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从众心理分析

从众心理分析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4-01-24 15:11:00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从众心理分析,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1 前言

在我国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现有的文化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基层群众文化产生于人们平常的学习与生活中,这种文化是一种社会性的文化,且可以有效推进我国的精神及物质文明的建设,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也有重要的作用。此外,基层群众文化可以帮助国家提升管理水平与经济能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使人们养成健康文明生活的良好习惯。为此,国家应根据目前我国基层文化建设及管理的现状出台相应的政策,以帮助人民群众解决文化需求的问题。

2 新时期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及管理的措施

2.1依据区域特点进行建设与管理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民族风俗、历史以及文化,因此在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中,一定要根据地区特点,对基层群众文化进行建设与管理。基层群众对文化的需求体现在对文化活动的参与以及对文化生活的享受两方面,这其中必不可少的就是文化设施,文化设施在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文化设施也应当依据地区特点来建设,从而使文化设施发挥其本身的功效,能够更好地作用到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当中。

比如,在建造社区活动室等活动中心时,必须依据这个地区的民族风俗以及历史文化,不断补充和增加文化活动设施,并对现有的文化活动设施进行改造和完善,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基层群众的文化知识,还可以有效地发挥文化活动设施的功效。除此之外,在对文化活动设施进行管理时,应该借鉴优良的管理方法,有效提升对基层群众文化的建设及管理[1]。

2.2全面认识基层群众文化,增强对基层群众文化的管理

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在我国的发展受到了很多阻碍,这导致许多人民群众不能很好地了解基层群众文化的内涵。为了让人民群众能够全面了解基层群众文化的相关内容,国家应出台一些政策来帮助人民了解基层群众文化,例如,国家可以大力宣传基层群众文化知识,开展相关的培训活动,让更多的群众了解并学习基层群众文化的内容,帮助群众更进一步理解基层群众文化的内涵。

此外,国家应加大对文化工作人员的教育力度,在帮助国家开展政治建设以及经济建设的前提下开展基层文化建设,从而能够强化基层群众文化的建设及管理。想要增强基层群众文化的管理,就要在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及管理的过程中,加强群众的文化理念,使群众养成积极健康的生活习惯,才能传承并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提升新时期人民群众的基本素养。只有这样,基层群众文化的建设才能向更高层次迈进,人民的知识水平和文化内涵才会更加丰富,有助于提升国家总体的经济水平,使国家的发展更加迅速[2]。

2.3创新建设与管理制度,发掘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

我国在文化工作领域中还存在着文化工作人员不足、文化工作发展缓慢以及基层群众文化管理混乱等问题,要想改变这些现状,国家就要加强基层群众文化的建设,比如在社区开设多个文化中心,开展一些文化展览等,以普及文化知识,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我国也逐渐注重文化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基层群众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同时,相关的文化部门也在努力推动信息资源与文化的整合,以促进文化的信息化,从而使文化领域能够更快、更好地发展。除此之外,相关的文化部门还应该重视对民间文化的保护和建设,在资金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与奖励,为民间基础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开辟一条新的道路,使得民间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2.4指导基层群众对基层群众文化进行建设及管理

在建设和管理基层群众文化的过程中,群众是占据首要地位的,因此,基层群众文化建设要以群众为中心,使群众成为建设的主导因素,从而给群众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与生命力;在建设基层群众文化时,可以选择多种形式与方法,促使人民群众积极参加文化活动,以提升群众的文化品质;群众在参加文化活动时,还可以锻炼其沟通交流的能力,学习文化知识,掌握文化信息等;群众对文化的需求也是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必要条件之一,国家在进行文化宣传的同时可以对群众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这样不仅可以培养人民群众的精神内涵和健康思想,还可以大力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3]。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与文化需求,我国应该高度注重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及管理工作的开展。相关的文化工作者应该根据我国的地方特色,从实际角度出发,努力探寻新时期背景下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与管理的新方法、新方针,从而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R6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09-0035-01

1 临床资料

2009年10月15日开始,我科(综合内科)全面进入新型流感诊疗专科,笔者至2009年11月25日为止,共收治新型流感456例,其中男性187例,约占41%,女性269例,约占59%,男女之比约2:3,发病年龄分布是0~5岁2例,6~15岁146例,16~25岁182例,26~35岁97例,36~50岁26例,50岁以上3例;456例新型流感中,单纯型394例,轻型46例,重型16例;重型约占3.5%,其中有并发脑炎1例,并发心肌炎2例,并发细菌性呼吸道感染4例,有原发病(如肺结核,肺心病等)伴发新型流感3例,其他6例。

2 流行病学分析

本次新型流感无明显外地性传染源引进,首先起源于青少年密集集中的学校,依次为高中部―初中部―小学―社区,发病率高低是小学初中高中社区;发病峰值是直线上升到高峰,高峰期长达3周以上,阶梯型下降趋势;新型流感疫源地密切接触者(如教师、医务工作人员、病人家属)易感性不明显,年龄组分布非常明显,高年龄组发病率明显很低,说明某年有过同型流感病毒曾被流行中感染,获得了特异性免疫有关。

3 病态发展趋势

疫源地新型流感高峰期,人群感染率应该视为很高,感染者有三种不同情况:①未发病,①早发病,③缓发病。未发病者视为①隐性感染②原有获得特异性免疫力;早发病与缓发病者除与被感染的时间早晚有关外,取足于两种相反情况:①机体状况,抵抗力强与弱,非特异性免疫力的高与低,机体应激能力的差别大与小,变态反应弱与强。②入侵病毒的数量和毒力的关系。重型流感可能是由于入侵病毒数量之多、毒力之大、机体应激能力差、变态反应强、治疗不及时、不合理或有基础病的因素有关。新型流感的病势严重程度与获得性特异性免疫牢固程度是否呈正比例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4 综合治疗

4.1 一般治疗,适当休息,多饮开水,进营养丰富易消化饮食,带防护性口罩。

4.2 抗病毒、清热解毒治疗:是各型流感治疗的主要措施。

4.3 控制继发感染治疗:是大多数病例十分常用的治疗,不但能防治继发感染,而且能防止形成重型病例,并能提高疗效、缩短疗程。

4.4 对症治疗:是减轻病人痛苦,提高人体耐受性具有重要作用。

4.5 加强支持治疗和提高机体应激能力治疗(包括糖皮质激素的合理应用):对重症患者是很有必要的治疗方法之一。

4.6 其他治疗:对特重病例除采取上述综合治疗外,少量多次输入近期痊愈者的同型血,有增加被动特异性免疫,促进病情良转具有重要作用。

5 结果

篇3

1.引言

目前,中国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既精通汉语和汉语文化,又通晓外语和外国文化,以及拥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是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因素。改革传统的专业“双语教学”,探索新的能够高效优质地培养出专业“双语人才”的教育方法,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深化素质教育的必然结果。在此过程中,急需对许多重要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各领域的学者纷纷对其进行了多视角、多维度、多学科的研究,提出了许多双语教育理论和模式。但遗憾的是,由于缺乏规范统一的理论,严重影响了我国双语教学的实践。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从“双语”和“双语教育”的定义及模式探析出发,进而分析当前中国的双语教育,希望为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现实定位和最佳教学模式选择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意义。

2.双语和双语教育

2.1双语

根据《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双语(Bilingual)”是指:“A person who knows and uses two languages.”双语就是“Two Languages”,指在某个国家或某个地区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民族同时存在,并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文化历史背景下,可能或必须运用两种语言进行交流的情境。这两种语言中,通常有一种是母语或本族语,而另一种语言往往是后天习得的第二种语言或者是外语。就中国大陆的高校教学实践来说,最初的双语研究实际上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学习汉语的问题上,如汉藏、汉蒙、汉彝等两种语言交流的“双语”。但随着我国对外改革开放的深入,尤其是加入WTO后的高校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推进,英语学习日益重要,并有将英语作为高校教学的第二语言(ESI)的发展趋势。因此,这里我们所讲的“双语”是指英语和汉语这两种语言。

2.2双语教育

根据《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双语教育(Bilingual education)”是指:“The use of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s.”我们可理解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两种语言作为媒介的教学,尤其是第二语言或外语作为媒介的教学。这里的“双语”应理解为“母语+第二语言或外语”。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母语不同,因而双语教育的含义也存在一定差异。在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双语”可理解为“本民族语+汉语”或“其他民族语言”或“外语”;在非少数民族聚居区,“双语”可理解为“汉语+第二语言或外语”。本文所指的“双语”就仅指“汉语+英语”。“双语教育”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用“第二语言或外语”上课,而是强调在非语言类学科中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教学,师生之间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课堂互动和交流,达到“双文化”的相互渗透和交融。

3.双语教育模式

3.1沉浸型双语教育模式

沉浸型双语教育模式是指学校完全使用一种非学生母语的第二语言进行教学,甚至校内生活都使用第二语言,以创造语言小环境让学生沉浸于弱势语言中。该模式强调完全非母语的教学,其适用的前提是有很好的外语语言环境。在我国的现阶段还无法实施这一模式,只在少数范围内适用。

3.2保持型双语教育模式

保持型双语教育模式是指学生刚进入学校时使用母语教学。然后逐渐地使用第二语言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有的学科仍使用母语教学。该模式平衡使用两种语言作为学科语言,以母语维持理解和交流过程,其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第二语言能力的同时,其母语能力也得到发展,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双语教育模式。

3.3过渡型双语教育模式

过渡型双语教育模式是指学生进入学校以后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然后逐步转变为只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此种教学模式是以母语作为理解和交流的工具,同时尽可能地扩大与目标语的接触范围,提高学生的目的语能力。从我国目前的语言教育环境来看,该模式是比较现实的。

无论开展何种形式的双语教学模式,其最终目的都是使学生从两种语言、两种文化中受益。这就需要双语教育研究者从办学定位、师资力量和学生实际水平出发,进行不断探索,寻找真正适合我国不同院校自身情况的有效教育模式,使双语教育达到最佳效果。

4.双语教育中的心理学因素

4.1情感因素

情感因素包括动机、兴趣和信心等。20世纪70年代末,著名的监察模式视情感过滤为外语学习的关键因素之一。学习者的内部心理因素(如动机、态度、自信心等)对语言输入有着过滤的作用,从而影响着学习者接受输入的多少,这就叫“情感过滤假说”。Krashen认为若学习者学习的动机很大,自信心很强,对第二语言的态度是积极肯定的,那么对语言输入的过滤作用就小,因而获得的输入就多。反之,过滤作用就大,获得的输入就少。

从世界范围看,实施双语教育的对象大致有四种:出生在双语家庭中的儿童;少数民族或移民家庭的儿童;以两种语言为官方语言国家或地区的儿童;母语占绝对统治地位国家地区的儿童。按情感过滤假说,前三种儿童对第二语言输入的刺激过滤作用相对小些,习得二语容易些;而第四种儿童的过滤作用会大些,学习第二语言就会困难得多。中国恰好是这种情况。中国学生在二语学习过程中,会面对很多困难,如单词的拼写与记忆、语法的掌握和运用、发音与听力的训练、词汇与文章的理解与翻译、运用外语进行表达和写作等。其次,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单一枯燥的课堂教学认知手段,往往使学生产生消极、逃避甚至排斥等心理。此外,教师对情感因素的忽视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如个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不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以学生某一方面的不足,作为对学生的主要评价依据,从而伤害了学生的情感,以致学习者逐渐失去兴趣和信心,产生厌学情绪。这些都会使二语学习者产生畏惧、焦虑、沮丧等情感因素,不利于输入的增加。

由此可见,在第二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提高对情感因素的重视程度,尽可能将学生的消极情感降到最低程度。同时,也要充分发挥积极情感因素对教学的推动作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使其在双语学习中获得更多的动力。

4.2年龄因素

社会各界对双语教育的年龄问题存在争议。很早以前人们就从经验中直觉地认为,童年是学习语的最佳时期,超过最佳年龄,学习语言就会困难得多。20世纪50年代,神经生理学家Penfield和Roberts从大脑可塑性的角度,提出十岁以前,是学习语言的最佳年龄。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David Lenneberg(1967)则从医学临床经验,以神经生理学的观点,系统地解释语言学习关键期,他认为人的大脑从2岁开始边化(lateralization),在边化完成前,人是用全脑来学习语言,约在11―19岁左右,大脑会完成边化。从此,语言学习主要由左大脑负责。人脑边缘化后的语言学习不如全脑学习时期来得好。因此,语言学习最好在大脑完成边化之前,这也就是所谓的“语言学习关键期”。

如果“关键期假说”是正确的话,那么“关键期”以后儿童掌握第二语言能力会突然下降。但在现实中,有许多人是在童年期后才开始学习第二语言的,因此有人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语言心理学家蒂托恩(Titone)就认为,儿童掌握另一种语言能力的增强来自于他的全面灵活性而不仅仅是神经系统的灵活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变得越来越受所获得的习惯和先前学习经验的影响,变得更加依赖于具体的动机和系统化学习。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也持反对态度,他依据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指出,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如果学习双语,不仅会产生挫折感,而且会经常用混淆的双语表达思想,不利于儿童的智力发展。

4.3母语因素

中国学生的母语――汉语与英语在音、形、义和文化背景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要使两门语言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要在教学中注意语言的对比分析,处理好语言的“迁移”问题。“迁移”(transfer)原属心理学范畴,指“学习新知识时,学习者将以前所掌握的知识、经验运用于新知识的学习掌握的一种过程”。对外语学习者来说,因为他们是在掌握了母语的基础上再去学习另一门外语,所以原有的语言知识会被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到这门外语的学习中。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就是“由于目标语和先前所获取的语言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造成的影响”。如果这种影响对目的语的习得起促进作用,称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起干扰作用的称为“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

关于语言迁移的研究,Lado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对比分析假说(Contrastive Analysis Hypothesis),认为语言学习者的CAH是由目的语与母语的差异造成的,目的语中与母语相似的地方容易掌握,与母语相异的地方难以掌握。尽管对比分析假说在70年代受到了Dulay,Burt,Jackson,Whitman等人的质疑,后者认为学习者的错误中很大一部分不是由于语言迁移造成的,但80年代以后Lado的理论再次引起研究者的重视。他们认为CAH的问题在于过于简单化和绝对化,因为它认为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的差异一定会造成学习困难;解决CAH问题的途径不是彻底地否定这一假说,而是改进它。其实一种语言对另一种语言的正迁移作用在实际中是显而易见的。比如英语和法语由于在词汇方面的相似性,使得掌握了其中一门语言的学习者去学另一门的时候很有优势。所以语言迁移对外语学习的积极作用不可否认,应充分利用语言的正迁移来促进双语学习。

总之,双语教学中通过语言异同的对比分析,尽量做到减少语言负迁移,促进正迁移,使两门外语的学习做到相互促进,事半功倍。

4.4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指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所用的方法或技巧,分为认知策略(cognitive strategies,对所学材料的分析、综合和转变等策略)和元认知策略(metacognitive strategies,指对学习的规划,对学习过程的思考、调控,以及对学习结果的自我评价)。学习策略水平对学习效果有直接的影响。

桂诗春教授指出:“学习者在用环境所提供的信息时,对目标语企图提出种种‘假设’;学习策略就是建立‘假设’的‘算法’。”也就是说,在习得语言时,人的大脑一直在根据目标语样本进行‘假设’,并不断在学习过程中修改这些假设,直到它们与目标语大致相符。在母语习得过程中,儿童依靠乔姆斯基为“语言习得机制”(LAD)的帮助来对目标语进行假设。而在第二语言习得时,学习者还会运用学习母语时的一些策略和经验。例如,人们掌握母语后,会形成关于词汇、语法规则和语用方面的图式。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方面的图式进行对比,以“自下而上”的方式对其进行处理。如果母语和第二语言大致相似,如英语和法语,那么学习母语时的策略和经验就有助于“假设”的成立,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就可能迅速有效。可如果母语和第二语言差别太大,如英语和汉语,那么学习母语时的策略和经验不但不能帮助学习者进行正确的“假设”,反而会干扰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效果。正是由于汉语和英语存在的巨大差异,对中国学生来说要做到掌握和精通英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因此,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在母语图式与目的语不一致时,学习者应将两者加以鲜明的区别,对新建构的目的语图式加以强化训练,形成巩固的长时记忆,达到信息处理自动化程度。

5.结语

总之,实行双语教育是这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信息时代对英语素质的强烈要求,是培养掌握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的双语人才的需要。研究人员和教师在开展研究和教学时必须深入精诚合作,深入了解影响我国双语教育的心理因素,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其中的有利因素和克服不利因素,使我国的英汉双语教育走上更加健康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Faerch,C.& Krasper,G.Perspectives on language transfer[J].Applied Linguistics.1987,(8):111-36.

[2]Krashen,S.D.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Pergamon,1981.

[3]Rod Ellis.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4]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英国朗曼出版社,1986,第一版.

[5]任斌华.双语教育和双语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6]张路,赵若英.国外双语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03,(16):26-30.

[7]高有智.关于高校双语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大众科技,2007,(7):10-1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