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

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4-02-23 15:40:5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

篇1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截至2007年底,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总额1,179.1亿美元。相对于发展中国家,由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平均发展速度超过了许多发展中国家,存量处于比较高的水平。而与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相比,中国对外投资的流量处于较低水平,中国开展海外直接投资的实力还比较薄弱,海外投资企业数量、每年海外投资的金额与海外直接投资的累计总额都还比较小。而且,中国的海外投资大多数为中小型项目。在《财富》杂志公布的2008年全球企业500强中,仅有35家中国企业,且排名大多数位于下游。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战略研究

1.以资源开发型产业作为突破口

我国现在还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的起步阶段,并且大多数发达国家都经历了从资源开发业—制造业—第三产业为主的发展过程。同时,由于国际投资环境日益改善,资源开采业对外投资的环境极为优越。对于一些行业,如采矿业、林业、石油开采业,世界上一些国家资源的供大于求,我国企业应该因地制宜的到国外去投资,开采、加工和运回国外的资源以满足国内需要。

2.以制造业和贸易替代为海外投资重点

对我国现阶段的优势型对外直接投资而言,投资重点应放在生产能力过剩、拥有成熟的适用技术或小规模生产技术的制造业上。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在纺织、食品、冶炼、化工、医药、电子等产业上形成了一定的比较优势。此外,我国还拥有大量成熟的适用技术,如家用电器、电子、轻型交通设备的制造技术、小规模生产技术,这些技术易于为他们所接受。

3.以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为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

根据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应与国内产业结构高级化相一致的标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应该是技术密集型产业。通过并购当地高新技术企业或与当地拥有高新技术的企业合资合作,可以直接获取一般技术贸易和引进外资所无法获得的先进技术,然后将技术传播回国内运用,从而加快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的进程。例如。联想集团收购IBM的PC事业部。

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战略

1.以发展中国家作为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区位选择

我国地处亚洲,良好的合作关系以及相似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需求偏好等使得进入障碍较小;中国的纺织、服装、家电、机械等技术成熟且竞争激烈的边际产业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市场容量大,投资机会较多;还可以利用东道国享有的优惠贸易条件,把产品销往第三国。

2.有选择地增加对发达国家的投资

美国、加拿大、西欧、澳大利亚及日本等发达国家是目前世界上对跨国投资者最具吸引力的地区。因为其拥有优良的投资环境:经济发展水平高,科技发达,基础设施完善,社会稳定,投资法律法规健全,金融市场发达,各类人才丰富,是对外直接投资的理想场所。对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可以获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把掌握的高新技术反馈回国内。

3.积极谨慎地发展对独联体和东欧国家的投资

这些国家正处在经济改革过程中,急需外国在那里进行直接投资。这些国家拥有仅次于发达国家的工业基础、民众的教育和工人的技术水平,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市场,但是其产品出口能力较差,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而中国产品物美价廉,比欧美产品更适合于该地区的市场需求。

四、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选择战略

1.重点发展具有垄断优势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其直接的效果是创造经营的中间产品的内部市场,避免外部市场交易的风险;使资金的转移、税赋的合理避逃有了通畅的渠道;同时降低了谈判、询价等交易成本;保证本企业的技术、技能等不外泄,以持续获得利益。对资源寻求型的投资还可以保证母公司所需资源的稳定来源。

2.大力发展具有经营特色的中小型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目前世界上的跨国公司大部分却是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主要原因就是中小企业由于其拥有独具特色的生产经营优势。我国许多中小型企业都具备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劳动力成本低,产业转移产品的原材料等要素价格也比较低廉;产权关系明晰的基础上形成了简明高效率的组织结构优势;拥有符合当地市场需要的实用技术。

3.促进企业集群的对外直接投资

根据迈克尔•波特的竞争力理论,一个国家的成功是来自纵横交错的产业集群。国内有大量的企业集群地,如宁波的服装、北京中关村的电子产业等。充分利用“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选择的重要战略。从跨国公司成长的角度看,

企业集群可以作为一跨国公司成长发展过程中内部化优势的一种替代。

五、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选择战略

1.根据跨国公司的投资目的制定投资方式的选择战略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主要是寻求国外的自然资源和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自然寻求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应以合资为主,有利于冲破对于自然资源开发的控制以及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学习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应以并购、合资为主。这种进入方式能够直接获得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利用东道国的人才资源培养自己的人才,掌握先进技术,充分提高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能力。

2.根据中国的行业特性制定投资方式的选择战略

一些中国有优势的行业在进行产业转移的时候,中国跨国公司应该以新建企业和合资进入方式为主要进入方式。现阶段,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制造业和机床、自行车、钟表等机械加工业是中国技术方面比较成熟的,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具有投资优势,这些行业投资市场主要是经济技术水平与中国接近的发展中国家和某些发达国家。

3.根据东道国的投资环境制定投资方式的选择战略对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应以新建、合资为主,有利于发挥这两种投资方式的优点,避免并购、独资的劣势。选择新建和合资方式可以节约外汇资金,有利于利用当地企业的市场开发优势尽快占领市场、弥补新建企业所需时间较长的不足,新建投资风险相对较小,而且许多发展中国家对新建合资企业比较欢迎。

参考文献:

篇2

(一)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的规模分析

自从1992年两国关系实现从中苏关系向中俄关系的平稳过渡以来,俄罗斯开始了对华直接投资进程。如图1所示,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从总体上看,起伏较大,进展缓慢。1992年底中俄实现两国关系的平稳过渡,1993年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额达到4194万美元,但之后的几年里投资额开始逐年下降,一直在低处徘徊。直到1998年中俄建立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额才开始缓慢增长。2004年《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签订,将俄罗斯对华投资推向了,投资额达到了12638万美元。但此后直至2009年,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额又出现了逐年下降的趋势。2009年,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额3177万美元,仍不及1993-1994年期间的投资额。

可见,近几年俄罗斯对华投资逐年下降的状况,与持续升温的两国经贸合作关系相比极不协调。可是,虽然投资额在下降,但下降幅度已经有所趋缓。随着2010年国际市场能源价格的大幅上升,使得依靠能源出口带动的俄罗斯经济逐渐回暖,俄罗斯一些实力雄厚的企业也开始将目光瞄准潜力巨大的中国市场。根据《中国统计月报》统计,2010年,俄罗斯对华实际投资额为3497万美元,同比增长9.2%,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还将会有所回升。

(二)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产业结构分析

根据我国新修订的国家标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

2002)》以及新制定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如图2所示,投资第一产业的比重过小,仅有4家企业,约占总数的1%,主要投向农业和渔业;投资第二产业的比重过大,有377家企业,约占总数的71%,主要投向制造业和建筑业;投资第三产业的比重不足,共151家企业,约占总数的28%,主要投向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

总体来看,目前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的绝大部分都集中在第二产业的制造业上。并且通过对制造业进行细分,从企业数来看,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截止2009年,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和纺织业,这三个行业的俄罗斯投资企业数分别占企业总数的15.86%、13.98%和12.1%。其次是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占5.38%,食品制造业占5.38%,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占5.11%,通用设备制造业占4.84%,金属制品业占4.57%,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占4.03%,这十大行业占据了俄罗斯企业制造业投资的71.25%的份额。可见,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的产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资本密集型及高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很小。

(三)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的地域分布

1992-2000年,中俄两国之间的投资合作处于低潮阶段,这一时期的投资区域主要集中在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产业互补的东北地区和北部沿海地区,主要包括黑龙江、辽宁、吉林、山东、天津等地。而随着2000年之后中俄两国投资合作的逐步深入,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的主要区域呈现明显扩大的趋势。截止2009年末,俄罗斯外商投资企业的在中国的区域分布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北部沿海地区、东北地区和南部沿海地区,这些地区占全部投资的90%以上。

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在吸引俄罗斯投资方面占据了绝对优势,俄罗斯投资企业达183家,占34.4%,注册资金额达34619.64万美元,占44.8%。而黄河中游地区、长江中游地区、西南地区和大西北地区虽也有俄罗斯投资分布,但是所占份额不足10%。由此可见,截止目前,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东部和北部沿海地区以及东北地区,浙江和山东是俄罗斯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两个省份。

(四)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方式分析

从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的建立途径来看,由于中国对某些产业投资领域的限制,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主要通过在中国新建企业来开拓市场,而很少采用收购中国本土企业的方式组织经营。根据中国商务部公布的2010年参加全国外商投资企业网上联合年检的外商投资企业资料统计,截止2009年12月31日,俄罗斯在华投资企业共有532家,注册资金总额为77119.19万美元,投资总额为119632.57万美元。从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的股权比例来看,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方式包括合资经营、合作经营和独资经营方式。根据统计,从企业数来看,有98.3%的企业采取了合资或独资的方式,其中,采取合资方式经营的企业数最多,占50.2%,而仅有1.7%的企业采取合作方式经营。从投资总额来看,采取合资方式的企业投资总额占绝对优势,达52.4%;而采取合作方式的企业投资总额占比最少,仅为18%。从注册资金总额来看,仍然是采取合资方式的企业注册资金总额最高,占55.6%;而采取合作方式的企业注册资金总额最少,仅为12.7%。可见,当前俄罗斯外商投资企业的经营方式主要以合资方式为主,独资方式次之,稳定性较差的合作方式则很少采用。

二、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规模过小

近几年,在两国政府的支持下,中俄投资合作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规模仍然过小。首先,与中俄贸易额相比,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规模相距甚远。从1992年至2009年的投资规模来看,2004年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额达12638万美元,为历史最高水平,但仅为当年对俄出口额的1/72,进口额的1/96,进出口额的1/168。可见,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严重滞后于中俄经贸合作的发展。其次,从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在中国利用外资额中所占比重来看,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处于绝对低水平。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额即使在2004年的历史最好时期,也仅占中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0.21%,2009年更跌至历史最低水平,仅占0.04%。最后,从俄罗斯在华企业来看, 2009年注册资金在50万美元以下的企业达54家,占62.8%,而其投资总额为744.54万美元,仅占2.9%,但是注册资金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只有4家,而投资总额却占53%,可见,俄罗斯在华投资企业绝大多数为中小企业,缺少大型投资项目的带动,因而使得俄罗斯对华投资的规模无法快速增长。

(二)俄罗斯投资于中国高技术密集型行业的比重过低

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制造业,但是并没有为中国带来先进技术,推动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按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对制造业的技术分类,分析俄罗斯对中国的制造业投资发现,截止2009年,俄罗斯投资于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为主的高技术企业共23家,占总数的6.18%,注册资金额2818.97万美元,占总数的4.61%;投资于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和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为主的中高技术企业共26家,占6.99%,注册资金额5798万美元,占9.47%;投资于专用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焦炭、炼油产品及核燃料、基本金属和金属制品业为主的中低技术企业有80家,占21.53%,注册资金额19375.217万美元,占31.68%;投资于纺织、服装、皮革、家具、木材加工、食品制造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低技术企业有243家,占65.34%,注册资金额33190.555万美元,占54.25%。

可见,俄罗斯投资于中国制造业的产业结构特点,系以低技术和中低技术类产业为主,高技术产业的比重很低,因此,难以促进我国内资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导致我国利用俄罗斯外资的质量低下。同时,由于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主要为出口导向型,俄罗斯投资结构的不合理导致了中俄进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层次偏低、效益低下,对中俄经贸合作的战略升级形成了掣肘,因此,中俄投资合作急需进一步优化利用俄罗斯的外资结构。

(三)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方式比较落后

从国际资本的流动规律来看,外商直接投资方式主要有“绿地投资”和“跨国收购”两种形式,而跨国收购逐步成为了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但是,从俄罗斯对华投资方式来看,绝大多数属于绿地投资,跨国收购规模很小,且大部分俄罗斯收购案例都以失败告终。如2008年俄罗斯钢铁制造企业耶弗拉兹公司(Evraz) 宣布与中国河北德龙控股有限公司达成协议,计划以15亿美元购买德龙控股10%的股权。根据协议,Evraz附带增加持股比例至51%的有条件选择,一旦行使该选择权,Evraz需买断德龙控股,成为最大的控股股东。但在签订收购协议一年半之后,其收购计划因未获得中国政府的批准而宣告失败。同样,2008年俄钢铁巨头欧亚集团欲参与收购中国金属(FERRO CHINA)20%股份,以开拓俄罗斯在中国的钢铁市场,但也由于种种原因未果。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方式的落后,势必导致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的效率与效益的持续下降,因此,必须鼓励俄罗斯企业采用跨境收购方式进行对华直接投资。

三、加快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的政策建议

第一,完善中俄投资合作机制。目前,负责中俄投资合作的组织机构是中俄经贸合作分委会投资合作常设工作小组,该机构应作为促进中俄投资合作的领导机构,认真研究双方政府和企业的投资建议,定期就双方投资政策及符合双边投资合作优先方向和标准的具体投资项目进行信息交流与商讨,并有针对性地促进这些项目的执行。同时,要利用中俄投资促进会议开展促进中俄投资合作的工作,不仅要促进中国对俄直接投资,还要更好地吸引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另外,在中俄投资合作常设工作小组的指导下,两国的各级地方政府间也要建立定期会晤机制,营造良好的公共关系和广泛的合作渠道,结合各地的具体情况开展切合实际的双边投资合作。各地政府应组织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经济委员会、商业厅等相关部门定期召开会议,建立跨部门的领导协调机制,制定吸引俄罗斯投资的整体战略。最后,要鼓励合法中介机构为俄罗斯企业规避投资风险、捕捉信息、抢占商机提供咨询服务,并培养法律专家、中俄文翻译和商务人才,为吸引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提供智力支持。

第二,辟建中俄自由贸易区推进中俄投资合作。在当前中俄贸易投资一体化趋势显著增强的背景下,中俄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不会仅仅局限于贸易领域,也将涉及一系列投资领域的条款,双方对区域内的投资准入、投资待遇和投资保护等问题会或多或少地做出规定,从而减少相互直接投资的限制,增加对相互直接投资的保护,加速双方相互直接投资便利化。同时,通过中俄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使双方各自的投资法律法规更加协调、透明。双方投资者能够更加容易地获取所需要的投资信息,减少向对方投资的风险和成本。另外,通过中俄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不断完善中俄双方各自的基础设施,对中俄相互直接投资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最后,通过中俄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削减区域内的关税以及非关税壁垒,促进区域内的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促使双方产业分工细化,增加产业内贸易,带动相关生产要素的流动,能够产生巨大的投资促进效应。

篇3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战略研究

1.以资源开发型产业作为突破口

我国现在还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的起步阶段,并且大多数发达国家都经历了从资源开发业—制造业—第三产业为主的发展过程。同时,由于国际投资环境日益改善,资源开采业对外投资的环境极为优越。对于一些行业,如采矿业、林业、石油开采业,世界上一些国家资源的供大于求,我国企业应该因地制宜的到国外去投资,开采、加工和运回国外的资源以满足国内需要。

2.以制造业和贸易替代为海外投资重点

对我国现阶段的优势型对外直接投资而言,投资重点应放在生产能力过剩、拥有成熟的适用技术或小规模生产技术的制造业上。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在纺织、食品、冶炼、化工、医药、电子等产业上形成了一定的比较优势。此外,我国还拥有大量成熟的适用技术,如家用电器、电子、轻型交通设备的制造技术、小规模生产技术,这些技术易于为他们所接受。

3.以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为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

根据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应与国内产业结构高级化相一致的标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应该是技术密集型产业。通过并购当地高新技术企业或与当地拥有高新技术的企业合资合作,可以直接获取一般技术贸易和引进外资所无法获得的先进技术,然后将技术传播回国内运用,从而加快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的进程。例如。联想集团收购IBM的PC事业部。

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战略

1.以发展中国家作为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区位选择

我国地处亚洲,良好的合作关系以及相似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需求偏好等使得进入障碍较小;中国的纺织、服装、家电、机械等技术成熟且竞争激烈的边际产业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市场容量大,投资机会较多;还可以利用东道国享有的优惠贸易条件,把产品销往第三国。

2.有选择地增加对发达国家的投资

美国、加拿大、西欧、澳大利亚及日本等发达国家是目前世界上对跨国投资者最具吸引力的地区。因为其拥有优良的投资环境:经济发展水平高,科技发达,基础设施完善,社会稳定,投资法律法规健全,金融市场发达,各类人才丰富,是对外直接投资的理想场所。对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可以获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把掌握的高新技术反馈回国内。

3.积极谨慎地发展对独联体和东欧国家的投资

这些国家正处在经济改革过程中,急需外国在那里进行直接投资。这些国家拥有仅次于发达国家的工业基础、民众的教育和工人的技术水平,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市场,但是其产品出口能力较差,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而中国产品物美价廉,比欧美产品更适合于该地区的市场需求。

四、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选择战略

1.重点发展具有垄断优势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其直接的效果是创造经营的中间产品的内部市场,避免外部市场交易的风险;使资金的转移、税赋的合理避逃有了通畅的渠道;同时降低了谈判、询价等交易成本;保证本企业的技术、技能等不外泄,以持续获得利益。对资源寻求型的投资还可以保证母公司所需资源的稳定来源。

2.大力发展具有经营特色的中小型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目前世界上的跨国公司大部分却是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主要原因就是中小企业由于其拥有独具特色的生产经营优势。我国许多中小型企业都具备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劳动力成本低,产业转移产品的原材料等要素价格也比较低廉;产权关系明晰的基础上形成了简明高效率的组织结构优势;拥有符合当地市场需要的实用技术。

3.促进企业集群的对外直接投资

根据迈克尔•波特的竞争力理论,一个国家的成功是来自纵横交错的产业集群。国内有大量的企业集群地,如宁波的服装、北京中关村的电子产业等。充分利用“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选择的重要战略。从跨国公司成长的角度看,

企业集群可以作为一跨国公司成长发展过程中内部化优势的一种替代。

五、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选择战略

1.根据跨国公司的投资目的制定投资方式的选择战略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主要是寻求国外的自然资源和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自然寻求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应以合资为主,有利于冲破对于自然资源开发的控制以及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学习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应以并购、合资为主。这种进入方式能够直接获得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利用东道国的人才资源培养自己的人才,掌握先进技术,充分提高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能力。

2.根据中国的行业特性制定投资方式的选择战略

一些中国有优势的行业在进行产业转移的时候,中国跨国公司应该以新建企业和合资进入方式为主要进入方式。现阶段,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制造业和机床、自行车、钟表等机械加工业是中国技术方面比较成熟的,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具有投资优势,这些行业投资市场主要是经济技术水平与中国接近的发展中国家和某些发达国家。

3.根据东道国的投资环境制定投资方式的选择战略对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应以新建、合资为主,有利于发挥这两种投资方式的优点,避免并购、独资的劣势。选择新建和合资方式可以节约外汇资金,有利于利用当地企业的市场开发优势尽快占领市场、弥补新建企业所需时间较长的不足,新建投资风险相对较小,而且许多发展中国家对新建合资企业比较欢迎。

参考文献:

[1]江小娟,杜玲.对外投资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J].经济研究参考,2002,(73).

[2]陈波,荣飞琼.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选择[J].统计研究,2008,08.

相关范文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