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三年级语文教学困惑

三年级语文教学困惑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4-01-29 15:16:09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三年级语文教学困惑,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上午第一节课,**小学**淇老师的执教了古诗《夜宿山寺》一课,第二节课,语文教研员师对语文课堂教学进行了评课指导,*老师对我校语文课堂教学给予了好评,评价我校*老师的语文课含金量高,教师具有较高的语文素养,班级学生训练有素,二年级的学生古诗词积累如此丰厚,这在大连地区也是数一数二的,长此培养下去学生的能力定不容小觑。

第三节课,教研员们和老师们进行了有关课改方面的座谈,座谈气氛热烈而融洽。在座谈中,老师们纷纷对课堂教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同时对自己在新课改下的取得的教学成果满怀欣喜,并决心要在课改大环境的影响下,扎扎实实搞教学,努力做一名优秀的教师。

讨论结束之后,**教育学院的领导和教研员对我校校本研修的工作进行了资料检查,并对我校扎实务实的校本研修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下午**教育学院*夏老师和**河进修学校的教研员,以及**东小学、**小学的部分教师与我校一至三年级班主任教师进行了互助网培训。我校作为基地校,由三年级组教师进行了《教会中年级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自主预习的实践研究》的汇报。听了我校老师认真的汇报,*老师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评价我们学校语文教学活动开展扎实有效,经验值得大家借鉴。兄校弟校的老师纷纷对我校老师这种真研究重实践的工作态度点赞,感谢我校老师给他们带去教学灵感和经验。

篇2

高三年级直接面对高考,如何应对新的高考要求,让学生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考入理想的高校,是教师、家长、学生共同的期待,也是检测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如何能取得好的语文成绩,课堂无疑是主阵地,打造高效课堂,成了无数教师共同关注的一个焦点,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树立大语文观,生活即课堂

语文新课改目标之一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所谓“素养”,我的理解是素质与修养并重。高中三年应切实有效的围绕提高学生的素质和修养进行教育教学,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内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脉络。语文教学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课程内部结构,高考指挥的方向也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兼容并包,这提示我们语文课应是“大语文”,语文应多关注社会、关注时事、关注生活。灵活运用教材,让语文贴近生活。创设生活情境,让生活走近语文。进入高三年级复习阶段,我们更应把自己的语文教学和社会、时事、生活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更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修养,才能更有效的应对开放性的高考。所以,我们在制定应考策略时应把社会、生活、人生涵盖在内。脱离了社会、人生、生活的语文教学必然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背离了语文教学的根本,失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意义。

二、精心计划,认真备考

高三语文复习,内容繁多而复杂,但老师一定要做到系统而有条理,不能让复习工作漫无边际,甚至“打到哪儿算哪儿”,精心计划,认真备考是关键所在。

首先,教师要精研近几年的高考真题和考纲,熟悉高考题型,明确高考命题的方向和脉络。只有清楚把握高考命题走势,复习的重点和方向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只有朝着目标前行的航船才能顺利抵达目的地。不研究高考题和考纲,复习就很可能陷入迷茫和误区之中。

其次,精选复习资料和模拟试题,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市面上资料和试题品种多样,参差不齐,选择最贴近高考命题脉搏和最适合学生实际水平的才是最有效的,教师应对各种资料认真对照,仔细甄别,慎重选取,须知滥用资料对学生成绩的提高有害无益。

其三,做好计划,精心安排。对每一个知识点教师都应了然于胸,根据难易程度、学生现有水平、赋分情况做到统筹兼顾,学年之初就要安排好复习进度且力求精细。

三、求精务实,追求高效

承上所述,高三复习应精选资料和模拟试卷,教学过程也务求精细,课前教师精心选择所要复习的知识点,精心选择相应的练习内容,讲和练一定要注意结合,不求务多,但求实在高效,真正做到让学生在课堂上每一节课都有所收获,知识真正能转化为学生能实际运用的能力,认真设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让每一节课都成为精品。虽说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合作、探究为课堂主要学习方式,但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的引领作用绝不可在高三复习课堂活动中降低,只有教师真正对课程标准做好深入研究,不断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精心于教坛艺术,才能真正打造高效课堂,达到高效的目标。

四、注重短、平、快,归纳整合

复习要注重系统性,是就高考试卷构成的几大模块而言,在各在模块之内有很多个子系统,子系统由无数个知识点构成,这些细化的知识点,就是构成我们每一节课的要素所在。我们的课堂切忌心浮气躁,特别是一轮复习阶段,务求全面顾及,不留盲点,注重短、平、快,各个击破。小的知识点能在一堂课内训练到位的就绝不用两堂课,学生掌握了的就不再纠缠。知识和练习以大多数学生能够把握和理解为准,专题训练试卷、模拟试卷的讲评应及时快捷。每复习完一个模块之后及时进行归纳整合,让学生零散的知识与技能转化成为有机整体,形成应试能力,并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五、十年一剑,“磨”字上下功夫

高三下学期,基本知识点的复习与系统归纳渐近尾声,学生的知识结构基本已形成系统。离高考百日左右,这一时期学生对考题重难点,试卷结构,试题类型也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十年一剑,剑形已铸就,到了磨砺锋刃之际,宝剑利钝与否,全看这一时期的方法与火候的把握。所谓“行百里者,半于九十”,这一时期,教师更要关注高考动向,利用好历年高考真题和复习模拟试卷,在各个高频考点上下足功夫,狠抓重点,强化训练,稳定学生能力,训练提升学生应试心理素质,规范学生答题,合理分配时间,增加学生隐性得分点的得分能力,使学生能在临战之前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六、师生协力,贵在用心

高三复习要取得优异的成绩,除了教师的用心耕耘,主要还在于学生自身努力,只有师生共同配合,积极互动,才能真正达到预期的目标。学生能否全力参与,积极投入,和教师的能力水平、教学艺术甚至人格魅力是分不开的。在教育教学中还应注重培养强化学生的目标意识、时间意识和竞争与合作意识。同时,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只有建立起良好的协作关系才能解决学习、生活上更多的困惑和苦恼。

综上所述,进入高三年级,工作复杂而系统,教师应切实做好科学规划,注重全局,夯实基础,求精务实,追求高效,不断在教学中磨砺提升学生能力,训练学生的应试技巧,师生同心协力,方能在高考这一方天地里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篇3

2011版课标的写字教学建议中新增了这样的一句话:“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许多老师有这样的困惑:每节课写什么内容?第二课时在阅读教学中哪有时间来写字?全国“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届课堂教学”大赛开赛了。与会期间,18位参赛者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写”,随后杨再隋先生的精彩点评如醍醐灌顶,让人茅塞顿开。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挤,总会有的。

一、去繁就简,确保练习时间

杨再隋教授剖析:语文教学还存在着“虚、闹、杂、碎、偏”的现象,呼吁我们“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也认为:语文教学中我们需要放弃一些与学生的学习无关的东西。有所为,有所不为,不必将每句话、每个句子都讲得那么透彻,留点余地和空间就是给学生自由和发展。

1.减去多余的环节

语文学习本身是一件简单的快活的事情,但是语文教学中,教师总是喜欢设计一个又一个环节,然后沾沾自喜、自我陶醉,殊不知这样的安排耗费了大量的教学时间,而实际教学效果如何则有待深思。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台湾的蝴蝶谷》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给台湾的蝴蝶谷设计一个宣传标语,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到美丽的蝴蝶谷。这样的设计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要求太高了,起不到一点效用。如此毫无意义的环节应该果断地删去。

2.减去繁琐的花招

陶行知先生曾说:“凡做一事,要用最简单、最省力、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子,去收最大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要以最经济的教学手段,取得最高的教学效应。例如,孙双金教授给三年级的学生上《儿童诗》,课件只有两张,第一张:台湾林武宪的《阳光》,第二张:梁上泉的《太阳》。简简单单,没有让人眼花缭乱的把式,孙先生就像一位内功深厚的大师,谈笑间,打开诗歌的大门,孩子们在里面张开想象的翅膀,擦出思维的火花,写出一个又一个精妙的诗句:阳光在鞋上歇着;在山顶,太阳是被云朵抬出来的……

3.减去可有可无的内容

学会放弃是一种智慧。薛发根赞成三个“不讲”,学生已经懂了的不讲;学生能自己读懂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还是不懂的,不讲,留到以后再讲。只有合理取舍,才能筛选出真正需要教师精心教学的重要内容。比如《菩萨兵》中,抓住“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感悟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教学目标已经达到。“要让播下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这一句的深刻内涵,三年级的孩子不能完全理解,老师不必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讲析,就让学生囫囵吞枣,似懂非懂地感受,当将来的某一天,领悟力达到一定水平,他恍然大悟,豁然明白,一定比现在死记硬背要更有深刻体会。

二、有机整合,彰显教育智慧

课堂教学中写字的时间得到保证,我们还要关注课标中的这句话:“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也就是说,写字训练是贯穿在每个教学实践中的。

1.在巩固作业中“巩固”练字

有不少学生《习字册》上的字端端正正,课堂上“10分钟”写的字认认真真,但到自己写作业时东倒西歪。说明学生端正的书写习惯还没有形成,可以通过我们的一些巩固性作业进行强化。比如在教学《鹬蚌相争》时,品悟文本后,就可以让学生完成《补充习题》中的“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既完成了练习,巩固了文本,又达到了练字的目的,一举三得。当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提醒学生注意字在格子中的分布,字与字之间的距离、穿插避让关系等等,剩余的一部分作业在课外完成,使课内的好习惯慢慢延续到课外,使练字的效果在作业中呈现,形成良性循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