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2-02 17:12:0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孔子的素质教育思想,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6-0165-01
一、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
(一)以道德教育作为教育内容及培养目标的基础
孔子把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作为教育的培养目标,把德放在首位。孔子为达到这个培养目标而确定的教学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把道德规范(礼)、道德熏陶(乐)作为教育的首要内容来强调,其次才是射、御――军事技能,书、数――科学文化教育;同时,孔子也很重视学生自觉地修养德行。他在这方面提出许多主张,如立志、克己、内省、力行、中庸等。立志对道德修养非常重要;克己内省指时时反省自我,然后加以克制;力行则要求不论对自身还是对他人都不要停留在口头上,要身体力行付诸行动;中庸则指掌握事物的分寸,使人际关系和谐。这一系列的主张都体现了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把如何使学生成为品德高尚、人格完善的人作为教育的根本。
(二)教学方法的先进性
1.学、思、行结合。孔子是第一个将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观点纳入教学过程的教育家。《论语》中提到“思”有25处,可见孔子对思的重视。孔子在学习中让学生思考,不单单是坐在那里苦思冥想,还要“扣其两端”,逆向思维,思要有灵活性,而学、思最终的目的是行,即付诸实践。这种学、思、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因其先进性贯穿了整个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
2.启发诱导。孔子是真正的启发式教学法的创始人,他早于苏格拉底几十年提出了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只有八个字:“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有问题时,孔子是先由学生自己去思考,等到学生处于“愤”的心理状态,教师才去点拨一下。然后又让学生自己继续去认真思考,等到学生进入“悱”的心理状态,教师又再点拨一下,从而使学生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由此可见,孔子在当时就注意到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主动地位,教师只是从旁边加以点拨,起指导和促进作用。然而现在我们却更多地注重以教师为主体的启与发,却往往忽略了学生主体的思考、发现、探索的过程。
3.因材施教。孔子是我国历史上因材施教的第一人。孔子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教法。例如在《论语•颜渊》中记载,樊迟、司马牛、仲弓和颜渊均曾向孔子问仁,孔子作出了四种不同回答。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仞。”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孔子对每一位学生的才能特点、性格特征都心中有数,他根据每个学生基础和造诣的不同,对相同的问题作出了四种深浅不同的回答,既切合每个学生的思想实际,又都符合仁的基本概念。孔子是在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做到了教育的以人为本。
(三)教师修养的典范性
孔子提出了许多教师修养的准则,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爱护学生”“教学相长”等。孔子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热爱和从事教育工作。他曾率领弟子周游列国,与学生共患难,师生结成了亲密的关系。他对学生真诚相待,把全部知识毫无保留地教给学生。他在教学中提倡师生“教学相长”,他要求自己刻苦学习,勤勉教育学生,因此获得了万世师表的称誉。
二、孔子教育思想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启示
21世纪教育的主题是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即以育人为本的全面的、和谐发展的、创新的教育。面对这种新的教育理念,回顾孔子的教育思想,发现从中可以得到许多启示。若能把孔子教育思想的精髓部分与现代素质教育理念相结合,则会对今天的教育改革产生重大的影响。
(一)素质教育首先要求学生学会做人
教育不能只注意传授知识,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培养他们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责任心,这是德育的目标。没有良好的品德修养为基础,掌握的知识越多,危害也就越大。而孔子以德育为基础的教育,正是要教会学生做人。他的“六艺”教育,以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为目标的教育,都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品德高尚、人格完善的人的教育。
(二)素质教育提倡以育人为本,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
孔子的因材施教就是充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施教,不仅各因其材,而且各尽其材。孔门弟子之中文臣武将皆备,教师学者济济,生动地表明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成功。
(三)素质教育提倡和谐发展的教育
孔子的“六艺”教育涵盖了德、智、体、美四方面和谐发展的内涵;他的学、思、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体现了他注重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观。这些都恰恰表明孔子已经在实践了使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理论。
孔子的教育理论中所提出的教育的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教师修养及学生自身修养的原则在今天看来仍有其先进性、科学性与合理性,我们应该积极汲取其中的精华,使之成为我们今天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推进创新教育的源头活水。
引言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重要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其对教育的重要贡献不言而喻,直至今日他的教育思想仍然对我们的教育产生着重要影响。孔子的教育理念主要集中于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而成的《论语》一书之中,通过对《论语》的品读,可以感悟孔子教育思想的深刻及高明,更能够发现其中所体现的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和思想,这种跨越千年的“合”“同”对我们更好理解素质教育思想并有效践行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品德教育思想在《论语》中的体现
品德教育一直都是我国素质教育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理论中“仁”便可以被看作是对人品德教育的目的的高度概括。孔子在他日常对弟子的教学中就会讲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就是在当下素质教育方面关于品德的要求。孔子告诉学生,你们见到了品德高尚的贤人,要努力地向他们学习,向他们看齐,争取到达一样的境界;当你们看到道德低下的人,就要去反省自己,检验一下自己是否有和这类人一样的过错。儒家对人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从政的君子”,孔子对弟子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这就是说,君子是品德高尚的人,不会背地里做什么违反道德的事情,而小人的做法却是令人厌恶的。他告诉自己的学生要做君子一样的人,可以说,孔子对人才的培养中,也最重视道德修养。具有完善的道德,是孔子认为成为“人才”的先决条件。孔子也对于“知”与“仁”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见解:“未知,焉得仁?”这就解释了“知”是实现“仁”的首决条件,如果不能正确地认识道德,就不可能获得真正的道德,只有做到“知者不惑”,才能真正使“仁者不忧”。
孔子还从“学”与“思”的角度阐释了品德教育的理念。“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这里的学,所指便是对品德的学习,学习的目的也是“守死善道”。这里的道,所指便是品德。然而不单要好“学”,孔子还倡导人须善“思”,也就是说在语言和行动中都要时刻考虑到品德,考虑到德行的重要,这些无不体现着素质教育思想中对于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对于守信方面,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他教导学生要具有诚信的品格,如若不然,就什么事情也不会做成功的。
《论语》中不但从“知、学、思”的关系上强调品德教育的重要作用与意义,还从人们对于仁德的好恶方面阐释并强调了仁德本身的重要。儒家之“仁学”的内涵主要包括“爱人”和“克己”。在《论语》中: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人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的思想正是现代素质教育思想的最早体现。孔子说,“爱人”需要人具有极强的同情心,而同情心本身便是一种“仁”,所以,爱人者必能好仁。另一方面,“克己”,需要人去克服自己身上不良的情感,而这不良情感本身就是“不仁”,于是克己者必得恶不仁。这样一来,便能做到“仁者不忧”;“不忧”之人便能在心理上克服私心欲望,从情感上爱好仁德而成为“志士仁人”。故此,《论语》别强调:“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除此以外,孔子还从意志与道德的关系角度,提倡培养坚定的意志,用来使道德能够持之以恒,长久地存在下去。如前文所述,正当的情感欲望想要得到确立,同时,不正当的情感欲望也必须得到克服,能够使这两者有机统一起来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坚强的意志。因此,孔子也着重将意志的锻炼提升为理想人格形成的必要因素和环节,正如孔子把“志于道”放在了“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之前,这样的句子都证明《论语》中对于人的品德及志向的认可,是非常高的。
二、能力培养思想在《论语》中的体现
孔子的教育因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而体现出素质教育特性。“培养德才兼备、表里如一的君子”是孔子明确的教育目标,因此孔子的教育中以德为先,辅以智体美等方面能力的培养,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君子怀德”而又知“里仁为美”,还要在与人交往中“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在智育方面,他也不仅注意知识的传授,更注重能力的培养。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可见,孔子对于知识的渴求是多么重视,对于学生的要求也是这样的。如他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就是教育学生要多思考,如果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有很多迷惑和困扰,而只是空想,不把学习落到实处的话,那么就获得不到真正的知识,他还告诫学生要做到“温故而知新”,举一反三,甚至闻一知十,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方面,孔子这样说道:“不学诗,无以言。”他还注重学生联想能力的养成:“诗可以兴”,还注重学生的观察能力“可以观”,与人相处的能力“可以群”等。孔子还强调审美能力的培养,他要求学生要做到“文质彬彬”,成为内外兼修的君子。在《论语》中,“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其实就是当前素质教育的最好诠释:只有做到拥有知识和具有高贵的品格才能称为是君子。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孔子不但创造了他的素质教育思想体系,更培养出了高素质有综合能力的人才,从理论到实践都给后人留下了最辉煌的成果。
三、个性发展思想在《论语》中的体现
发展学生良好的先天禀赋,使之成为学生固有的品质,一直是孔子教育理念中的重要部分,孔子认为人有“生而知之者”。从这点来说,孔子确实看到并且注意了学生的先天个性。对学生天赋与个性的了解和开发,无疑是孔子能够成为世界瞩目的大教育家的重要原因。
首先,孔子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性格和特长。他非常了解自己学生的秉性:“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彦。”他了解颜渊谦恭好学,知道司马牛多言而躁。不单是性格,连学生的特长,孔子也可以说是了如指掌。人或问孔子曰:“颜回何如人也?”曰:“仁人也,丘弗如也。”“子贡何如人也?”曰:“辩人也,丘弗如也。”“子路何如人也?”曰:“勇人也,丘弗如也。”这些透彻的了解为孔子能够按照学生不同的个性来对他们进行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反映出《论语》对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视。
其次,孔子善于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们的不同天赋秉性,进行合理地规划和引导,使那些天赋逐渐演化为学生身体中的美好品行。孔子对能言善辩子贡说:“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这使子贡更加加强自己语言表达方面的训练,最终能够“使令于君前”,在外交方面显示了他的卓越才能。而对于有“勇”之天赋的子路,孔子在赞美的同时不免有所担忧,而他也没有采取师生之间命令的形式,而是用疏导的方法告诫子路:“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使子路既保持了勇武的天赋,又能够合理的控制,不至于作出小人之行,最终成为了拥有美好品行的人。
结语
综上所述,《论语》中所表现出的传统儒家的教学理念,体现着素质教育的思想,或者也能说成《论语》的思想为当前我国所实施的素质教育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诚然,本文所述只是《论语》中诸多思想精粹之一二,还有很多语句与内容也都体现着素质教育思想,这些都有待于我们去不断研究与发现,使传统的经典能够在素质教育的大潮中发挥出它应有的效用,为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推波助澜。 语
参考文献
[1]张建康.孔子的素质教育思想和实践[J].重庆广播大学学报,2003(02).
[内容提要]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与当前素质教育有很多相通之处。一、启发诱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孔子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著名论断,教育活动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二、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孔子主张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实际水平,进行不同的教育,从而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教育目的。三、倡导乐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方法主要有:一是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民主教育;二是正面表扬激励。四、指导学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孔子在其教育活动中,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和指导,让学生自己会学习。总之,今天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很有必要研究、学习、借鉴孔子的教育思想。
21世纪国际间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实际是科技、人才和国民整体素质的竞争,归结到当前就是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教育质量的竞争。现在的青少年一代到下世纪将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他们所受的教育和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命运。为使我们的祖国在新世纪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我们当前最要紧的任务是要使中小学真正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素质教育的口号吹得更响,把素质教育的旗帜举得更高。如何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许多教育工作者都撰文发表了睿智卓见;本文拟就孔子的教育思想和素质教育的关系谈点粗浅看法。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从事“施教”,培养了一大批有才干的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笔者认真阅读了《论语》,对孔子教育思想作了较为细致的研究,发现他的教育思想与当前的素质教育有许多相通之处,很值得我们研究、学习和借鉴。
一、启发诱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启发式教育,是孔子最重要的教育思想。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认识到,要使学生获得广大博深的学问,就必须依靠学生自觉地思考,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于是他总结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的著名论断。孔子在这句话中关于“启”、“发”的议论,就是我们今天“启发”一词的最早起源。按照朱熹的解释,孔子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一个人不发愤求知,我是不会开导他的;如果一个人不是到了自己努力钻研,百思不得其解而感觉困难的时候,我是不会引导他更深入一层的。不难看出,孔子的这种启发式教育的精神就是,学习的主动权必须交给学生,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其学会举一反三;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只起主导作用,即对学生有目的地引导和及时启发。
孔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如他的学生子贡未能做到全面发展,孔子就注意启发诱导,《公冶长》载有这样一件事:“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有一次子贡问孔子:“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孔子说:“你好比是一个器皿。”子贡又问:“什么器皿?”孔子回答说:“宗庙里盛黍稷的瑚琏。”意思是说,从个别场合看来,子贡是个体面的器皿,但却没有注意到全面发展。你看,孔子的教育不正是启发式教育吗?孔子的教育活动不是以学生为主体吗?
孔子启发式的教育方法,对我们现今教育是很有启示的。有一段时间,我们的教师认为课堂上不讲似乎对不起学生,不讲就是没有尽到教师的责任,不讲就是没有水平。于是课堂上一讲到底,满堂“灌”的情况屡见不鲜。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没有自己学习、消化的时间。课堂上,“主体”变成了“客体”,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主导”变成了“主宰”,教师完全成了教学活动的中心。这实在是有悖于教学规律的。我们必须学习和领会孔子的启发式教育思想,像孔子那样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启发诱导,而不越俎代庖,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二、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孔子在他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创立了人性差异的观念,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作为教育实践的指南,并进而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他说:“力不同科,古之道也。”(《八佾》)主张根据学生的特点水平,进行不同的教育,即“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虽然孔子并没有直接提出“因材施教”这四个字,而是由南宋大儒朱熹在《论语注》中的“夫子教人,各因其材”这八个字所归纳的,但孔子确实有着这种“因材施教”的思想,孔子的教育实践实实在在地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
实施因材施教的关键是对学生有深刻而全面的了解,准确地掌握学生各方面的特点,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孔子就十分注重观察、研究学生。他采用的方法有“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以及“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废哉,人焉瘦哉?”(《为政》)即通过观察和与学生谈话进行全面了解。正因为如此,孔子十分熟悉他的学生的特点与个性,比如他说过:“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 。”(《先进》)就是说他的学生高柴愚笨,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鲁莽。
正是由于对学生的充分了解,所以孔子的教育和教学就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性特点来进行。同样问“仁”、问“孝”、问“政”,孔子的回答往往是难易、深浅、详略、繁简各不相同。如樊迟和颜回都问“仁”,孔子回答樊迟是“爱人”,回答颜回却是“克己复礼为仁”。
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对于现在实施素质教育也是大有启发的。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我们的教育模式采用的是“齐步走”的做法,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出现了优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的怪现象,不能保证全体学生的素质都得到提高。另外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评估片面,只考查学生所谓“正课”分数,高分则优。学生的思想品行、身心素质、个性特长等,一律被置之度外。于是造成了“高分低能”、个性特长被扼杀等可悲的现象。今天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就应该吸取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从而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共同培养的目的。
三、倡导乐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是乐学(愉快教学)的积极倡导者。他深知,要博学,必须愉快地学,要学习得好,必须心情舒畅,所以启发学生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之。”(《述而》)指出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他还把乐学作为治学的最高境界。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他以“知之”、“好之”、“乐之”这三种学习的态度相比较,一层深入一层,说明乐学的效果最佳。所以,孔子学习起来“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述而》)。他说:“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述而》)意思说,在学习中发现了乐趣,本身就是一种最高的享受了,那么,即使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有着乐趣。
孔子善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总是巧妙地把学生领入一个个引人入胜的境地,使他们感到美不胜收,学起来轻松愉悦,“欲罢不能”(《子罕》)。那么孔子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的呢?
一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注重民主教学。这应该是令学生乐学的前提。人是有情感的动物。师生感情融洽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情绪。师生感情冷漠,不可能创造出一种和谐的学习气氛;师生感情融洽,师爱生,生敬师,这样学生内在的情感自然被触发,并进而如同“爱屋及乌”般喜欢上教师的讲授,学习的兴趣浓了,劲头足了,此所谓“亲其师而近其道”也。孔子对学生十分热爱,与学生关系十分融洽。从不摆教师的架子,总是与学生平等地讨论问题,而且也能放下架子向他的学生学习。教学态度谦和、民主、诚恳、友爱,教学气氛轻松愉悦。今天,我们更应该像孔子那样,对学生讲平等,讲民主,讲感情。
二是正面表扬激励。这是让学生乐学的重要手段。每个人都有一定的自尊心,有让人肯定的心理。孔子就善于从正面表扬学生、激励学生。据统计,《论语》中关于孔子对学生的表扬共有17处,批评只有6处,说明孔子是以表扬为主的教育方法。即使批评学生,也总是善意的,从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如此,他的学生总是爱学习,学习起来有积极性,乐此不疲。我们今天的教师也应根据学生的心理,恰如其分地运用激励机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分数,都可以给学生很大的鼓舞,从而使他们学习起来更投入。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今天,我们应像孔子那样,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扬民主,热爱学生 ,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多肯定,多表扬,创设轻松、愉悦、和谐的教学情境和氛围,从而使教育活动生动活泼,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四、指导学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善于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渗透和指导,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孔子教育思想的内容。比如,孔子要求学生多闻多见,“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为政》);要求学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冶长》);学习要循序渐进,“无欲速……欲速,则不达”(《子路》);学习要有恒心,“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复一篑,进,吾往也”(《子罕》);重视温习,“学而时习之”(《学而》),“温故而知新”(《为政》)……不一而足!
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应该为孔子最为强调的。
孔子十分重视学,他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同时又重视思,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四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孔子通过自己的体会,说明了学与思二者不可偏废,只强调一面或者使两者脱节都不可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徐干的《中论·治学篇》也引用过孔子的话:“弗学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小子勉之。”足见孔子是大力主张学思结合,二者并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