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海绵城市的应用

海绵城市的应用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4-01-29 15:16:09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海绵城市的应用,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海绵城市的应用

篇1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密度增大,城市建筑用地面积增大,土地资源变得尤为珍贵,而为了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很多土地被钢筋混凝土所覆盖,硬化地面遍布城市各个角落。柏油马路、水泥建筑,这些均会导致城市土壤岩层被压实,土壤透水能力下降等一系列破坏影响,使得在出现大量降雨时,城市排水负担过重。长此以往,城市排水系统功能丧失,造成城市居民生活灾难,导致洪涝安全隐患,严重时甚至会造成水污染、洪流等城市灾难。而山地城市重庆,在结合其自然环境、地理面貌水资源环境特征后,提出建设透水吸水、防洪排涝的“海绵城市”体系,为维护城市生态健康排水、完善城市绿地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1 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的应用现状

1.1 维护城市透水渗水功能

海绵城市的建立就要先从重视城市绿化开始,利用已建成的城市硬质地面周围绿地环境,草坪花园等设施,合理增强地表渗水透水性。例如重庆在海绵城市试点建设中运用到的主要措施就是在绿地内及周围采用植草沟的方法,在雨水传输过程中逐渐减少地表径流,加强地表“呼吸”作用。除此之外,重庆市还采取了一种污染控制技术,例如在建筑或者水泥马路周围使用一种具有特殊性质的土壤聚合物,其作用是使细沙之间的粘性增强,在雨水冲击时,能够保持很好的稳固性,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水土流失现象,提高土壤渗水性,弥补原有土地渗水不充分的特点,同时也避免了水质污染。

1.2 防洪减涝,保障城市安全

在城市建筑建设中,将防洪减涝的设施与城市基础公共设施结合,保障暴雨期间城市能够正常运作,不会导致洪水灾难突发。例如重庆市城市规划建设中,坡度较大的地方很多,可在形成较大坡度的地区的路肩或建筑设施上建造能够承载路面水流流径的排水渠。并且可以设计水流流速阶梯,这样可以缓解水流流速过大的情况,防止洪峰出现。

1.3 保水滞水,缓解城市水危机

在干旱和暴雨洪水这两个极端模式下,海绵城市的建设就起到了一个多面化的积极作用。在干旱期间,“城市海绵体”通过暴雨期间集聚的雨水,保障城市部分用水正常,防止城市出现水危机。例如重庆市利用小型花园景观来应对大量降雨,例如花坛、水池,在暴雨出现时,可以短暂的积水蓄水,不仅能够缓解城市排水系统压力,还能为后期城市用水提供部分水资源。

1.4 充足地下水,维护城市水循环

重庆市还采取了“城市海绵体”能够过滤净化雨水的功能,有效保障了地下水维持充足的状态。例如重庆市利用道路两旁的绿化带,在暴雨袭来时,可以让雨水短暂滞留,并且对泥土起到过滤净化作用,为之后的排水、净水工作提供便利。

1.5 修复水环境,促进城市与自然和谐发展

将城市景观水资源系统与地下水资源系统相结合,采取防污染与生态修复的手段,将城市海绵体的承载能力提高,达到净化城市水体体质以及促进城市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的。例如重庆市建立的大坡度径流控制滤池系统,在雨水经过排水系统时,滤池上方会铺设砂砾以此来分级过滤流经的泥水,从而达到净化泥水,防止雨水过度污染,避免造成城市地下水污染及排水系统不畅等问题。

2 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的启示

2.1 加强绿地建设,完善绿地系统

由重庆市的山地模式来看,应该注重加强功能健全、渗水透水性能良好的绿地系统。在保持原有绿地生态的同时,要注重自然生态要素的建立。提高绿化覆盖率以及绿地分布范围,对于一些地区,要加强绿地建设。例如充分利用滨江岸线、山脊、陡崖等一些具备山水城市自然地貌的地方来建设城市绿化,同时保留原有地的生物多样性,结合当地地貌结构以及物种种群来建立丰富多样的绿地海绵生态结构。同时也要加强城市山地公园与滨水公园的建设,积极发展绿地建筑及居民绿地开发,打造成熟绿地的海绵格局。

2.2 增设透水区域

提高城市透水地面的透水标准,要注重发展居民用地、马路、公园以及一些城市基本设施建设等硬化地面,在其周围铺设带有透水性质的地面铺装。例如铺设一些具备透水性质的混凝土、瓷砖、以及路面水泥等。铺装地面应高于绿地设施,引导雨水由铺装地面流向绿地。建立科学的引流设施,使超过铺装地面渗透能力的水量能够及时流向绿地,均匀分布渗水透水压力。

2.3 完善雨水利用系统模式建设

根据重庆市各个地方不同的地形、水资源分布情况以及当地用水情况,要建立不同的雨水利用系统。雨水利用系统设施的建立应该与城市排水系统、防洪体系、生态环境、人造景观等城市设施的建造规划相结合。一些天然水洼地、池塘可以被用来作为一些调蓄蓄水池,以缓解城市洪峰,降低城市蓄水排水系统的工程造价。当然这其中也要注意雨水收集的季节性特征,以达到雨水利用最大化。收集来的雨水经过进一步的处理,可以用以绿地用水、路面冲洗或进一步储存等。

3 结语

重庆市作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其城市建设与发展担负着重要的责任。而如今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市建筑周期变短,海绵城市的建设推广也面临着更加艰难的挑战。海绵城市建立的有效性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改进。新的开发建设就需要新的技术手段,海绵城市的建设也同样需要一套新的建设理念,新的技术手段以及新的管理制度。重庆市的山体特征对于海绵城市的建设需求与要求更加的急迫与严格,因此需要在已有经验上,不断完善探索,为重庆市以及全国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篇2

1、海绵城市建设理论

海绵城市主要是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和自然灾害所带来的影响,在下雨的时候能够进行吸水渗水蓄水净水,并且在需要的时候合理的释放雨水,并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通过源头消减、中途传输、末端调序的手段,实现最大限度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中,降雨径流的排放量小于40%,截然不同于传统“快排”模式中将大于80%的降雨径流排出城市的要求,这就有效的减少城市雨水与地面的冲刷,然后将收集来的雨水进行相应的净化处理。这样不仅仅保护了生态环境,有效的降低城市内涝出现的几率,也缓解了城市居民用户用水压力的紧张。因此在晋城城市园林建设的时候需要有效的融入海绵城市理论,从而能够构建非常好的环境,促进城市的建设发展。

2、海绵城市理论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原则

2.1、整体规划原则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园林设计中应用海绵城市理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应用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充分的发挥海绵城市特点,对此需要针对实际情况从全局出发,做好规划设计工作。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将原来的系统进行保留,同时充分的了解系统,在实际的运用当中,要充分将海绵城市理论落实在实际的建设过程当中,还要降低雨水系统的构建,而且在进行的设计的工作当中要有效的遵守先规划有减少的重要原则,因此这样才能更好的充分的发挥其规划设计的作用。

2.2、生态有限原则

海绵城市的概念是基于生态的概念,并且在实际的运用过程当中,要充分的了解当时水资源,例如江河与湖泊以及渠道,而且必须考虑到排水系统,从而要保障雨水自然的寄存和自然净化,这也将是循环利用的关键部分,然而在这过程当中要不断加强生态循环,其次,生态自然自身就有着很强的恢复力,这对前期破坏的部分起到修复和二次融合的功能。

2.3、因地制宜原则

在园林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因为每个城市的环境以及地域存在很大差别,因此在土壤、降水、植被覆盖率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考虑,有效的将其海绵城市理论融入其中,从而更好的确保园林设计的有效性,促进园林行业的建设发展。

3、海绵城市理论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3.1、城市园林道路设计

为保障园林设计雨水渗透的高效性,道路设计采用以下几点措施:①选用具有渗透性能的沥青,在道路结构设计上保证雨水的渗透,控制短时表面径流量;②结合地形,可适当的将人行道或者非机动车道改成随地形走向的线型,以便增大道路两侧的绿化面积,同时选择吸水性较强的植被,缓解雨水的瞬时径流量;③道路分隔绿化带采用“下凹式绿地”设计,引导道路雨水进入下凹式绿带,同时经特殊配比的种植土,可涵养一部分雨水,多余的再由溢水口排走,保证植被的生长条件;④严格按着“海绵”设计理论,选择渗透性强的铺装材料,嵌草路面、草皮,多孔混凝土等。尤其是公园和树林边,可以采用木屑、卵石等材料。

3.2、雨水收集系统的合理设计

(1)渗透性铺装。要科学合理的做好园林铺设的相关工作,并且可以更好的确保地面渗水与排水功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水泥地面来相比较的话,不仅可以更好的减少施工材料在数量的投入,也是更加符合景观生态设计的理念,园林设计和自然环境保护是一种和谐的联系。在普遍情况下,铺装设计需要在地面上铺设一层砂砾的垫层,从而来提高其稳定性和渗透率。在主道上普遍都是在垫层上铺设砖层,这样能够为人们在上面行走提供很好的便利,在辅道与主道路的两边,都要铺设石子路,以便能够很好的实现于是的渗透作用。(2)园林生态水渠和雨水缓坡。在建设园林生态水渠的过程当中要严格根据地形条件来做好生态水渠工作,生态水渠也可以作为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其中起到雨水汇水的重要作用。渠道的建设将分为明渠与暗渠。暗渠一般都是进行园林设计时,在地下预留一定空间的排水沟,雨水将会沿着暗渠进行排出。明渠需要沙拉石子和透水土工布来铺设来进行相关的操作作业,从而来达到很好的渗透吸储的效果,来达到导流的作用。

3.3、雨水储蓄系统的合理设计

3.3.1、集雨型绿地。对于园林雨水储蓄系统设计的时候一般情况下可以选择设计一些集雨型绿地,而对于这一类型的植物配置也主要是不怕湿涝的植物。如果是雨水比较多的集雨型绿地,植物就能够发挥有效的作用,能够达到储水的作用,并且也可以将其作为园林景观中非常重要的部分,目前主要是让其成为暂时以湿地的形态存在着。南方地区因为雨季的时间比较长,因此在园林建设过程中主要是设计小型湿地,从而满足需求。3.3.2、人工湖。进行园林景观设计的时候会选择设计人工湖,其主要的作用是能够不断增加园林意趣,同时也能够起到园林雨水储蓄功能。在进行人工湖设计的时候需要高度重视水生植物的配置,从而能够确保雨水冲刷泥沙进入人工湖后,能够有效的保障湖水的干净和清洁,从而降低成本。总之,海绵城市理论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很好的降低城市当中径流污染的负荷程度,而且还能够很好的净化城市中的空气质量问题,因此需要重点加强研究。

参考文献

[1]彭红元.城市园林设计中海绵城市理论的运用分析[J].中国林业产业,2016,(09):94-95.

篇3

1海绵城市的概念以及节约型园林的发展概况

海绵城市,就是城市对于水的处理如同海绵一般,可以吸水,也可以放水。它是现代城市建设中管理雨水的一种建设理念。在下雨时,城市管理水系统可以将这些水吸收,并且蓄水。等到城市空气干燥时,将这些水放出,供城市使用。当然,这些在使用的水都是净化之后的水。在我国现如今的城市建设中,园林的加入变得越来越重要,它是城市绿化重要的一部分。随着园林不断地发展,国家开始提倡建设节约型园林,这种园林可以利用最少的资源,为城市提供最大的绿化需求,是实施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要体现。节约型园林的发展需要不断地创新与发展,如何充分利用城市水资源、植被资源等,降低资源消耗,减少浪费,是节约型园林发展的最终目标。

2节约型园林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如今我国强调建设节约型社会,因此,节约型园林应运而生,如何进行城市园林建设才能够降低资源浪费,减少对园林周围生态坏境的影响,符合节约型园林的建设目的,成为节约型园林在海绵城市应用中最直接的问题。

2.1规划阶段

这个阶段是形成节约型园林最基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会确定整个园林的规划和设计。在海绵城市构建节约型园林时,既要节约用地,又要节约用水。因此,在建设园林时,如何利用好城市的水资源,也成为这个阶段需要考虑并且解决的问题之一。在确定好这些问题后,再来确定园林的建设布局以及对土地的要求。在设计规划时,注意尊重园林土地原有的地貌,尽量保持最原始的地形,降低对土地的危害。

2.2设计阶段

在设计时,要考虑很多方面的问题,例如,地形,土地原有的植物、园林道路,园林对于水资源的需求以及园林内各种设施建设等。首先,从地形因素来说,尽量顺应自然的发展。如果所选择的土地原本有很茂盛的植被,可以直接将其作为草坪;如果有很好的大树、石头,也可以对其加以利用。合理的设计会使整个园林在不破坏自然的基础上显得错落有致。海绵城市的植物本身对于水资源的要求较高,需要较为充足的水分,所以,设计植被时,首先要考虑植被对水资源的需求。每个园林都有着各种各样的小路,这些小路是在综合考虑了很多因素之后才确定的。在设计道路时,同样也应减少填埋或者挖掘,不仅不会破坏生态环境,也降低了道路建设成本。其实对于海绵城市来说,建设园林时面临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水资源,建设节约型园林时,一定要综合考虑水资源,降低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

2.3施工阶段

这个阶段,就是实行上述规划和设计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最主要的就是考虑如何节约水资源,如何节约材料和能源等问题。使用材料时,尽量做到循环利用,避免过度建造和开采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在海绵城市的节约型园林建设中,主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降低开采量,从而避免出现水土流失的问题。因此,在施工时,一定要做好施工前的勘察工作。

2.4管理阶段

园林建设完成以后,需要对其进行合理的管理,才能够保证园林达到最初的设计效果。例如,园林建设完成后,会出现植被损坏、水资源流失等问题。及时发现这些问题,就会降低出现问题的概率,减少资源浪费。因此,后期管理也是整个园林在城市建设应用中较为重要的一个部分。通过这些管理,有利于维护园林坏境和资源的循环利用,真正达到节约型园林的设计目标。

3结语

一个好的城市建设绝对不是在浪费资源的基础上堆砌出来的,因此,建设城市要考虑到资源的节约问题。如今,每个城市都需要园林为城市增添绿化,也需要建设节约型园林。对于海绵城市来说,节约型园林的作用不仅仅只是绿化环境,更是保持水土的重要工具。所以,本文从海绵城市的概念出发,简单介绍了节约型园林的发展概况以及其在海绵城市的具体运用和其起到的作用,努力创建一个以自然为主的城市节约型园林。

参考文献

1张雪莉.节约型园林建设的探讨[J].现代园艺,2016(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