育游戏运用的频率和种类方面有所不同。其中经常变换的教师占到52.8%;运用游戏6种以上的人数随着体育教师工作年限的增长而逐渐增多。其中运用游戏以6-10种居多,占52.08%,主要原因是中青年教师较多。按照小学水平一国家规定每周4学时、水平二和水平三每周3学时计算,小学体育老师运用到的游戏种类并不多,尤其是运用游戏超过20种的老师所占比例还相对较小(8.33%),结合表3可知体育教师在游戏选择和创编等方面可能还需加强。体育教师在一节课中不同环节运用体育游戏情况表4苏北小学体育教师在一节课中不同环节戏运用在在一节课中的基本部分(第一位)和准备部分(第二位),用在结束部分的较少,与体育老师交流得知,在准备部分运用体育游戏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热身、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为主教材教学做铺垫等原因,而在课的基本部分运用主要是教主教材和提高学生的兴趣等。一节课的三个环节都会用到体育游戏的以工作时长为20-25年的小学体育老师为多,原因可能是这部分体育老师教学经验比较丰富,能够灵活运用于不同部分达成不同的教学目的。苏北小学体育教师对体育游戏的学习和研究情况体育教师在体育游戏方面是否经历过专门的学习、培训和研究,直接影响体育教师对体育游戏运用的效果。由表5可知,参加过体育游戏学习的比例为61.11%,但是研究比较表浅,缺少系统和科学的深度研究;没参加过的占38.89%,结合表1非体育专业毕业的教师占20.8%,可能约有10%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的小学体育老师在大学里没有进行过体育游戏的系统学习,且28.47的体育教师没有研究过体育游戏和48.61%的老师在没有接受过相关的培训,在2011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在小学阶段,要注重体育游戏学习,发展学生的基本运动能力”,可见,设有小学体育教育专业的高师高专在课程设置中应该设置体育游戏课程或者进行专题的讲座和培训,在体育教师的在职的培训中需要加入体育游戏的相关内容。苏北小学体育教师对体育游戏方面需要了解需求,可以提出有针对性的提高措施。由表6可知,苏北小学体育教师对体育游戏方面的需求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体育游戏的创编能力(88.19%)、体育游戏的组织能力(61.81%)和体育游戏的选择能力(45.83%)。创编能力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体现,具有一定的难度,相对于组织能力、评价能力及体育知识等体育教师可能需要更多的关于体育游戏创编能力培训。

通过对苏北地区小学体育教师运用体育游戏情况的调查和分析,认为苏北小学体育教师在运用体育游戏等方面呈现以下特征:结论(1)苏北小学体育教师以中青年和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为主,从业年限较短,学历高于全国小学体育教师的学历水平。(2)苏北小学体育教师认为体育游戏具有多样化的价值,平均每人认为体育游戏至少有两种价值。排在前三位的是健身价值、教育价值和娱乐价值。(3)苏北小学体育教师运用体育游戏的种类不多但变换比较频繁。苏北小学体育教师运用体育游戏以6-10种为主,一半以上的老师经常变换体育游戏。苏北小学体育教师将体育游戏多用于一节课的准备部分和基本部分,三个部分都会用的以老教师为主。(4)苏北小学体育教师学习和研究过体育游戏的较多但不深。有超过3/5的苏北小学体育教师接受过体育游戏的系统学习,有2/3的小学体育教师进行过体育游戏的研究,但依然有38.89%的苏北小学体育老师没有学过体育游戏,且有28.47%的老师没有研究过体育游戏,48.1%的体育教师没有接受过体育游戏的培训。(5)苏北小学体育教师对体育游戏方面的需求多样。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体育游戏的创编能力(88.19%)、体育游戏的组织能力(61.81%)和体育游戏的选择能力(45.83%)。建议(1)相关部门加强对体育师资的投入,让学校的体育老师人数满足学校的实际需求,减少非体育专业教师从事体育教学,同时学校在用人时尽量专业对口。(2)设有小学体育教育专业的高校应设置体育游戏方面的课程。相关部门在培训时增加关于体育游戏方面内容的设置,设置的主要内容包括体育游戏的创编、体育游戏的组织和选择方面的内容,提高体育教师对体育游戏创编、组织和选择能力。(3)体育教师应该加强对体育游戏的研究,不能浮于表面,要充分挖掘游戏的价值,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和创编体育游戏。

篇2

(一)研究问题的日常实践性

理查德・普林格曾讲过,“当我谈到教师是研究人员的时候,我并没有把他们同那些用控制组和实验组进行复杂实验,并且用各种技术手段来验证和测量成果的人相比,而只是想到他们是那种认真地使实践理论化或者是能够系统而严格考虑本人所从事的工作的人。”

研究问题的实践性是中小学教师研究的最为重要和明显的特征。

首先,中小学教师的研究是源于实践的研究,即他们的研究问题来源于教育教学实践。这从教师研究的选题中可以看出。教师的研究选题多来自于他们的课堂和教学实践,研究较多的问题包括:(1)学生问题。如“低段学生数学读写习惯的培养”“如何让小学四年级学生学会接纳他人”“心理偏差学生如何教育”等研究问题。教师从自己的教育对象身上发现自己的研究问题;(2)教材问题。如“教材主题图处理方式研究”“小学体育教学中小场地、大班额的教材处理策略研究”等,就是教师从自己使用的教材中发现的研究问题;(3)课堂教学问题。如“小学语文教学中插图利用策略研究”“高段英语课游戏实效性研究”“小学中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参与的策略研究”“小学高年级语文仿写训练教学策略的研究”“读写结合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等,就是教师从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发现的研究问题。课堂教学可以说是一线教师最为关注的一个研究领域,教师对课堂教学问题的研究集中体现为对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的研究,这也反映了一线教师希望通过研究提高自身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目的。(4)班级管理与学校管理问题。如“新接班级中教师与家长的磨合研究”“校园网与校园文化关系的研究”等研究课题,就是教师从班级管理和学校管理的实践中寻找的研究课题。

从以上研究选题可以看到,一线教师的研究问题就来源于自己的教学实践,研究紧贴自己所教的学科,紧贴课堂教学。教师的研究其实是教师关注和反思自己日常教学实践的结果。有研究发现,在小学教师全部公开发表的文章中有关学科教学的文章大约占到了总数的一半;在所有的文章中,有将近62.9%的文章是对自身教学实践的反思和总结。这再一次说明,中小学教师的研究是源于实践的研究。

其次,一线教师的研究目的是改进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小学教师是以教学为业的,他们的研究是“为了实践而研究实践”。因此,中小学教师的研究既着眼于实践又着手于实践。中小学教师从事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改进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他们希望通过研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与困惑,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最后,中小学教师从事研究的过程是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实践的。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研究的过程就贯穿于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学和研究融为一体,难以分割。他们从实践中发现自己的研究问题,通过实践进行研究,并在实践中检验研究成果。总之,教师研究是来自于实践、为了实践和通过实践进行的研究。研究更多的体现为教师的日常工作态度。

例如,“情境教育”的创立者李吉林老师,她就是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思考,在教学中进行研究,边研究边教学,在日常教学生活中不断研究和探索,逐渐搭建了一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不断上升的教学―研究之路,最终提出了影响深远的“情景教学”理论。

综上,中小学教师的研究是来源于日常教学实践的研究。中小学教师所从事的研究并不是在实践之外另起炉灶,而是将教学活动与研究活动融为一体,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研究,并在教学中不断检验和修正自己的研究。最终达到提升课堂教学水平的目的。研究不是独立于教师教学之外的任务,而是教师的日常工作方式和态度。

(二)研究表达的叙事性

通过上面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到,与教育理论研究者的研究相比,中小学教师的研究更多的是一种带有“草根性”特点的、自下而上的研究。首先,从事研究的是来自最基层的从事具体、琐碎的教学工作的教师;其次,教师们的研究往往是基于课堂现场的研究,他们的研究着眼于课堂教学中的具体问题;最后,与专门教育理论研究者的“书斋式”“实验室式”的研究方法不同,中小学教师往往通过课堂观察的方法直接进行研究,从观察中发现问题、探寻原因并思考解决策略。

此外,对于一线教师而言,他们很难进入那些描述和界定他们教育教学实践的理论语言体系,他们往往是能承受专门教育研究者的理论话语的界定。而叙事性则使他们能够以自己的话语体系参与到教育研究中,并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对研究结果进行表述。

所以,教师研究的“草根性”、自下而上的特点和教师本身的话语体系决定了中小学教师研究成果的表达带有叙事性的特点。

教师研究成果的表达方式主要有教育叙事、教育案例、教育日志、教育课例、课题论文等。不论教师研究最终采用何种表达方式,其中都包含有大量的课堂故事、教学案例等。通过叙事,教师呈现出了真实具体的教学情景,活灵活现地描绘出了教师的日常教学生活,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面临的困惑、问题以及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尝试。可以说正是通过这种叙事的表达方式,教师向读者呈现了一个鲜活的教育世界,也呈现出了教师个人的研究、成长的轨迹,表达出了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真情实感。如“小学语文低段练习改革与创新作业设计研究”以《好作业就这样多起来》的研究故事来呈现。通过讲述研究故事,这位教师呈现了语文教学中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作业设计问题,向读者展现了整个研究过程中作者对作业布置合理性的反思,体现了作者对研究问题的深入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大胆尝试。同时,也生动表现了作者(也就是研究者)在这个过程中所经历的困惑及其思考。这也引起了广大一线教师的思考和共鸣。

这种叙事性的表达方式,一方面有利于树立教师们的研究信心,拉近研究与实践的距离,破除教师中的“研究神秘论”和“研究无用论”观点。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这些研究成果在广大的一线教师中进行推广。因为叙事性的表达方式更接近教师们的日常生活实践,其中有很多他们熟悉的,甚至就是发生在他们自己课堂上的教学故事,因此更能在中小学教师中引起思考和共鸣。

二、中小学教师从事研究要注意的问题――研究成果的思想化

虽然中小学教师研究成果的表达带有叙事性的特点,但是这并不是说中小学教师研究不需要理论思想的指导,也不是说中小学教师的研究可以停留在单纯叙述案例、故事或经验的层面上。相反,中小学教师的研究成果必须有理论的支撑和引导,必须是思想化的,只有这样才能够体现研究的价值,才能使教师的研究生命长青。

教师通过叙事倾吐他们在课堂中的想法和行动,这就是教师的经验。教师的经验往往是独特的和个人化的,正是这些课堂经验蕴含着巨大的力量和潜在的意义。教育中“真正的核心问题是教师的实践本身,教师通过实践形成的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智慧,它是与每个具体情境相连的,它必须考虑到在实践中的各种复杂性,它依赖于随时生成的各种判断和决定,它根据各种不确定的因素而发生改变,它关注各种特定事件,它随时会在过程中因需要而改变其原定的目标。”

但是,如果教师的这些实践经验仅仅局限于叙述故事的层面,那么经验就仅是简单的积累而已,不能实现经验的重构,也就不能起到促进教师能力提升的作用。久而久之,这些经验就成为教师习以为常的思维,不再被重视了。所以,中小学教师的研究还得形成思想化的成果。那么,怎样才能使教师的经验思想化呢?

曾有学者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没有反思的教育经验是狭隘的教育经验。我们从这些经验中学到的东西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是有限的,教师的发展空间也是有限的。同样,这种经验也只局限于经验提出者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不能在更大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影响到更多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只有通过不断的反思,才能突破这种局限性,实现教育经验的重构和提升。通过反思,教师可以将教育教学实践与教育研究结合起来,实现教育教学实践和教育经验与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的嫁接、融合,从而产生和发展属于自己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思想。

例如,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她之所以能够成为影响深远的教育家,就是因为她能够从自己50年丰富的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提炼出富有个性的语文教育理论。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于漪老师就对自己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经验进行反思、加工和提炼。通过写教后记,她“不断地记录下教学实践中的种种情况,积累资料,提炼上升到理论,再放到教学实践中去检验,正确的,坚持,错误的,修正”。通过撰写文章和专著,她将自己的经验和理论分享给更多的教师同行,为更多人的教学提供帮助和指导。再如李吉林老师,她也同样从自身的日常教学出发,不断对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积累和反思,并加以梳理、归类和总结,实现了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最终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教育理论,提出了情景教学、情景教育、情景课程三部曲。

我们期望能够有更多的像于漪老师、李吉林老师这样的教育家型教师。但是,怎样才能成为教育家型的教师呢?就是要善于对自己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进行抽象概括,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感觉的层面”。只有像于漪、李吉林两位老师这样不断对感觉或经验进行反思、沉淀、澄清,才能增加教育思想的“理智深度”,最终构建出更具有思想性的教育理论。

篇3

民族文化的建构中其成员的体质特征对文化的建构赋予区别,因而在文化的建构中,必然会对这些体质特征做出适应性的表达。文化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创建的一套节制系统,是相关民族完成社会生活的工具。要使民族文化更好的服务于成员的体质特征,该文化就必须努力适应并在该民族的各个方面得到明显的表达,并成为民族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个民族只有通过对其成员体质特征的适应,并成为文化建构的必备内容。该民族文化才能有效的凝结社会功能,确定该民族文化的存在和发展。

藏族、蒙古族等居民酥油茶中添加食盐,这对其他民族看来是十分奇特,但对当地居民来说却是必不可少,这是文化对他们成员的体质特征所作出的适应表达,因为这些成员都属于黄种人。黄种人有一些共同性的体质特征,那就是他们的体质汗腺十分丰富,在正常的生活中排汗量比其他人种大,而且汗液清澈。排汗中不必避免将体内大量的盐分排出体外。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气压低,以至于气温偏低,但蒸发量却很大,排出的汗液很容易蒸发。因而生活在期间的黄种人,因为体质特征所使然,即使气温较低也会大量的排汗,从而将体内的盐分排出体外,这就会使这里居住的黄色人种居民体内盐分大量流失而导致PH值失衡,严重的会使消化功能混乱。因而这些民族的文化中要在酥油茶中添加食盐,其实是对其成员体质特征的一种适应表达。通过这种习俗不断的给自己成员补给盐分来确保成员安全。这样的酥油茶对来自其他地区的黄色人种居民是很难适应的,其他黄色人种居民对既腥又咸的东西是难以下咽的。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生活,都会接受这种特殊的饮料,但对白色人种的居民而言,接受这种饮料的必要性就不大了。

一、对不同民族饮食文化的适应解读

不同的体质特征对文化的需求是不一样的。那么,由于体质特征的差异性。不同肤色的人种在饮食上也就存在着明显的分歧。中国的汉族居民在做菜的配料中添加食盐,则食盐是必不可少的佐料,这和白色人种的做菜方式是完全不一样的,就这一做法会让白种人不可理解。而这对于中国汉民族居民而言根本就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这只是汉族文化对其成员自身体质的有效适应,因为这些成员都是中国的汉族居民。汉族居民他们本身就有一些共同性的体质特征在适应着相应的满足于自身的文化。

为什么汉族居民要在菜中添加必不可少的食盐为佐料,这和他们的体质有着莫大的关系,那就是他们的汗腺十分丰富,在正常生活中的排汗量要远远大于白色人种。那么在排出的汗液中就会有大量的体内盐分排出体外,如果这些排出体外的盐分得不到补充,就会使这些汉族居民体内的酸碱度失衡而导致脱水或消化功能的混乱,严重的还会导致生命危险。因此,汉族居民在炒菜的时候添加食盐,实际上就是对其汉族居民体质特征的一种适应方式的表达。通过这样的饮食习惯从而也保证的了汉族居民能够正常的生活,能够正常的工作。对于这样的饮食习惯,是很难适应于白色人种体质的需要,即使白色人种在汉民族的聚居地生活多久,他都难以接受这样的饮食习惯。实际上,他根本不用接受这样的饮食习惯,因为对于他自身的体质特征来说,他根本不需要大量的食盐进入体内,多了反而会对他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的伤害。“人种不同,体质结构也各不相同;体质不同,对食品的需求也各不相同”[1].

二、体质差异的作用导向

中国一直是一个体育大国、体育强国,但在有的项目中却一直不能鼎立于世界强国之列,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结果呢?像中国的足球项目一直实力不济。有的人说,中国足球实力弱是因为饮食结构的问题。国外足球运动员每天吃牛肉、吃牛排,于是很长一段时间中国足球队掀起了培养足球运动员先从饮食开始,大家都吃牛肉、吃牛排,但是中国的足球运动反而不见好。这里,大家要明白,这足球运动实力的强弱,不单单是饮食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人类体质差异导致的结果。由于体质差异,盲目的大量吃牛肉、牛排,反而会导致人体的组织器官不适应于自身体质的生理活动程序。如果问题严重还可能产生疾病或更为严重的后果。所以说,中国汉族人他都有着自身的体质特征,那么根据他自身的体质特征都会有他相应的适合自身体质特征的特有生活方式或饮食习惯。有的时候,往往人类自身闯下的祸要远远大于自然所带来的灾难也就是如此。

到这里,大家要明白,体育项目的强弱与人的体质特征的差异性是非常密切。一提起赛跑项目,人们就会想起那些黑人运动员。博尔特在2009年世界田径锦标赛以9.58秒,让世人感到震惊。黑人不仅仅拥有很强的爆发力,在耐力上也无与伦比。在短跑,跳远、三级跳远及跨栏等需要速度与爆发力的项目上,保持世界纪录的都是黑人运动员。在关注度最高、代表人类速度极限的男子100米短跑项目上,也只有黑人能跑进10秒。而在极需耐力的长跑项目上,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的黑人选手长期处于霸主地位。

黑人运动员惊人的爆发力来自哪里呢?通过测试显示,黑人运动员的肌纤维进行无氧呼吸的百分比较高,在短跑中,黑人运动员能够忍受短暂缺氧,所以在呼吸的过程中不会明显下降,这就是取胜的关键。黑人脚底屈肌强度约150~200千克,而白人只有50千克左右。若以同样的腿部蹬力作用地面,黑人的弹力比白人高出3~4倍。这使得他们不仅能跑得更快,而且跳得更高。

黄种人的体质特征是以轻便、灵活的表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白种人相比,黄种人个子矮、体重轻,绝对力量和绝对速度都不占优势,其天赋主要表现在与灵巧、技能和心智等有关的项目上。在以往的比赛中,黄种人在体操、跳水、羽毛球等项目上优势明显。此外,黄种人一般身体重心不高,稳定性较好,所以黄色人种在举重的项目中也明显优于高大的黑色人种。

由于黄种人与白色人种的体质差异性,黄种人在身体的坐高和头部宽度方面大于白种人,这些特征极大地限制了黄种人的奔跑速度和弹跳能力,因此在田径、大球等方面取胜是非常艰难的。但在各种需要灵活技巧的运动项目上,如柔道和体操等项目上,黄色人种的体质特征却又有着天然的优势。所以说,中国运动员想在足球、篮球和排球三大球中,以及跑、跳、投等田径项目上赶超世界一流水平,难度确实不小。其实这根本没有必要,因为人类体质特征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性。如果忽略了人类体质特征的差异性,而盲目的为了争夺冠军而参与体育运动的话,那都是盲目的、愚蠢的做法。

总而言之,民族文化的建构与人类体质特征极为密切。在民族文化的建构中只有对其成员的体质特征做了有效适应,这种文化才得以稳定的延续,也才能满足于民族成员的需要,也才能更好的为该民族成员所服务。(作者单位: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