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29 17:51:14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塑料污染主要危害,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二、调查方法
1、书籍 报刊
2、上网查找"白色污染"的危害资料
3、查关于"白色污染"的防治
三、资料的整理
信息渠道网络 涉及方面什么是“白色污染”具体内容所谓“白色污染”,是人们对塑料垃圾污染环境的一种形象称谓。它是指用聚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各类生活塑料制品使用后被弃置成为固体废物,由于随意乱丢乱扔,难于降解处理,以致造成城市环境严重污染的现象。
信息渠道:网络 书籍 涉及方面“白色污染”的危害 具体内容 白色污染存在两种危害:视觉污染和潜在危害。
视觉污染指的是塑料袋、盒、杯、碗等散落在环境中,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不良刺激,影响环境的美感.而白色污染的潜在危害则是多方面的。
1、一次性发泡塑料饭盒和塑料袋盛装食物严重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当温度达到65℃时,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中的有害物质将渗入到食物中,会对人的肝脏、肾脏及中枢神经系统等造成损害.我们现在用来装食物的超薄塑料袋一般是聚氯乙烯塑料。早在四十年前,人们就发现聚氯乙烯塑料中残留有氯乙烯单体。当人们接触氯乙烯后,就会出现手腕、手指浮肿,皮肤硬化等症状,还可能出现脾肿大、肝损伤等症。在我国,我们用的超薄塑料袋几乎都来自废塑料的再利用,是由小企业或家庭作坊生产的。这些生产厂所用原料是废弃塑料桶、盆、一次性针筒等。生产时,首先用机械把原料粉碎成塑料粒子,再把塑料粒子放在一个水池里清洗(名曰消毒),取出来晒干,再用机械把它压成膜,制成各种塑料袋。每次吃饭时,就有不少人用塑料袋装饭菜,他们不知道这种行为不仅危害环境,也危害自己的身体健康。
2、使土壤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农田里的废农膜、塑料袋长期残留在田中,会影响农作物对水分、养分的吸收,抑制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造成农作物的减产。
3、填埋作业仍是我国处理城市垃圾的一个主要方法。但填埋后由于垃圾中的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很容易渗入地下,污染地下水,危及周围的环境.如果进行焚烧处理,那么将是二次污染,不但会产生大量的黑烟还会产生二恶英.二恶英是目前世界上毒性最大的物质.进入土壤,至少要15个月才能逐渐分解.它会危害植物及农作物.对动物的肝脏及脑都有严重的损害作用.焚烧垃圾排放出来的二恶英,已经成为世界上关注的一个极敏感的问题.另外,由于塑料的餐具难降解,许多城市推广纸制餐具,可是这也是不明智的.纸制餐具除了要用到草浆稻浆外还要加入1/3左右的木浆,那么这势必造成大量的木材消耗,导致森林大量砍伐加剧.而我国的森林的覆盖率仅为13.9%,人均占森林的面积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7.2%而且纸浆历来是耗水耗能排污大户.若污染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那么又会引起水污染,降酸雨.
信息渠道网络涉及方面“白色污染”的防治具体内容
1、我们应尽量减少一次性塑料餐具和纸制餐具的使用。任何一次性餐具不仅不利于环保,也是对资源的最大的浪费。在日常生活也不要过度依赖塑料袋。让塑料袋尽量二次使用.最好,做到买菜时用篮子或布袋,少用或不用塑料袋这样对环保和身体都有不会有很大的危害.
一.破坏市容环境。遗弃的塑料制品随处可见,是造成环境脏,乱,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影响城市形象。
二.危害人体健康。遗弃的塑料制品如沾有污染物,会成为蚊蝇和细菌生存,危害人体健康。
三.影响农作物成长。农田使用的塑料薄膜老化后,会破碎遗留在田间。破坏土地结构,阻碍植物吸收养分及根系生长,影响农作物生长。
四.危及动物安全。散落在江河湖海及田野的废塑料碎片被动物及水生物误吃,会导致动物生病及死亡。北京动物园的长颈鹿误吃塑料袋致病,“国宝”熊猫因误吃塑料袋致死的事也又发生。
五.若塑料被填埋,将直接占用土地,且1000年内难以降解,影响土质结构;若被燃烧,则会产生有害气体,污染大气。
针对以上的危害,我提出以下建议:
一.在社区做宣传,宣传白色污染的危害,教导人们爱护环境。
二.同学们周末在小区里走走,发现塑料制品,应立即捡起,扔在附近的指定的垃圾桶内,做一名环保小卫士。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随意抛弃的白色废旧塑料包装制品(如塑料袋、塑料薄膜、农用地膜、快餐盒、饮料瓶、包装填充物等)飘挂在树上、散落在路边、草地、街头、水面、农田及住宅周围,这种随处可见的污染现象,称为“白色污染”。“白色污染”正破坏着我们的生存环境,威胁着我们的身体健康。
1、废旧塑料包装制品的危害
塑料制品的广泛使用,确实给人们带来了不少方便,但由于人们对废旧塑料造成的环境污染缺乏足够的认识,将用过的废旧塑料制品随意丢弃,给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这种危害主要有两种:即“视觉污染”和“潜在危害”。
所谓“视觉污染”,是指塑料袋、饭盒、杯、碗等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散落在城市、旅游区和河流水面等,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不良的刺激,影响城市和风景点的整体美感。
所谓“潜在危害”,是指聚乙烯等塑料原料是人工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分子结构非常稳定,很难被自然界的光和热降解,并且自然界几乎没有能够消化塑料的细菌和酶,难以对其生物降解,所以塑料埋在土壤里可能会二三百年不腐烂。正是因为塑料降解时间长,潜在的危害才更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进入土壤里,会影响土壤内的物、热的传递和微生物生长,改变土壤的特质。作为生活垃圾进入垃圾场填埋或散落在田野进入土壤后,废塑料制品混在土壤中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导致农作物减产。废弃在地面和水上的废塑料袋,容易被马、牛、羊等动物当作食物吞入,塑料袋在动物肠胃里消化不了,导致动物肠胃肌体损伤和死亡,在动物园、牧区、农村和海洋,这种现象屡见不鲜。目前大多数人对“白色污染”的潜在危害缺乏清醒的认识。
2、废旧塑料包装制品的治理对策
造成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塑料垃圾没有得到妥善的管理和处理,如:城市环卫基础设施拖欠帐多,垃圾收集容器、处理设施严重不足;垃圾未分类收集,能回收的未回收利用;垃圾的最终处置方式基本上停留在堆放或浅埋的水平;一些城镇将江、河、湖岸作为天然垃圾场;在交通,旅游等窗口行业,除铁路系统外,还没有建立起与生产经营相配套的垃圾收集系统,对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垃圾放任自流;管理薄弱。
对塑料包装废弃物缺乏相关法规,以及人们的环境意识比较淡薄,造成滥用和随意乱扔乱倒和现象相当普遍所致,并非塑料材料本身的责任。
治理污染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通力合作,需要广大群众的积极配合。
一是利用各行政单位和组织、新闻媒介,学校教育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普及有关知识,大力宣传造成白色污染的原因及其危害。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积极参与废塑料的回收,提倡使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包装材料,减少包装,节约资源,不用或者少用一次性包装产品。提供垃圾分类回收,制止随手丢弃垃圾,减少垃圾产生量。
二是限制或禁止使用难以收集处置的一次性塑料包装物。在形成污染的废旧塑料中,几乎全部为塑料包装物,尤其是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和一次性超薄塑料袋等。前者由于重量轻、体积庞大,清洗困难等原因造成回收成本高、难以有效利用。后者,由于使用面非常广、很薄等原因造成环境中污染物随处可见,回收困难。因此,限制或禁止使用难以收集、处置的一次性塑料包装物,减少和控制使用塑料包装材料。
三是政府部门可以出台一些有关政策和措施限制生产和销售,号召人们行动起来,用手中的布袋子代替用量很大的塑料袋,达到控制和减少“白色污染”的目的。
四是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大城市居民的环保观念虽比前几年有所提高,开始关注环境问题,但还没有落实到自身的行动上,随手抛弃废弃物,乱倒,乱扔生活垃圾的行为随处可见。新闻媒介的报导应加强对居民日常行为的引导教育。产生塑料废弃物的生产、经营单位要增强责任感,充分认识到自身应履行的义务。
3、废旧塑料包装制品的利用
在管理上一是要对塑料包装废弃物进行立法。国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处理法》,其中对一次性塑料包装材料和制品、塑料地膜等明确规定应当采用回收利用、易处置或在自然环境中易降解的产品。国家环保总的《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实施条例》,对有关包装废弃物的原则规定做了进一步的细化。二是强制生产者回收包装废弃物的试点。从1997年开始,国家选择北京、天津两市作为试点,要求生产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企业按一定比例回收使用后的餐具。具体收集、处理工作由回收公司承担。生产企业根据各自的产量向回收公司交纳收集处理费。十几年来,此项工作进展比较顺利,北京市的回收率已达60%,天津市已达50%。
在技术方面要运用科技手段,借鉴国外3RID,采用减量、回收再用、再生利用、降解等措施,达到省资源化(减容、减量)、再资源化(回收利用)、无害化(可降解)的目的。
(1)省资源化(减容、减量)
省资源化即减容、减量,是减少或抑制塑料废弃物的产生量,包括少用,即可用可不用的尽量不用或少用;或通过填充天然有机材料或无机材料,减少塑料用量,不仅节省有限资源,也可减少污染;或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功能,延长寿命,一物多用,减少一次性的塑料包装的消费量;减薄,即在保证应用性能前提下,通过改变原材料配方和产品结构设计,使产品达到轻量化,薄壁化;减容,即通过压实、溶解、消泡等方法减少塑料废弃物的体积,以及开发适量包装,抑制过剩包装等。
(2)再资源化(回收利用)
再资源化即回收利用,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更重要的是包括从立法、回收、生产、检验、销售等一整套系统工程问题,是各国积极开发,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经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有效方法,从塑料废弃物总体而言,相当一部分是易回收利用的。但对一次性塑料废弃物而言,必须根据各地废弃物的种类、质量、数量、流向及处理方法,易回收又具有回收利用价值、经济合算的应尽最大力度去回收、利用,包括材料、热能、燃料油、化学品等,这不仅仅有利于保护环境,而且从节约地球有限资源,有效利用再生资源的角度均具有重大意义。但目前回收利用无论在废弃物的分类、收集、回收体系的建立,高效回收技术和设备的研制开发以及回收料的产品方向等均会面临许多技术经济方面的难题,待于政府和民间加科技投入,能力合作作为重点问题研究解决。
(3)无害化(可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