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11 14:48:44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塑料垃圾处理方法,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1 国内现状
随着国内城市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城中村改造以及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建筑物拆迁力度日益加大,由此产生的建筑垃圾也不断增加。根据发改委《“十二五”资源综合利用指导意见》统计,全国2005年建筑垃圾为4亿吨,而2010达到了8亿吨,而规模化消纳再生利用率为零。据有关专家预测,到2020年中国的建筑垃圾存有量将达到约50亿吨左右。
目前国内各地区对于建筑垃圾暂无实用有效的处理方法。除了回收建筑垃圾中少部分废旧金属、塑料等材料,其它绝大部分未经处理就直接运往郊外或乡村,采用露天堆放或简单填埋的方式进行处理。这样的处理方式将对周边环境构成巨大威胁:(1)占用土地,破坏土壤。(2)污染水体。(3)污染空气。(4)影响市容。
2 国内外处理工艺差距
2.1 建筑垃圾源头分类
国外建筑垃圾拆除过程中将建筑垃圾分门别类,建筑垃圾分为木材、木屑;砖、瓦;旧沥青;旧混凝土;钢筋等金属物质以及塑料废布等轻物质,并将建筑垃圾分类利用,而我国国内建筑垃圾源头缺乏统一的协调管理,建筑垃圾来料一般都是混合料,如需将建筑垃圾进行深层次的利用或生产高品质的产品则需要将建筑垃圾在处理过程中进行重新筛分分类,造成处理工艺复杂,处理成本提高,再生利用率较低。
2.2 建筑垃圾技术装备
国外建筑垃圾技术装备起步较早,而且针对不同种类的建筑垃圾有专门的处理设备,各种建筑垃圾处理技术和装备比较成熟,而国内近年建筑垃圾处理装备刚刚起步,且建筑垃圾来料情况较国外比较复杂,不能全搬国外成熟技术和装配,国内目前处理工艺和装备基本借鉴矿山开采和砂石料生产线,技术和装备比较落后,效率不高,缺乏创新。
2.3 建筑垃圾处理工艺
建筑垃圾定义及分类组成:
狭义定义:建筑垃圾是旧建筑物及构筑物拆除后废弃的部分。
广义定义:建筑垃圾包括建筑物拆除下来的砖;旧建筑拆除后不能再使用的废弃部分;建筑物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如未用完木材、落地砂浆、混凝土、金属制品、钢筋头、钢材、塑料制品、小五金等;建筑物施工中开挖基础的基坑土、边坡土或碎石等;家庭装修过程中产生的各类废料;道路翻修产生的废料等五大部分(详见下表)
分类 组成
土地开挖废弃物 表层土、深层土
道路破除废弃物 混凝土块、沥青混凝土块
建筑拆除废弃物 砖、石、混凝土块、钢筋、铁件、木材、塑料、石膏等
建筑施工废弃物 剩余混凝土、建筑碎料、装饰装修废料等
建材生产废弃物 建筑材料生产、加工、运输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料、废渣
国内再生品利用方向主要用于再生骨料和制砖,经过我公司对建筑垃圾工艺深入研究和装备的研发,建筑垃圾生产的再生骨料用于干混砂浆、再生混凝土以及再生水泥进行了充分的可行性论证,在一定程度上用建筑垃圾再生骨料替代一定比例天然砂石料是可行的。下图为建筑再生资源化利用工艺流程图。
建筑垃圾资源化工艺流程图
目前国内存在的建筑垃圾处理装备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固定式建筑垃圾处理线,另一种则是移动式建筑垃圾处理装备,固定式处理线一般规划比较复杂,,占地面积较大,设施比较完善,建设及规划使用周期较长,投资比较大。由于国内关于建筑垃圾处理法律法规以及执行标准缺乏,政府的扶持力度不够,加上建筑垃圾原料量无法得到充足保证和建筑垃圾原料差异性较大,造成固定式建筑垃圾处理装备无法正常营运,而亏本甚至无法营运的固定式生产线在国内并不少见。
国内建筑垃圾处理技术装备暂时还处于空白,技术和装备大都是沿用矿山开采以及砂石生产线,没有针对国内混杂建筑垃圾处置的成熟工艺技术,普遍存在缺乏系统除杂手段,处理效率低,产品质量不稳定等问题。结合我国建筑垃圾现有问题,针对建筑垃圾的特性,研发针对性较强、适用建筑垃圾的破碎筛分设备,进而研发符合国内建筑垃圾特性的固定式处理线和移动式装备,并合理选择分选手段,科学设置除杂流程,制定更符合当地市场再生品的资源化工艺方案,是我司进入建筑垃圾处理行业的方向。
纵观国内外建筑垃圾行业现状,一般来讲建筑垃圾处理生产线工艺主要包括下列环节:预分拣环节、运输环节、消纳场内的预破碎分拣环节、上料环节、破碎环节、筛分环节、人工分拣环节、风选环节、磁选环节、除尘环节、水洗环节、污水处理环节、输送环节、除土环节等。
过对多次国内企业的走访,研发设备,技术改造,总结了一套成型的建筑垃圾轻质物去除的技术、设备及管理经验,结合我司研发技术和积累的经验对工艺环节进行阐述。
(1)源头分离:目前我国建筑拆除现场不对建筑垃圾进行系统分类,导致收集到的建筑垃圾过于混杂,处置成本高,无法处理或者没有处理的价值。进行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再利用,最好的方法是要从源头解决好分类收集问题。在目前我国没有建筑物、构筑物的拆除和建筑垃圾的分类向前延伸到建筑物、构筑物的拆除工序,将建筑垃圾的收集、运输分为四步:1)在建筑物、构筑物主体拆除前,清除建筑、构筑物内外的杂物(如:木材、塑料、纺织品等)。2)第一次运输拆除物地坪以上的建筑垃圾,这类建筑垃圾非常干净,直接运到建筑垃圾处理厂或将处理设备运到现场进行处理生产再生粗细骨料。3)运输拆除物的基础部分,这部分建筑垃圾必定含有泥土等,不能用来生产出合格再生骨料,我们将其运输到建筑垃圾处理厂或处理设备运到现场进行处理生产连续级配骨料,用于修建临时道路或路基的回填。4)运输新建开挖的基础部分,这部分都是粘土,目前主要用来新建建筑物的回填、绿化工程等;
(2)拆迁现场预处理阶段的分离:在拆迁工地施工现场堆放的建筑垃圾,其中混杂了大量的木材、塑料、渣土及少量的生活垃圾,所有建筑垃圾产生地都存同类现象。由于建筑垃圾预处理阶段的任务主要是分离建筑垃圾中的渣土,并将建筑垃圾初步破碎以满足运输需要,设备投入较小,功能简单,因此,在拆迁现场的预处理阶段,主要采用人工分拣的方法将建筑垃圾中的大块木头,塑料、轻质装修材料予以分离,同时,采用风选机,对建筑垃圾中的塑料、泡沫等物质可以进行初步的分离,该阶段轻质物分离的总量约占总轻质物含量的20~30%。
(3)预处理场的分离:建筑垃圾预处理场的主要功能是对集中收集的建筑垃圾进行喷淋降尘,以及对再生集料制备车间无法处理的大块无聊进行初级破碎,因此,在该阶段的轻质物分离效果不大,只能将车辆运至预处理场倾倒过程中发现的大块木头、树木等物质进行人工分拣。
(4)破碎车间的分离:破碎车间是建筑垃圾处理的关键部分,建筑垃圾在该车间内完成所有破碎、分选过程,生产符合要求的再生集料,因此,在该车间内必须将所有前期未处理干净的轻质物全部分离,在该车间内,将采取多种有效手段,对建筑垃圾中夹杂的轻质物进行彻底分离。
(5)粉磨车间:
1)再生骨料的混匀,将各种成分的再生骨料进行混匀,保证同批次的建筑垃圾的成分趋于稳定,保证利用再生骨料生产处理的干混砂浆或再生混凝土同一批次性能差异较小。
2)再生骨料的粉磨
粉磨是将建筑垃圾中砖混建筑垃圾粉磨成粉,去除砖混建筑垃圾作为再生骨料限于烧结粘土砖的材料性能以及建筑垃圾制作的再生骨料在强度和品质的均匀性、稳定性方面仍然明显不足,同样难以用于生产结构用混凝土和高强度砌块等高价值建筑材料。
(6)扬尘及噪音控制
1)运输车辆粉尘控制
建筑拆迁工地车辆路线进行洒水。
拆迁工地现场出口配备洗车设备,车辆离开拆迁工地必须将轮胎冲洗干净。
车辆在运输过程中必须加盖密闭。
车辆在进入建筑垃圾处理厂后,给车厢内建筑垃圾进行喷水湿润,降低车辆卸料时产生的扬尘。
建筑垃圾处理厂大门口配备洗车设备车辆在驶出建筑垃圾处理厂时进行冲洗。
建筑垃圾处理厂物料出入大门内道路设置自动道路冲洗喷头,定期对道路进行清洗。
2)预处理场粉尘控制
预处理场设置固定式喷淋系统,降低运输车辆卸料时产生的扬尘,以及在对建筑垃圾进行分选、初级破碎时产生的扬尘。
3)破碎车间粉尘控制
破碎车间扬尘点较多,粉尘产生量很大,根据具体的扬尘点采取不同的防尘措施。
4)噪声控制
封闭模块建筑垃圾处置系统,在控制粉尘外溢的同时,也起到避免噪声外溢。对于空气动力性噪声的机械设备,如风机、空气压缩机等加装消声器,阻尼声波的传播;在噪声较大的岗位设置隔声值班室,使室内噪声级降至70dB(A)以下,同时在工厂总体布置上利用建筑物、构筑物来阻隔声波的传播。
车间周围加强绿化,从而使噪声最大限度地随距离自然衰减,一般厂界周围的噪声值不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
隔声房为轻质墙体材料结构,具有吸声和隔声层复合结构,房内吸声系数不大于0.70,隔声量不小于20dB(A)。
3 结束语
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设计方法的核心内容破碎筛分 ― 除杂技术,结合国内建筑垃圾的混杂特点,破碎筛分工序直接决定着再生骨料的品质以及再生品利用的方向,应给予充分的重视,目前除杂技术包括人工分拣、风选、磁选、水力浮选、除尘装置、污水处理装置等。具体的生产工艺设计应根据项目当地建材市场的需求决定再生品的资源化利用方向。国内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才刚刚起步,如何设计适合国内建筑垃圾特性以及适合各营运企业的建筑垃圾处理生产线,是需要在具体实践中探索和总结并积累经验的。
参考文献:
[1]王罗春.建筑垃圾处理与资源化[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陆凯安.我国建筑垃圾的现状与综合利用[J].施工技术,1999(5):45.
[3]王健,李懿.建筑垃圾的处理及再生利用研究[J].环境工程,2003(6):49-50.
德国的垃圾分类非常细,分为纸、玻璃(分为棕色、绿色、白色)、有机垃圾(残余果蔬、花园垃圾等)、废旧电池、废旧油、塑料包装材料、建筑垃圾、大件垃圾(大件家具等)、废旧电器、危险废物等。
与此对应,你经常会在德国街头看到各种颜色的巨大垃圾箱并排放在一起。对这些垃圾桶的使用都有明确规定:塑料包装和复合材料必须投入黄色垃圾箱,蓝箱专门收集纸张类垃圾,生物垃圾投入棕色的垃圾箱,其余难以分类的生活垃圾则放在灰色的垃圾箱内。此外还有专门收集玻璃制品、有毒有害垃圾的专门垃圾箱。
柏林垃圾管理公司BSR(Berlin Waste Management company)一直致力于回收和再生废品,还拥有一个跨度庞大的回收中心。最近,他们对灰色垃圾箱中的废物进行评估,发现其中有很多东西可以回收再利用,比如玩具、诸如平底锅之类的金属物品、小型电器和电子产品、无包装的塑料制品、旧衣服、木头制品。因此,他们决定多加一种橙色垃圾箱,用来容纳灰色垃圾箱中还可回收的部分。他们定下的目标是:每人每年多回收出17公斤的可再生利用垃圾。
在橙色垃圾箱之外,BSR还配套了“橙色街角”,人们可以把较大型的物品(比如旧家具)丢弃到那里,有需要的人则可以在这儿找一些合他意的东西,所有的物品将会定期撤移。
尽管前期收效不明显,一些市民团体发现,灰色垃圾箱的容纳物并没有减少,而橙色垃圾箱则成了多余的摆设,并不能收集到足够多的可回收物。但许多德国人也还是高度赞同这种为环境着想的点子。
日常垃圾处理
德国的垃圾收集体系分为收和送两个体系。一般居民家中,都设有机垃圾收集桶和剩余垃圾收集桶,每桶剩余垃圾的收集价格要高于有机垃圾:各户居民可根据自己产生的垃圾量,确定所需垃圾桶的大小,城市环卫局会定期上门收取和清空垃圾桶,桶的大小不同价钱也不同。居民小区内设有纸、玻璃(棕色、绿色、白色)和塑料等废旧包装材料(标有绿点标志)的收集桶,各住户可把废旧纸、玻璃瓶等送至小区的该类垃圾收集桶中。
德国对垃圾实行封闭式循环,让许多外来者不习惯,却是成功之道。但每个社区都会给新人住的居民发放小册子,详细注明应该怎样分拣生活垃圾,以及不同颜色的垃圾桶的不同功能。环保部门也会抽查居民是否把垃圾放到指定的桶里,如果分拣垃圾不当,他们甚至会开出罚单。
对大件垃圾(大件家具等)、废旧电器、危险废物等则有专门的回收点。在汉堡市就设有此类回收点15个。但对一些特殊的物质,如废旧轮胎,居民丢弃时需付费,价格为3欧元/个。所有的企业或公司也都要对自己产生的垃圾付费。分拣处理后的垃圾将分别送往不同的加工厂,如纸或纸板送到纸工厂,含铝的材料送到铝厂,镀锡铁皮或马口铁送到铁厂等。无法再利用的垃圾,就要送到焚烧厂焚烧发电,一部分电力资源自用,多余的还可以出售给电网公司,而焚烧后的余灰则全部用于铺路等工程。
不同类型的垃圾还有不同的处理和利用途径。比如,玻璃、塑料包装等材料主要由DSD公司来完成,DSD公司从垃圾的分类、收集、运输到最后的综合利用、处置和处理,都有一套完整的程序。但这些也不是由DSD自己完成,而是和合作伙伴一起完成,合作伙伴可以是私人企业,也可以是公共处理企业。
据统计,德国每年产生4400万吨家庭生活垃圾,其中1900万吨能够得到循环利用,1000万吨的垃圾被用于焚烧发电,还有约1500万吨的垃圾被填埋。垃圾处理率达到70%,垃圾处理的封闭式生态系统已基本进入了良性循环。
完备的法律政策
实际上,德国也经历过为垃圾所困的时候。二战结束后不久,全德国的垃圾填埋在数以千计的填埋场地,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1960年代,主要在人口稠密区和大城市开始建造垃圾焚烧设备,使垃圾量降低到原来的20%-25%,但大气污染问题大量增加,疾病也随之增加。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德国才大力提高技术水平,先是在填埋过程中用矿物方法和人为方法实行与地下水隔绝,接着通过废水处理采集渗漏水,在垃圾焚烧部门花费高昂的技术代价,采用烟气净化体系,对所有设备进行技术改造。
1975年第一部“垃圾清除法(AbfG)”实施,在全德国开始了一种有序的垃圾经济。现在,不论填埋还是焚烧,德国都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当时的5万多个低水平垃圾填埋场,现在还剩大约360个,且都是有序和集中堆放的。
此后有更多的法规政策出台。自1980年代中期以来,德国废物处理管理机构的管理理念为:“减低,循环与再利用”。所有的生产商和销售商,都必须按这一原则进行产品设计,减低废物的产生,并确保产生的残余物质有可能循环再利用。1990年代中期,德国出台《物资封闭循环与废弃物管理法》,要求:除已经实现的金属、纺织物以及纸制品的回收外,其他可循环使用的材料也必须在进行分类收集后重新进入经济循环。
这样做效果明显:截止到2005年,德国60%多的市政垃圾得到再循环处理,生产过程中的垃圾再循环使用率甚至达到了65%。在一些领域,例如包装行业,原材料再循环的百分比高到80%,建筑业甚至达到87%。经过再利用的垃圾绝对数量也十分巨大:每年2900万吨的地方废物,3100万吨的生产贸易废物以及1.61亿吨的建设和清拆废物得到回收再利用。
从2005年6月1日开始,德国规定,未处理垃圾不准堆放在垃圾场,因为未处理的垃圾会进行化学反应,影响到渗滤液和填埋场气体。现在,德国的垃圾都会被焚烧,只有焚烧后的残余物会堆放在垃圾场。德国还将为某些产品(比如废旧汽车、废旧电器、废旧电池、废油等)开辟专门的处理途径,也将出台更多法规。
垃圾经济学
成功的市场化运作是另一法宝。在德国,每家每户、每个机构都必须按季度缴纳一笔垃圾处理费。政府则将垃圾处理的工作交由专业的公司,并付给他们费用。这样,垃圾反成了抢手的资源,许多垃圾处理公司纷纷引进更先进的技术,提高工作效率,以期获得更多的垃圾处理权。通过市场化的运作和财政补贴,使垃圾处理成为一项有利可图的生意,从而实现政府、居民和垃圾处理企业“三赢”的局面。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our country city life rubbish to produce gross increases substantially. City life trash output growth, the composition is complicated; harm is also increasingly obvious and prominent. Therefore adopt what method and technology promptly and effectively handle the city life rubbish, all city managers and the general public pays close attention to very and urgently waits to be solved one of the major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concept of city life rubbish and processing status, and then discusses the city life garbage disposal methods,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city garbage treatment.
Key words: city life trash; waste treatment; treatment method
中图分类号:R1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城市生活垃圾的概念及处理现状
1.1 城市生活垃圾的概念
在日常城市生活中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城市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包括:居民生活垃圾、商业垃圾、集市贸易市场垃圾、街道清扫垃圾、公共场所垃圾和机关、学校、厂矿等单位的生活垃圾。按垃圾组成成分的不同可将其分为4大类:厨房垃圾,如果皮、菜皮、剩饭剩菜、骨头、菜根菜叶等食品类废物及花草等生物类废弃物;可回收垃圾,包括纸张、塑料、玻璃、橡胶、金属、纺织品、竹木等;其他垃圾,包括除上述几类垃圾之外的瓦砾、卫生间废纸等难以回收的废弃物;有害垃圾,主要包括废电池、废日光灯管、废油漆药品灌等废弃物。
1.2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
1.2.1法规不健全,管理不善
长期以来,我国把垃圾处理的重点主要在如何减少垃圾排放量上,而对垃圾的处理形成资源化的重视程度不够,这也导致至今仍没有相应的资源回收法,并且对垃圾处理的管理不够完善,致使现有的管理体制也不利于垃圾的资源化。
1.2.2资源化意识淡薄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也随之有所改变,资源的回收观念也虽有所提升,但总体来说还是比较淡薄,导致回收难度大。
1.2.3城市生活垃圾混合回收的方式加大了垃圾资源化的难度
目前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基本上属混合回收,先混合回收后分选利用,从回收的垃圾中分选有用物质。但我们应该认识到在目前分选技术差的情况下,这项工作需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作为支持,不利于城市生活垃圾的资源化。
二、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的重要意义
2.1减少环境污染
绝大多数城市生活垃圾都是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例如废弃的电池含有金属汞、镉等有毒的物质,这不仅污染了环境,甚至会对我们的生命构成威胁;土壤中的废塑料同样会导致农作物减产;抛弃的废塑料等塑料制品如果被动物误食,可能导致动物死亡,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因此解决城市生活垃圾问题可以减少上述危害。
2.2减少土地面积
城市生活垃圾存在这一些物质不易降解,使土地受到严重侵蚀,减少土地面积。那么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方法之一垃圾分类,能去掉可回收的、不易降解的物质,减少垃圾数量达50%以上。
三、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法
解决垃圾问题的目标是将垃圾减容、减量、资源化、能源化及无害化处理。目前常用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3.1露天堆放
露天堆放是指对收集的城市垃圾在不做任何处理的情况下随意堆放,这也导致了随着时间的积累,城市周边有数个大大小小不等的垃圾堆。蚊蝇成灾,污水横流,成为病菌、病毒的繁殖地和污染源,这种方法不仅污染空气、污染水源,又浪费土地。因此,许多国家严禁使用这种垃圾处理方法。
3.2 填埋处理
垃圾填埋处理历史悠久,是普遍采用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法。填埋处理经历了由控制填埋,发展到卫生填埋,包括压缩垃圾填埋、滤沥循环填埋、破碎垃圾填埋等过程。世界各国至今仍广泛沿用这一传统方法,因为其操作简单、投资少,并且能够处理现有的绝大多数垃圾。
填埋处理用地,尽量选用天然或人工挖出的洼地,开发资源后的废粘土坑、废采石场、废矿坑等。采用填埋处理法,首先要防止从废物中挤压出的液体滤沥及雨水径流对地下水的污染。一般规范要求回填地最低处的标高要高出地下水位3.3 m以上,并且回填地的下部应有不透水的岩石或粘土层。否则需另设粘土、塑料薄膜、沥青等不透水层。其次,填埋场应设置排气口,使厌氧微生物分解过程中释放出的甲烷等气体能及时逸出,避免发生爆炸。将垃圾填埋于坑中,有利于恢复地貌,维持生态平衡,但如果在大面积的洼地、山谷等回填,则需要考虑是否会影响生态平衡。
需要注意的是回填不仅仅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垃圾填下后将对周围的环境造成长远的影响,包括空气,土壤,地表水,地下水等各个方面,并且垃圾填下后,需要长达几十年的维护控制,才能达到封场状态,这期间维护不良,很有可能发生爆炸,换句话说:“这辈子人埋下去,下辈子人挖出来”。一般在20年内不宜在其上修建房屋,避免由于回填场不均匀下沉造成的结构破坏,但可作绿地、农田、牧场等使用。
3.3焚烧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