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16 10:17:3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婴儿护理方法,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4(a)-078-02
预防接种是法律赋予每个儿童的权利,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制度[1],是将疫苗等生物制品接种到人体,使机体产生抵抗感染的有益的免疫反应,是一种投资少、效果好、保证小儿身体健康、预防疾病的一种重要手段。目前,我国主要对学龄前儿童进行卡介苗、乙肝疫苗、百白破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乙脑疫苗等接种。幼儿上臂三角肌尚未充分发育,由于百白破疫苗与乙肝疫苗不容易吸收及操作过程中处理不当等原因,造成注射局部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硬结,产生肿胀疼痛,给小儿造成很大的痛苦,给家长带来很多困扰[2]。因此,要求医护人员除了有过硬的技术外,高度的责任心亦很重要,接种疫苗后的护理工作主要依靠家长,故对家长的宣传指导也很重要。本中心2008年12月~2009年8月对预防接种的幼儿进行护理干预的研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0月1日以后出生的,常住本市内,已在本中心办理预防接种证的足月健康婴儿,无任何禁忌证、过敏史,近2周无任何不适,现已达3~8个月龄,需要接种或加强接种百白破疫苗和乙肝疫苗的幼儿286名,其中,男155名,女131名。按随机原则将其分为护理干预组和对照组,护理干预组143名,男78名,女65名,其中接种百白破疫苗81名、乙肝疫苗62名;对照组143名,男77名,女66名,其中接种百白破疫苗89名、乙肝疫苗54名。两组幼儿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常规护理组对符合研究的对象建立档案,内容包括幼儿姓名、年龄、体重、针次;父母姓名、年龄、职业、住址、家庭电话和母亲的手机联系电话。幼儿来本中心接种疫苗时进行健康询问,询问有无食物、药物过敏史或过敏性疾病,是否近期患有急性传染性、感染性疾病,有无严重心、肝、肾疾病等。注射部位为双上臂三角肌,嘱托在接种30 min无异常后方可离开,告知注意事项和本中心的随访电话,可随时电话咨询。
1.2.2护理干预组在上述的基础上,增加以下措施进行研究:①在实施研究之前对护理干预组护理人员进行强化培训,包括注射部位的选择,注射深度的掌握,幼儿三角肌的注射技巧和注射时的,要求严格按注射步骤进行;对护理人员进行接种后不良反应知识的强化学习,要求掌握不良反应的处理。②接种疫苗后针头拔出时应马上用无菌棉签(球)在皮肤上稍压一下,防止疫苗流出来或出血。不要反复按摩注射部位,促使局部皮下毛细血管出血,引起感染性炎症。③接种前的1周对幼儿家长开设讲座,进行接种的知识宣传,利用一些简单易懂的图片讲解,对接种后的家庭护理、不良反应的处理进行重点讲解,有针对性地对家长进行指导,在心理上做好准备。在接种前1~2 d进行电话访问,了解最近的身体状况。④接种时给予宣教,进行有效的沟通,取得家长的配合,并告知有关注意事项,嘱注射以后可对注射部位用热敷配以按摩的方法,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药物吸收,防止硬结形成。⑤接种后需观察30 min,无异常反应后离开,24 h内电话随访有无红、肿、热、痛的局部反应,给予用药指导,7 d内进行电话跟踪、护理指导,必要时家访或者回接种点处理。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3.1 局部反应 ①弱反应:注射后数小时~24 h局部出现红、肿、热、痛的炎症反应,直径0.5~2.5 cm,体温低于38.5℃,无需处理,48 h内自动消失;②中反应:3~7 d局部硬结3~5 cm,压痛、哭闹、烦躁;③重度反应:局部硬结、压痛,1~2个月时硬结变软,触摸有波动感,用注射器可抽出脓液。
1.3.2 应用MBPS(改良儿童疼痛行为评分)标准评价[3] ①面部表情:微笑0分,中立表情1分,轻度不佳表情如扭曲鬼脸2分,明显不佳如皱眉闭眼3分;②哭闹情况:不哭0分,1分,小声哭闹2分,大哭大闹3分;③行为情况:正常活动或放松、安静,露出上臂肩部0分,较紧张蠕动成弓状,肢体紧张1分,收缩肢体避免疼痛2分,头部肢体躁动或僵硬3分。
两组数据专人负责认真登记,接种后1个月统计资料。
1.4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SPSS15.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两组幼儿在接种后1个月内局部反应情况
对照组发生反应的人数为14例,占总人数的9.79%,护理干预组发生反应的人数为5例,占总人数的3.5%,两组比较,护理干预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
与对照组比较,P
2.2 两组幼儿在接种时的行为评价情况
两组无论从面部表情、哭闹情况、行为情况均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护理干预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以中重度为疼痛计算),P
2.3两组幼儿在第一次接种后,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比较
常规组幼儿家长52例不满意,占36.36%;干预组幼儿家长只有6例不满意,占4.1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幼儿预防接种发生局部不良反应
幼儿预防接种发生局部不良反应是多方面的,原因包括以下几点,①幼儿的因素:幼儿微循环较差,药物吸收较慢,肌纤维组织受针刺及药物刺激后增生较快,极易在注射部位出现硬结;幼儿注射不好掌握,肌内注射位置不易固定,在天气寒冷时家属不敢撤包,上臂三角肌部位暴露不充分,再加上工作繁忙时缺乏耐心、细致,注射到三角肌的边缘上,吸收差,易形成硬结;新生儿本身发育、营养不良,体弱多病,需要注射多种药物,反复连续在一处注射,可致肌纤维受损、萎缩,同样易发生硬结。②疫苗的因素:百白破疫苗中的氢氧化铝吸附剂较难吸收,而乙肝疫苗稍混悬,易沉淀,两种疫苗如果在注射前未摇匀,推注疫苗时速度快,注射后局部浓度高,在肌肉组织中不易很快渗入毛细血管,局部组织肿胀,易形成硬结。
3.2有效的护理干预
需要医护人员做到下面几条,①应经过专业技术培训,学习好疫苗和接种技术的相关知识,掌握疫苗的禁忌证和注意事项,能应对处理接种后的不良反应。熟练的接种注射技巧是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的关键。②需严格掌握进针的角度、刺入的深度,一般垂直刺入皮肤1.1~1.5 cm,对发育较差、身体较弱的幼儿选用1 ml的注射器,身材较胖的幼儿选用2.5 ml注射器,两种针头细、短,容易掌握进针的深浅度[4]。③部位的选择上,在冬季保证取暖的条件下,尽量让家长配合,解开衣包,保证注射部位的暴露,对于多次注射疫苗的幼儿,轮换双侧上臂三角肌,避免一处注射部位的多次注射,减少肌肉的损伤。注射时还需把握好注射速度和剂量,避免推药过快和药物过多造成的局部损伤。消毒过程中严格按照无菌操作,避开瘢痕、炎症、硬结和皮肤病变处,用75%的乙醇由内向外螺旋式消毒,涂擦直径≥5 cm,禁用2%的碘醇消毒[2]。
3.3随访和指导
对家长随访和指导能及时处理常见的副反应,减少中、重度反应的发生[5]。在接种后,嘱家长注意接种部位的清洁,当天不能洗澡,防止造成继发感染,还要防止注射部位的挤压。24 h后,鼓励多喂温水;若出现高热,可对症给予解热镇痛药;若出现稍重的局部反应,可用毛巾热敷,每次10~15 min,每天2~3次,若出现硬结,可使用硫酸镁溶液外敷,松弛肌肉,扩张血管,促进硬结的吸收;出现无菌性脓肿时,未破溃者可用注射器吸取脓液,破溃者则需切开排脓。
本中心对注射百白破疫苗和乙肝疫苗的幼儿进行护理干预研究,证实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可减少局部副反应的发生,减轻幼儿的痛苦和家长的顾虑,故在预防接种工作中可推广实施,能有助于预防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5,3(16):24.
[2]邢婧,靳杭红,任欢,等.接种百白破三联疫苗出现硬结反应的预防措施[J].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2009,4(5):301-302.
[3]郁立群,屠丽君.儿童疼痛行为评估[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5):58-60.
1.1一般资料 我院儿科科室情况:对外开放45张床位,25名护理人员,床护比例为1.8:1,年龄19~42岁,平均年龄27岁。
患儿基本情况:选取自2012年7月~2013年7月我院儿科收治入院的32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对所选患儿采用整体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其中男185例,女135例,年龄3个月~5岁,平均年龄(2.8±1.3)岁。
1.2方法 整体护理方法要求护理人员对患儿在常规护理模式下充分考虑到患儿的生理以及心理等多方面因素而进行的护理方法,具体护理方法如下。
1.2.1患儿的入院管理 首先,住院对患儿来说是一个陌生环境,且身体患有疾病,患儿会产生胆怯恐惧心理,这时,护理人员就要做好接待准备,帮助患儿缓解恐惧心理,从而让患儿尽早适应医院病房的环境;其次,在为患儿进行输液或静脉穿刺时,要告知患者家属进行此操作的目的,小儿看见穿刺针一般都会产生恐惧心理,此时护理人员应安慰患儿要放松,在操作时动作要轻柔,而且要尽量一次成功;患儿耐心有限常常不能配合护理人员治疗,此时需要护理人员与家属的沟通与配合,来帮助患儿接受治疗,护理人员首先要向家属解释用药目的及用法用量,其次护理人员与家属一起合作让患儿配合治疗,使患儿了解积极配合治疗的重要性[1]。
1.2.2营造良好的病房环境 小儿情绪不稳定且身体患有疾病,就更容易哭闹,影响病房其他患儿及其家属的情绪;另护理人员对患儿的各项检查,应告知家长注意事项,与患儿沟通,避免给别的患者带来困扰。。我们还可以根据患儿所特有的心理特点,把患儿的被子换成卡通图案以及在墙上贴一些卡通人物来愉悦患儿的心情,使得患儿可以配合护理人员的治疗,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病房环境。
1.2.3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整体护理方法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具备护理专业知识,还要具备有关的心理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方面的知识,更要具备与不同职业和学历的人群进行交流的语言和社交技巧。医院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整体护理模式专题讲座和培训,总结其中的教训和经验并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考核评价,进而从整体上提升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1.2.4协同式护理方式 患儿对护理人员一般有排斥心理,这就需要患儿家长的配合来完成各项操作,护理人员要与患儿家长进行沟通,解释操作的目的,执行此操作的重要性以及操作的步骤和方法,让家长对每一项操作都做到心中有数,消除患儿家长的焦虑情绪,进而取得家长的配合。
1.2.5患儿的出院管理 患儿在出院时,护理人员要对家长做好出院的指导工作,并定期与患儿家长沟通了解患儿出院后的康复状况。
2 结果
通过对患儿应用整体护理模式进行护理,患儿的住院日明显缩短,减轻了患者的家庭经济负担,通过对患儿家长的定期随访沟通,患儿的整体康复水平有所提高,而且提高了患儿的治愈率,降低了患儿的死亡率,患儿家属对我院的护理水平的满意度非常高。
3 讨论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954-02
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VI BWI)是胎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2010年到2012年收治的63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其中男性有34例,女性有29例,胎龄最短的为28周,最长的为32周,体重最轻的为1000g,最重的为1500g,平均体重为1325g。所有新生儿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均痊愈出院。采用随机的方式将63例新生儿均分成三组,三组分别为静脉组、肠道组、混合组,三组新生儿的性别、胎龄、体重、分娩方式等都基本相似,具有很强的可比性。
1.2 方法
1.2.1 一般处理和护理 对于3组新生儿均实行保护性的隔离,严格按照无菌操作的原则进行各项操作,防止新生儿发生胃肠道的感染,同时保持病房内空气的清晰,每天定期对病房内进行消毒,确保新生儿所在保温箱温度的适宜性,确保保温箱是无菌的环境。对新生儿使用的各种用具和器械进行消毒处理,每天对新生儿的体重进行测量和记录以确定需要补充的营养量,同时对新生儿的尿量进行计算,避免由于护理方法不当使新生儿出现并发症。
1.2.2 特殊处理及护理 ①静脉组。对于静脉组新生儿采用全静脉的方法进行营养供给,具体的供给方案为:葡萄糖、氨基酸和脂肪按照5:1:1的比例进行静脉注射,其中氨基酸和脂肪的用量从0.5g/kg/d开始,每3天按照0.5g/kg/d的幅度梯度增长,直到3g/kg/d终止。葡萄糖按照4-6mg/kg/d的速度进行输注,其中加入水溶性的维生素等物质,静脉营养采用专用通道的方式进行输注,其他电解质和营养物质等采用另外的通道进行输注。②肠道组。对于肠道组的新生儿就是通过胃肠道对新生儿给予营养的供给。具体供给方案为:主要营养物质为早产儿配方奶粉,开始时所有的奶粉采用胃管鼻饲的方法给予,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一部分奶粉采用胃管鼻饲的方法给予,一部分奶粉通过新生儿自己进食的方式给予,当新生儿每天自己进食奶粉的量达到20毫升之后,停止鼻饲方法供给。对于奶粉量从每天3ml开始,根据新生儿的体重状况,每天增加1-2ml,每隔2个小时对新生儿喂奶一次,为了降低感染的发生,对新生儿喂奶用具进行及时的消毒,每周更换一次鼻胃管。③混合组。对于患者组的新生儿采用静脉注射和胃肠道供养的混合方法,对新生儿进行营养供给,具体的方法如同上面静脉法和肠道法,各种营养物质的用量是上述两组新生儿用量的一半。
1.3 观察指标 对新生儿体重的增长情况,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和统计。
1.4 统计学处理 对于统计得到的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分析,如果得到两组数据之间有P
2 结 果
3组新生儿体体重增长情况和并发症情况,见表1。静脉组和混合组新生儿体重增长情况好于肠道组的新生儿,其中混合组的新生儿体重正常速度最快。同时,混合组新生儿出现并发症的概率为4.76%,明显高于静脉组新生儿9.52%和肠道组新生儿9.52%。并且混合组和静脉组以及肠道组的进行统计学分析可以得到他们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并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通过统计学比较分析的结果我们可以得到,采用混合方法不仅能够明显提高新生儿体重增长速度,同时能够显著的降低新生儿发生并发症的比率,因此,这种方法值得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3 讨 论
随着医学技术和急救技术的不断发展,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成活率变得越来越高。在对极低体重新生儿进行抢救和治疗的过程中,营养的供给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在在临床上通常采用的营养供给方法就是全静脉注射,这种方法在临床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其引起并发症的比例较高。因此,探究极低体重儿营养供给的方法成为现在临床医学上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可以得到对新生儿采用混合营养供给的方法,不仅能够供给新生儿所需的营养,同时能够有效的降低并发症发生的概率,不愧为一种最佳的营养供给方法。分析可以得到极低体重新生儿的胃肠道发育还不完全,对其采用肠道法不断体重增长速度过慢,同时还会具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综合考虑可以得到混合方法是最佳的方法,应该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