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先进制造技术及发展

先进制造技术及发展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4-01-19 15:59:0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先进制造技术及发展,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先进制造技术及发展

篇1

绿色制造是指运用再制造技术、环保型制造技术和节省资源型制造技术,生产出来的即环保节能,又节省资源以及易于回收利用的绿色产品。绿色制造即体现了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也是关键、重大工程项目的技术支撑和产业的发展方向。

绿色制造涵盖了绿色产品设计(产品全寿命周期设计)和绿色制造系统的内容,解决了废弃产品处理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推动了再制造产业的形成和报废产品回收处理的问题。它包括了干式切削加工技术、净成形制造技术、快速成型加工技术、虚拟制造技术和再制造工程技术等绿色制造的关键技术。

同时,运用再制造技术生产出的再制造产品的性能要求不低于新产品,因此采用的再制造技术既要适用,又要有很高的先进性,以保证再制造产品的应用性能。再制造技术随着绿色制造技术的发展,不断地弃旧纳新或梯次更新,呈现出动态性的特征。这些变化需要再制造技术善于创新,不断采用新方法、新工艺、新设备,以解决产品因性能落后而被淘汰的问题。

2 绿色再制造是再制造发展的必然

产品的再制造性是衡量产品再制造能力的基本指标。是否为绿色再制造,产品再制造性设计是实现基于再制造的产品多寿命周期的前提条件。面向多寿命周期的产品设计及评价技术重点发展方向为再制造性设计建模技术、再制造性指标设计技术和再制造性设计评价技术等。

作为多寿命周期工程中的关键技术,绿色、先进再制造工程技术重点发展方向是快速再制造成形技术、高效自动化拆装技术和绿色清洗技术等。

表面工程技术是是再制造的重要技术支撑,其重点发展方向为纳米表面工程技术、自动化表面技术和绿色表面技术等。

产品的再制造质量控制技术是实现再制造产品性能优于或等同于新产品的重要保证,也是产品多寿命周期的关键技术。其重点发展方向为再制造毛坯剩余寿命评估技术、再制造过程在线质量监控技术和再制造产品的质量检测与评价技术等。

再制造过程中不断地应用信息技术来进行管理,提升再制造的效益和再制造产品的质量。信息化再制造技术的重点发展方向为信息化再制造提升技术、信息化再制造管理技术与方法和虚拟与柔性再制造技术等。

正确评价并应用多寿命周期产品环境技术,来促进产品多寿命周期中的环境效益。多寿命周期产品环境技术重点发展方向为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环境影响分析技术和再制造清洗技术等。

3 再制造与先进制造的内在联系

运用传统的产品全寿命周期设计思想,其物流模式是“研制――使用――报废”的开环系统;而运用再制造产品的全寿命周期设计思想,其物流模式是“研制――使用――再生”的闭环系统。站在全寿命生产周期的角度考虑制造是处于上游,而再制造处于下游。再制造与产品全生命生产周期的关系如图1所示。

用于再制造生产的多生命生产周期设备的平均使用成本大为降低,并且随着生命周期循环次数的增多而下明显降低。用于再制造生产设备的成本平均只占制造生产设备的50%左右,并且再制造生产设备质量不低于原始制造设备(包括使用寿命),因此其单位时间的使用成本大约也降低到相应数值。如果再考虑环境治理等而减少的社会成本,其综合社会经济效益应更为显著。

4 再制造与先进制造的区别

两者除了理论基础、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等方面的区别以外,既有共性技术、兼容性技术和互补技术,还存在以下几点不同。1)后者的关键技术包括:先进管理技术、先进工艺技术和先进信息化与自动化技术等;2)前者的关键技术包括:以微纳米为代表的表面工程技术(包括如纳米颗粒复合电刷镀技术、纳米固体干膜技术、纳米热喷涂技术、纳米减摩自修复添加剂技术、纳米涂装技术、纳米粘涂技术、纳米薄膜制备技术、金属表面纳米化等);高速喷涂技术、热处理修复技术、自修复技术等;3)原料供应的区别:先进制造新产品以新开采的原始资源为主,再制造以废旧的可再循环利用的零部件为主;4)生产及物流方式的区别:新产品生产周期较长,属于正向物流;再制造产品生产周期较短,属于逆向物流。

5 再制造与先进制造的发展方向

再制造与制造受两个市场相互关联的制约,两者要进行决策的协调机制:1)生产资源的决策协调、资源分配与生产调度的协调等;2)引导和协调消费者的购买观念:扩大再制造产品与新产品有利的差异性,应该扩大宣传再制造对于环境污染更少、制造成本更低、节约原材料、降低资源和能量消耗,投入产出比高的积极作用;3)缩小再制造产品与新产品不利的差异性:用户可能认为再制造产品的寿命不如新产品的寿命长,质量也不及新产品的可靠。消费观念上的差异性对再制造产品不利,如何缩小这些差异性,让消费者喜欢购买再制造产品,使之成为信得过的再制造产品是一个新的课题;4)选择成熟品牌进行再制造,做好售后服务工作。如何提高再制造产品的技术标准公信力,制定包括各种产品的报废标准、废旧物资回收再制造的通用技术和关键技术标准完善再制造产品的技术标准,并将已认定的技术标准向社会公示,从而提高再制造产品的技术标准公信力;5)加强政府对再制造产品的监管力度。严把再制造产品质量关,引导用户形成购买再制造产品的习惯。按照产品质量法,使再制造产品在质量、性能、耐用性等方面达到甚至超过新产品的水平。

再制造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两者之间存在许多互补性、共性和兼容性技术,运用产品全寿命周期理念,以面向制造的设计转为面向再制造的设计。从产品生产源头考虑末端产品的再制造,使政府和制造商制订提高环境和资源的措施和要求。随着再制造生产者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和环境效益,使得越来越多的制造商投入到自己生产产品的再制造中,而且因其具有诸多优势(技术设备、专利等方面),使得原设备制造商开展再制造生产经营活动将成为新的生产、发展趋势。

6结论

进入21世纪后,节约资源能源和节能减排已成为世界各国关心的重要话题,再制造作为废旧产品资源化的最佳形式和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而得到广泛关注。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人们对再制造工程的认识不断深化,再制造工程的内涵也在不断地拓展,目前再制造工程已成为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先进制造与再制造虽然研究内容不同,但存在着紧密的本质的联系,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而且内涵深刻。再制造是先进制造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先进制造的发展带动了再制造的发展;同时再制造本身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与维修工程、表面工程等相关学科密不可分,由于它的产业化和高科技的自然属性,有统领和带动这些学科共同发展的积极作用。再制造学科的发展无疑对于先进制造起到了支撑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

再制造工程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学科体系内涵和相关基础理论及应用实践问题值得深入研究。反映了大量国内外学者在先进制造、再制造及其关系的前沿的资料和成果。

参考文献

[1]徐滨士,等.再制造与循环经济[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2]徐滨士,刘世参,史佩京.再制造工程和表面工程对循环经济贡献分析[J].中国表面工程,2009,19(1).

篇2

一、引言

在一个国家的企业生产力构成中,制造技术的作用一般占60%左右。专家认为,世界上各个国家经济的竞争,主要是制造技术的竞争。人们往往用AMT来概括先进制造技术AMT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具体地说,就是指集机械工程技术、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等多种技术为一体所产生的技术、设备和系统的总称。主要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集成制造系统等。AMT是制造业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之一,但并非充分条件,其优势还有赖于能充分发挥技术威力的组织管理,有赖于技术、管理和人力资源的有机协调和融合。

二、先进制造技术发展中的关键技术

1.成组技术GT(Group Technology)是一门生产技术科学,利用事物间的相似性,按照一定的准则分类成组,同组事物采用同一方法进行处理,以便提高效益的技术,称为成组技术。它研究如何识别和发掘生产活动中有关事务的相似性,并对其进行充分利用。即把相似的问题归类成组,寻求解决这一组问题相对统一的最优方案,以取得所期望的经济效益。

成组技术应用与机械加工方面,其是将结构、材料、工艺相近似的零件组成一个零件族(组),按零件族制定工艺进行加工,扩大批量、减少品种、便于采用高效方法、提高劳动生产率。这就为提高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经济效益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2.敏捷制造(AM)

敏捷制造AM(Agile Manufacturing)是指制造业采用现代通信手段,通过快速配置各种资源(包括技术、管理和人)以有效、协调的方式响应用户的需求,实现制造的敏捷性。敏捷制造的目标是企业能够快速响应市场的变化,根据市场需求,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开发制造出满足市场需求的高质量的产品。敏捷制造包括产品制造机械系统的柔性、员工授权、制造商和供应商关系、总体品质管理及企业重构。敏捷制造是企业在竞争中取得成功的核心能力。首先表现为企业面对变幻莫测的市场需求能迅速做出判断和反应;其次表现为企业具有有效、迅速的整合各方面资源并进行生产的条件和能力。

3.并行工程CE

并行工程(Concurrent Engineering)是对产品及其相关过程(包括制造过程和支持过程)进行并行、一体化设计的一种系统化的工作模式。在传统的串行开发过程中,设计中的问题或不足,要分别在加工、装配或售后服务中才能被发现,然后再修改设计,改进加工、装配或售后服务(包括维修服务)。而并行工程要求产品开发人员在一开始就考虑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中从概念形成到产品报废的所有因素,包括质量、成本、进度计划和用户要求。并行工程的目标为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和产品上市时间。

4.快速成型技术(RPM)

快速成形技术又称快速原型制造(Rapid Prototyping Manufacturing,简称RPM)技术,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它不同于传统的用材料去除方式制造零件的方法,是基于材料堆积法的一种高新制造技术,被认为是近20年来制造领域的一个重大成果。它利用所要制造零件的三维CAD模型数据直接生成产品原型,并且可以方便地修改CAD模型后重新制造产品原型,是集机械工程、CAD、逆向工程技术、分层制造技术、数控技术、材料科学、激光技术于一身,可以自动、直接、快速、精确地将设计思想转变为具有一定功能的原型或直接制造零件,从而为零件原型制作、新设计思想的校验等方面提供了一种高效低成本的实现手段。即,快速成形技术就是利用三维CAD的数据,通过快速成型机,将一层层的材料堆积成实体原型。

5.虚拟制造技术(VMT)

虚拟制造技术(virtual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VMT)是以虚拟现实和仿真技术为基础,对产品的设计、生产过程统一建模,在计算机上实现产品从设计、加工和装配、检验、使用整个生命周期的模拟和仿真。这样,可以在产品的设计阶段就模拟出产品及其性能和制造过程,以此来优化产品的设计质量和制造过程,优化生产管理和资源规划,以达到产品开发周期和成本的最小化,产品设计质量的最优化和生产效率最高化,从而形成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尽管虚拟制造技术的出现只有短短的几年时间,虚拟制造的应用将会对未来制造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6.智能制造(IM)

智能制造(IM)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IM)是制造技术、自动化技术、系统工程与人工智能等学科互相渗透、互相交织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技术。其具体表现为:智能设计、智能加工、机器人操作、智能控制、智能工艺规划、智能调度与管理、智能装配、智能测量与诊断等。智能制造渊于人工智能的研究。一般认为智能是知识和智力的总和,前者是智能的基础,后者是指获取和运用知识求解的能力。智能制造应当包含智能制造技术和智能制造系统,智能制造系统不仅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地充实知识库,具有自学习功能,还有搜集与理解环境信息和自身的信息,并进行分析判断和规划自身行为的能力。智能制造技术的研究开发对于提高生产效率与产品品质、降低成本,提高制造业市场应变能力、国家经济实力和国民生活水准,具有重要意义。

三、结束语

制造技术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国际间科技竞争的重点。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制造技术是我们的薄弱环节。只有跟上发展先进制造技术的世界潮流,将其放在战略优先地位,并以足够的力度予以实施,才能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总之,在我国研究和发展先进制造技术势在必行。

篇3

前言

机械制造工艺是先进制造技术发展好坏的一个主要体现,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对制造业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因此,现阶段,如何使制造业跟上工业化的发展步伐,是我国制造业必须面对的问题。

1.先进制造技术的确立

目前,先进制造技术还没有明确的狭义概念,但是其广义概念是:先进制造技术是制造业在技术上的最高体现,并且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能够取得一定的成效,而且能够落实到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中的一种制造技术的总称。

先进制造技术是制造业发展的综合体现,因此,改进和完善先进制造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现阶段,随着先进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已经形成了大部分的高新技术群体,而且经过逐渐的改进和完善,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高新技术体系。但是,由于各个国家的国情都不同,因此,在制造技术与构成方式方面,各国的先进制造技术都存在极大的差异,对于我国的先进制造技术,相关管理部门已经形成了完善的体系。

第一,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应遵循以下原则:优质生产、节约能源和经济高效,以逐渐走向机械制造工业的发展道路。第二,应不断的更新制造单元技术,以此满足市场需求和新兴产业的不断发展,使制造技术能够与高科技技术的发展理念相结合,进而形成现代化的先进制造技术,以适应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第三,使信息的应用同系统管理技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以互联网和数据库为基础,使制造技术与其它先进技术融合在一起[1]。

2.先进制造技术的现状和特征

2.1先进制造技术的现状

先进制造技术是现代工业发展在技术上的一个重大突破,是判断制造业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同时还是确保国家工业稳固发展的关键因素。最近几年,部分西方发达国家已经逐渐的认识到先进制造技术对工业发展的重要作用,而且都在进行不断的探索与研究。因此,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力位置,应不断的提高先进制造业的生产技术,目前,部分国家已形成了不同的格局,并且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例如,数控应用系统、信息监测系统和虚拟制造等等。

2.2先进制造技术的主要特征

2.2.1全球化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对于制造业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制造业在各个国家形成不同的分工与合作,主要依据国情和技术发展水平的不同进行资源的有效分配,这样不仅能够合理利用资源、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支出,还能使各个国家在技术与管理上进行学习与交流,使其能够共同发展。

2.2.2多元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人们逐渐的改变了以往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其从单一化转变为多元化,简单化转变为复杂化,制度化转变为人性化。随着经济和政治格局的不断变化,未来的市场格局也是逐渐发展与变化的,很多人在满足物质需要的同时,也在不断的追求个性化,这就对制造业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制造业的发展不但要有合理、可行的战略目标,还要保证产品的质量以及售后管理,还要以市场的需求为生产的导向,以免盲目的生产导致经济利益的损失[2]。

3.加强先进制造技术水平,促进机械制造工艺更好的发展

机械制造工艺的发展是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的一个最高体现,因此,机械制造工艺的发展离不开先进制造技术,只有先进制造技术与机械制造工艺共同发展,才能使制造业更好的为我国经济发展服务。现阶段,为了使机械制造工艺有所创新,先进制造业应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3.1不断加强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过程

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过程主要包括:技术设备、生产技术、管理理念和市场机制,人员的合理分配等等,这些因素是制造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力地位的关键,所以,在制造业的生产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应加强重视程度。

3.2在做好基础工作的前提下,合理运用先进制造技术

在制造业的发展过程中,应首先做好基础性的工作,之后再合理运用先进制造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据具体情况,采取科学、合理的发展措施。可以选出部分重要的行业,作为主要的试点,以此不断的积累和总结经验,在技术、管理、需求都合适的情况下,逐渐进行推广,这样既能使制造业稳固发展,又能降低投资风险。

3.3加强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

在制造业的发展过程中,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所以,为了使先进制造技术广泛的应用和推广,应加强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素质的培训,定期的对工作人员进行评估和考核,不断的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以建立一批能够为制造业发展做出贡献的队伍[3]。

4.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先进制造技术对我国工业以及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我们能够看出,在制造业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因此,现阶段,我国应不断的提高先进制造技术,使机械制造工艺不断发展,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和全球化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这就要求政府和企业共同合作,政府应加大资金和技术的扶持力度,为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奠定经济基础;制造企业应不断的引进技术型人才,改进和完善运行机制,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体制,使制造业稳固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晓宇,艾春雨.先进制造技术与机械制造工艺[J].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3(2):16-18.

[2]赵文兴,张舸.轻型碳化硅质反射镜坯体的制造工艺[J].光学精密工程,2011,

7(6):145-147.

[3]杨涛.浅谈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与改革[J].2012,13(2):67-69.

50%;f? Z f m P ? z? ?;mso-bidi-font-family:宋体'>[1]杨新房.火电发电厂锅炉安装的技术措施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14(15).

[2]王吉升.火力发电厂锅炉安装工艺及技术措施探讨[J].工艺与技术.2013(08).

作者简介:卞文杰(1973.05-),男,籍贯:山东省潍坊市,本科学历,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电力工程。

TAMT技术和产品实现商品化和产业化主要取决于以下3个方面。

4.1可靠性。在不同的使用环境下AMT可靠、安全的工作是AMT技术和产品实现商品化和产业化首要条件。通过软件的完善,降低对电控系统硬件的要求,利用总线控制技术减少电缆数目,提高系统的可靠性,降低故障率。

4.2适应性。AMT产品对环境(不同道路和路面条件)和驾驶员的适应性直接影响其使用。对驾驶员的适应性主要指适应不同类型和个性的驾驶员的驾驶需求,这直接影响驾驶人员的最终产品选择。适应性主要在控制方法和控制策略中,通过使用模糊技术和神经网络技术,使AMT产品具有一定的智能性。

4.3舒适性。AMT产品舒适性直接影响工作人员的工作状态和工作效率。AMT产品舒适性取决于换挡品质的控制。采用发动机和自动变速箱一体化控制,可以有效控制车辆起步、制动、换挡的舒适性。同时完善AMT执行操作机构有利于提高驾驶员的驾驶舒适性。

参考文献:

[1]何忠波,白鸿柏.AMT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展望[J].农业机械学报,2007(5),181-186.

[2]何忠波,白鸿柏.AMT车辆换挡过程中发动机转速控制与试验研究机械科学与技术2007(4),480-48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