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22 15:36:0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观察日记心得,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在我们农村小学,一般是等学生步入三年级,家长才开始意识到要写作文了,加上他们觉得作文对于语文成绩的影响之大、深是显而易见的,因此他们常常通过教育,希望孩子的认识能与自己保持一致。殊不知游离在实践之外的教育反而让孩子有压力,对日记产生惧怕心理。要想使学生对日记感兴趣,前期准备得从孩子心理需要出发。
1.发挥名人效应。接三年级这个班,要开始写日记了,我特意准备了一节指导课。通过学习名人写日记的心得、交流写日记的好处、揭示写日记的秘诀、拓宽写日记的内容等环节使学生不怕写。
2.发挥身边的榜样作用。班里学生刚开始不乏在日记方面有热情的,教师要牢牢抓住,让大家都来感受到,从而起到导向作用。开学伊始,我知道班里的小赐学在二年级的暑假中就尝试写观察日记了,我把他的日记本在班里隆重推出,引来同学一片羡慕与称赞;当我趁势读读另一个同学即兴写的日记,更是让学生觉得“写日记,其实就是这么简单!”
3.运用阳性强化法,激发学生渴望成功的积极情绪。我在班级中开展语文加分记录制度,范围很广,有及时完成作业不拖拉、书写端正、上课等,但这些方面能争取到的加分是有限的。日记争星加分则是最有潜力的,孩子只要写了,不是明显退步就能得一颗五角星。那么,只要他们努力,日记能得到的星星没有上限,加分会成为三天两头的常见事。因此,还没开始写日记,孩子们对写好日记就充满了期待。
一系列的前期准备,让孩子感觉到的是热情,而不是压力,这样有利于孩子积极性的培养,使学生对于写日记兴致盎然。
二、有效指导,踏踏实实保持学生的热情
光有热情是远远不够的,接下来任重道远的是如何让学生保有这份热情。“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三年级孩子写日记才刚刚开始,日记写什么?往往是孩子们最为难的事。孩子的观察力不够,对于我们日常的春夏秋冬的变化,对我们日常身边发生的事情关注不多,或者说根本没有去观察。因此,培养孩子对身边事物的观察力,让他们写观察日记,细心体会事物的状态和事物的变化过程,在观察变化的过程中能够有自己的亲身感觉和心得,及时指导孩子写出来,表达出来,才能循序渐进使学生能写日记。
1.教学生写观察日记,要与课文结合,有意识地运用学到的方法描写所观察的内容。
2.组织活动,积累鲜活的材料,在实践中观察,在观察中体悟。欢乐的活动点燃学生最佳学习情趣,将无意学习和有意学习结合起来,学生乐在其中,津津有味地谈感受,炼语言,尽其所能,完成理想目标,作为教师何乐而不为呢?秋天组织学生田野采风,我也随行。
秋天的田野里,庄稼成熟。孩子们在田野里看金色的稻田,碧绿的菜地,活泼的蚂蚱,大家叽叽喳喳聊着,之后的日记便成了他们倾诉的方式。
3.教师由扶到放,让学生从容观察,从容日记。如写《泡茶》一文,我先请学生回去在家长帮助下给家长泡茶并记录过程,注意观察,然后在课堂中再次演示泡茶过程,同时进行交流。这样一来,原来不会写的学生也能写出有模有样的日记,他们写作的兴趣一下子提高了。
4.逐步拓宽日记内容的角度,把更多的空间与自由还给学生。学生平时的学习任务紧,日记内容相对少一些,我开启日记内容荟萃模式,大家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不知道写什么的学生有了日记题材,更多学生在不断交流中有了新角度去观察并书写日记。
5.逐渐渗透,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具体方法。观察方法本身是比较枯燥的,但是只有掌握方法才能更好地把握观察对象。因此,我结合日记内容,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运用相应的观察方法!
实践证明,学生的眼界一旦打开,他们的生活便不再“没什么可写”,而是真正成了他们日记的源头,“我手写我心”“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是自然而然的事。
三、关注发展,激励评价营造乐写的浓郁氛围,全面激发学生的热情
当孩子们写日记的热情被很好地点燃,而日记内容的拓展则使孩子们不再为写什么而发愁。怎样使这种热情更进一步得到助燃,这就跟日记的批改评价有着最直接的关系了。
1.学会欣赏。三年级孩子的日记,我们不能期待他们写得很有感悟,也不能希望每天从他们的日记中找到“好词好句”。我们应该带着平和的心态,去看待他们行同流水账的文字,以欣赏为主。对于孩子的优秀日记或日记中的某一闪光点,除了大张旗鼓地表扬,更需要发自内心的激赏。。
2.及时反馈。孩子们每天交日记后,很想知道所获得的评价。因此,日记批改、反馈都要及时。时间长了,对孩子的激励作用就会减弱。我每天早上进教室之后最主要的事就是批改日记,早早批完后到晨间谈话时就给孩子们反馈当天的日记情况,该表扬、该学习的地方都和孩子进行交流。
长期扎根农村语文教学的我,对学生一到作文课就眉头紧锁、情绪低落的情景感触颇深,也不遗余力地对此作坚持不懈的探索,如何才能提高农村初中生的写作水平呢?下面就谈谈我几年来作文教学中的几个心得。
一、课内注重语言的积累与运用,提升学生写作水平。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语言是构建文章的血肉,生动丰富的语言表达往往给人一种恰似无声胜有声的意境美,贫乏枯燥的语言表达则会让人产生厌倦情绪。农村初中生的语言习惯更多地体现贫乏枯燥,在写作过程中“话到嘴边而无法表达”的现象时常出现。每当写作文时,大多数学生都不符合作文语言的要求而得低分,这些常常困扰着老师和学生们。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在这方面,我常要求每位学生都要有一本抄录笔记本,分门别类地收集、积累语言,收集、积累的内容有:1、以课本为主,积累生字、词、及优美的句、段。《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识字3500个和会写3000个是作文的基础和前提,作文是字词句段的整合与整体。在初中七至九年级的课文后都有本课的生字、词,除此外还有练习中的优美语句、段落的赏析。如《散步》中的“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紫藤萝瀑布》中的“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等,我就让学生将这些字词句段抄录,并会遣词造句、扩写语段或仿写语段。2、积累文中的名言警句、歇后语、格言等。如七年级上册《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等的名人名言,又如七年级上册《看云识天气》中的“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等谚语,除课本外,作文选、报刊杂志中的优美语句、名言警句、俏皮话、歇后语等也进行收集,让学生系统地归类和整理,并在言谈写作的过程中经常反复使用,然后形成自己内在的语言体系。
二、课外引导学生联系社会生活,关注生活,加强观察日记的写作,提高写作水平。
作文材料哪里找,那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现在的学生最缺乏的就是留心观察生活的能力,所以每次布置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没有材料可写,甚或是材料重复使用,没有新意,或是任意编造,言之无物,行文干瘪,毫无情感,为此我时常教导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中的话题、材料是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只有深入生活,用心生活,有目的地观察,细心地观察,有顺序地观察,耐心地观察,长期地观察,如此,学生就会发现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文灵感就会不期而至,作文材料也会源源不断、接踵而来。于是我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观察生活中的人、事、物,抒写自己心中的精彩体验。我的具体做法是让学生写观察日记,一周写两篇。观察日记分为四块:写人日记、叙事日记、写景状物日记、心情日记,每一个月确定一个训练的重点。如写人物观察日记,我就让学生观察身边的同学、朋友、老师、亲人、陌生人等,要求学生每星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叙事日记,让学生留心观察身边所发生的每一件小事,要求学生清楚、完整地记录所观察到的真人真事,先一件事,再两件事,最后到多件事,循序渐进,逐步达到较有文采地记叙事情的目的;写景状物日记,写景状物主要着力写自然景物,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神奇绚丽的,让学生观察大自然的花、草、树木、清水、蓝天、白云,仔细观察,细心描绘,言下之物必会丰满动人;心情日记是抒发心声、交流思想的平台,更是激感,挥洒情感的载体,它不仅能巩固语言基础知识,更能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多年来,我一直引导、鼓励学生多对生活、对人生思考,学会用理性的思想、感性的认识来看待生活,教会他们去感悟美好的生活,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三、课内外结合加大学生阅读量,提高写作水平。
课本只是学生学习的一个载体,更多的知识在课本之外,冰心寄语中学生“我们一定要把学习语文的门户开得大大的,一定要除了课本外,个人自己找书看”;张志公先生说过“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背文章的习惯,一定要背些。古今中外,善于写作的人,没有一个不是肚子装着几百篇好文章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都说明了多读书,勤读书对于提高写作能力、写出好文章有很大的关系的。为此,我的做法是:1、注重课本内古诗词、文言文、优美篇章的诵读。七至九年级课本里,课内必背古诗词就有28首(篇),文言26篇,课外要求背诵的古诗词60首(篇),以及一些优美的现代文的诵读,如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鲁迅的《雪》、冯骥才的《珍珠鸟》等等。2、强化七至九年级《课程标准》推荐的名著导读篇目的阅读。《课程标准》推荐的名著导读篇目共有20篇,这些篇目多是经典篇目,我尽力让学生从图书室借或向藏有这些书的个人借,在班里互相传看,或利用网络资源上网查看,边看边摘抄些精美的语句、语段或写些阅读笔记,这样一来,学生的阅读水平提高了,写作能力也有了相应的提高。3、收集课外书籍。学校图书室虽藏书不多,但也已足够学生借阅,再加上少数学生手中也有一些课外读物,引导他们有计划地阅读课外书,至少每两周用两个自习节的时间来阅读,为此,我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设立小组长,组长负责本小组组员的阅读情况,确保每个学生阅读课外书的连续和完整性。
以上只是我几年来的一些教学心得和反复使用的方法。作文是一个长期的教学过程,需要的是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需要常抓、狠抓,毫不懈怠。如此,农村初中的作文教学再难,也总会有解决的办法,也总会被攻克。我相信,农村初中生的作文也会被列入“满分作文”之列,犹如山花般绚丽多彩。
参考文献: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著的《现代汉语词典》对“日记”的解释为:每天所遇到的和所做的事情的记录,有的兼记对这些事情的感受;沈阳出版社出版,许嘉璐先生主编《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语文卷)》中有云:“日记,是个人每天所遇到和所做的事情的记录,有关个人工作、生活、学习、思想及所见所闻,均可成为日记的内容。”且把日记分为备忘式(即概要记下一天的重要事情以备忘)、心得式(即对一天中遇到、听到的事情发表的感想)、素材式(即对文章而积累)三大类,“中小学日记”可解释为:中小学生在“当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和所悟的记录。
日记的写作者是非常广泛的,可谓人人皆可。在这里我们暂且涉足中小学生写日记的范畴。目前,我们可以把中小学生写日记的原因分为两种:主动式和被动式。
(1)主动式。古语有云“骨鲠在喉,不吐不快”,这就恰如其分地反映了有些中小学生写日记是一种内心要求、心理需要,他们一旦不写,心里就不得宁静。(2)被动式。现在部分中小学生,学业让他们喘不过气来。这些学生觉得生活是枯燥乏味的,对诸事无兴,对日记也是应付而已,甚者,表现出回避、对抗之态。
这些被动写日记的学生尚可理解,那语文教师对日记又持何态?我认为日记应该受到重视。
1.写日记是中小学生作为社会存在而必需的一种能力。中小学生作为一种社会存在,他们必须对周围的世界有所认识,这种认识必须要凭借语言,而用语言把这种认识以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则是中小学生存在的一种行为,这样,他们的精神家园才不会孤独,他们的人生才会日趋完善,日记恰好做到了这些。
2.写日记是中小学生提高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日记是一种具有高度综合性和创造性的活动,因此它对中小学生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不但要求写作者必须掌握一定的字、词、句、段、篇、逻、修等基础知识以及综合运用,而且还对写作者的观察、思考、想象等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因此,人们常说,日记水平是衡量一个中小学生水平的重要尺度。
3.写日记能够培养中小学生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日记是表达写作者思想感情的,表达了中小学生对自然、社会、人生的认识和体验。当前,由于中小学生面临竞争而过早承受着太大的压力,以至于部分学生形成某种扭曲的心理,中小学语文教师要以培养社会有用人才为出发点,在引导中小学生写日记的过程中来让他们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让他们在写作、做人两个方面都得到提高。
4.日记是中小学生心灵的栖息地。中小学生对日记忠诚,它也就忠于他们,无论他们在生活中碰到什么酸甜苦辣、悲欢离合,他们的情怀都可以在其中流淌成一条清澈的河流,它虽然无法承担起史诗般画卷的重任,却能将充满故事的人生点滴,记录其中,在他们的日记中萦绕徘徊。
中小学语文教师更要辅导中小学生写好日记。
首先,要使学生产生写日记的欲望。对于刚学写日记的学生而言,不要求之过急,而要想方设法激发他们写日记的热情,让他们产生写日记的欲望,比如,第一天就让学生写一句话日记,如“我今天到刘家沟门小学三年级读书。”第二天就写两句话日记,循序渐进。在这个初始阶段,要写的基本内容就是与他们学习生活贴近的内容,目的在于让每个学生有话可写,他们定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对写日记产生强烈的激情,久之,则有质的飞跃。
然后,是要让学生说真话。我们语文教师对学生日记内容不要有太多的规范和限制,而要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要“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也就是要让学生说真话,做真人,因为这是学生应有之权利,要让他们表达对外界的真实体验和独特体验,这也十分有利于他们成为一个真正有梦想的人。
再者,要让他们善观察,勤思考。写日记,离开了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就是“闭门造车”,观察不仅可以让中小学生积累许多写作的素材,而且还会触发学生的种种联想,这样会使他们对事物有更深入的认识,也提高了他们语言运用的能力。学生通过观察,他们平时所积累的语言材料在瞬间被激活,并且被运用到说明眼前的事物中来了,这时,他们写日记的能力在无形中就得到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