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死亡教育的形式

死亡教育的形式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4-01-27 16:38:55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死亡教育的形式,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死亡教育的形式

篇1

今年10月8日,江西赣州15岁初三男生悲情自杀。仅过两日,同为15岁的广东河源高一男生在宿舍楼坠亡。两人的遗书中,无一例外均提到了学习压力。类似的悲剧时常见诸报端。有调查显示超过三成的中小学生偶尔有自杀念头,其中经常有自杀想法的占到了4%。

每当有学生因学习压力等原因而自杀的事件出现时,人们在悲叹年轻生命逝去的同时往往将矛头指向当前的应试教育制度。以笔者之见,应试教育制度确实存在较大弊端,理应遭到质疑,但儿童自杀的原因很复杂,只归因于应试教育制度有简单化之嫌。生命教育特别是死亡教育的缺失也难辞其咎。

新世纪以恚针对诸多学生不尊重生命的现象,我国教育开始关注生命,生命教育应运而生,并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然而受城乡及地区差异的限制,加之应试教育对品德等非主干学科的轻视,使得生命教育在很多地方还处于基本空白的状态。此外,由于存在严重的死亡避讳,我国的生命教育往往只告诉儿童要珍惜和热爱生命,却基本不提及死亡。试想,不让学生认识和接触死亡,又怎能让学生认识生命的脆弱和易逝,真正做到珍爱生命呢?

死亡教育作为一种在欧美发展相当成熟的教育在我国却争议颇大、步履维艰。相对于生命教育的繁荣,死亡教育还鲜为人知。对死亡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证不足,也使得人们对死亡教育的效果有所怀疑,担心对儿童进行死亡教育会产生负面效应。尽管有人针对诸多儿童自杀等死亡事件发出了“死亡教育,等待到何时?”的呼喊,每当发生地震等灾难或安全责任事故时也会有人呼吁“该给孩子补上这一课了”。但时至今日,我国死亡教育的普及度和认可度仍然极低。死亡教育相关的活动往往会引发激烈争论,反对声居多。学校和教育工作者也多持一种谨慎和保留态度。然而,不通过死亡教育帮助儿童从小认识死亡,形成科学合理的死亡观,儿童就无法理解生命的本质,无法真正成熟,更会被死亡恐惧等各种死亡问题所困扰,在错误死亡观念的指引下,将死亡当作儿戏,恐惧、轻视或向往死亡。

窃以为,死亡教育应当得到大力提倡,通过加大对死亡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合理借鉴国外死亡教育的经验,研究其在预防儿童自杀、认识生命意义等方面的实际效果,以期死亡教育能够成为拯救学生自杀等不尊重生命行为的一剂良药。死亡教育名为谈死,实为谈生,是教育人通过认识死亡的本质来最终获得对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的体认,实现向死而生。

篇2

【关键词】

网络环境;课堂教育;大学外语教学

当前网络已经成为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对于知识的学习亦是如此。这对传统的课堂教育造成了不小的冲击。为了探究网络环境下大学外语的教学如何能够开展得更好,我们进行了访谈。

我们对部分大学外语从业教师进行了访谈。网络广泛普及的当下,学生对课堂信息获取的依赖程度同几年前相比是否具有明显差异?绝大部分教师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大家普遍反映,现在学生信息的获取速度快、范围广。以往教师备课时查阅一些资料或者新闻,课堂上授课时,学生普遍感觉新鲜,能够引起学生很大的兴趣与很强的关注程度。现在,教师备课中查阅的资料或者时事新闻,许多都已被学生关注或者早有耳闻。学生课堂新鲜感不强。对于是否深入考虑过如何利用网络提升大学外语教学效果这一问题,绝大多数大学外语任课教师表示曾有所考虑,但只有少数教师表示曾做过深入思考。有近半数的受访者表示曾经向学生介绍过外语学习相关网址或网络资源。但对于网络的利用尚只停留在向学生介绍,以便学生课后参考的层面上。

在对教师进行访谈的同时,为了解大家对大学外语课堂的满意程度,我们也对部分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题如下:1.教师是否严格要求学生,关心学生。2.教师是否教态自然大方,精神饱满。3.教师是否语言表达准确流畅,条理清楚,说理透彻。4.教师是否抓课堂纪律,维持教学秩序。5.教师是否传授知识准确无误,教学内容熟练。6.教师是否理论联系实际、课堂信息量丰富。7.教学内容是否新鲜,有一定的广度、深度。选项A.很满意 选项B.满意 选项C.不满意 选项D.很不满意。问卷统计结果统计如下:

从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中我们很容易看出,教师普遍能够严格要求学生,关心学生。在教态方面绝大多数教师也能够做到教态自然大方,精神饱满。对于语言表达准确流畅,条理清楚、说理透彻这一项目的调查50中有46人表示很满意,3人表示满意,满意率达到了98%。对于传授知识准确无语,教学内容熟练一项的调查,有47人表示很满意,2人表示满意,满意率同样达到了98%。对于抓课堂纪律、维持教学秩序一项的调查表明,所有教师课堂纪律要求严格。对于传授知识准确无误,教学内容熟练一项,也仅有1人满意度为一般,满意度同样达到了98%。由此来看,学生对于问卷调查中的多数调查项目表示满意或者很满意。

但是问题也并非不存在。对于理论联系实际、课堂信息量丰富一项,表示很满意的问卷对象仅8人。对于该问卷项目的很满意率要远远低于其它问卷项目。对于这一项目表示满意的有12人,满意率仅达到了40%。而表示不满意的问卷对象达到了27人,甚至有3人表示很不满意,不满意率高达60%。访谈发现,大部分表示不满意的学生认为教师上课课堂信息量小,不够丰富。由于网络的迅速普及并且向纵深快速发展,网络资源也日益丰富,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学生品味也在逐年提升。对照之下,显得教师的课堂信息量越发的不足。

对于教学内容是否新鲜,有一定的广度、深度这一项的调查,仅有6人表示很满意,占问卷总人数的12%。9人表示满意。由此看出,对于教学内容新鲜,有一定的广度、深度的满意率仅有30%。而不满意率竟高达68%,甚至有1人表示很不满意。

这样的问卷结果深深地值得我们思考。网络环境下大学外语教学形式如何能够让学生满意呢?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对部分高校外语教师进行了访谈。总的来看,思路有两条。其一,加大对教师的网络培训,使教师能够充分利用网络获取大量信息,不落后于学生。其二,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增加学生自主学习在学生培养中所占课时比例。对于这两条出路,不少教师对于第二条出路更加关注与重视。原因在于,在网络环境下,教师与学生对于网络的利用机会均等,教师在利用网络获取信息方面不占任何优势。教师通过网络查询的信息,学生也同样很容易得到。这使得教师把网络信息拿到课堂的意义减小了。对于提倡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一项,符合第二语言学习的特点与要求。目前,很多高校进行了听说零课时的尝试。所谓听说零课时,就是听说课不再由教师在课堂上给大家讲课,听说课没有课时了。实际上是把听说课的课堂教学转变成了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在语言实验室中自主完成听说训练,教师只针对遇到问题的学生进行指导。这是网络环境下大学外语教学的一种全新的尝试。我们对部分已经进行听说零课时的院校进行了调查。有人认为听说零课时后,的确一些自我约束能力强同时基础较好的学生进步较快,学习效果明显。但是,也有一些自我约束能力差或者基础较弱的学生在听说零课时的环境下感觉无所适从,学不进去或者不知道该从何学起。学习效果明显不如在课堂上老师的带动下显著。当然了,我们对于网络环境辅助大学外语教学的研究还不成熟,听说零课时教学形式也还有待深入研讨与探究。未来,通过对网络环境深层次的利用,大学外语的教学形式一定能够越来越科学,越来越实效。

参考文献:

篇3

网络时代的到来使人们的生产生活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的网民数量也呈逐年上涨的态势,大学生作为首批网络用户绝对跟得上网络瞬息万变的步伐,时时掌握最新的网络动态,因而当前高校的教育也为了契合网络时代社会的变革和信息化时代下对知识有着高要求的大学生,不断做出努力和尝试,在与时俱进的同时力求教育教学的前瞻性和预见性。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革新思想、指导教育教学活动、提升个人修养与品位等方面有着无比重要的建设性意义。

一、网络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迎来的新机遇

1.新媒体传播下的新理念的引入

各种先进新潮紧跟时代潮流的理念多是率先利用网络作为广为人知的传播途径,其传播速度快、受众范围广的优势在此展现得一览无余。网络的兴起引发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考核管理办法、教研体制等一系列的变革,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具有充分的超前意识和现代化意识。一方面老师引领学生不断在教学形式、教学考核、教学科研等方面大胆创新,不断挑战,尽可能早的熟练掌握网络技术,将网络资源应用于课堂教学,使得课堂兼具时效性和时代性的特点;另一方面,学生也不断将自己在网络渠道取得的有效信息反馈分享给老师,促进老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变革。双方在某种程度上是平等的,打破了原有的老师的“教”高于学生的“学”的传统格局。

2.传统教育模式的打破更新

网络时代下,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近,沟通交流也更为简单频繁,这使得学生的学习空间在很大范围内都有极大扩展。学生可掌握的学习资源更多、更广泛,极大地挑战着老师的知识储备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老师在原有的职业特殊性的驱使下更要紧紧扼住时代的脉搏,力求以最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引导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向着更高更深更具时代特色的方向发展。老师不断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在新媒体的刺激下不断尝试创新,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网络环境下另辟蹊径,将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单向教学向老师与学生双向互动、共同学习的模式引领,并及时建立相关的电子设备设施,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正确上网,学会信息筛选和甄别,减少并避免恶意网站的虚假不良信息的侵袭。师生之间的交流增多,问题得以及时解决,教与学都可以及时地达到与时俱进的状态。

3.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均有提高

网络的强大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虚拟性的存在,在这个虚拟的空间内,高校学生更易于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针砭时弊的同时也潜移默化了学生自身的处理分析事件的能力。海量信息铺天盖地的席卷着人们的生活,大量鲜活的事实和思想理论知识不断充斥着社会每个人的头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也在不断的充实,主流价值观引导下的新思想、新风尚不断蔓延开来。

二、网络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网络是把锋利的双刃剑,掌握好力度才能物尽其用,发挥最大效能,否则终将会玩火自焚。网络时代下衍生的诸多社会问题也一直困扰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此方面也未能免遭荼毒,各种隐性的威胁和挑战正在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起进攻。

1.网络成瘾,沉湎于网络的现象层出不穷

网络在帮助教育活动开展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消极影响,最为甚者当属大学生沉湎网络而不能自拔的现象。大学生处于心智成熟的关键时期,对网络的控制拿捏很容易出现偏差,沉迷于网络而无视其他的大学生比比皆是,网络成瘾,学业荒废,人生陷入低谷,甚至易罹患抑郁、失眠、精神分裂等精神疾病,无疑对其家长、老师、及自身身心健康造成重大影响。

2.老师的教学权威遭受挑战

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单一,甚至是单纯地依赖老师的教学来了解学习,因而老师在学生心目中作为单一的知识传播者有着无比崇高的社会地位和绝对权威。但在网络浪潮的冲击下,老师的这种绝对权威地位的处境已是江河日下了,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的接受者,老师也不再享有绝对教育权威,传统的老师高于学生的地位关系也日益被师生平等的地位关系所取代。老师和学生在信息获得方面处于同一层次,老师不再是知识的独家享有者,学生知识面的扩展在减小教学难度的同时也挑战着老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三、高校隐形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1.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隐蔽性特点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像其他学科那样大张旗鼓的开展,“润物细无声”才是它的特色。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的始终,不论年级、不限专业,高校的每位学生都在潜移默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下改进并提升着自身的能力。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并非是可有可无的,其在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2.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新颖,不落俗套

很大一部分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这类看似偏理论的课程都怀有抗拒心理,枯燥的理论很难让他们在课堂上维持长久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多样化的教学活动的开展使得学生不再拘泥于课堂的理论教学,活动从开始筹备到最终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贯穿全程而不使学生感觉乏味,学生很好地融入活动,切身体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四、开展网络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办法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网络在大学生心目中受欢迎和青睐的趋势只会有增无减,故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开展也必然紧紧围绕网络为中心,寻求最优化、最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

1.引用新媒介,及时深入的了解学生思想思维

网络的普及程度在高校不言而喻,在全校都是网民的情况下,更能充分有效的发挥网络平台的资源优势,在减轻教学工作难度的同时更加契合学生的新思想。搭建校内通行的电子交流平台,沿用学生用户群体最受欢迎的bbs、qq、微博、微信等新颖的交流工具,为朝气蓬勃的他们发表言论、分享生活提供平台。

2.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进其他各学科

单纯地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不仅教学工作开展成效不大,还使得教学内容仅限于“不切实际”的理论空谈,枯燥乏味且不具时效性。但若是将其融入其他各门学科,在节约教学资源的同时还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老师的工作在于教书育人,育人在很大一方面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开展,各科任老师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融入于教学的始终,因材施教,有理有据,效果更佳。

3.加强网络监管和控制

网络的虚拟性所带来的危害是不容忽视的,各种恶意网站、不良信息充斥着整个网络环境,侵害腐蚀着大学生的思想、心灵及身体健康,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务必要严格把关,避免不良网站恶意信息的侵袭,引导学生在纯净的网络环境下健康学习,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在思想、心理及生活中出现的偏差,营造和谐良好的网络环境,为培养思想素质过硬的新型人才而努力。

网络时代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备受世人瞩目,差异化、多元化的文化大背景更要求高素质、高能力、高标准的复合型人才,因而此时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需展现其时代性的特点,教学内容具有针对性,针砭时弊,教学形式具有多样性、趣味性,教学效果具有实用性。高校为达到教学目标,必须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革新观念、改进方法、丰富形式,正确把握网络时代带来的机遇,积极应对挑战,遵循科学严谨的教学规律,关爱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个人思想,加强学生的信息查询、信息识别能力,使其具备全面的网络资源的利用调度能力,高效、高质的在网络环境下增强自身的个人能力和思想政治水平,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质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赵紫旭,段玲玲.网络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初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5).

相关范文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