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2-19 15:31:0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光伏的发展历程,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初生牛犊
2010年在全球光伏市场整体景气度不断高涨的大背景下,薄膜太阳能的整体境地依然显得举步维艰。欧瑞康太阳能公司2010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与2009年同期的5100万瑞士法郎《约4444.65万美元)相比,公司今年一季度的销售额下降到3900万瑞士法郎(约3398.85万美元),降幅达24%。今年第一季度的订单额仅为800万瑞士法郎(约697 2万美元),同比09年同期下降了27%。
客观来看,薄膜太阳能电池行业近年来的成长有目共睹。从产量以及市占率来看,2007年薄膜太阳能电池产量达到400Mw,较06年的181Mw大幅增长了120%,2007年薄膜太阳能电池市占率由2006年的8.2%提升至2007年的12%,而2008年已达到15%-20%。在薄膜太阳能电池透过电池转换效率进一步提升以及大面积生产的成本优势,其市占率有进一步提升空间。2008年全球薄膜太阳能电池产量达892MW,同比增长123%。而2009年First Solar一家公司的产量就达到1.1GW,居全球之首。
虽然只是欧瑞康太阳能一家企业的经营数据,但业内已经有解读;作为全球最主要的薄膜电池设备制造商,欧瑞康销售额的连年下降,也反映了目前在薄膜技术领域的投资已经没有2008年之前的热度,而这也是产业发展回归理性的重要表现。
而在此之后,全球范围内关于薄膜太阳能的利空消息更是接连不断。2010年7月22日,美国应用材料公司宣布,将停止向新客户销售其SunFab系列整套非晶硅薄膜技术,并将业务重点从薄膜技术转向晶硅及发光二极管的制造设备和技术发展上;2010年8月6日,无锡尚德在公布二季度财报预测时则表示,公司已经叫停了旗下的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组件生产线的业务;直至12月10日杜邦中国区新任总裁苏孝世“目前其薄膜电池厂还不赚钱”的论调,将薄膜太阳能产业的尴尬完全公开化。
不经意间,薄膜太阳能产业的简短发展历程似乎已经跃然纸上。当然,目前所遭遇的困境,并非是薄膜电池前途黯淡的例证。相反,薄膜电池在BIPV等领域的光明前景已毋庸置疑。
只是从这简短的发展历程中可以总结出,2007年和2008年的急速发展,并非是薄膜太阳能产业本身所积蓄力量的集中爆发,而是受外部因素推动的仓促上位。总体来看,目前全球薄膜太阳能产业的根基并不牢固,技术路径也处于不断完善和突破的过程中,而这或者也可以简单概括为:薄膜太阳能产业仍处于培育期。
前景可期
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李胜茂认为,当前晶硅电池产品在太阳能电池行业内的垄断地位依旧稳固,薄膜太阳能电池产品的竞争优势还远未发挥出来,杜邦在中国兴建的薄膜电池企业盈利能力较弱也在情理之中。目前薄膜太阳能电池产品的盈利情况主要受到企业产能规模和产品价格的影响。
光伏企业薄膜电池的产能大小对该业务盈利能力有着较大影响。光伏产业属于典型的规模经济型产业,多晶硅、硅片和光伏电池和组件等细分行业无一不具有这样的特点。显然只有企业的产能规模达到了一定水平,才能使得其成本控制能力加强。中投顾问的《2010-2015年中国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指出,杜邦设在中国的薄膜电池生产线只有50MW左右的产能,并且刚刚投产,这样的产能规模显然没有达到规模经济的内在要求,所以该业务的盈利能力较弱。
过去几年,中国的光伏产业经历了一拥而上的高速发展阶段,如今正迈入欧美反垄断的寒冬。企业要想顺利过冬,必须牢牢把控生产、运输、管理的各个环节,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将成本降至最低。与其他光伏企业相比,英利的全产业链生产模式具有明显质量的控制与成本控制优势,但同时,全产业链也对英利内部的多工厂协同、柔性化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造成生产过程难以控制的问题。一个完善的信息系统可以很好地帮助协调、解决这些问题。
自己动手 开发程序
无时无刻不处于变化之中,是光伏企业的最大特点,无论是企业自身的成长还是市场环境都可用瞬息万变来形容。企业信息化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压力,却没有任何先例可供参考,全靠CIO们自己摸索前进。较之电力部门等实力雄厚、发展稳健的传统能源企业,光伏能源的信息化之路可谓异常坎坷。
英利公司从1987年成立,到如今成长为全球最大的垂直一体化光伏发电产品制造商之一,其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可以被看做是光伏企业乃至大部分新能源企业信息化历程的一个缩影,在行业范围都很具代表性。
英利的信息化发展可以追溯到2004年。英利信息管理部经理边疆在接受《计算机世界》采访时介绍:“从2004年开始,公司业务每年都是成倍地增长,那时,软件生产商都只关注煤炭、化工等一些大型的能源企业,对新能源还是一种观望的态度。于是我们就自己开发程序,建立起了一套自己的条码系统,以跟踪出口到海外的产品质量。”自此,条码系统延伸到上游电池和硅片的生产环节,英利的信息化系统初步形成。
在英利产业园区的大广告牌上,赫然写着“制造老百姓用得起的太阳能产品”,通过不断创新来降低成本是英利做光伏的产品的基本理念。“所以我们的信息化一直是跟这个创新去做的,信息系统帮助我们获取所有的技术参数、工业指标,让我们可以在第一时间从生产各个领域获取到这些信息,然后通过技术人员的分析,用最快的时间来达到快速优化整合的一个过程。”边疆告诉记者。
2006年,英利准备上市,就将财务部门也融入了供应链系统。至此,英利真正形成了产供销一体的企业信息化系统。
融合多个系统模块
随着集团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下属子公司的数量也逐渐增多。面对频繁的组织机构调整,使得集中化管理模式成为必然,这也对信息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0年6月,英利一份调研报告指出了信息化进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生产采购等计划都由人工进行编制,各部门协同效率差,在销量急增的情况下,不能满足订单及时货要求;由于物流和资金流在不同的系统中管理,部门与部门之间沟通不畅,特别是在计划协同、生产管理、研发管理、采购管理和销售管理等方面有待提高,这也导致管理层无法及时地获得智能化信息,及时作出分析和决策。
为此,2009年,英利进行了信息系统的大规模整改升级,引入先进的ERP系统。边疆透露,在选择ERP时主要有遵循四个原则:“首先要求厂商能够深入理解光伏行业,拥有行业应用实践,能适应公司快速变革要求;其次是要有长期持续的服务能力,像我们这样高速发展的企业,需要贴身的信息化服务;再就是要有可靠的技术研发队伍和合理成本。”
“我们最大的担心就是由于我们信息化的步伐过慢对公司的发展产生影响;第二个就是如何更快地将最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模式融入到企业运营当中来。”边疆说。
边疆告诉记者,现阶段,英利信息化的目标就是将原有的生产系统和现在的ERP系统融合对接,联动上下游数据,形成完整的信息化系统。“对接不是简单的对接,一是要到数据的安全性,另外在对接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垃圾数据,如何进行数据优化,也非常繁琐和棘手。”
ERP的实施让英利真切感受到了信息化所带来的便利:过去建立一个子公司的初期时间很长,可能需要超过一年的时间,现在通过信息化应用,两周就能实现供应链体系的搭建,信息系统可以快速复制;ERP可以对实验指标进行监控,让研发人员第一时间了解到研发进度和数据,满足了快速研发的需要,降低了光伏建站成本;通过系统对能源使用进行分析和控制,从节能低碳的角度提升公司效益。
在未来,英利还将持续关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技术模式,边疆告诉记者,英利将基于现有信息的平台发力云计算,搭建企业私有云来作为集团公司及上下游客户和供应商的信息服务平台。届时,信息化建设将在英利的全球化战略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一、国家干预行为的内涵与产生
国家适时地干预市场经济的行为是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这样的理论由上世纪30年代的西方开始流行。
彼时,西方各国公共管理职能体系也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国家干预主义逐渐取代自由放任主义成为西方主流社会管理理论。
现今,国家干预经济的行为已成为我国市场经济运行不可或缺的内生要素,也是社会管理从观念更新到机制完善的一个重要体现。
适时的干预和调整,有利于实现政府职能转变,使社会管理朝着更为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从我国政府规整近几年来发展迅速的新能源产业的步伐中也不难看出,市场经济的良好运行离不开政府理及其制度环境的支撑。
近些年来,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作为太阳能利用中最具意义的技术,正成为世界各国竞相研究应用的热点。由于光伏发电中的太阳能电池以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为主,因此,作为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原料的多晶硅,其发展历程足以反映光伏产业的发展趋势。
对于2006年前后我国的多晶硅行业来讲,受技术创新能力所限,市场供应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从而导致多晶硅价格飙升,这是一种市场发育的不完全而导致的市场失灵。
在太阳能电池大潮涌动下,我们的经济发展又不能等待市场自然发育完全,所以这个时候需要政府这个推手,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干预需求,所以国家在此段时期都是采取积极的鼓励政策,并于2005年2月出台了《可再生能源法》,努力推进多晶硅行业乃至整个光伏产业的发展。
2005年至2007年期间,在国家及地方政府的支持下,二十多个省份共有五十多个多晶硅项目,其中不乏预算上亿的项目,光伏产业发展进入白热化状态。至2008年上半年,时期多晶硅价格一度突破400美元一公斤,是名副其实的暴利行业。
但不久,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使得国外需求量大幅萎缩,危机到来之前已经在政府无效监管下非正常建立的多晶硅行业大厦,此刻毫无招架之力,轰然倒塌。
作为我国战略新兴产业新能源的重要组成,光伏产业的发展意义深远。而今,因产业政策不明晰、准入门槛也较低,在统筹规划缺乏的情况下出现的盲目投资和产能过剩等市场混乱现象,导致了整个行业已呈现出陷入泥潭无力自拔的状态。
此时,国家干预行为的及时介入,对保证新能源市场良性运转,实现新能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也是我国政府进行社会管理过程中,经济职能的体现。
国家干预行为,即经济法律关系主体在进行经济干预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干预目的,而进行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国家干预行为的产生,从理论上讲,是干预供给[1]决定于干预需求[2]。当市场在经济生活中产生了市场失灵,对干预这种调整手段迫切需要并积极谋求以干预维护秩序时,干预供给就必然发生了。
目前,西方面临的市场失灵主要表现为由于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不完备而产生的市场失灵,以及由于超出市场机制作用范围而产生的市场失灵。而我国现阶段存在较多的是由于市场发育不完善或政府失灵而产生的市场失灵。
这就要求我国政府在当前阶段调整国家干预的手段和力度,通过制订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并规定相应的机关行为以及切实完成这些行为来维护市场经济的秩序,达到国家干预的目的。
二、国家干预行为对新能源发展的作用
2009年,国务院出台38号文《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将多晶硅列入产能过剩行业,并令一些小规模项目停产。此举一度抑制了光伏产业市场极度混乱的现象,对保全整个行业顺利挺过金融危机意义非凡。
进入2010年,光伏产业市场回暖,多晶硅市场一度又呈现火爆状态,此时一些有实力的公司诸如富士康、奥克股份、国电集团等纷纷投资多晶硅行业。
痛定思痛,为避免金融危机后再次出现多晶硅重复建设、无序上马等问题,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环境保护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从项目建设条件、生产布局、生产规模与技术设备、资源回收利用及能耗、环境保护、产品质量等方面对多晶硅行业做了详细规定。
直至2011年9月,工信部又了《“十二五”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期望对未来五年中我国光伏产业的生产、成本、环保、规模均做详细的规定。
目前,我国虽然是光伏制造大国,但并非光伏制造强国。2011年11月,美国对从中国进口的光伏产品展开“双反”调查并推出惩罚性贸易关税。按照初裁结果,美国商务部征收不低于30%的反倾销税,这相当于关闭了中国光伏产品进入美国市场的大门。
美国的大门正徐徐关闭,而眼下欧洲的市场也是岌岌可危。
当地时间2012年7月24日,包括SolarWorldAG在内的数家欧洲太阳能板制造商向欧盟委员会提起申诉称,中国的制造商在欧洲低价倾销产品。
这些欧洲企业希望对中国产太阳能板征收反倾销关税。按照欧盟相关法律,欧盟在接到反倾销申请书的45天内(最后期限为2012年9月6日),将作出是否立案的决定。
2012年8月底,利用德国总理默克尔访华之机,中国政府积极交涉,中德双方“双反”达成一致,决定通过协商解决光伏领域的贸易争端。
默克尔在会见记者时也表示,希望欧盟委员会、有关企业与中方一起尝试通过沟通交流来排除和解决问题,不要启动反倾销程序。
“现在还有时间,所以最好是协商加以解决。”默克尔的这番表态,让国内光伏产业人士看到了一丝曙光。
由光伏产业近几年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国家干预行为的本来目的是为了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其干预的范围和限度是以市场为导向的。
从理性的角度进行分析,市场博弈中,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策略安排本是一种个体的理性选择,但这种理性选择并不一定能实现自身收益最大化,有时这种个体理性可能会导致集体非理性的结局,从而引发市场失灵。而市场失灵之处,便是国家干预可以介入的地方。
此外,在国家进行干预的时候,干预程度的把握也必须以经济分析为前提,至少包括对干预的成本效益分析[3]。
需不需要国家干预,完全取决于这种干预是否能够达到一种平衡,如果干预能达到一种平衡状态,才表明干预满足了需要,否则,不是我们所期待的。这种均衡不仅体现为供求的均衡,还体现为政府与市场力量的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