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0:37:4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西方经济体制,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在分享经济全球化和金融深化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来自国外金融海啸的冲击。为防范金融危机的发生,保证中国金融安全,建立一个适应中国经济金融发展的安全预警机制,以便于在危机形成或扩大前就对它进行有效控制,从而避免危机的爆发或减轻危机爆发对国民经济的不利影响,对中国经济发展、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关于金融风险预警理论和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概述
学者们对金融风险预警展开系统研究始于墨西哥、阿根廷等拉美国家在20世纪70、80年代相继爆发了以货币危机为主要表现形式的金融危机。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危机发生的频率不断攀升,这些危机不仅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危害,而且对全球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发展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这也引起了学术界对金融危机的成因、传染和预警指标体系等方面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就金融危机预警指标体系研究而言,国外的研究主要是从如下几方面展开的:一是通过对导致危机发生的因素及其变化进行定性讨论以确定预警指标体系。二是通过“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比较的方法确定哪些指标有助于预测危机发生的概率。三是应用计量经济模型,在模型中估测在未来一期或几期发生危机的概率。在上述三类研究中,基于客观性等因素的考虑,第三类型是学术界的共识和研究的主流,这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几个研究成果分别为Kaminsky、Goldstein以及Abiad等人的成果为代表。总之,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发展,国外学术界在金融危机预警系统开发方面做了大量的理论及建模研究。相对而言,由于国内的金融风险预警研究起步较晚,就目前的研究现状而言,尽管已经陆续出现了一些实证方面的研究成果,但是大部分研究工作仍停留在对国外金融危机预警理论和模型的介绍上,从整个金融体系系统来考虑中国整体金融风险的研究成果的并不多见。
二、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具体构建
预测金融危机发生的几率,必须通过选取一定的具有代表性指标,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尽可能准确、科学地利用模型测度金融风险预警所包括的各个方面,进而比较和分析不同区域的金融风险变化状况。
(一)金融稳定预警指标的选择原则
在吸收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系统性,金融风险预警是一个结构复杂的大系统,由众多相互联系的子系统即构成要素组成。但这一系统并不是各个子系统简单相加,各子系统最优未必能达到整体最优,而是要使各个子系统科学地整合以求得系统“整体最优”。二是导向性,选择的每个具体统计评价指标要符合提高金融风险预警的要求,属于金融风险的范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金融风险的内涵与特征,对提高金融风险预警目标有明确的导向性,对现代金融体系的完善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三是可操作性,选择的各个指标数据都要有可靠的资料来源,指标的计算方法要科学,便于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但往往有些重要因素难以直接量化或统计数据缺乏完整性。因此在研究中设计预警指标体系中应力求能体现那些关键因素的指标,尽量采用变通方法获取指标数据。
(二)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选择的过程
建立金融安全预警指标体系的目的之一,是使监管部门尽可能全面、完全、具体地了解影响金融区安全的各种有关因素,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措施。影响金融稳定的因素不胜枚举,而且各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及相互作用也因一国的发展水平、开放程度、经济规模、经济结构等影响因素的不同而大相径庭。借鉴世界各国金融风险防范经验,结合中国金融业的风险实情,中国区域金融安全预警指标体系大致可以从宏观先行指标、微观审慎指标两个层面上予以构建。故中国金融危机预警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过程可以概述为分解描述中国金融危机预警评价指标体系总目标―确立相应准则―建立递阶层次结构―建立预选指标集―筛选指标―建立指标体系(见图1)。
(三)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确立
通过前文的分析,我们明确了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具体结构和构成要素,根据国内外专家学者对金融风险特征的具体描述,运用频度统计法和理论分析法,选择在金融风险预警体系中使用频度较高、与金融风险的内涵和特征相关的指标,构成预选指标集。
考虑到前文对识别金融风险产生根源及金融风险预警理论的论述基础,结合中国当前金融风险的特殊性和统计数据索取的可能性,我们从宏观经济、金融系统、泡沫风险和全球经济等四个方面选取18个指标建立了中国金融风险监测指标体系,作为预警系统的备选指标。经过以上分析,我们在预选指标集的基础上做了简单调整,最终确定了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4个子系统,共18个具体衡量指标构成。其中,宏观经济指标主要反映的是宏观经济环境稳定性;金融系统指标主要包括监测银行危机和货币危机的指标,反映金融市场稳定性;泡沫风险指标,考虑资产价格变化导致的风险;而全球经济指标则主要考虑国外主要经济实体的变化对国内影响。具体预警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四)部分预警指标释义
1.宏观经济指标释义
宏观经济指标主要反映的是宏观经济环境稳定性,在本指标系统中主要由 “GDP增长率”、“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通货膨胀率”和“出口变化率”等几个具体指标反映,如表2所示。
2.金融系统指标释义
金融系统指标主要包括监测银行危机和货币危机的指标,反映金融市场稳定性主要是由“国内信贷/GDP”、“国外净资产/GDP”、“实际利率”、“外商直接投资/GDP”、“M2/GDP”、“M2乘数”、“贷款/存款”和“储蓄存款/M2”等几个具体指标反映,如表3所示。
3.泡沫风险与全球经济部分指标释义
金融风险的积聚和释放会通过股市和房市反映出来,突出表现为资产价格的异常波动,若资产价格的大幅下挫,会导致金融资产缩水,金融资产泡沫破裂,形成大量的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恶化经济,引发金融危机。
泡沫风险指标,考虑资产价格变化导致的风险,在本指标体系中主要由“股价指数变化率(上证指数)”、“房地产投资增长率”、“建筑业贷款/银行贷款”等几个指标反映,而全球经济指标则主要考虑国外主要经济实体的变化对国内影响,主要“国际原油价格变化率”和“美国经济增长率”等两个指标反映。
三、结论
为了能设计更好地反映中国金融安全形势的指标体系,为金融安全预警提供有效依据,本文从不同角度对影响金融安全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开放式的金融安全预警指标体系。然而,本文的研究仅限于预警系统的备选指标的选择,对于指标的进一步选择没有作深入探索,因此,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我们应该通过诸如Logit等数学模型的构建,利用Granger等检验方法确定各个子系统的入选预警指标,研究各预警指标对于危机的预示作用,并利用最终入选的指标通过因子分析方法合成能够反映出中国金融风险危机等级的具体指数,并规划相应的风险等级,据此刻画中国金融风险的总体波动情况,并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以及参考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确定各指标的预警界限值,并构建中国金融风险预警信号系统,输出预警信号灯系统,显示金融风险状态和描述金融运行的冷热状况。
参考文献:
1.Kaminsky,G.L.,S.Lizondo and C.M.Reinhart. Leading Indicators of Currency Crises[R].IMF Staff Paper, 1998.
2.Goldstein Morris, Graciella L. Kaminsky and Carmen M. Reinhart. Assessing Financial Vulnerability: AnEarly Waring System for Emerging Markets[R].Washing tong DC: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0.
3.Abiad,Abdul.Early Warning Systems for Currency Crises: A Survey and a Regime-Switching Approach[R].IMF Working Paper, 2003.
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和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使企业常常处于相对不安全的市场环境之中,任何企业都必须时刻面对经济安全风险的挑战。为确保企业各项经济活动始终处于本质安全运行的状态,建立经济本质安全(Inherent Economic Safety,简称IES)体系,对于提升企业整体管控能力、抵御风险能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就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企业经济本质安全体系的基本涵义
本质安全最早来自于煤矿生产企业,是指通过设计等手段使生产设备或生产系统本身具有安全性,即使在误操作或发生故障的情况下也不会造成事故的一种状态。具体包括误操作不会导致事故发生或自动阻止误操作,设备、工艺发生故障时还能暂时正常工作或自动转变为安全状态。
我们把本质安全的理念引申到经济活动领域,称为经济本质安全。经济本质安全是指通过识别、分析、评价和预警经济领域存在的风险,研究和总结风险的普遍规律和发展趋势,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避免人为因素带来的风险,确保企业经济正常运行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和状态。
经济本质安全体系是以良好的经济本质安全文化和审计监督为基础,以经济本质安全制度保障和组织保障为前提,按照收集风险信息、风险评估、实施控制、评价考核、管理改进的工作流程实施经济本质安全闭环管理,确保企业经营目标和战略目标的实现。企业经济本质安全体系模型如图一所示。
二、企业经济本质安全风险的识别和管控
(一)经济本质安全风险的识别和评估
建立经济本质安全风险评估体系是实现经济本质安全动态化、前瞻化管理的前提。衡量各项经济活动是否处于本质安全状态,需要在确定总体目标的基础上,结合具体业务,运行经济本质安全管理过程中的管理指标和环境信息,通过风险源辨识、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明确一定时期内经济安全风险的水平。
企业可以从经济领域风险信息的查找和收集入手,编制《风险信息调查问卷》,要求各职能部门及下属单位收集风险信息,而且风险信息的收集范围要不低于员工人数的50%,同时考虑填《风险信息调查问卷》的范围应包括企业领导、部门中层领导以及一般员工,部门应涵盖业务部门和管理部门,确保《风险信息调查问卷》有足够的覆盖面,尽可能多的收集企业风险。
问卷填列人员要认真查找本单位、本部门、本岗位存在的风险点和风险隐患,分析风险形成的原因,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两维度填列《风险信息调查问卷》。企业然后将收集上来的《风险信息调查问卷》进行整理分类,进行定量分析。考虑到企业各部门、各岗位、各层级对风险关注角度不同,在计算风险评估数值时,可以根据企业人员的不同设定不同的评估权重,级别越高的人员,其权重越高。最后综合计算得出风险数值并绘制风险图谱。在风险图谱坐标轴中,横轴和纵轴分别代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风险发生可能性大且影响程度高的风险即是企业的重大风险。
(二)经济本质安全风险的管控
实现对经济本质安全风险的管控,根本上是要对评估确认的重大风险实现有效管控,可以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针对重大风险设置经济本质安全指标,通过制定《经济本质安全指标预警监控表》来预警重大风险,建立各部门、各下属单位和各级管理人员的经济安全管理责任制,使本质安全管理分工明确,责任到位,谁主管、谁负责,谁受益、谁承担,将责任自上而下分解至各个层面,保证体系的有效运转,确保经济本质安全重大风险的可控、受控。
三、建立企业经济本质安全重点风险监督评价体系
监督评价体系是确保整个经济本质安全管理体系有效运转的重要保证,贯穿于整个体系建设和运行的全过程,通过建立和运行监督评价体系可以及时校正在本质安全运行中可能存在的偏差,以确保经济本质安全体系建设和执行的效果。
(一)监督评价程序
监督评价程序一般包括制定评价工作方案、组成评价工作组、实施现场测试、认定控制缺陷、汇总评价结果、编报评价报告等环节,并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1、评价准备阶段
评价准备阶段是指在年度评价项目计划经批准下达后,由评价部门在具体实施项目前所做的各项准备工作。特殊情况下,也包括领导临时交办的评价项目。评价准备包括组建评价组、准备评价资料等步骤。
2、评价实施阶段
评价实施包括了解内部控制整体情况、实施内部控制测试、编写评价底稿等步骤。评价工作组进驻被评价单位进行现场测试,综合运用个别访谈、调查问卷、专题讨论、穿行测试、实地查验、抽样和比较分析等方法收集被评价单位经济本质安全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是否有效的证据。
3、评价报告阶段
经过评价组讨论,并与被评价单位交换意见后,出具正式的经济本质安全重大风险监督评价报告,报企业管理层及董事会审议。评价组在评价结束后要对本次评价的有效性和评价效果做出总结,并对今后的评价工作提出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
(二)监督评价方法
1、询问法
为了解被评价单位的内部控制整体情况,可以对被评价单位的内部控制状况进行询问了解,具体包括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等。
2、书面文档检查
评价人员查阅被评价单位的政策和规章制度,如业务政策、业务程序、财务会计制度、组织结构图、岗位分工等,审查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生成的文件,如账簿、报表、凭证、记录、合同、报告等,检查其是否存在控制轨迹,以判断内部控制措施是否得到有效执行。
3、观察法
评价人员在被评价单位的工作现场,观察有关人员的实际工作情况,以确定其规定的内部控制措施是否得到严格执行,该方法适用于不留书面轨迹的内部控制,以及测试控制执行的到位程度。
4、穿行测试法
评价人员在每一类交易循环中选择一笔或若干笔业务,从头到尾检查其实际处理过程,以验证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
四、建立企业经济本质安全考核与责任追究体系
建立考核与责任追求体系是经济本质安全体系的重要保障,只有加强对经济本质安全的绩效考核,才能有效推动“企业可以做到永续经营不破产,超出经济风险可接受水平就是经济安全事故”这个经济本质安全理念的贯彻落实,主要内容包括建立经济本质安全考核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要从发生了事故进行责任追究转变到在工作过程中进行追究,不断强化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
企业经济本质安全监督与考核的对象为企业各部门和开展经济本质安全工作的所属企业。其中,企业总部各部门的经济本质安全工作纳入员工绩效考核体系中,与部门考核测评体系结合,在现有的部门合作、团队建设、服务意识、工作效率、工作实绩等五项指标中,补充“经济本质安全”指标,共同确定部门的考核结果。企业总部部门考核激励机制可以采取百分制以及三级等级制(A、B、C)。
所属企业的经济本质安全工作纳入企业经营者经营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并与薪酬挂钩,作为确定所属企业经营者年度业绩薪金的考核指标中的一部分;经济本质安全工作考核指标并入“经营管理指标”中的分项指标,与现有的经营业绩目标考核值等考核指标,共同确定企业经营者的经营管理指标的考核结果。
企业考核经济本质安全指标可以由经济本质安全职责和岗位设置、经济本质安全程序执行、风险有效控制三个分项指标组成,权重可分别设定为20%、30%、50%。评分标准可以参考如表一所示。
五、结论与建议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持续创新是企业取得成功的重要基石。与被动适应、服从监管式的管理不同,优秀的企业所追求的不是短期的经济利益,而是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通过本质管理的方式,使企业各项经济活动持续处于安全的状态。企业可以结合自身特点,实施经济本质安全路径,即建立和运行经济本质安全风险评估与管控体系、监督评价体系和考核与责任追究体系这三大体系,实现并维持经济本质安全,合理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指标、战略规划与配套政策”(编号:2009BAC62B01)。
摘要低碳经济指标能够客观衡量并引导地区低碳经济发展,在我国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国内学者已建立了一些低碳经济指标体系。但由于不同研究者往往会从不同角度构建指标体系,使得描述低碳经济发展的指标不够统一,同时,目前还缺乏对各种低碳经济指标体系进行客观评价的方法,从科学规范的角度来对指标进行系统性分析。本文通过研究现有的国内外低碳经济指标体系,从全面性、有效性、相关性、适用性、前瞻性五个方面出发来深入分析指标体系,建立一套客观评价方法对低碳经济指标体系进行量化评估,并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指标体系进行实证分析,从而验证了新建方法的可行性,并在此基础上对所选低碳经济指标体系做出相应改善。该套评价方法的建立,有助于对低碳经济指标体系进行科学评价,不断改进指标体系,为构建和应用科学的低碳经济指标体系提供客观和量化的科学依据,从而更加有效地监测和评估低碳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低碳经济指标体系;评价方法;评估
中图分类号F0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3)07-0027-07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307005
低碳经济指标体系用于衡量一个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状况,通过一系列的评估指标信息,客观评价经济和社会发展是否是以低碳发展为取向。目前,国际上并没有统一的衡量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我国也正处在研究探索阶段[1]。在我国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需要建立合理且便于应用的低碳经济指标体系,以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在没有统一的低碳经济指标体系的情况下,使用者该如何选择一个适合的体系,或是发展一个新的体系,或在现有基础上改进一个体系,是一大难题。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客观的方法,用于对低碳经济指标体系进行评价分析,为使用者提供低碳经济的科学信息,是我国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迫切需求。本文通过对现有国内外低碳经济指标体系[2-6]的系统而深入的分析评估,尝试建立一套能够对各类低碳经济指标体系进行客观评估的评价方法,并选择一套具有代表性的指标体系进行实证分析和应用,验证所建立的评价方法。
1建立评价低碳经济指标体系的方法
低碳经济指标体系作为一个为政府制定发展规划和政策的决策工具,要有足够的灵敏度和有效性。指标体系的优劣则反应了这些特性。通过分析评估低碳经济指标的优劣性,并不断改进和完善指标体系将可以长期持续引导低碳经济发展。
在对统计指标及体系的构造方法研究中,曾有一些学者指出检验指标体系时可以考虑的因素。如,苏伟华认为对指标体系整体的检验可以从体系的协调性、必要性和完整性出发,其中必要性通常从辨识度(有效性)和冗余度(相关性)来衡量[7]。对于初步设计完毕的统计指标还应进行全面性测验,包括指标的完整性与合理性、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实际应用的可行性的测验[8]。刘丽莉认为,选择评价指标时要做到目的明确,确实能反映有关内容,指标全面并且切实可行[9]。邱东等学者认为,选择单个指标的意义主要体现在指标的目的性、可行性和代表性上,并且指标体系要求具有全面性、协调性和层次性[10]。综合各学者观点可以看出,一套科学可行的指标体系应该是所选指标独立,不重复却又全面地涵盖了评价对象的特征,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因此,本文选择从全面性、有效性、相关性、适用性来评估低碳经济指标体系。此外,作为能引导未来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经济指标体系,其中的指标还应该具有前瞻远瞩的特征。
因此,从全面性、有效性、相关性、适用性和前瞻性五个方面,采用量化评分来衡量低碳经济指标的优劣。设定总分100分,各特性分别占20分。先将评价体系最后一层的指标进行归纳划分,再根据评分规则,对各环节评分。在制定各评分标准时,充分考虑了分值的公正性以及评价工具的可操作性。
1.1全面性评估
低碳经济指标体系的全面性体现在体系中的指标是否能够全面反映一个区域的低碳经济特征。影响低碳经济发展的因素可映射到经济、能源、社会、环境、科技五个层面,低碳经济指标体系也是从这五个方面来对低碳经济发展进行针对性地评价。因此,评判一套指标体系是否全面,可将体系中所有指标按照这五个系统重新进行归纳分类,考察其对这些领域的反映程度。全面性评估总分为20分,具体评分标准见表1。
表1全面性评分表
Tab.1Comprehensive score index
指标涉及方面
Involved aspect涉及得分
Involved score不涉及得分
Uninvolved score经济经济发展2产业结构20能源碳源2污染物排放20社会基础设施2/3交通出行2/3社会发展2/3生活水平2/3教育宣传2/3政策规划2/30环境绿化碳汇2污染控制20科技技术水平40
吕学都等:低碳经济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第7期1.2有效性评估
本文收集了多套近几年国内外的低碳经济指标体系,为保证可靠性,经整理后共选用28套指标体系,将这些体系所有指标进行归纳汇总,得出如表2所示的低碳经济指标。经征求各方低碳经济专家的意见,普遍认为这些低碳经济发展指标能较客观反映低碳经济发展状况。
指标采用率的高低,直接表达了其反映低碳经济发展的有效程度。表2中所列的指标被很多专家认为确实能有效反映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将待评估的指标与其相比,能判断出指标选择的效用程度。在分析研究中发现,这些指标的采用率最高为89.3%,大部分指标采用率集中在10%-50%之间。因此,将采用率高于10%的指标定义为有效指标。对于采用率低于10%的指标和未被使用过的新建指标,采用专家咨询评估法来确定其对于将要进行评价的地区是否有效。若80%以上的专家认为是有效的,则将这些指标划分为有效指标,否则视为效用较差的指标。评估时,根据有效指标占体系中所有指标的百分比来判断得分,总计20分。具体评分标准见表3。
1.3相关性评估
低碳经济指标体系中,对于指标的选择,不一定要多,但是需要全面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而每个指标应该具有代表性,指标之间要尽量减少相关性,以提高评价结果的精确度。若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太高,表明所反映的信息重叠性高,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将难以令人信服。要完全消除所有指标的相关性是很困难的,也是不可能的,但一套优秀的指标体系在选择指标时,应尽可能限制同级指标间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