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06 16:13:0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新途径教育,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终身教育的涵义定位
终身教育的主要对象应该是成人教育,而成人教育作为我国建国之后一种学历的补偿教育形式,为国家输送了大量人才,成人教育也成为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由于近几年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特别是九年义务教育和高校不断扩大招生,普通教育的推广致使成人教育的生存压力不断扩大,特别是不能把终身教育的理念融入到成人教育的内涵中去。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认为成人教育应该可以代替逐渐失去的基础性教育,是基础性教育的一种充分的补充;而对于没有受到完全性教育的人来说,成人教育的角色就是一种补充;而对于在新环境中生存的人,成人教育的作用是延长了其教育的方式;对于受到了高等教育的人来说,成人教育为他们提供了终身学习的机会。所以,不论是在每一个阶段上进行学习的人,成人教育的作用都是至关重要的。不论是哪一个国家,这种重要性都是存在的,不论是在哪一个阶层,还是对于多数人还是少数人,成人教育也都是必要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6年第教育大会上对成人教育作了进一步理论描写,认为成人教育不止是对于成人进行的教育,它是指一个非常有组织的教育的过程,包括教育的内容、水平、方法等,或者不论其办学的模式是怎样的,成人教育都应该是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成人教育的过程,能够使每一个想要得到学习机会的个人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能力,丰富其经验和理论知识,提高技能水平和专业资格,促进其人生发展向最新的、最均衡的方向发展。可见,终身教育视野下的成人教育的发展在注重主要的知识传授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思想和观念的改变和发展,应该把不断地实现成人的多方面的需求,不断地提高国民的素养,把终身学习的理念深入成人教育的教学过程当中,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发展相互协调,同时促进成人的全面发展。
终身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困境
终身教育的核心价值理念是培养具有终身学习的思想和态度,但是,由于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完善,成人教育的主体价值分配量低;学历教育为主,服务功能单一;发展动力弱化,社会效益下降等问题突出,严重地影响着终身教育的发展和完善。
教改制度不完善,主体价值分配量低。近几年,我国的教育体制不断地进行着改革,但是,成人教育作为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改革的范围确实非常有限。有研究显示,人的一生中的知识90~95%来自于成年之后的学习过程。可见,成人教育在建构终身教育学习的过程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成人的主体价值在终身教育中的地位应该是处于核心的地位。但是,目前我国教育的总体范围中,成人教育的主体份额却在不断降低。据统计,2008年25岁以上考生所占比例仅占全部考生的33.39%,成人高考的生源从2002年至2008年已下降了27.29%。这说明成人教育已经逐渐变化成为普通高等教育学历的替补方式。高考的改革,包括取消年龄的限制、婚姻的情况和就业的形式等限制之后,普通教育已经成为成人教育提高自己的有一个主要的路径,这也使得成人教育的发展逐渐变得缓慢。
学历教育为主,服务功能单一。成人教育的对象一般都是上班族,这部分人为了职位的晋升,往往更加注重学历的作用,从而忽视在成人教学中知识的摄入量,导致了成人教育的异化现象。而终生教育强调学习者是主体,强调个人在一生中自觉学习的持续性,更加强调学习的效率,但是,教师只能缩减课程的内容,降低了课程的深度,学历教育在办学形式上分为把几个学期的课程进行集中讲授的形式,时间有限,甚至,在职的接受成人教育的学生也不能像全日制的学生一样,能够全身心的进行学习,往往因为工作或家庭的原因而旷课的现象数不胜数,成人教育成为一种形式。“电大不电、夜大不夜、函授不函”与终身学习的理念差别甚远。
发展动力弱化,社会效益下降。成人教育的发展核心就是要提高成人的素质,不仅包括文化素质,还包括心理和思想素质。而成人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本的目的就是提高国民整体的水平,从而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作出杰出的贡献。但是,从现实来看,许多办学的机构追求的不是成人教育事业的发展,而是以追求经济利益为出发点,主要是以盈利为目的办学形式,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忽视了社会效益的实现,从而更加弱化了成人教育的发展过程。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看,目前的学历教育导致学生学习的功利性非常地强,一方面要主动积极发展自己的个性使之具有较成熟的成人个性特征,另一方面要及时瞄准社会经济发展和从业人员的现实需要。由于我国成人教育发展的服务功能单一,引起了求学者动力的扭曲,更多的求学者仅仅是为了获得学历。
促进教育方式的变革,实现终身学习的新路径
针对以上提出的终身教育视野下成人教育存在的问题,我国必须通过相应的手段来克服问题的产生和深入,要从国家政策、政府方面、办学机构、学习环境、服务质量、教学手段等方面入手,寻找实现终生学习的新途径。
加强立法,保障终身学习的权利。我国对于终身教育的法律还不健全,所以,促进终身教育的首要问题就是要加强立法,保障成人终身学习的权利的实现。现在,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为终身教育进行了立法,用法律条文和规定规章来制约和监督成人教育的质量和效率。法国在1971年制定了《继续职业教育法》,对终生教育和职业教育进行分析和阐释;美国制定的《终身学习法》和《成人教育法案》,用法律保障成人的学习权利和终身学习的保障,强调法律早终身学习中的作用;德国和韩国同样也颁布了相应的促进终身教育的法律,进一步明确了成人教育的重要性和终身教育的发展性。我国也应该跟上国际的步伐,用法律保证成人教育在国家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权力。
加大投入,保障终身学习的公平。市场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我国近几年也在终身学习方面进行了加大投入的措施,对终身学习的方式和方法都进行了法律和法规的限制和保障。那么,知识经济就要求每一个人都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发展,掌握发展中的世界中迅速更新的知识结构和体系,以免过时,通过受教育为每个人都享受发展和提升的机会。可见,我国也应该建立多样化、多渠道的成人教育的培养方式,加大对成人教育的投入,保障成人能够终身学习的公平性。国家通过不断地对成人教育和终身教育进行财政的支出,把大量的资金注入到两种教育的环境中去,以提高对成人教育和终生教育的财务上的支持。
图书馆是高校办学中不容忽视的重要支柱,与教学、科研并称为高校的三大支柱。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当代高校图书馆不仅具有信息的收藏、组织与传播职能,还应担负起对学生读者的教育职能。而“心育”作为教育的一个分支,理当成为高校图书馆育人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1.高校图书馆传统功能
最初形式的图书馆就是一个文献的集合体。事实上“图书馆”一词的英文源于拉丁文“libraria”。由此可以看出,图书馆产生的前提就是文献。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基于文献的传播交流。而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又反过来加速了知识的不断积累和增值,促进了出版、发行、保管、收藏、传播和利用文献的相应社会机构的产生。图书馆作为相关机构,它伴随着文献的产生而出现,又因文献信息交流方式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和发展。各国专家学者都对图书馆下了不同的定义,具体描述有:“图书馆的任务是保存用各种不同文字写成的、用多种方式表达的人类思想资料,……图书馆收藏各种类别的、组织起来的图书资料,这些资料用于学习、研究或一般情报。”(法国《大拉鲁斯百科全书》);“图书馆的意思是很多书收藏在一起,这些书是为了阅读、研究或参考用的。”(《英国百科全书》)。我国的《辞海》则有以下概述:“图书馆是搜集、整理、收藏和流通图书资料,以供读者进行学习和参考研究的文化机构。……是重要的宣传、教育阵地。”辞海中的提法目前为我国图书馆界所广泛认可。图书馆积累和保存了人类从古至今极其丰富的文献珍藏,是人类文明的知识宝库和智力资源中心。而高校图书馆作为广大读者的良师益友成为读者终身学习的场所。
2.心育――高校图书馆教育职能体现的新途径
高校是重要的育人阵地,图书馆不仅具有信息功能,还具有教育功能。图书馆人应当像一线教师一样承担育人重任。高校德育的理论一贯具有不可抗拒的威严。广大德育工作者采取的普遍方法是苦口婆心、孜孜不倦;学生表面洗耳恭听,实则敬而远之,育人效果甚微。这种只重说教、忽视心理教育的方式源于德育工作者缺乏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知识。
何谓心育?心育即心理教育简称,是指通过培养发展教育对象的健康心理,达到促进教育对象个性完善的教育。高校图书馆应该依托心理学的原理和教育方法技巧,在各种服务工作中展开心理教育,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及道德品质,使育人成为课堂以外的延伸。
3.心育的具体实施途径
高校图书馆在对学生实施心理教育的过程中,可以从物的因素、人的因素、文化的因素三方面着手进行,具体分析如下:
3.1加强馆藏建设――物的因素。
馆藏建设是图书馆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书籍是人类自我教育最好的工具。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莎士比亚曾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一本好书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可以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可以陶冶情操,可以提升道德品质。阅读教育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相反,一本不好的书籍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菲尔丁说:“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戕害。”因此高校图书馆应大力重视藏书建设,努力提高馆藏质量,馆藏结构应打破重理轻文的倾向,增大人文馆藏的购进。在人文图书的选择上,要注重经典馆藏的配置,对于质量不高、粗制滥造的垃圾图书应严格挡在图书馆的门外。近年来,由于网络文学的流行和出版业的开放,一些思想性不高、参考价值不大的图书被大量生产、复制。对于这些图书,图书馆的采访人员应擦亮眼睛、严格把关,极力保持图书馆人文馆藏的纯净。图书采访人员要熟悉各种检索工具,随时关注出版界动态,将经典的、优秀的、最新的书目列入采购清单并购进纳入馆藏。种类应多样化,历史的、文学的、励志的都应仔细衡量,购进合理比例的相应馆藏。在人文馆藏地的设立上,也要突出特定的教育功能,达到特定的教育目的。例如,美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1999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决定》中指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有的高校图书馆单独辟出“艺术书籍库”。将各种艺术类书籍专门存放,便于学生浏览、借阅。图书馆这样的做法就是依据了教育发展的特点,根据美育在育人活动中的独特作用,有效促进了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从而达到了心育目的。
3.2提升服务品质――人的因素。
图书馆的服务本职决定了高校图书馆的工作要以人为本,一切为读者服务。图书馆馆员在平时的工作中,要本着强烈的责任感、一份发自内心的热情和学生展开互动。要具备四心(关心、耐心、热心、爱心),主动和学生交往,放下管理者高高在上的姿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图书馆馆员对学生的教育应是和风细雨式的,而不是大声呵斥。比如,图书借阅处的馆员对学生的指导要从最基本的找书方法开始,到熟悉图书的分类索引,每一步指导都要耐心细致,精心教导,只有对学生充满爱心,图书馆馆员的工作才能得到学生的理解和尊重,学生才能乐于接受馆员的教育,为下一步的心育打下基础。
第一,通过多种途径同学生开展互动。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人文馆藏,包含哲学、政治、文学、历史、天文、地理等诸多学科书籍。这些书籍是对我们所处周边世界的正确诠释。引导学生正确阅读,不仅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有效补充课堂教学之外的知识,还能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对于图书馆几十万册的馆藏资源,学生往往不知所措,这时图书馆馆员就应该充当好的引导员,在充分了解学生的阅读水平、阅读喜好基础上为他们推荐最适合的图书借阅。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学生的学习习惯、兴趣爱好发生了很大变化。图书馆馆员应当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网络手段和学生展开互动。如可以通过馆员信箱、QQ实时交流、BBS、博客、手机短信等多种方式和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对图书馆服务的意见和要求,并及时调整方式方法,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第二,做好阅读指导。图书馆馆员应对各类经典馆藏了然于胸。图书馆馆员应将阅读馆藏列入自己的工作范畴,馆员的阅读体验对于其工作中阅读指导有重要意义。馆员可以写一些阅读感想、书评、书目标引等,这些一手的阅读资料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深入地了解书籍内容,从而达到阅读指导目的。
3.3加强隐性教育――文化的因素。
图书馆的隐形文化因素是指由情报职能和教育职能合成一起体现出来的文化氛围和读书气氛,还包括图书馆馆员的整体综合素质和图书馆的外界环境等综合体现出来的整体文化氛围。图书馆馆员较高的综合素质、舒适优雅的阅读环境都会对学生的阅读心理产生正面的影响,在提高学生整体文化素质和道德情操方面也有积极的作用。
高等学校作为教育职能部门,在提高国民综合素质、提升国家影响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高校图书馆则是高校育人的重要阵地。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堪忧,心理素质呈逐年下降趋势。高校图书馆除了要给教学科研提供文献保障外,还要通过服务育人,特别是心理教育。高校图书馆应该针对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有计划、讲方法地开展本职工作活动,充分发挥心理育人的作用。
参考文献:
在现如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师德师风建设面临很多挑战。部分教师受到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的一些影响,在师德师风方面出现了某些问题。比如,在教学上不用心教学,只求课时数量不求质量,上课对学生管理也不严格,从不点名,学生上课睡觉,玩手机也不管,只管自己讲课,甚至部分老师出现学术造假和某些道德败坏现象时有发生。
(二)教学和科研发展不平衡
目前在部分高校,重科研轻教学,认为搞科研才是教师专业的基础,教学只是个附带工作。所以在聘任教师、教师评职称、晋升等方面对科研成果要求都比较严格。对于目前高校这种重科研轻教学的情况,必然导致高校教师对科研工作的投入精力更多,而对其本职工作教学反而精力相对较少,必然会影响其教学质量,影响学生吸收知识的热情。
(三)高校教师教育专业面临挑战
教师教育开放化使高校教师教育专业处于激烈的专业竞争之中,不论是在普通师范院校,还是一些教育培训机构,其教育专业大部分是处于边缘化的现象,没有充分考虑优先发展,主要表现在:招生计划考试缩减,师范性不重视,专业性建设经费缺乏等。
二、高校教师教育改革的路径、方法
(一)完善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机制
通过充分利用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存在的一定优势,对目前的高校教师特别是新进教师,进行一定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岗位培训,加强完善岗前培训。高校不但应该通过巩固培训组织和结构,来实现培训网络的合理化;而且应该强化培训内容的创新,包括课程、教材、师资、教学方法以及技术手段等方面的改革完善。
(二)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水平
首先,教师的教育理念需要不断更新完善,与时俱进,满足新时代教育教学需求。其次,教师要不断的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博学多才,不仅是本专业的知识,其他专业的知识也可以通过书籍、网络等途径补充,才能满足学生求知的需求。再次,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需要加强。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已经受到一定的冲击,我国高校应该经常举办一些培训班,采用生动真实的新型教学模式,来普及现代教育技术。或者举行教师多媒体课件大赛,使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并提高教师使用多媒体授课的质量。此外,高校有关职能部门和相关院系,可以定期邀请一些名师到学校讲学,或者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来指导在校教师教学和科研工作方面的工作。同时,高校应该对部分德才兼备,热爱教育事业、具有奉献精神的骨干型教师,选派出国培训,或者国内访问学者,达到开阔眼界,丰富教学经验,提高学校整体教师教育水平的目标。
(三)创新师德师风建设
加强和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和师风。首先,高校教师应该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热爱学生和关心学生成长。其次,高校教师要自觉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其次,高校应该建立和完善师德师风管理建设,把师德师风建设纳入到教师培训计划,并于教师绩效考核评估和教师资格认证相挂钩,达到不断完善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进而增强教师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塑造优良的为人师表的形象。
(四)教学科研同步发展
高校教师不仅要做好本职工作教学,同时对科研工作也要重视。一方面,高校教师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因材施教。以观念创新为先导,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为核心,全面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另一方面,高校教师也应该重视教师科研能力,根据教师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投入科研研究项目。同时这也需要学校对科研经费的投入。总之,高校教师既要重视教学,也要重视科研,两者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