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29 10:36:15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交互式阅读教学法,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一、中国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有两种教学法在中国英语课堂得到广泛运用,即“语法-翻译”法和“阅读理解练习”法。教师围绕学校指定的教科书,把大量的课堂时间花在讲解与分析句子成分、语音、词汇变化和语法规则,逐字逐句翻译以及阅读理解练习等方面。这类教学法的潜在目标是让学生积累词汇量和学习语言知识本身,以此来应付以语法和阅读理解为重心的各级各类英语考试。围绕应试指挥棒,学生一般在课外很少做扩展阅读,他们更愿意把学习英语的重心放在做教科书上的练习题或各种考试的模拟试题上。学生普遍相信,练习做得越多,对语言知识的掌握就越扎实,从而成功通过考试或得到高分的可能性就越大。但分数是否能真正代表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
Bamford 和Day(1998)对“语法-翻译”和“阅读理解练习”教学目标的清晰性和明确性提出质疑。有一种普遍的说法是,我国的英语学习者一般擅长于考察语法能力的笔试,但听说写技能相对薄弱,被称为“沉默的学习者”。具体表现为,不管学生手头上有多少课外阅读材料,他们往往把这些材料束之高阁,转而追随他们的“圣经”——教科书或者模拟试题集;不管练习中的某篇文章理解起来有多难,很多学生依然能够答对所有的阅读理解题,但是否真正读懂了文章,便不得而知了。Bamford和Day质疑道,这种阅读理解练习的出题动机是为了考察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想帮助他们读懂文章?还是仅仅为了确保学生去读这篇文章?
其实,如果教师能运用更为有效的方法教阅读,英语学习者学到的将不止于语言知识和考试技能。本文认为,基于中国的国情、教育实践和文化价值观,在教学中寻求一种平衡的方法较为妥当。就教英语阅读而言,互动教学法就能达到一定程度上的平衡,可成为语法-翻译和阅读理解练习教学法的替代性教学模式。从互动过程来说,本文所讨论的“互动”不仅仅是指读者与文本之间的互动,更是指读者通过解码(即自下而上的阅读处理机制)所获得的信息与通过解读(即自上而下的阅读处理机制)所获得的信息之间的互动。互动过程中,既注重输入语言知识,又重视培养阅读技能(Rivas,1999)。
而阅读过程并非是一个孤立的过程。Rivas (1999) 认为,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能使英语学习者用英语进行得体的,有效的交流。阅读技能虽然是应用语言中十分重要的技能之一,但也需要与听说写技能互动结合,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提高英语学习者灵活使用语言的能力。通过互动,可将阅读技能与其他语言技能整合起来,有助于教师从整体上提高英语教学效果,也有利于增强英语学习者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二、互动模式的理论研究
互动模式由Rumelhart倡导。他认为,认知源是以并行方式来运行的,即对文本意义在更高层次上的加工也许会影响较低层次的字面意义处理。
Stanovich进一步提出补偿性互动模式。这种模式也把阅读看成是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机制之间的互动过程。目前,国际英语教学界普遍认为,应把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阅读技能整合和互动起来,以提高英语学习者的阅读理解能力。那么,什么是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阅读机制呢?
自下而上的阅读机制(即阅读时解码的过程)是指把读者看作由字母—单词—短语—句子—段落—篇章的解码者,涉及读者对语言系统的既有认知(如,字母、发音、字词、句子、意思)(Kostogriz,2008)。读者在阅读时,会利用他们的语言数据处理机制,根据语言系统中的某些规则,筛选合理信息,并把信息的意义联系起来(Brown, H.D.,1994)。这一层面的阅读过程主要关乎文本语言本身,尤其是文本中的字、词、句。所以,这一过程也被称作以文本为中心的阅读(Williams,E.,2004)。这是从局部到整体的处理。
自上而下的阅读(阅读是赋予意义的过程)是指读者把对文本的既有认知——包括内容、语言、话题投射到所读文本中。在这一过程中,读者对修辞、句法等认知被文本激活。这一阅读过程也被称作图式理论(Brown,1994)。该理论的特点是,真正的文本意义并非由文本自身承载,而是由读者把信息、认知、经验和文化带入文本世界。这是从整体到局部的处理。Clarke 和Siberstein(Brown,1994)则抓住了这一理论的精华,表述到:
研究表明,阅读并非只是不经意地看。更多的信息是由读者带来而非出自书页上的文字本身。也就是说,读者能够理解某篇文章是因为他们能够将图式表征归类到他们已知的一组概念中……阅读技巧取决于语言知识和对世界的认知之间的互动。
这里还有必要解释一下Stanovich的补偿性互动模式中的补偿性要素。Stanovich认为,在自下而上层面和自上而下层面间,读者在一个层面上存在的薄弱之处可能会被在另一个层面上具有的优势弥补。比如,倘若读者对字面意思(自下而上层面)的理解有不足,他们便会更多地依靠一种恰当的图式认知来弥补,以此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文本意义。换言之,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阅读处理机制是共生互补的关系,两者在有效阅读过程中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Thelen(James, 1987)对“阅读问题”和“理解问题”两个概念作了很好的区分。根据他的观点,无法读懂一些文章,不是因为自身缺乏相关的语法知识,也不是因为词汇量不够。也就是说,关键其实不在于阅读的问题,而在于理解的问题。语言知识(自下而上的处理机制)与前者有关,而图式认知(自上而下的处理机制)与后者有关(James,1987)。可见,阅读不等于理解。所以,英语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对某些文章的体裁和题材不甚熟悉,也就是学生的图式认知水平与文章不匹配,而教师仅仅通过单向输入教学——单词解释,语法分析和口头翻译来帮助学生疏通文意,却忽略结构性的背景信息引入,经历分享,观点讨论等,那么,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只能流于表面,这样的阅读教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无意义的。同样,英语考试中,过多强调做阅读理解题是考察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方法是不可取的,这样会误导学生在备考时重视的是对解题技巧的训练而非科学的阅读策略。
综上,自上而下的阅读机制和自下而上的阅读机制会共同作用于语篇阅读层面。其中,对背景信息、上下文信息和语言学信息的处理过程具有复杂性和同步性,这样的阅读处理机制使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和解读得以展开(Murcia,Olshtain.E, 2000)。 因此,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这两种阅读处理机制之间的互动对阅读教学来说是举足轻重的,我们不妨在课堂教学中试一试。
三、互动模式的应用
上面提到,阅读过程的两种处理机制的运作是同步的,互动的。所以,教师在教学时既要注重教授语言学知识(如词汇、句法等),也要培养学生的有效阅读技能。这种平衡式的互动阅读教学法,从某种程度上说,是适应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国情和文化价值观的。就英语教育而言,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作为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已被列入中国高校的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这使互动教学法在实践中具有了可行性。那么,如果把两种阅读处理机制相结合,英语课堂会是什么情况?下面,我将利用Rivas(1999)提出的阅读三步骤来呈现互动模式观照下的英语课堂。
1.阅读前
该阶段旨在构建和激活读者的背景知识(Rivas, 1999),着眼于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动力,同时为学生提供语言方面的准备。第二部分提到的图式理论认为,读者根据所读文本信息和他们的既有知识储备(或教师提供给他们的背景信息)对文本意义进行重构。所以,在准备阅读前,激活读者的认知图式是非常必要的。Tierney和Pearson(James, M.O.,1987) 认为,阅读开始前,教师应该先了解学生对相关题材和题材是否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如果发现学生缺乏用以理解即将阅读文本的相关信息,教师应告诉他们一些。该阶段可采用以下行之有效的课堂活动或任务:
·提出若干个与话题相关并且简单的问题,建立起学生对话题的既有认知图式。
·给出文章题目,展示一些相关图片,指导学生分组对题目和图片进行观点讨论和经历分享。把讨论的内容用思维导图(Mind-map)的形式呈现出来,以直观形象的图示建立起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
·做单词与词义搭配练习。用以练习的词汇必须是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重点词汇。课前,教师应设计一张练习纸(见附页),请学生两两或分小组完成练习。必要时,教师视情况,分别提供指导
2.阅读时
该阶段的目标是训练阅读技巧,培养理解能力(Riva,1999)。一方面要求学生运用有效的阅读策略来理解文章的写作目的、主题、结构以及语言特点等。一般来说,做阅读理解题是达成这一目标的常用方法。教师出题时,应区分并灵活运用三种类型的问题设计——直接引用题、间接引用题和推理题。阅读理解题难度不应设计得过高,否则学生可能会因承受太大压力,要么失去阅读的兴趣和动力,要么不得不放慢阅读速度来来获取信息。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养成一个不良的阅读习惯——仔仔细细地逐字阅读。
另一方面还应训练学生更高层次的阅读技巧,包括推理、猜词义、预测等。因为教阅读的目的不仅仅是考察学生是否了解某篇具体的文章,更是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引导他们尽可能多地付诸实践,并最终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阅读能力对其工作、生活的重要性,并懂得享受阅读的乐趣。
需要注意的是,根据不同的任务,学生需作若干次阅读。阅读时,有的教师干涉过频,支配过多。殊不知,这样会降低阅读效率。所以,教师在设计好一套阅读理解题或其它任务后,应在阅读时间保持沉默,使学生尽可能沉浸在阅读中。
3.阅读后
最后这一阶段的目标是帮助学生解决在语言知识和学习动机方面的问题(Riva,1999)。也就是说,教师引导学生将所阅读的文本与他们各自的经验、知识和观点互动,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文本的理解。因此,该阶段是把阅读与其他语言技能整合起来的最佳时机。教师可设计更灵活多样,更有创造力的课堂活动和任务,充分利用学生自己的经历、观点和知识,帮助学生巩固和反思所读。可以使用以下方法达成目标:
按特定要求,分组寻找文中的新字词,以激活学生既有的语言知识和训练他们用适当的策略推出词义,通过复述故事来认识文章结构和理解内容。
·利用角色表演帮助学生意识到写作形式、写作目的、语境、受众是如何影响写作结构、语言风格和主题的。
·利用图像来调动学生的兴趣,更多地引出与主题有关的词汇群。
·利用写作任务使学生谙熟不同的写作形式和写作功能。
·基于课堂话题,进行拓展性课外阅读,以此强化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阅读处理机制的互动,促使其互动效果呈螺旋型上升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互动模式是一种呈辐射型的系统教学法,不仅适用于单一的某堂课,也适用于基于一个话题或一个文本展开的多堂课。因此,教师在确立教学理念和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对该模式有从宏观到微观的把握,从而实现两种阅读机制的良性互动,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阅读技巧和理解能力。
四、小结
教阅读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能有效阅读并享受阅读。然而,在我国的英语课堂上,一些教师仍把过多的时间花在语法、翻译和做阅读理解题上。这样做,从某种程度上说,更多地是单纯考察学生是否做过阅读而忽略他们在语境中使用语言的能力。本文认为,互动模式是教阅读的一种更为平衡的教学法,在中国的英语教学课堂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和可行性。一方面它顺应了中国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有利于促进教学理念的转变,即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思想和实践,向以学生为中心、既传授语言知识与技能,更注重培养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思想的转变。另一方面这种模式也符合新形势下大学英语的教学需求和教学目标,即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二成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自主学习的指导者、教学活动的督促着;学生则成为了学习的主体,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 Bamford, J., Day. R.R. (1998). Teaching reading. 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 Brown, H. D. (1994). Teaching by principles: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Regents
[3] Gibbons, P. (2002). Writing in a second language across the curriculum: An integrated approach. Scaffolding language scaffolding learning Portsmouth: Heinemann.
[4] James, M. O. (1987). ESL reading pedagogy: Implications of schema-theoretical research. In Devine, J., Carrell, P. L., & Eskey, D. E. (Eds.). Washington, D. C.: Teachers of English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
[5] Kostogriz, A. Reading: Lecture notes delivered in April, 2008. Melbourne: Faculty of Education Monash University.
[6] Murcia, M. C.& Olshtain, E. (2000). Listening, discourse and context in language teaching: A Guide for language teachers.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7] Rivas, R. M. M. (1999). Reading in recent ELT coursebooks. ELT Journal, 53(1).
这个方法最早是由美国衣阿华大学创用的。即:
①浏览。拿到文本前,先概括审察一遍,重点是序、提要、目录、正文中大小标题、图标、照片、插画、注释、书(文)后的问题等,以便对该书或文章提纲挈领,心中有数,为阅读奠定基础。
②发问。再次浏览,同时试着提出一些问题或就书(文)后的问题试行解答,提问如“本书(文)是关于什么的?作者的观点或主题是什么?是怎么表现的?有哪些独特的地方?”等等,从而使阅读变成一个有准备的、主动的、审视性的、时时注意的过程,避免阅读时的盲目性。也可以减少阅读答题时的失误。
③阅读。深入阅读文本,最好能做圈点或者摘记。对试题巾涉及到的语句或段落,要精研细读。
④复述。重新阅读一遍,概述各部分主要内容,进行学习和记忆效果的自查,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或者文本后的习题进行解答。
⑤复习。对重点章节和段落、语句进行再研读。
这种方法看似环节众多,而运用起来却没想象中繁杂,在指导学生做习题、学习略读课文、阅读课外读物中效果十分明显。
2.速读法
“一目十行”是古人对阅读速度快的形容。对一些不需要精读而又想缩短信息流动时间的书籍和文章,速度法正好发挥作用。这种方法实质上是一种由线式阅读演变而来的面试阅读法,是不同于朗读、超越默读的无声阅读。根据心理学观测试验,人眼正常的注视间歇是0.2-0.25秒,能感知字句的眼球停视占阅读过程的90%-95%的时间,人眼的注视范围为15度角,最大范围(含余光)为35度角,视觉广度在8-10字。只要在阅读时把两行以上、甚至整页文字作为每次眼停的注视单位,尽可能有效地利用视觉的感知范围,扩大视觉野。一目十行是完全可能的。以初中语文教学而言,学生在阅读《三国演义》、《西游记》等课标推荐书目时,对书中的“有诗为证”之类打断阅读思维的地方往往不喜欢,甚至影响到对全书的阅读兴趣,我提示他们扫读或者跳读后,学生普遍反映感觉好多了。
3.厚薄法
对一本书如果只满足于被动吸收,显然是远远不足的,其收效也必定甚微。若能在阅读中与自己的知识储备相比照,或拓宽深化,对读物直接作出整体认识、理解、判断、评价、取舍,就一定能使理解更深,受益更多。在读厚的过程中。已经整体掌握了内容,在细读时,就能有的放矢,删繁就简,这种化繁为简的过程就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也是多次发现的过程。华罗庚曾说:“读一本书要越读越薄。”朱熹则说得更精辟:“未见道理,恰如数重物色,包裹在里许,无缘可以见得。须是今日去了一重,又见得一重:明日去了一重,又见得一重。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这种方法除了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经典文章外,在阅读名著时同样可以使用。
对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进行改革,丰富英语教学方法,提升英语教学质量,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利用小组互动方法实施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给小学生更多英语阅读的自由,有利于学生与阅读文本形成互动,以此构建高效的小学英语课堂。
一、“小组互动”教学法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实施的意义
1.有利于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手段的创新
利用小组互动教学法实施英语阅读教学,是对教学方法的一种创新。在传统的小学英语课堂中,教师会将英语阅读内容进行分解,并且从中归纳知识点。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是主体,阅读只是形式上的阅读。而利用小组互动法实施英语阅读教学,学生能够通过参与小组互动而成为英语知识的探究者,成为阅读课堂的主人。利用小组互动教学法进行英语阅读教学创新,有利于高效英语课堂的构建。
2.有利于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氛围的活跃
一味地听教师讲解阅读知识,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阅读题,会让小学生英语学习负担加重。而教师利用小组互动方法实施教学,让小学生能够在课堂中“动”起来,有机会与除了教师之外的人交流,必定会促进英语阅读学习氛围的活跃。活跃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活跃,有利于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
二、“小组互动”教学法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应用方法
1.组建科学互动小组,加强英语阅读教学
组建科学合理的互动小组,是利用小组互动方法开展英语阅读教学的第一步。在课堂讨论时,教师会让学生通过就近原则与同桌或者前后桌进行讨论,这种方法应用普遍,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但要利用小组互动教学法实施教学,教师要对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进行考查,依据英语阅读水平以及学生的新知识学习能力、态度,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像学困生、中等生与优秀生。将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平均分配到各个小组,组建四到六人的小组。秉承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建立科学的英语阅读学习小组。由不同层次学生组成的小组,在英语阅读能力与思维储备量上有一定差异,有利于学生相互帮助、共同进步。而综合实力相当的小组,能够保证小组竞争的公平性。
2.利用小组内互动,加强英语阅读教学
在科学小组建立之后,学生就形成一个阅读学习的小团队。在小团队中互相分享学习资源与学习方法,共同讨论,是小组互动教学法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应用的重要形式。当代小学英语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相信小学生有能力自主学习,并给学生创造自主与合作学习的机会。借助小组的力量,提高个人的能力,是小组内互动的意义所在。
比如,在讲解Holiday fun时,文章主要讲述了“Mike,LiuTao”两个主人公的国庆假期。这一主题接近小学生的个人生活,且语言较为简单,加上课本配图,学生有能力自己完成阅读学习任务。促进小组互动,教师要给学生布置合理的阅读问题,像“Where did Mike and LiuTao do on their holidays?”具有概括性,需要学生阅读全文去总结答案。鼓励小组成员先自主阅读,再通过组内互动确定小组答案,提高阅读效率,培养自主阅读能力。
三、利用小组间互动,加强英语阅读教学
小组互动活动中的小组是一个整体。教师可以借助小组中的团队性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比赛的形式积极参与到英语阅读活动中。比赛是激发小学生斗志最好的方法。让各个小组之间进行团队比赛,不仅能够提升英语阅读学习的激情,活跃课堂氛围,还能培养小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完成英语教学中的德育目标。
比如,在讲解Signs相关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小组以竞争快速阅读找到英语标识语为任务进行竞赛,哪个小组用时最短,哪个小组获胜。为了扩展阅读教学内容,可以给小组规定时间,在限制时间内写下尽可能多的英语标识语,完成数量最多的小组为胜利小组,以此提高英语阅读学习的趣味性。
综上所述,小组互动教学法是一个新兴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学习,积极互动,能够促进小学英语课堂氛围的活跃。利用小组互动活动的组织,给小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对英语阅读内容进行探究,能够提升英语阅读学习的趣味性,加强小学生的英语阅读体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