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农旅融合优势

农旅融合优势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4-01-26 14:55:44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农旅融合优势,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农旅融合优势

篇1

引言

据国家旅游局随机调查显示,我国农村居民的自发性旅游非常低,60%的外出旅游人员首要目的是为了探亲访友,因此我国农村居民的旅游意识还没有激发出来。随着我国对三农问题的重视、我国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农村居民的经济条件越来越好,对精神文明生活越来越追求,但是由于其固有的价值观以及接触的事物有限,其对旅游的认识和意识却处于隐藏阶段,所以农村居民旅游的潜在需求越来越旺盛,农村旅游市场的潜力很大。

我国政府及媒体、企业对农村旅游市场的关注和重视度非常少,当前也少有学者对农村旅游市场进行研究,因此我国存在对农村旅游市场的普遍忽视。当前关于农村旅游市场的研究主要包括农村旅游市场的开发措施、问题以及对策。

王昆欣(2000)通过实地调查证实农村居民作为一个庞大的人群,对旅游有强烈的需求,因此农村旅游市场是一个值得大力开发的旅游市场。白廷斌(2003)以云南为例分析了我国国内农村旅游市场的发展潜力,其根据人均纯收入将农村市场分为三个级别,收入越高,该级别农村人群的出游率就越高;在开发措施方面,其建议政府已经将国内农村旅游市场作为建设旅游支柱产业的一项重要工作来进行,制定有利于农村旅游市场开发的特殊政策,应该根据农村的特点创新一批适合农村居民旅游的产品、进行灵活多样的宣传促销方式。钱宝平(2011)认为我国农村旅游市场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但是企业的认识不够、政府的重视度不够导致农村旅游市场一直被忽视。卞文志(2007)认为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对精神生活越来越重视,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农村人口占据比例非常大,其是一个庞大的需求市场,政府和企业应该加以重视。彭姣飞(2011)认为我国城镇旅游市场已经进入白热化的竞争阶段,而旅行社涉足农村旅游市场的却屈指可数,而我国农村居民旅游市场蕴藏着巨大的商机。笔者基于计量模型,对农村旅游市场进行数据分析,通过数据与理论论证我国农村旅游市场的发展潜力。

模型的构建

(一)基本变量的设定

假设市场潜力存在以下维度:一是市场容量,即不考虑市场价格等一些客观及主观因素情况下市场的大小;二是市场增长率,即实现的市场销售情况;三是市场强度,主要反映了市场的人气状况。市场容量在此次模型构建中设定为特定区域内市场人数的大小及市场的收入,根据本文的主体,市场分为农村旅游市场和城镇旅游市场。市场增长率指标从两个方面反映:消费的增长率和旅游人次的增长率。市场强度用旅游总人次反映。

因此可以设定以下指标:

市场容量指标:国内总人口、城镇总人口、农村总人口;国内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农村居民人均收入。

市场增长率:国内旅游总消费增长率,城镇居民国内旅游总消费增长率,农村居民国内旅游总消费增长率;国内旅游总人次增长率,城镇居民国内旅游总人次增长率,农村居民国内旅游总人次增长率。

市场强度:国内旅游总人次,城镇居民国内旅游总人次,农村居民国内旅游总人次。

为了消除单位的影响,对市场容量指标和市场强度指标进行对数化。假设各个指标对市场潜力的影响度是一样的,那么:

国内旅游市场潜力(GQL)=国内总人口的对数+国内人均GDP的对数+国内旅游总消费增长率+国内旅游总人次增长率+国内旅游总人次的对数+国内旅游消费总数的对数;城镇旅游市场潜力(GQL)=城镇总人口的对数+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对数+城镇旅游总消费增长率+城镇旅游总人次增长率+城镇旅游总人次的对数+城镇旅游消费总数的对数;农村旅游市场潜力(GQL)=农村总人口的对数+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对数+农村旅游总消费增长率+农村旅游总人次增长率+农村旅游总人次的对数+农村旅游消费总数的对数。

因此,构建的模型研究的是农村旅游市场潜力与国内旅游市场潜力的关系,即农村旅游市场潜力对国内旅游市场潜力的影响度,也就是我国农村旅游市场潜力的大小。

(二)指标序列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互联网公布的年度数据。根据上述公式,首先对数据进行公式处理,得出所需指标数据,即国内旅游市场潜力(GQL)、城镇旅游市场潜力(CQL)和农村旅游市场潜力(NQL)。

由于序列为时间序列数据,需要对三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根据表1显示,指标序列在不差分的情况下进行ADF检验,P值大于0.1,都存在单位根,但在一阶差分后,进行ADF检验,P值都小于0.1,均消除单位根。所以经过一阶差分后,国内旅游市场潜力(GQL)、城镇旅游市场潜力(CQL)和农村旅游市场潜力(NQL)序列为平稳序列。

(三)误差修正模型

以国内旅游市场潜力(GQL)为因变量,以城镇旅游市场潜力(CQL)和农村旅游市场潜力(NQL)为自变量,先进行最小二乘回归,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根据表2估计结果以及GENR公式得出:ECM=GQL(-1)-0.6577*CQL(-1)-0.3539*NQL(-1)。根据该公式进行ECM估计,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

根据表3 得出:

D(GQL)=0.3344*D(NQL)+0.6180*D(CQL)-0.8129*ECM+2.0101

将ECM及差分公式代入整理得出:

GQL=0.1871*GQL(-1)+0.3344*NQL-0.0467*NQL(-1)+0.6180*CQL-0.0834*CQL(-1)

(四)数据分析

1.描述性分析。图1的数据显示,城镇旅游市场的潜力与国内旅游市场潜力曲线更为一致。相比城镇旅游市场的潜力,农村市场潜力更为复杂,其虽然保持上升趋势,即潜力越来越大,但在上升趋势的过程中跌宕起伏,非常不稳定,这可能与农村居民收入与人口的不稳定性有关。

2.模型结果分析。根据公式GQL、NQL和CQL建立的误差修正模型可知,我国农村旅游市场的潜力是城镇旅游市场潜力的0.5411倍,这在我国农村人口基数不断下降,城乡收入及经济、硬件设施等各种条件都相差很大的情况下,我国农村旅游市场仍表现出较强的潜力。

模型显示,农村旅游市场对国内旅游市场的影响度为0.3344,虽然相比城镇有一定差距,但是依然表现强烈,因为我国农村人口虽然在不断减少,但由于我国是人口大国,农村人口的技术依然很大,因此0.3344的影响度下农村旅游市场的规模依然很大,潜力依然可观。并且,由于城镇旅游市场开发较早,城镇旅游市场开发度已经达到一定程度,根据需求消费原理,随着人们的不断消费,对产品的消费效用会不断下降,因此旅游市场的开发空间会越来越小,难度会越来越大。相比城镇旅游市场,在各种设施还不健全、旅游企业对该市场不够重视的情况下,农村旅游市场还处于萌芽期。但是,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人们生活的不断改善,农村经济条件、各种设施的不断改善,农村旅游市场的潜力会直接显现出来并呈现空白,这些空白正是市场机会。

另外,模型还显示,农村旅游市场潜力明显表现较弱,而农村旅游市场潜力的局限性可以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农村人口基数在不断下降,市场规模在缩小;第二,城乡收入差距在拉大,收入的差距直接限制了农村旅游市场的潜力;第三,政府、旅游企业对农村旅游市场的重视度不够,导致长期农村旅游市场处于低速增长的状态,从而隐藏了农村旅游市场的潜力;第四,农村保守的消费价值观导致人们对娱乐性消费不足,从而影响其对旅游的消费,即影响旅游市场。

结论与建议

农村旅游市场开发度非常低,但是其潜力是巨大的,农村旅游市场如果开发适度,必将成为我国国内旅游市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政府应该加强对农村旅游市场的重视,并对农村旅游的局限性因素进行完善。

首先,应该完善农村的交通设施,提供良好的旅游交通条件。农村的交通条件是实现出游的重要保障,但是当前我国农村交通十分不便利,对旅游出行形成重大障碍。

其次,政府需制定相关政策,引导旅游相关企业加强对农村旅游市场的开发。旅游市场产生价值的实现需要有三个条件:市场、产品和交换的条件。交换的条件是指交通等实现旅游产品交换的硬件软件设施。市场是人们对旅游有所需求。产品是指市场需要的产品,这里是指旅游产品。开发商扮演的角色是刺激市场需要,创新出适合某特定区域市场的产品,创造出市场交易完成的条件。开发商无论是在市场、产品或者交换条件上都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市场开发和实现的主宰者。

最后,政府应该给予农村居民出游更加实惠的政策。虽然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在不断上升,但是城乡差距依然很大,其物质生活水平依然有限,并且在其保守的消费价值观上虽然对旅游有期望也不会花费太多去消费,因此市场需要政府利用政策刺激农村居民进行旅游消费。这不仅能提高农村居民的精神生活水平,同时能扩大内需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昆欣,徐云松,阎纲等.一个值得去大力开发的旅游市场—关于浙江省农村旅游市场情况的调查报告[J].旅游学刊,2000(6)

2.白廷斌,施仲军.以云南为目的地的国内农村旅游市场开发初探[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3(6)

篇2

一、农业与休闲旅游业融合必要性分析

1.产业融合趋势引领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产业之间的融合与产业边界的模糊化已经形成了一个趋势,如“互联网+”、“旅游+”的提出正标志着产业之间的大融合。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对于优化一、二、三产业的结构,促进产业融合至关重要。当前国家正大力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与美丽乡村建设,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根本途径,因而农业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势在必行。

2.统筹城乡发展

传统农业发展过程中,农副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不明显,与城市产业经济的发展存在明显的差距,各类诸如资金、教育、医疗等资源仍大量集中于城市,农村与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与生活条件还存在较大差距。而旅游业与农业的融合,一方面有利于农业转型升级,提高经济价值,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就地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

3.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休闲农业旅游以现代农业观光、休闲旅游、体验农业、特色商贸、农业文化、科技展示等综合生产取代了传统的农业种植养殖,充分实现了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的转变,使三大产业相互渗透、融合,延伸农业产业链,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

4.乡村旅游优化升级的述求

当前涪陵乡村旅游产品结构单一,产业链过短过窄,与地方农业、文化等产业融合度不高,一味地粗略性开发。要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然要与农业、文化产业、休闲娱乐业进行深层次的融合,形成一条大产业链。

二、涪陵休闲农业旅游产业融合现状及问题分析

涪陵区在重庆五大功能分区中处于城市经济发展新区的位置,其社会经济条件良好,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涪陵区具备丰富的人文、历史、农业等资源,具有开展农业休闲旅游的条件。例如近几年着力打造沿江特色果蔬区、坪上生态观光区、后山休闲观光区三大乡村旅游片区和榨菜民俗文化街区,加大了涪陵农业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

但当前涪陵区休闲农业旅游在产品结构设计、产业融合、产业集群及产业链延伸上存在明显的不足。一些乡镇农业休闲旅游开发多处于以传统农家乐为主的开发模式中,产品层次性不够丰富,产品附加值低,产业联动性不足

1.休闲农业旅游产业整合意识薄弱

涪陵旅游整体起步较晚,旅游产业与其它产业缺乏横向合作,旅游产业内部协作力度不够,造成旅游产业链过短过窄。例如蜚声海内外的涪陵榨菜,其产业和旅游业之间的融合有待深化。而一些乡村农家乐开发较为粗略,其经营管理、软硬件配套有待提升,同时与农业等相关产业融合不深、与周边旅游景区互动不足。

2.缺乏龙头企业带动整合

当前涪陵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缺乏强有力的龙头企业的支撑,传统的旅游产业链的核心企业是旅游景区,但作为休闲农业旅游,其社会资本构成比较复杂,涉及农业、旅游、地产、商贸、物流、工艺品、食品加工等产业,需要较大的整合力度。目前涪陵休闲农业多以农民散户经营为主,企业对休闲农业的投资回收期和投资风险缺乏科学评估,同时不少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也不够强,因而带动产业融合的能力比较弱。

3.产品内涵不足

当前涪陵区大部分的农业旅游产品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主要以农业观光、采摘园、农家乐等方式为主。由于受资金、人才、技术、创新等方面条件制约,各地休闲农业产品大多缺乏特色定位。产品品牌缺失、品位不高,文化内涵不足,地域特色不鲜明。如榨菜、森林、花卉、裂谷、两江、军工遗址、水文风貌、枳巴文化、程朱理学、小田溪文化等资源与地方休闲农业旅游的衔接度较低。旅游企业对“高附加值”区块挖掘不够深入,旅游购物商贸业、娱乐业发展动力不足。因此,涪陵区的休闲农业旅游亟待加快娱乐业和旅游商贸业的发展,以调整和优化乡村旅游产业结构。

4.营销渠道整合缺失

大多数休闲农业旅游属于散户经营模式,一方面自身的营销意识薄弱、实力有限;另一方面也存在与同行及关联产业的渠道整合缺失。不少的休闲农业旅游产品还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局面。

5.产业融合障碍较多

在产业整合过程中,存在不同行政部门管理,多头管理各自为政,机制不灵活等问题,同时,面向生产性中小企业的科研服务、激励机制、风险投资等体系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经营。同时农业信息化技术较为滞后,不能形成经营管理信息化、科学决策、网络营销等经营管理方式,因而在与休闲旅游等相关产业的融合上,缺乏一定的一定的科学指导。同时旅游本身的开发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农业与休闲旅游业的融合力度。

三、涪陵区休闲农业旅游产业融合路径分析

1.树立休闲农业旅游整合意识

针对当前休闲农业旅游经营存在小、弱、散等问题,要依托周边城市或景区,与城市休闲、景区度假等业态进行整合,统一规划、宣传促销,才能发挥产业聚集优势,实现规模化经营。例如通过“大木花谷”“南沱”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充分将地方资源特色、民俗文化与休闲农业整合,并围绕园区形成辐射发展,将旅游节庆、采摘体验、旅游商贸、文化创意融于一体,充分将种植养殖业与工业、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延伸产业价值链。

2.构建休闲农业旅游大产业链

在休闲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应转变产业发展理念,通过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将农业、地域文化、养老休闲、健身运动等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形成融合产业群,包括主题农庄、旅游演艺、养老地产、疗养旅游等休闲农业旅游大产业模式。例如涪陵榨菜不仅是从田间到餐桌的转换,从种植、加工到销售、品牌推广的产业链构建,也需要从农耕文明到工业生产到文化记忆的多功能演绎,充分将休闲农业产业链拉长拉宽。

3.培育龙头企业

休闲农业旅游产业链的整合优化要强调龙头企业的作用,通过龙头企业实现上通下达,提高产业的附加值。涪陵地方可给有发展潜力的企业予政策支持和招商引资等帮助,使其扩大经营规模,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市场影响力,发展成为龙头企业。从而以龙头企业为核心,进行产业链的拉伸,形成由点到面的扩散,以此促进整个涪陵地方休闲农业的发展。

4.优化农业旅游产品结构

(1)产品结构升级

伴随大众对旅游产品的需求升级,中国正在步入旅游休闲4.0时代,休闲农业旅游的产品升级势在必行。涪陵休闲农业旅游需要从单一观光农业、农事体验转向到融合现代农业、乡村旅游、涪陵地域文化、创意产业和现代科技于一体的升级版产品,实现业态整合、产品复合。

(2)旅游商品促进产业联动

在休闲农业旅游中,旅游商品的作用不可小觑,它可以将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紧密联系起来,通过旅游商品开发,促进农业的转型升级、旅游业的经济拉伸,有效促进农副产品、手工艺品的产品整合和带动地方商贸业、运输业的发展。涪陵旅游商品如榨菜、胭脂萝卜、油醪糟等已经具有一定市场影响力,其中涪陵榨菜即将完成从地里到工厂再到文化小镇的一、二、三产的产业融合。

5.完善产业融合发展环境

各级政府应树立跳出农业、跳出职能部门的观念,运用工业、旅游、文化等领域的先进产业发展思路指导农业经营和管理。积极制定休闲农业资源开发的政策法律法规,建立从研究、开发、管理、风险投资一体化的服务体系,为地区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创造必要的软件环境。

6.整合休闲农业旅游产品营销渠道

涪陵区休闲农业旅游发展要注意加强产品营销,相近区域可以展开协作、整合营销渠道,有利于区域品牌塑造。同时与各类旅游集团、媒介、其他相关企业等成立营销合作组织,整合传统营销和现代网络营销渠道,打造立体营销战略,形成多角度、全方位的营销模式。

参考文献:

[1]陈俊红,王尚德,肖宇波.产业融合视角下休闲农业发展的障碍与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15,43(4).

[2]杨阿莉.从产业融合视角认识乡村旅游的优化升级[J].旅游学刊,2011(4).

篇3

1农业旅游

农业旅游就是一种产业融合,它是农业与旅游业交叉而成的新型业态,是农业与旅游业之间相互延伸融合的产物。通过挖掘现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一个全新的旅游发展领域—产业部门领域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它极大地扩充了旅游产品的数量,丰富了旅游活动的内容,促进了旅游产业的优化。农业旅游以农业资源为内容,以旅游服务为表现,既是一种新型的旅游活动,又是农业多样经营一种形式,产业融合是农业旅游的本质属性,两者在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了新产品、新业态以及新的增长方式。所以要研究农业旅游,产业融合是一个很好的切入角度,因此,本文就试图从产业融合的角度入手,深入研究农业旅游发展的新模式,促进农业旅游更好的发展。

2静观花卉发展概述

重庆市北碚区静观镇位于嘉陵江东岸,地处金刀峡旅游热线要冲,静观镇幅员面积72.5 km2,总人口5.6万余人,耕地面积2 460.7hm2,人均耕地0.0487 hm2。静观素有“花卉之乡”美称,种花历史已有500多年,是全国花卉5大流派之一川东花卉艺术的发源地,以人工造型和园林艺术见长。经过近年来的发展,静观已建起了20多个花卉精品园,花卉走廊风景秀丽,令人留恋忘返。北碚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定位为“建成西部一流的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这为静观花卉业及花卉观光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静观要争取,立足“花卉产业经济、生态观光体验旅游经济”,着力打造花卉特色产业经济,争取静观花卉产业和都市农业旅游的更大发展。

3静观农业旅游发展多要素创新

3.1医学

(1)田园医疗、美容中心,可与中国传统的中医相结合,在园内大批种植中草药材,以花卉药性治疗疾病,也可开发各种以花为主材的药膳,让人们在享受美味的同时,防治疾病,强身健体。可种植有美容效果的植物,强调全天然美容的概念。

3.2艺术

爱艺坊,吸引热爱绘画、摄影、音乐等艺术活动的艺术家来田间采风,激发他们以花卉为主题的创作;改造废弃的农舍创办“爱艺坊”,供艺术爱好者们、艺术家们展示他们的作品,提供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也为当地的农业旅游增添一道新的美丽风景。

3.3婚庆

主题特色婚典,婚庆市场被称作是“甜蜜的宝藏”。现代年轻人越来越注重个性的追求,越来越多的人想要打造一场与众不同的,属于自己的,难以忘怀的婚礼,因此,婚典的各种新类型层出不穷,农业旅游也可参与这一宝藏的挖掘,设计与农业相关的主题特色婚典,将婚典与郊游结合起来,让来宾在参加婚典的同时,也有机会到郊外走走看看。例如: 水果、花卉主题;尝试由鲜花制成的特殊新娘礼服,将水果融入捧花之中露天礼堂以一片花海、果林为背景等等。

4产业融合之下静观镇新形态:旅游式的田园城市

(1)特征:城市引力十乡村引力+旅游属性;旅游式的田园城市是农村现代化的一种新形态,它不等同于城市化,而是“具有城市引力的别样田园”,既具有城市引力,又具有乡村引力。它保留了田园的外在形态,自然、悠闲、生态、健康,同时又具备了城市内在的生活质量,有较多的社会机会,生活舒适。它以旅游为驱动,在发展农业旅游的过程中提供大量的工作机会,并运用旅游带来的资源来实现农村硬件设施的改造以及服务系统的完善;它为旅游而服务,整旧如旧,建设中仍注重保护乡村独有的、一定的乡土特性,并进一步设计、开发丰富多彩的农业旅游活动,打造让“城市人诗意暂居的惬意田园”,形成良性循环。在这样的形态之下既能吸引市民前往休闲度假,又能留住农民积极改造家乡。

(2)实现方式—前台+后台;就是要按照游客实际的需求,将乡村生活划分为“前台”和“后台”,将游客所追求的要素置于前台,满足游客体验乡村生活及对“乡村意象”的追求;同时,将农民所追求的要素置于后台,顺应农民对一体化的要求,并在前后台之间设立相应的缓冲区。这对实现田园城市的形态十分有帮助,可在乡村中划出几块核心区域进行建设,让农民有机会享受现代化生活;而在核心区域四周则保留大片农田、传统民居,供游客体验。此外,后台也不一定就是,也可以让游客在对前后台的对比体验中,感受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伟大成果。

(3)收益中预留乡村改造基金;要形成产业发展与区域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就有必要在产业发展的收益中留出一部分供区域建设的专属基金,并由专人进行规划、设计,以促进上述前后台形式的建设、发展,避免农民个人行为对整体形态的破坏。

(4)与城市结对互动;可与城市结对互动,更多地利用城市资源,更好地了解市民需要,提升目的地吸引力,更深入地理解城市生活的内涵,帮助乡村前台、后台更到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2]肖建勇,郑向敏. 我国旅游业的产业融合路径选择[J]. 宏观经济研究, 2011,(12) .

[3]陈琳. 从产业融合的角度探讨农业旅游的发展[J]. 黑河学刊, 2006,(02) .

[4]陆林. 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模式——产业融合[J]. 旅游学刊, 2011,(05).

[5]石培华. 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与重点[J]. 旅游学刊, 2011,(05) .

[6]张琳珊. 乡村旅游创新模式路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22).

相关范文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