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2-21 14:46:18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雾霾的特征,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当然,新编以及改编的戏曲作品中也不乏成功的作品。上海昆剧团在上世纪80年代以莎士比亚的《麦克白》为底本进行改编创作,排演了昆曲《血手记》。从主题、故事发生的背景到唱词都尽可能地进行了中国化、昆曲化,获得了国内外观众的一致好评。当中国传统的戏曲形式成功地处理并表现了外国经典戏剧的题材时,值得我们关注和探讨的也许并不是它在哪些方面进行了创新,而是它在哪些方面保持了自身的根基。根据笔者的观察,《血手记》虽然是《麦克白》的改编之作,在主题上并非传统昆曲擅长的题材,但它对人物的塑造在很大程度上秉承了传统的韵味和艺术特征。当我们欣赏传统的昆曲剧目时也许并不会对这些艺术特征十分敏感,因为这些特征正是从传统戏中总结出来的,它们在自己的土壤中显得恰如其分、舒适自然,以至于会被我们忽略。然而当戏曲遇到陌生的题材和人物时,它需要不断地进行调试,以使人物尽可能地在自身的形式中显得自然舒适,而这种调试的标准其实正是传统戏曲在表现人物时所慢慢发展出来的一套审美习惯。这时,我们习以为常以至于忽略的审美习惯就不得不从传统戏的人物身上分离出来,从而变得显眼醒目。这也正是笔者选择《血手记》这部较为成功的改编作品作为研究对象,以探讨中国戏曲人物塑造的艺术特征的原因。
本文以《麦克白》和《血手记》的舞台视频资料为基本依据,结合古典戏曲美学的相关知识,重点分析《血手记》在人物塑造上所体现的传统戏曲的艺术特征。在必要之处结合西方的戏剧美学进行对比分析,但并不作为重点。
二、行当制对于人物塑造的限制
行当制是中国古典戏曲特有的表演体制。“行当”又称“脚色”,大致可以归纳成生、旦、净、丑四种基本类型,每种类型下又各有小的分支,在昆曲体系中行当的分类达到了最精细的程度,如旦行底下又分正旦、闺门旦、刺杀旦、武旦、彩旦等等。张庚、郭汉城先生主编的《中国戏曲通论》中对“行当”这个概念作了这样的定义:“从内容上说,它是戏曲表演中艺术化、规范化了的人物类型;从形式上说,又是带有一定性格色彩的表演程式分类系统。”②戏曲在塑造形象的长期过程中逐渐积累而形成了比较稳定的脚色类型,而这些脚色类型又反过来成为制约、规范戏曲人物塑造的重要因素。行当体制逐步丰富和完善后,基本可以涵盖戏曲所需要表现的所有人物类型,由此成为戏曲表演艺术中一套较为稳固的模式。王国维在《古剧脚色考》中对脚色的作用有这样的总结:“宋之脚色,亦表所搬之人之地位、职业者为多。自是以后,其变化约分三级:一表其人在剧中之地位,二表其品性之善恶,三表其气质之刚柔也。”③当需要表演某一个人物时,先判断人物的地位、品性和气质,然后选择合适的行当来应工。哪一种人物类型由哪一个行当来应工,有着一套很清晰的原则,虽然偶尔也有比较模棱两可的脚色,也并无太大妨碍,这种情况下则两三个行当皆可应工。行当制这一表演体制有其优点,但也有其局限性,它的利弊在塑造超出传统戏曲涵盖领域的人物时就更为凸显了。笔者将结合昆曲《血手记》对《麦克白》人物的塑造来对此进行详细的分析。
《血手记》在人物塑造上并非没有突破昆曲的惯例,事实上它尽了最大的努力来弥补行当制的局限。这个局限性就是行当在表现人物时难免趋于类型化、单一化,虽然演员在表演的时候会在行当的基础上赋予脚色不同的个性,但行当的规范性制约了脚色个性的容量和复杂性。因为一个行当从方方面面对人物的特征进行了规定,因此留给演员深入挖掘和发挥的空间是很有限的。《血手记》的编排者针对这种局限性采取了容多个行当于一身的策略。
男主人公马佩(对应《麦克白》中的主人公麦克白),以红生打底,并糅合了武生、净以及丑脚的表演技巧。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行当的糅合在很大程度上仅仅服务于表演的需要,如红生的外形可以突显马佩胜仗归来时那种威风凛凛的气魄和威仪,而武生的技巧则用于满足舞台上打斗动作的需要,而净和丑脚的一些身段则用以表现马佩精神扭曲失常时的那种失魂落魄。这种行当的糅合虽可以将人物的外在动作形象比较完整地表现出来,但在表现人物性格的深刻性上依然是收效甚微的。以马佩行刺郑王那一段为例,行当的糅合赋予了演员更丰富多元的表演程式,因此有利于演员表现出当时马佩的心理变化,比如当马佩害怕退缩时,演员就使用抖剑这个动作,而鼓起勇气要去刺杀时又俨然是一个威风的将军。这种糅合的好处能十分有力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张力,马佩在进与退之间犹豫的心理以一种两极化的方式表现了出来。戏曲能很好地处理这种心理张力,因为它同时具备表现畏缩和勇武这两种状态的表演程式,只要将这两种程式放在同一个人物身上即可,但这种糅合同样有它的局限。
首先,当需要表现一种情绪或状态而戏曲无法提供相对应的程式时,问题就会出现。例如在莎剧《麦克白》中,麦克白在刺杀老王时,虽然也有这种来回的心理挣扎,但还有一种更为深沉的恐惧潜伏在他的心里。而这种恐惧感,恐怕不是任何一个行当的程式所能表现出来的。《血手记》很聪明地回避了这个问题,它没有刻意去模仿《麦克白》原剧中那无处不在的阴沉的恐怖感,而是选择偏离原剧以贴合昆曲的表演模式。其次,行当的糅合并非是将复杂的性格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赋予人物,而只是将不同的性格特征拼贴成一个人物的很多面,因为当演员以某一行当的程式进行表演时,这一行当所承载的性格特征就变成那个时刻唯一主宰人物的因素,演员需要不停地切换表演的程式以达到人物的复杂性。总体而言,这种糅合虽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人物的复杂性,但这种复杂性更像是一个拼接而成的多面体,而非一个浑然的球体。
综上所述,戏曲的行当制在塑造人物时擅长于表现人物最典型的情绪特征,比如基本的喜、怒、哀、乐,并且往往是以一种很典型的方式表现。因为行当的形成本身即是某一类人物形象典型化的结果。因此也导致它在塑造人物时限于表现一些典型化的性格特征和情绪状态,而面对人物更深层更复杂的情感和心理时则显得束手无策了。
三、表演程式赋予人物的美感
戏曲的表演程式来源于生活,却又是生活的变形和夸张,与戏曲的程式化相对的是写实主义话剧的生活化。写实主义话剧力求在舞台上表现生活的真实,而戏曲则更注重在舞台上表现美。例如开门的一连串动作虽然基本与生活中的真实动作相近,但是每一个动作都被赋以优美的线条和鲜明的节奏,从而制造了美感。当然,戏曲中不仅现实的动作有一定的表演程式,人物的特点、心理、情绪也往往通过程式表现出来,如武将头盔上的雉翎被延长美化,并运用雉翎创造出了丰富的翎子功,用以表现喜悦、惊恐、得意、愤怒等情感特征。戏曲舞台上从服装到台步,从唱腔到身段,无一不是程式。什么样的角色应该穿什么样的衣服,配什么样的图案都有细致的规定,表演愤怒、喜悦的时候有哪几个动作,分几个步骤也都有大致的套路,演员若是走错了一步也会引起内行观众的笑话。程式虽有一定的规范性,但并不代表着刻板僵化。现在留存在戏曲舞台上的表演程式基本上都是经过古人的不断积累总结出来的最具美感、最合适的表现手法,而在塑造新形象、表演新剧目的过程中,新的程式也会不断地出现。
《血手记》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了各式各样的表演程式,并成功地赋予了人物以美感,这与西方戏剧中那种崇高的人格和精神带给观众的美感享受是迥然不同的。这种美感是一种直观的视觉和听觉感受。在《闹宴》一折中,马佩见到杜戈的幽灵,触发了内心的罪恶感,以至于一时精神失常,此时演员表演了一系列的程式动作,包括抖髯、甩发、搓步、变脸等等,在表现人物心理的同时,在直观上给了观众一种美的享受。若是观众观看西方的戏剧演员表演此时的麦克白,恐怕只会获得一种心理的恐惧感和紧张感,而当观众观看昆曲舞台上的马佩时,虽然也觉得紧张,但是程式的美感大大缓解了这种紧张恐怖的气氛,观众甚至会因为演员高超的表演技巧而鼓掌叫好。
程式的美感不仅体现在人物的动作上,也体现在人物的服装、念白、唱腔上,这些富有规范性和格律性的因素无一不体现着戏曲的程式化,而这些因素往往是相互糅合在一起的。以旦角的水袖为例,《血手记》中的铁氏在《闺疯》一折中充分利用了水袖,表演了一连串的水袖功,而水袖的舞动伴随着锣鼓的节奏和铁氏的娓娓唱腔,使台下的观众同时获得了视觉上和听觉上的美感。
《中国戏曲通论》在谈到程式这个范畴时提道:“就其作为法式、格式或准式的本义来说,凡艺术皆有程式……话剧表演有没有一定的程式呢?也有。不过由于话剧表演比较强调写实性,要求接近于生活的原貌,因此它的表演程式比较隐蔽,不像戏曲的歌舞表演程式那样明显。”④戏曲的表演程式是一代又一代演员在表演中不断积累总结得出的一套美的范式,相比于探讨如何把一个动作表演得更接近真实的生活,戏曲演员更注重钻研如何把一个动作表现得更美。这也是为什么程式在给予观众美感的同时会拉远观众与生活的距离。
四、心理活动的动作化和具象化――以《闺疯》为例
戏曲表演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人物的心理几乎都要靠外在的动作表演出来,我们很难在戏曲中看到“哈姆雷特”式的那种心理独白。戏曲中并不缺少大段大段的抒情独白,但演员在抒情的同时必须配以外在的动作。典型的如《牡丹亭》的《寻梦》一折,从头到尾都只是杜丽娘在花园里回想自己做的那个梦,但这出戏极考验演员的功力,因为在将近一个小时的表演过程中,几乎每一句唱腔都伴随着变化多端的身段动作。这一方面是出于对程式美的追求,另一方面则是将杜丽娘的心理活动通过外在的身段一一展现出来。比如在唱到“话到其间腼腆”一句时需要做出表现害羞的身段动作,唱到“哈哈生生抱咱去眠”一句则须做出抱的动作,而唱到“泪”这种字眼时是必然会做拭泪的动作的。而在西方的戏剧中,心理活动往往是通过单纯的独白展现出来的,虽然也有动作,但绝不可能像戏曲这样完全把心理活动动作化。这种差异在《血手记》对《麦克白》的改编中显得格外突出。
《血手记》相比于《麦克白》增加了麦克白夫人(铁氏)的戏份。麦克白夫人在原剧中精神失常后梦游、洗手的情节在《血手记》中被扩充成了一整折戏――《闺疯》。这折戏被公认为是《血手记》中的神来之笔,其昆曲化之彻底甚至让人看不出是改编之作。在《麦克白》原作中,麦克白夫人的梦游和洗手是通过医生和侍女之口描述出来的,她先是表演这些动作,然后开始喃喃自语,继续伴随着洗手的动作,我们通过她的独白和这些简单的动作以及医生、侍女在一旁的评头论足感受到她内心强烈的不安和恐惧。而《闺疯》则把这种内心的不安和恐惧通过铁氏的身段动作完全外化了,其中有一系列甩水袖的动作以表现铁氏内心的惊惧,还有接连的转身以表现铁氏内心翻来覆去的变化。最值得一提的是,《闺疯》将铁氏内心的不安和恐惧通过鬼魂的上场具象化了。《麦克白》中并非没有鬼魂,在第四幕中,麦克白好几次看见了班珂的鬼魂,但在舞台表演中,鬼魂一般不出现,观众只能通过麦克白的神情和话语想象鬼魂的存在。而在《闺疯》中,鬼魂不仅轮流上场,还和铁氏有精彩的对手戏,包括打斗、对答等,这些对手戏在表现铁氏惊惧心理的基础上更展现了她内心翻来覆去的挣扎和不安。综上所述,铁氏的心理活动在舞台上通过外在的身段动作和鬼魂的上场得到了十分具象化的展现。
五、结语
《血手记》作为莎剧昆曲化的改编之作,之所以获得了较大的成功,一方面是对戏曲的体制有所突破,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对戏曲本身的艺术特点表现出了最大的尊重。在塑造陌生人物的过程中,戏曲自身的艺术特征被放大了,行当制的局限性、表演程式所带来的美感以及人物心理活动的动作化和具象化得以凸显。戏曲艺术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行当制、表演程式和心理活动的动作化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不同的行当通过不同的表演程式得以区分,而心理活动的动作化也正是通过各种各样的表演程式来完成的。以中国戏曲演绎西方的戏剧依然是如今的一股热潮,在改编的过程中,如何调和中西方不同戏剧模式之间的矛盾是一个必须要面对的问题。笔者以为,如《血手记》这般取西方戏剧之题材,尽可能地以传统戏曲的艺术手法来展现是较为合适的路径。这种改编模式自然会显得束手束脚,无法将西方戏剧的原貌展现出来,戏剧所传达的主题、人物的内涵等都会发生偏离,但古典戏曲的美学精髓会在新的剧目和人物形象中重新焕发自己的光彩,带给我们美的享受。
中图分类号:S512.101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3)03-0021-05
穗分枝型小麦是一种特殊的小麦种质资源,具有超多小穗数和穗粒数。其分枝特性有两种遗传来源,一种源于普通小麦,这种材料的分枝性状受环境条件的影响极大,难以在生产上应用;另一种源于普通小麦和具有分枝穗型的圆锥小麦的杂交后代,这种分枝类型遗传稳定,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1~3]。
陕西省农业科学院利用多次杂交和回交方法,历经20多年,在国内外首次将圆锥小麦的穗分枝性状导入普通小麦,育成了小麦亚远缘杂交超高产新品种――分33[7]。这种穗分枝小麦表型性状是:一个主穗轴上不是着生小穗,而是再次长出分枝,分枝上再长出小穗。该穗分枝是一种穗结构的变异类型,不增加主穗轴节数,而是通过在主穗轴节上形成的分枝(支穗轴)上着生多个小穗来增加小穗数[8],从而增加了穗粒数(穗粒数60~120粒,千粒重约50 g),有很大的丰产潜力。通过分析“分33”与普通小麦品种杂交产生的 F1、F2和BC1的穗分枝性状遗传,证明其穗分枝性状与来自圆锥小麦的分枝类型相似,由两对隐性基因控制,无胞质效应,同时还受一些修饰基因的影响[7]。
为了充分利用这一穗分枝多粒型种质资源,有必要了解其生殖结构的形态发育特点。前期培育的穗分枝不同近等基因系,在穗部特征和农艺性状上具有相似的特点[14]。本研究以一对穗分枝差异的近等基因系为实验材料,研究其生长锥分化及幼穗形成过程,了解生长锥分化及幼穗形成过程与植株外部形态及物候发育特征的关系,旨在为分枝小麦栽培管理、繁殖与育种工作提供更科学和直观的依据;同时,为深入研究分枝小麦的遗传、生理生化和分子机制奠定形态学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通过“分33”与“泰山008”不断回交和表型鉴定获得一组近等基因系材料(BC6F4株系)。选取一对为供试材料,其中穗分枝类型为双隐性基因sb1 sb2系;正常穗轴(不分枝)为双显性基因Sb1 Sb2系。
1.2 方法
实验于2011~2012年在山东农业大学小麦高新技术示范园(E 117°09′,N 36°09′)进行。2011年10月初点播,株距5 cm,行距25 cm,种植面积4 m2。出苗后开始观察,越冬期暂停,2012年2月中旬返青后续测,到开花期止。取材时,随机标定普通穗型、分枝穗型株各10个,每隔2~3天于上午进行株高、叶片数、物候期观测。取全株,将带少量外包叶的生长锥在FAA固定液中固定24 h以上备用,剩余材料在显微镜(O-LYMPUS SZX9)下解剖、照相,测量生长锥长度。数据用Excel和SAS 9.0软件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分枝小麦穗部发育过程
在实验地点,分枝小麦生长锥发育始于2月中下旬返青期,开花期结束于5月中旬。与正常穗型小麦相比,分枝穗型具有分枝穗轴,多了一个分枝突起形成期,发生在二棱期之后。根据其生长和发育的形态特征,分枝型小麦生长锥发育过程可分为9个时期:初生期、伸长期、单棱期、二棱期、分枝突起形成期、分枝小穗突起形成期、小花分化期、雌雄蕊分化期和抽穗始期。
2.1.1 初生期 生长锥在初生期为半球体,高度小于宽度,直径约小于0.1 mm,锥体外面被叶原基包被,底部叶原基交互排列,属于营养生长(图1-1)。该时期一般从冬3叶开始一直持续到第二年2月中旬。
2.1.2 伸长期 生长锥开始伸长,半球体逐渐变为圆锥体,圆锥体长度大于宽度,基部叶原基停止生长。这一时期持续大约2周(图1-2)。
2.1.3 单棱期 生长锥继续伸长,并从生长锥基部由下向上分化出现分节的环状突起,这些突起为苞叶原基。苞叶原基以后退化,并在原着生苞叶原基的节与节之间形成穗轴节片。每节一个苞叶原基,明显地分为正面和侧面,从侧面观察为单棱状,故称为单棱期。此时生长锥略呈扁平状,进入生殖生长阶段。这一时期持续约10 d左右(图1-3)。
2.1.4 二棱期 在幼穗中部,苞叶原基腋部出现二次突起,为小穗原基。由于小穗原基也呈棱状,与苞叶原基构成“二棱”,故称为二棱期,然后幼穗上部和基部相继也出现小穗原基(图1-4)。该时期之前分枝穗型和正常穗型的发育基本一致。
2.1.5 分枝突起形成期 正常穗型小麦,二棱后期已分化的小穗原基不断增大,最终完全遮没苞叶原基。分枝小麦,小穗原基发育停滞,在小穗原基基部形成二次生长锥即新的穗轴突起,随后在分枝穗轴上形成新的小穗原基(图1-5)。该时期进展很快,主穗轴中、上部的分枝形成与主穗轴下部分枝穗轴上的小穗突起期并行发生。
正常穗型小麦在二棱后期就按照护颖分化期、小花分化期、雌雄蕊分化期和抽穗始期的顺序发育;分枝穗型小麦的新生小穗原基进一步伸长,然后重新进入穗部器官的分化过程,而分枝穗基部的小穗按正常穗型小麦的小穗发育顺序生长。
2.1.6 分枝小穗突起形成期 分枝穗轴开始形成小穗原基并进一步发育。而最先分化的小穗原基基部首先分化出护颖原基,小穗原基从正面观测为近圆形。小穗原基首先从分枝穗轴的下部发生,然后逐渐向上发展。小穗原基进一步生长分化,使得整个分枝穗明显呈扁平状(图1-6)。
2.1.7 小花分化期(包括小花原基形成期和分化期) 随着分枝小穗原基的分化,主穗轴着生的原始小穗在护颖原基内侧分化出第一小花外颖原基,进入小花原基分化期,随后分化出第二朵小花的外颖、内颖,此后第一、第二朵小花的内颖亦开始分化,第三朵小花的外颖、内颖继续分化。小穗上小花的发育从基部开始,然后向顶端进行(图1-7)。
2.1.8 雌雄蕊分化期 在外稃内侧组织几乎同时分化出内稃和雌雄蕊原基。从侧面看,初形成的内稃原基为一顶端略尖的突起,与外稃原基相对,它们中间为3枚球形突起的雄蕊原始体,进而发育成3个花药,花丝也慢慢伸长,然后3个雄蕊原始体中间分化出雌蕊原始体,不久就出现了柱头、花柱和柱头分叉(图1-8)。
2.1.9 抽穗始期 5月上旬,分枝穗主穗轴接近成熟时,长度达到160 mm,穗分化结束(图1-9)。
分枝型小麦与正常小麦的穗发育顺序不同。正常穗型小麦的小穗原基和小花原基的分化次序均由穗中部开始,然后向上、向下进行分化;而在分枝穗轴上,小穗原基和小花原基的分化均从基下部开始依次向顶部发育。
2.2 穗发育与植株特征和物候期的关系
2012年2月中旬至4月底分枝小麦花序(前期为生长锥,后期为花序穗轴)各阶段长度变化差异较大。从返青期开始至2月18日,处于初生期的生长锥伸长极为缓慢。2月18日以后生长锥伸长速度稍微加快,但仍较缓慢,长度刚足1.5 mm。3月20日至25日,生长锥迅速伸长,同时经历分枝突起形成期和颖片分化期。3月25日至4月20日,生长锥伸长速度达到顶峰,经历小花分化期、雌雄蕊分化期,4月28日穗已接近成熟长度,平均长160 mm,最大宽28 mm。从返青期至3月15日株高增长缓慢,3月15日至4月28日增长加快,5月5日抽穗期以后趋于停止(表1)。
3 分枝穗型小麦研究展望
分枝穗型与正常穗型小麦相比,有一些性状需要改良,如结实率低、籽粒饱满度不够以及分枝穗轴数目影响小穗小花数等。这些性状既可以通过遗传进行改良,也可通过优化栽培技术进行改良,可以将生长锥发育特点作为施肥、灌溉和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参考标准。
生长锥的发育与整株高度发育、叶发育和物候期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18],由此可以初步确定相应农业栽培措施对生长锥的影响。通过增施氮肥可以显著增加小穗数,促进小穗、小花的分化和干物质的累积[6,19];孕穗期增加幼穗的ZR和iPA含量、降低IAA和ABA含量,可提高小花育性[20~22]。因此,如果这种效果同样表现于分枝穗型小麦,那么既可在适当的时期使用肥料和植物生长调节剂以增加其可育小花数和千粒重,也可为进一步实现分枝穗型小麦遗传改良、优化栽培技术和加快该种质资源的利用奠定形态发育基础。当然,针对这种多粒的种质资源,还有许多遗传和栽培的基础工作要做。
参 考 文 献:
[1] Koric,S.Study of branched gene complex of Triticum aestivum ssp.vulgare and its significance for wheat breeding[J].J.Sci.Agric.Res.Zagreb Yugoslavia,1980,142:271-282.
[2] 王 超,田纪春,钱兆国,等.不同类型小麦品种不同光合器官与籽粒产量的关系[J].山东农业科学,2011,3:25-29.
[3] Huang G,Yen C.Studies on the developmental genetics of multiple spikelet per spike in wheat[A].In: Proc.7th Intern.Wheat Genet.Symp.[C].Cambridge,UK,1988,527-532.
[4] Sharman B C.Interpretation of the morphology of various naturally occurring abnormalities of the influorescence of wheat (Triticum ssp.) [J].Can.J.Bot.,1967,45:2073-2080.
[5] Koric S.Genetic basis for high spike productivity[A].In:Proceedings of the 2nd International Winter Wheat Conference[C].1975,138-144.
[6] Nerson H, Edelstein M, Pinthus M J.Effects of N and P nutrition on spike development in spring wheat[J].Plant and Soil,1990,124:33-37.
[7] 袁文业,孙 玉,张美荣.穗分枝性状导入普通小麦的遗传研究[J].华北农学报,1995, 10(3):45-50.
[8] 杨先泉,任正隆.关于多小穗类小麦资源类型与遗传基础的几个问题[J].西南农业学报, 1999,12(2):112-119.
[9] 孙 玉,闫贵云,任永康,等.分枝型普通小麦的创育及其杂种优势利用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2007,35(6):38-41.
[10]赵 鹏,彭惠茹,倪中福,等.穗分枝小麦与普通小麦杂交组合主要性状的杂种优势与配合力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09,29 (2):212-216.
[11]逯腊虎,李国强,武计萍,等.穗分枝小麦与普通小麦的配合力分析[J].陕西农业科学, 2011,3:3-6.
[12]闫晓华.小麦穗分枝基因的初步定位及ramosa2基因的克隆[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13]韩撵法.小麦Ramosa基因与穗分枝现象的相关性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
[14]Zhang W D, Li A F, Tian J C,et al.Development of near isogenic lines of wheat carrying different spike branching genes and their agronomic and spike characters[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2012,4(8):215-221.
中图分类号:X8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2013303
1引言
雾霾天气指雾和霾同时存在,且区域性能见度低于10 km的空气普遍浑浊现象,是秋冬季常见的天气现象。雾霾的出现会直接影响大气能见度,导致能见度的降低,空气中污染物的增加,也将导致空气质量下降。雾霾不仅影响景观、旅游、交通,而且会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效应。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及气候的变化,雾霾在城市中也出现了一些变化,包括其出现的频率、范围、强度,以及相应出现不同的变化特征。因此,研究雾霾的气候变化特征以及气象因素对雾霾天气的影响,初步得出雾霾天气的天气成因和污染成因,有利于环境空气质量管理,为提出雾霾的治理方案,提高城市大气能见度,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供科技支撑。为此,通过对汉中市区气象建站多年以来的雾霾气候变化数据进行分析,同时选取典型雾霾事件,进行雾霾出现前后气象资料对比分析,得出雾霾日气象要素特征规律。弄清随着城市进程和气候变化汉中市区雾霾的变化特征及地面气象要素响应特征规律,为进一步开展汉中市雾霾防治打下基础。
2资料及方法
所用资料为汉中市汉台区1980~2014年35年逐日历史气象资料中能见度、相对湿度的四次定时观测资料和天气现象资料。2015年1月2~5日逐时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PM2.5浓度资料。
雾和霾虽同为视程障碍物,但二者之间却有很大差别,对雾霾的特征研究分析已有很多[1~3]。雾是空气中的水汽凝结现象,是自然的天气现象,与人为污染没有必然联系;霾是排放到空气中的尘粒、烟粒或盐粒等气溶胶的集合体,是大气污染所导致。雾和霾在一天之中可以变换角色,也可能在同一区域内有些地方是霾有些地方为雾。两者可从空气湿度上作出大致判断,通常在相对湿度大于90 %时称之为雾,小于80 %时称之为霾,80 %~90 %之间则为雾霾混合物[1]。为此设立以下雾霾日判定标准:把能见度小于等于10 km作为基本判别,把08时相对湿度小于90 %,且当日无降水定义为一个霾日,08时相对湿度大于等于90 %且当日无降水定义为一个雾日[2]进行统计。本文从对雾霾日进行年际和月际变化分析,得出特征和规律,同时选取2015年1月2~5日典型雾霾事件,进行雾霾出现前后气象资料对比分析,得出雾霾日气象要素特征规律。
3雾霾日数气候变化特征
3.1年际变化特征
图1~2给出了1980~2014年汉中平均雾日和霾日的时间变化序列。可以看出,汉中年平均雾日和霾日变化趋势基本相同。雾日变化幅度没有霾日大,均在20世纪80年代处于低值区,90年代后增加较明显,其中雾日和霾日1990年之前日数较少,小幅波动为主,1991年后雾日和霾日出现跳跃式的增加,雾日在1993年达到极值73 d,霾日在1999年年达到极值26 d,后又回落,2014年出现反复雾日44 d,霾日31 d。1992~2014年间平均每年雾霾日数是96 d,远远超过前期(1980~1991年)平均年雾霾日31d,这反映出1991年后的雾霾天气要比之前雾霾天气发生频繁,说明雾霾天气整体有所增加。分析原因,雾霾日的增加与城市工业化进程,生态环境遭到破花,植被减少等因素都有必然的联系。
3.2月际变化特征
图3给出了1980~2014年汉中各月雾日的逐月累计分布,可以看出,每年深秋到冬季,10~12,1~2月雾日较多,与冬季气温较低,晴朗日数较多,风速较小,大气环流形势稳定,盆地地形水汽较高有关。图4位各月霾日的逐月累计分布。可以看出,每年的1~2月、12月霾日较多,说明冬季是汉中霾天气多发的季节,造成原因主要是人为生产生活的排放,而这种排放又受到季风及天气系统的影响,因为污染源在大气环流形势比较稳定时,有利于污染物在地面的堆积,所以冬季霾日较多;而3~4月处在冬夏环流形势转换的季节,冷空气的频繁南下使得污染物不容易堆积,霾日数相对较少,每年的5~6月,由于夏收夏种阶段秸秆燃烧的影响,空气中污染颗粒物增多,直接导致汉中地区5~6月霾天气增多。7~11月由于处于雨季,降雨可以湿清除污染物,故雾霾天气出现较少。
4一次雾霾污染事件分析
2015年1月2~5日汉中市区出现了一次持续性雾霾天气,过程持续时间较长,影响范围广、空气污染严重,对市区人民生产生活和健康造成了诸多不利影响。
4.1地面要素特征
图5为2015年1月2~5日汉中市AQI指数值和汉台区国家基本站地面自动站能见度、相对湿度、风速、温度平均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可以看出,汉中市上空污染物峰值出现于晚上20时到凌晨3时左右,地表温、湿、风与能见度变化紧密配合。AQI指数随着相对湿度增大、风速变小和近地面层温度降低逐渐增大,相对湿度大于90 %以上时,AQI指数逐渐降低;能见度随着雾霾的产生逐渐降低。说明有效辐射较强,散热迅速,大气层结稳定,有利于汉中雾霾的生成,当雾霾完全转化为雾时,空气污染程度降低。
4.2影响因素分析
为了进一步定量的分析本次雾霾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选取能见度、相对湿度、风速、温度平均值与AQI指数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能见度与AQI指数相关系数最大为-0.684,其次为相对湿度为0.545,风速和温度平均值与AQI指数相关程度较小,可以忽略不计。可以看出雾霾天气空气相对湿度增加,对大气能见度下降和AQI指数升高起到主要作用。而在北方冷空气的入侵之后,相对湿度和AQI指数都迅速减小,雾霾污染过程也随之迅速消散。由于此次过程风速较小、温度变化不明显,AQI指数受两者影响较小。
5结语
(1)汉中雾霾天气,雾日都要远远高于霾日,说明雾天气比霾天气对汉中影响较大,但霾日影响身体健康,不容忽视。汉中雾日和霾日变化趋势基本相同,20世纪80年代前处于低值区,90年代增加较明显,出现跳跃式的增加,1999年后又回落,2014年出现反复,又呈增长趋势。
(2)从月际变化上看,雾日集中在深秋和冬季,霾日多出现于冬季;全年雾日和霾日均有出现,雾日夏季、霾日盛夏和秋季出现概率较小。
(3)2015年1月2~5日是一次持续性时间较长,影响范围广、空气污染严重的雾霾天气过程,本次过程显示有效辐射较强,散热迅速,大气层结稳定,有利于汉中雾霾的生成,当雾霾完全转化为雾时,空气污染程度降低。能见度、相对湿度对AQI指数影响明显,风速及温度平均值相关程度较小。
参考文献:
[1]
尹承美, 于丽娟, 张永婧,等.济南市雾霾特征分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S3):68~70.
[2]钱峻屏, 黄菲, 杜鹃, 等. 广东省雾霾天气能见度的时空特征分析Ⅰ:季节变化[J]. 生态环境,2006,15(6):1324~1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