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02 10:24:1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循证医学问题的提出,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2教学评价
因为当前专业职称的评定现状,临床医生需要晋升职称,医学生需要,运用系统评价/Meta分析发表高水平的论文(主要是SCI论文)造成对EBM认识上的误区。社会上也因此出现各类为了迎合对系统评价/Meta分析需求的培训班,因为培训师资水平的良莠不齐,影响了参训学员的学习质量。王萍玉等人对某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开设循证医学课程,并采用形成性评价,具体包括平时表现评价、作业评价、教学实践活动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结果显示循证医学课程采用形成性评价得到绝大多数学生的认可,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在循证医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坚持理论学习和实践练习相结合,对理论的掌握中不仅要注重基础理论的学习,还要学习一定的文献评价进行相应的补充,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师在教授过程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兴趣的同时,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质量;对于学生的学习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不仅能够使学生认可,主动地学习,同时能培养学生对循证医学学习的习惯,促进终身发展。
3教学意义
在本科及实习阶段学习循证医学对于我国医学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①提高我国药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循证医学遵循以最佳的医学研究证据,在对医学证据的搜集和分析过程中遵循科学严谨的态度,同时考虑病例个人的临床背景和现状,以最佳证据指导实践,指导对新药研发、生产、评价和不良反应监测,同时也推动中医药现代化研究、走出国门、创出品牌。
②提高医疗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当前我国的医疗服务存在明显的地域性差异,卫生资源的配置呈现不均衡,各地疾病谱构成不同,医务工作者素质和水平也存在着差异。普及循证医学知识是通过不断提高医生的临床知识和专业技能来改善当前医疗服务的质量,同时又不增加医疗费用,使公众和政府都能获益。
③普及医学知识,提高公众健康意识:随着循证医学最佳证据的普及,患者和公众能方便了解自身的基本临床情况,获得医学研究结论,防止有病乱投医;同时,公众的健康意识提高了,便从以往的被动接受治疗,转变为主动预防疾病。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循证药学方式在药学信息咨询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2月该院循证药学在信息咨询工作中的应用情况,对其使用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探究循证药学在药学信息咨询工作中的应用模式。结果 医院临床治疗工作、护理工作中应用循证药学方式,可以有效寻求科学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案。54例发热患者通过接受循证药学方式治疗,均康复出院,患者治疗满意度高达99.8%,明显优于接受循证药学方式治疗前的7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药学问题的提出、相关临床资料的整理以及评价、临床证据反馈等多方面工作均需要以有效的组织协调工作作为基础。结论 合理、科学的优化循证药学方式,将其应用在药学信息咨询工作中,能够大幅度提升医院临床药学服务质量。
[
关键词 ] 循证药学;药学信息咨询;应用模式
[中图分类号] R9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2(c)-0076-02
传统的临床药学工作中,比较重视药物处方分析以及血药浓度检测等方面的工作,此外,药物不良反应分析以及监测工作也是传统医药信息咨询的主要范围,医药信息咨询有着较小的工作范围,无法为患者及院内医务人员提供良好的药物咨询服务,严重影响医院全方位提高医学服务质量。循证医学概念在20世纪90年代被提出,其核心思想是要在获取和分析最佳研究证据的前提下,结合专家实际工作经验和业务技能,对患者的价值观以及利益进行分析和评估,制定科学的医疗决策方案。循证药学方式要求临床医师对相关文献进行充分系统的搜集,利用科学的评价指南对有效文献进行筛选应用,指导临床治疗实践工作。循证药学方式的核心思想就是要正确寻找证据,对证据进行有效分析利用,进而提升用药决策的科学性[1]。该研究在2010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通过在药学信息咨询工作中应用循证药学模式,获得较为明显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该院收治的发热患者54例,其中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20例,所有患者的年龄均在11~75岁之间,所有患者的体温均为39℃及以上。
1.2治疗方法
患者初诊时疾病诊断为感冒,使用35 mg清开灵滴丸(批号:国药准字Z20053107 )对患者进行治疗,该品35 mg/丸,给予患者10~20丸/次口服或者舌下含服该药物,坚持服用3 d;同时采用300 mL葡萄糖注射液给予静脉滴注治疗,控制滴速为50滴/min,给予患者静脉滴注时,患者可以自行调整滴注的速度,转变为85滴/min,经过20 min钟后,医务人员应咨询患者,了解其心慌状况。通过咨询,获悉患者自行将滴速调快,但仍处于患者可承受的范围。医务人员将静脉滴注速度调整为15滴/min,并对其滴注状况进行实时监测。
1.3统计方法
该次研究采用spss16.0数据软件包开展组间数据分析处理工作,通过(x±s)表示组间计量资料,通过%表示组间计数资料,分别通过t和χ2检验组间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对比。
2 结果
所有患者在30 min后完成输液并进行心电图检查,检查结果显示一切情况均属正常,患者顺利出院。通过循证药学方式治疗,54例发热患者均获得康复,患者满意度由接受循证药学方式治疗前的70.3%上升到9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945 1,P<0.05)。
3 循证药学在药学信息咨询中的应用
3.1药学问题的提出
医护人员以及主管医生提出相关药学问题:①中年男性患者为什么会在调快静脉滴注速度之后发生心慌反应?②患者心慌现象是否与静脉滴注速度存在直接联系?③患者心慌现象是否与使用的药品以及计量等方面存在联系?药学信息咨询工作人员应在短时间内针对护理人员以及主管医师提出的问题开展准确而详细的记录工作,并对其进行科学整理,保证循证药学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3.2临床资料的收集
药学信息咨询工作人员必须要有效汇总药学咨询资料,开展科学整理,力求在最大、最新的文献资料范围内搜索相关资料及证据,查询大量的参考资料、处方集和药学指南等,提高参阅文献的全面性,同时详细分析专家、医生等提供的相关建议以及诊治记录、会议记录等,兼顾文献资料及非文献资料的查询工作,对临床资料进行筛选以及整理。
该次研究中,该院药学信息咨询工作人员针对护理工作人员以及主管医生提出的问题及时记录并科学整理,在完成相关资料及证据的搜集分析工作之后,发现该院2009—2012年期间收治的患者中有3例因为应用清开灵注射液以及葡萄糖注射液给予静脉滴注治疗,发生心慌等不良反应,工作人员查询了10篇相关文献资料,同时还全面查询129篇接受清开灵注射液以及葡萄糖注射治疗且发生心慌反应的报道和资料。
3.3临床资料分析评价
负责药物咨询工作的医务人员对相关临床资料进行搜集整理之后,全面评估资料及证据的可靠程度,分析其科学性及适用状况,对不同资料证据开展分级,针对适用性较强并且相对比较可靠的资料进行着重推荐以及反馈。
该次研究中,该院药物咨询人员针对接受清开灵注射液以及葡萄糖注射治疗且发生心慌等不良反应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科学分级,根据是否存在观察对照病例、资料详实状况等方面内容对资料开展分类,并对其进行评价。针对调快静脉滴速并发生心慌反应的情况,工作人员开展全面检索,一共查找到85篇相关资料及记录,其中部分文献对静脉滴注患者的年龄状况、身体状况与静脉滴注效果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论述,发现有46篇资料的分析与本次研究提出的问题相符合,有28篇资料能够提供充足的参考病理以及治疗方案,有20篇资料中论述的患者病情和采取的治疗手段跟该次研究相符合,有17篇资料提供了相应的专家意见[2]。
3.4循证药学临床证据信息反馈
药学信息工作人员在药学信息、证据收集、整理及评估工作中应用循证药学方式,将相关信息资料以及证据的重点内容进行科学整理,并形成书面报告,针对报告提供相应的主管医生意见以及药师意见,完成整理工作和汇总工作之后对相关药学信息进行有效反馈,主要反馈对象既包括患者,也包括护理工作人员以及临床医生[3]。针对那些具备一定代表意义的典型药学问题,应该利用专题研讨会等方式对循证药学的药学信息进行全面反馈,并对其进行探讨。
4 讨论
在开展相关医疗工作时,医务人员和药师通过传统的药物监测手段以及经验判断方式开展药物治疗,这种形式存在很大的缺陷和不足,无法有效满足现阶段日益复杂的新型药物治疗工作,不利于提供优质的药学信息咨询服务。循证药学对于医学药物资料证据给予高度的重视,对其开展系统性的搜集并进行有效整理和研究,通过对医疗工作中个别病案的查证以及分析,总结出最为行之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和手段[4]。有相关研究表明,应用循证药学方式可以显著提高医院多类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5]。该次研究通过对该院收治的54例发热患者进行循证药学方式治疗,全部患者均最终康复出院,患者的治疗满意度也由之前的70.3%提高至治疗后的9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循证药学方式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为临床治疗工作提供更为详细、可靠的参考依据,进而促进临床用药工作风险的减少,保证用药安全性,提高药学服务质量[6]。由于该次研究样本容量的局限性,研究结果还不够具备说服力,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应该不断扩大研究对象的容量,改进循证药学方式,促进该方式应用价值的不断提高。
[
参考文献]
[1]白慧东,范小阳,蒋玉凤.运用循证药学方式开展药学信息咨询的工作体会[J].中国药师,2011,14(10):89-90.
[2]王海平,叶文峰.医院开展循证药学的可行性和存在的困难[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14(4):44-45.
[3]陈杰,陈燕玲,许飞龙,等.以核心能力为导向,循证医学为载体,终身学习为目的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之四—循证医学课程对医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的影响[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2,11(1):17-18.
[4]张春霞.循证药学在临床用药干预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2,8(14):98-99.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选取南京医科大学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2016级和2017级本科实习生60名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30人,另一组为对照组30人。实验组采用EBM+PBL教学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带教教师均为具有高校教师资格证的心内科医师。两组实习生在性别、年龄、内科学理论课成绩[(86.4±4.9)vs(83.8±4.8)]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二)教学实施。1.实验组。采用循证医学结合PBL教学模式,具体应用流程如下:带教老师准备典型临床真实病例,提出问题;针对提出的问题,要求学生查寻有关临床研究证据;学生把所查到的资料分析、汇总,然后进行小组讨论,评价研究证据的真实性及重要性;老师对所提出问题的循证结果进行归纳与总结;引导学生把循证结果应用于病患的诊疗过程。2.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按照教学大纲要求,以疾病为中心,以临床查房、经验传授和技能操作为主,并配以专题讲座和病例讨论,指导学生进行临床分析和治疗。(三)教学评价。通过理论考试,技能考核和问卷调查,评估EBM+PBL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1)理论考试:试题按相同的难度系数从试题库中选取,均为客观题,总分100分。(2)技能考核:临床思维能力(30%)、临床技能能力(30%)及解决问题能力(40%)三方面,共100分。(3)问卷调查:课程结束后分别对2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便进一步优化与改进EMB+PBL教学方法。内容主要包括:激发学习兴趣与自主性;提高临床思维能力;提高沟通表达能力;提高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四)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分析评估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