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电竞技术培训

电竞技术培训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4-03-10 09:52:20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电竞技术培训,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西安邮电学院,西安 710061)

(Xi'an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Xi'an 710061,China)

摘要:为进一步做好运动员退役后就业工作,加强运动员职业技能培训,为其提供更多适合需要的职业技能指导和培训,使其具备更强的就业竞争能力,对陕西省退役运动员和现役运动员就业及职业技能培训进行调查,分析目前影响运动员职业技术培训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我省运动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前景,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Abstract: To further improve the employment of retired athletes, to enhance vocational skills training of athletes and provide more guidance and training of vocational skills can make them have more competition ability for jobs. The paper surveys the employment of retired athletes and active athletes and vocational skills training in Shaanxi Province, and analyzes the problems that affect the current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training of athletes. Through the prospects of vocational training of athletes in Shaanxi Province, the appropriate recommenda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are made.

关键词:退役和现役运动员 职业技术培训 研究对策

Key words: retired and active athletes;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training;solution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7-0256-02

0引言

“当我们接受了奖牌、鲜花和掌声走下领奖台选择退役的时候,一切都将从零开始。”这是中国竞技体育的一句名言。对于广大专业运动员来说,退役是必须要接受的选择。一旦退役,既面临着职业生涯的规划,如何焕发“第二春”是一个不简单、不轻松的命题。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同时退役运动员的人数逐年增加,就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激烈。而本该与之相应的运动员就业率却逐年下降,有相当一部分退役运动员长期停留在队里,有的长达数年之久,竞技体育是金字塔,那些在国家队里出过成绩的运动员,他们退役后出路还可以,但处在塔身和塔底的运动员国家的保障力度就比较薄弱,近九成得不到再就业机会。退役运动员再就业困难,对运动队的稳定,以及对现役运动员的训练积极性都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对运动员职业技术培训问题的研究,将来对我省运动员退役后再就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1陕西省运动员现状

在接受调查的207名运动员中,从事的运动项目共为9项,其中国家二级运动员103人,国家一级运动员71人,国家健将20人,国际健将12人。从文化程度看,高中文化程度的82人,占总人数的39.6%初中75人,占36.2%中专22人,10.6%本科27人占13%。从上面这些数据可以看书我省运动员的文化程度偏低,引起运动员文化水平偏低的因素很多,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1 运动员在役时运动训练和文化教育有冲突在我国,运动员要从事高水平竞技体育运动就必须具有很强的奉献精神,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进入专业运动队,处在比较封闭的训练环境和生活环境中,运动训练和比赛消耗了他们绝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在接受正规教育上,和同龄人相比,他们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1.2 运动员、教练员的思想观念的问题很多运动员进入专业队时年龄尚小,拿金牌是他们唯一的愿望,很难把文化课学习放在正确的位置,领导和教练对运动员的教育更多的也是强调夺取金牌的重要性。

2运动员再就业的瓶颈在哪里

中国体育能够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靠的是广大运动员刻苦训练,顽强拼搏。在金牌和荣誉背后,饱含了运动员多年默默无闻、充满艰辛的奋斗。但是能享受辉煌和荣誉的毕竟是少数,更多的运动员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只能成为成功者的铺路石,做了无名英雄。他们把欢乐的童年和充满活力的青春都献给了赛场和训练场,献给了祖国的体育事业,这些本应该在教室里度过的时光,他们却在赛场、训练场流汗甚至流血。等到他们退役以后已经错过了良好的学习和深造的机会,得到的却是一身的伤和病。并且,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国家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越来越难安置退役运动员的就业。安置就业的困难主要体现在:①各级地方行政机关进行机构改革,大幅度精简人员,越来越重视人员的素质;②事业单位实行全员聘用制,员工通过竞聘上岗;③企业进行减员增效,越来越多的工人下岗;④四是由于长期进行训练与比赛的原因耽搁了运动员的文化学习,所以退役时运动员的文化素质水平低,对就业需要的技能和技术也没能够较好地掌握,在就业过程中缺乏竞争力。从这就可以看出,退役运动员的就业安置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单纯地依靠各级体育部门显然是不够的。“出口”的阻塞影响“入口”2009年西安市体育局在西安市进行的调查显示,大多数家长对孩子从事竞技体育运动持反对态度。一些有体育特长、有培养前景的体育苗子也仅仅是为了争取特长生升学加分或者争取进入自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名牌大学而参加业余训练,其根本原因是不好解决优秀运动员的出路,这也是优秀运动员的入口“瓶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在竞技体育培养的人才竞技水平高文化素质低,没有得到像同龄人一样接受正规教育的机会,这是一线专业优秀运动员普遍面临的问题,使得它们在退役后二次就业时也同龄人相比缺乏竞争力。在训学生如果不能成功进入优秀运动队,就业方向除了体育和极少行业外,可以选择的范围也是非常窄小的。

3陕西省运动员职业技能培训影响因素

3.1 运动员对职业培训认识不足运动员作为培训主体,其认知决定了此项工作能否顺利实施。调查发现,大部分运动员对培训认识不到位。由于长期的三点一线,宿舍―训练场―赛场的活动范围,对于训练比赛外的社会无法真正了解,有的只是仅仅耳闻,对于社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该从什么方向发展都无法定位。

3.2 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够职业培训的具体内容取决于整个社会的产业、行业状态,企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及运动员自身择业等方面。培训内容因地、因人而异,市场和企业的需求随时在发生变化,体育部门在了解市场动态需求方面的工作还不够,很难真正做到培训内容与市场直接挂钩,培训内容针对性较差,运动员就业和就业需求还没能较好统一。

3.3 培训时间不统一,培训经费保障不充足培训时间与经费也是制约当前运动员职业技能培训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各项目运动员参赛时间不一样,对运动员的培训无法统一集中形成规模,如单独进行,想必造成管理困难和训练经费无法保障,可操作性不强。

3.4 培训与资格认证尚未有效结合职业资格认证作为行业准入条件,在运动员就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此项工作刚刚起步,对运动员职业技能培训和取得相应的资格认证尚缺有步骤的统一实施。

4运动员职业技能培训发展途径

4.1 改革运动员培养体制,实现“队校一体化”。奥林匹克精神的主旨是促进人的素质提高,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要真正解决退役运动员的出路问题,只有改变现行的封闭式培养体制,树立“以人为本”的体育运动观念,把竞技体育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坚持走运动队与院校体化的培养道路,就是要使竞技运动的教育本原回归,使运动员在运动成绩、文化素质、整体能力等方面获得全面提高。在学分制条件下,实行预、专、本三科连贯制。

近些年来,我国一些高校进行了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尝试,并获得了显著成效。比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自己建立的运动队培养的运动员,不仅在国内体育竞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在国际比赛中也取得不错佳绩。近年来我省也有5所高校进行了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尝试。如:我校培养出的学生竞走运动员谭明军同学曾多次打破陕西省20公里竞走纪录,一次破亚洲及全国纪录。曾获第七届全国运动会20公里、50公里竞走两枚银牌,代表我国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获20公里竞走第五名的优异成绩,我校张荣龙同学多次代表我省参加全国比赛,取得了优异成绩,曾入选2008年北京奥运会集训阵容。在经过学校的正规教育,运动员在提高竞技技能的同时也学到了科学文化知识,掌握了谋生的本领。据调查,目前,全国有5万名专业注册运动员,每年退役运动员一万名,我省有在编运动员698人,来自省体育局的一项统计显示,平均每年的退役人数在30人左右,根据省体育局对近几年退役运动员就业去向统计调查,其中45%的退役运动员经大专院校就读后,通过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就业,从高校的学生运动员就业状况来看,笔者对陕西省5所高校的学生运动员就业情况进行调查,学生运动员就业率达97%以上,同比高校普通学生的就业率还高。其原因是,学生运动员在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其运动技能、吃苦耐劳、坚毅拼搏的体育精神赢得许多用人单位的赏识,也就是以往运动员培养体制的劣势,进入高校后成为运动员就业的优势。这种“队校合一”的竞技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很好的发展潜力和空间。

4.2 建立多元化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体育部门应加强与校企的联系,以求合作。建立多元化的培训体系。如与医学类院校、市场营销、市场管理等专业院校加强沟通合作,聘请以上专业院校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如:推拿、按摩、针灸、理疗、护理、市场营销、市场管理等专业教学。运动员还可以根据自己兴趣、爱好进行选择性培训。培训结束后,培训单位应给予运动员相关专业的培训资格认证书。还可以和需要运动员专长的公安、警察、交通、健身服务等部门加强沟通合作,长期建立职业培训体系,有计划、有步骤地依次展开职业培训。

4.3 加强就业指导。鉴于社会当前的就业形势和运动员自身存在的问题,上级部门应加强对退役运动员就业的指导和帮助工作,真正把运动员的就业指导工作做到实处。根据当前就业形势和运动员实际条件,采取“走出去,送出去”的方法,帮助运动员落实就业,并及时针对运动员“等”和“靠”以及不切实际的择业观念,同时引导运动员主动适应社会的需求,鼓励他们通过市场自主择业。通过指导,使运动员对自身价值有个准确合理的定位,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只要全身心的投入,勤学肯干,不怕挫折,无论再从事何种职业,都会实现第二次就业的辉煌。

4.4 保障运动员培训专项经费从运动员培训专项经费的保障来看,目前,我省退役运动员已有专项培训经费,但现役运动员职业培训暂时尚无专项经费支持,因此,我省要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就必须要有对应的专项财政拨款。

总之,每个运动员的竞技生涯毕竟是短暂的,无论其运动成绩如何,都面临着结束运动生涯重新选择职业的问题,文化素质不高,无其它生存技能是当前运动员再就业的主要障碍。而退役运动员的就业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势必影响运动队的稳定和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实现“队校一体化”的竞技人才培养模式是今后我省运动员发展的主要途径。通过建立加强多元化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使运动员成为掌握职业技能的高素质从业人员及社会体育工作者,也为进一步加强运动员就业渠道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楼燕.浙江省优秀运动员职业技能培训志向、影响因素、发展路径[J].浙江体育科学,2008.30(4)2-4.

篇2

在____县____乡____村提起村上的妇代会主任____,大家都说她是个女强人,也是个热心人。原来她不仅带领村上的留守妇女搞养殖,还创办了“留守妇女阳光家园”。在她的热心组织下,这个村的妇女姐妹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生活得有滋有味。小小妇代会,也成了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

____乡____村是____县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之一,全村共11个村民小组,484户2063人,其中妇女1013人,占全村人口总数的49.1%。如何把广大妇女组织起来,发挥“半边天”的作用?“妇代会是基层妇女组织凝聚妇女同胞、服务妇女同胞的重要阵地。要把农村妇女组织起来,首先要让广大妇女看到自己的组织。”____县妇联主任裴琰说。为此,这个村在县妇联的指导下,首先选配妇代会班子,构筑妇女同胞信赖之家。在广泛征求妇女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村妇代会将有文化、会经营、懂科学的妇女选到村妇代会岗位上来,选举产生了村妇代会主任、副主任、委员;同时建起了“妇女之家”、“留守妇女阳光家园”活动室,配备了电脑、电视、DVD和图书、羽毛球、跳棋、健身器等硬件设施和体育器材。

“在我们村,在家的留守妇女一年挣得钱不比外出打工的男人挣得少。”____村党支部书记朱清荣说,在他们村留守妇女养猪、种玉米都是行家里手。有了妇代会,就要带领广大妇女脱贫致富,村妇代会主任____首先带头养猪,目前她家养殖规模达到了100头;发展产业,妇女同胞缺技术,村妇代会充分发挥女能手、女科技示范户的传、帮、带作用;缺资金,妇代会和村上通过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审批贷款174户436万元,已发放到位21户75万元;缺劳力,妇代会!组织妇女以3到5户组合成立了留守妇女互助组,开展各类互助活动。目前,全村建成全膜双垄沟播玉米1800亩,全村发展100头以上的养猪大户13户,新建暖棚式鸡舍15座。

妇代会作为____村妇女姐妹的“娘家人”,多年来,利用各种机会,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活动,丰富了农村妇女的精神文化生活。妇代会依托村农家书屋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立了“留守妇女阳光家园”,经常组织妇女开展上网、读书活动;联合县乡卫生院、乡计生站积极开展妇女病普查及“两癌”筛查工作活动,共筛查妇女病患者13例。结合“妇女之家”创建活动举办了“三八”农科知识竞赛,“七一”建党演讲赛,手工针织比赛等活动,通过比赛竞技、经验交流等形式,使全村妇女互相学习提高,比肩齐进;为了让更多的妇女掌握更多的科技知识,举办了果园管理、现代养殖等技术培训班4期,培训230人(次)。同时,开展“五好”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儿媳”,“和谐五星”创评,“十大孝子”评选等活动。丰富多彩的活动,开启了留守妇女阳光新生活。

____村妇代会还以全县开展的“双学双比、巾帼建功”活动为契机,组织村上有一定技术经验的妇女外出参观学习,邀请县科技人员进行实用技术培训,输出妇女劳动力56人(次),培育100亩红富士幼园“巾帼科技示范基地”2处;并开展了“巾帼文明生态庭院”创建活动,动员妇女发展生态农业,改变生活方式,倡导低碳生活。

篇3

关键词 :洛江农村 妇女就业 培训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建设加快发展,需要团结动员广大农村妇女在新农村建设中做到有“为”有“位”,通过有针对性的组织农村妇女进行就业培训,提升农村妇女的生产能力和从业水平,让她们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者、促进者以及受益者。

一、洛江区妇女就业现状

洛江区共有4个乡镇、2个街道,86个村(社区),户籍人口18万,其中女性8.6万。女性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劳动、服装、鞋业、手工编织等简易手工工作的妇女占90%以上,其她妇女分布在商业、服务业等;留守在家的四十岁以上妇女两万多人。

二、洛江区妇女就业培训取得的实效

1.强化培训,全面提升妇女就业技能。2010年至今举办农村妇女科技致富技术培训班16期,种植专业户、女能手2500多人参加了培训。依托万安家政培训中心开展家政、月嫂等培训8期,参训妇女1000多人,为年龄大、文化程度低的妇女拓宽就业渠道。积极协调配合科协、农水局、教育、人社局等部门举办女农技员、丝网花艺、手工编织、“专家快车农村行”、农村妇女人才培训等各类技术技能培训班300多期,培训妇女达4000多人次,提升妇女增收致富能力。开展 “快乐家庭?幸福女人”、广场舞比赛、“女性大讲堂”等活动40场次,参与妇女5000多人次,举办家教讲座73场,参与家长10000多人次,组织开展美丽家庭、平安家庭等评选,参评家庭达90%以上,全面提高了妇女谋求自身发展意识。

2.建立基地,为妇女就业培训提供平台。在全区建立巾帼示范基地39个,培育了山边、南塘、白凤和双溪等一批省市级“巾帼科技致富示范村”,建立泉美生物科技致富服务小组、山边村妇女芋头蔬菜协会。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带动影响农村妇女1万多人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吸收闲散的农村驻家妇女参与“一村一品”和专业村生产建设,并吸收部份有专业知识的妇女回乡做为技术带头人,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全区建立“巾帼文明岗”21个,把巾帼文明岗作为妇女参与就业培训的竞技舞台,引导岗位妇女1万多人参与岗位建功、岗位竞技、岗位成长。完善了妇联、教育、人社、计生等部门横向联合,建立了妇女学校86个、人口学校92个、家长学校40所,为妇女就业培训拓宽渠道。

3.促进就业,拓宽妇女从业本领。加强与农业生产基地、工业、企业联系,培养初、中、高级不同层次技术人才,打造“妇”字号响亮品牌;培养发展一批有文化、懂技术、能经营、会管理的女能人队伍,为妇女就业开辟专门岗位。举办就业洽谈会、创办农村合作社、“春风送岗位”、家政专题招聘等方式,为妇女创造、提供就业岗位。建立妇女互助小组67个,传帮带更多妇女,提升从业技能水平。提倡以村为单位组建家政服务互助组,对村里的老弱病人就近提供服务,有力地支持了居家养老和幼儿假期安全保障工作,进农村社区的稳定。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妇女综合素质较低。洛江区农村留守妇女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年轻妇女和素质较高妇女劳动力大多出外打工,未出外人员基本上文化水平不高,从事单一的农业及手工业,具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5%,高中文化程序占22%,大专及以上仅占3%.

2.农村妇女自觉参与就业培训意识较低。农村妇女思想观念以及能力跟不上新形势,认为培训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培训后不能得到就业保证,证书拿了也没用,不愿意参加培训。同时,一部分农村妇女对就业培训存在必然的盲目性,随大流,别人学什么也跟着学什么,缺少自己的目标。3.农村妇女就业培训的管理服务系统不健全。技能教育和培训比较多,别的培训相对少;妇女就业培训资源总量不够,档次不高;短期培训多,简单工种培训多,技术含量高的培训比较少;缺少成熟的方法,导致详细培训进行以及考核发证、管理方法的拟定存在时间误差和脱节,影响了培训的水平以及质量。

四、完善农村妇女就业培训的对策建议

1.加大宣传,转变农村妇女的思想观念。农村妇女就业培训工作意义重大,关乎社会的稳定、进步与发展。妇联组织要通过座谈会、典型引导、媒体推广等途径,宣传妇女自立自强典型。要通过宣传栏、过街横幅等营造就业培训氛围;利用电台、微信公众号等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妇女就业培训意义。要加大对培训信息、政策的宣传和服务力度,激发参与培训热情。要依托科技下乡活动,与宣传、农业、科技等部门密切配合,向农村妇女发放科技书籍、科技宣传资料、播放科技光盘,引导农村妇女群众加速观念转变和知识更新。

2.协调配合,加大对妇女就业培训的投入。政府要逐步加大对妇女就业培训资金投入,切实承担主渠道的作用;用人企业拿出一定的资金,通过适当补贴进行就业培训;鼓励社会力量办就业培训,努力解决就业教育培训的投入问题。妇联要加快建立各类就业技能培训基地、致富项目示范推广基地、创业培训实践基地,依托基地实现理论培训、实践培训、新技术推广、成果转化“一体化”。要围绕新型女农民的要求,组织妇女广泛参与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卫生保健、健身舞蹈等知识培训,全面提高妇女自身素质。

3.主动作为,引导闲散人员就近或是在家就业。积极引导企业加大对技术要求较低的服装、鞋业、手工编织等就近进行产品投放在家加工,吸纳企业周边的闲散劳动力;对技术要求相对较高的LED产品、制造业投放,鼓励企业培训技术带头人就村发动人员进行定点加工,降低技术风险的同时保障质量,有效地集中利用妇女的零散时间形成加工规模产生效益,实现三方共赢。

4.围绕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妇女就业培训。要找准有利于农村妇女就业培训的有效形式,培训机构要区分不同层次、文化、行业的妇女,有针对性的展开培训。妇联组织要扩大培训覆盖面,组织农村妇女参与人社局、科协等机构的培训,扩大农村妇女就业培训覆盖面。要建立巾帼示范村、示范基地,开展家政、编织、农技员等适合农村妇女需要的培训。要利用“妇女之家”,采取科技培训、专题讲座、多媒体授课等多种形式,组织妇女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创业知识培训。

5.加快转移,提高妇女就业培训实效。妇联的组织要主动参与维护农村妇女在劳动力转移就业中的合法权益。要充足施展妇联组织的组织优势,主动做好妇女劳动力转移,通过项目扶持、“春风送岗”、专题招聘会等形式,为妇女创业就业搭建平台;通过出台一些优惠政策,鼓励支持接受过正规培训的妇女在创业贷款、就业等方面享受一定的优惠,提高妇女就业培训的成效。

综上所述,要实现农村的综合发展,应首先从帮助、改变农村妇女的收入来源入手,而加强农村妇女的技术培训及技术互助的引导则是重中之之重。通过加强农村妇女就业培训,提高农村妇女生产能力和劳动技能,是提升农村妇女素质,建设现代化农村,推动农村社会发展的关键举措。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