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新古典金融学

新古典金融学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4-03-28 16:56:58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新古典金融学,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9-0126-01

经济学和心理学两个在发展过程中有着割不断关系的学科,在现在越来越表现出了相互融合的趋势。金融学作为经济的皇冠,在这场变革中当然也是产生出了行为金融学这一巨大的成果,集中体现就是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始终坚持自己是心理学家的Kahneman。但是在现在的行为金融学中,主要的心理学理论还是认知学派的,而且多是以经济学的方式来利用心理学的理论。本文就是在于探讨用除认知心理学以外的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在改善投资者投资能力可能性,尤其是利用深度心理学的方法。

一、行为金融学的发展来源

1776年,斯密《国富论》的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独立,此时经济学被定义为对财富的生产和分配的科学。到了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代表人物马歇尔那里,他说::“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财富的学问,同时也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在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提到的两个基本假设之一的:人们充分利用所有可以获得的信息做决策,这一假设就足见对人的重视。为以后经济学在在对人的讨论方面奠定了基础,虽然这里的人是完全理性的人。

1947年Herbert Simon考虑到人的心理因素在经济行为中的作用,提出“有限理性”理论。“有限理性”是对新古典经济学关于“绝对理性”的否定,经济学对人的认识开始考虑现实的人的实际情况。

到了20 世纪70 年代, 心理学家Kahneman 和Tversky基于认知心理学的理论, 在“有限理性”假设的基础上, 更进一步提出了既非完全理性, 又不是凡事皆自私的“现实人”假定。他们的《不确定状态下的判断:启发式法则和偏差》和《前景理论:风险状态下的决策分析》两篇文章中侧重于研究人们在风险下进行判断和决策的过程,提出了决策心理学的重要理论:“前景理论”。Kahneman也因为在此方面的突出贡献获得了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该理论对行为金融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它的提出标志着行为金融学的真正兴起。

二、行为金融学的研究体系

行为金融学(Behavioral Finance)是一门介于心理学和经济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就是以决策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为基础,探讨投资者的真实投资决策过程中的行为规律及心理机制,试图去解释在决策过程中,情绪和认知过程是如何对投资者的具体投资活动产生作用的。行为金融学将金融学、心理学、行为科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融合在一起,来研究投资者实际决策行为对金融市场的运行和金融产品的定价的影响。

Hersh Shefrin认为行为金融学的研究主题分为三部分:直觉驱动偏差、框架依赖和无效市场。启直觉驱动偏差主要是指投资者在形成认知和做决策时存在着一些经验规则及与此相联系的系统性偏误, 从而导致个人在金融市场上表现出一系列的偏差。框架依赖是指个人因为情景和问题的陈述与表达不同会有不同的选择。无效市场是指在直觉驱动偏差和框架依赖的作用下导致价格偏离基本面价值。

在这三个主题中,要追究根本无疑前两个是主要讨论的对象,不只是因为无效市场是由他们产生,而且更重要的是前两个方面都是关于人的行为偏差的描述。在此试图用深度心理学的观点来解释这些行为的原因,已达到利用深度心理学的方法来帮助投资者提高投资能力的目的。

在直觉驱动偏差中,Hersh Shefrin主要指出了下面的一些影响人正确抉择的经验规则:典型性、过度自信、锚定、模糊性规避。在框架依赖中主要指出了:损失厌恶、协调决策、享乐式编辑、认知与情绪方面、自我控制、后悔、货币幻觉。

三、深度心理学在行为金融学中的应用方式

从以上对现在行为金融研究的陈述,发现在行为金融学还是主要在研究一些“金融怪象”,这些现象是用经典的金融理论所解释不了的,而且用的方法基本就是由心理学借鉴过来的实验法,在此基础上利用认知心理学的理论作基础来帮助解释。也就是说,在现有的行为金融学里还是在用基于统计学的研究来解释人的行为动机。那样对个人投资者来说,他们即便了解了这些现象但对自己的实际帮助在那呢?因为这些现象的根源很深,我们在实际的投资过程中尼要认识自己的这些错误都很难,你说要完全改过那就是更加的难上加难了。所以说需要用另外的眼光,用一种更加长远的方式来认识这些问题,从而寻找方法来逐渐帮助个人投资者来提高其投资能力

在Kahneman的理论体系里,他提出了一种将人的认知过程区分为“直觉”和“推理”,并对二者做出了详细的区分。通过这个行为金融学里重要的理论――前景理论的前提,会发现直觉是很多很多错误的根源。这也就自然的想到了荣格关于人的意识功能的划分:感觉、思维、情感和直觉。在荣格这里,直觉是“直觉这种功能使你看见实际上看不见的东西,这是你自己在事实上做不到的。但直觉能为你做到,你也信任它”;“在你必须处理陌生情况而又无既定的价值标准或现成的观念可遵循的时候,你就会依赖直觉这种功能。”和“但你处于一种直觉的状态,你通常不再注意细节。”,可以看出这和Kahneman给直觉的功能是一样的。

在荣格看来直觉更多的事无意识的表现,它可以无处不在的通过域下过程来影响你。这就是问题的所在那就是要改变直觉,就需要深入我人类的无意识当中来认识它和改变它。也就是说,最深刻的变化应该是从无意识的工作进行起。在这种情况下,荣格学派代表的深度心理学就是要针对人类的无意识来进行工作的。那深度心理学在行为金融学领域,也就是在帮助个人改善投资能力是最彻底和最好的。

参考文献

篇2

一、概论

在开始A股市场行为金融的分析研究之前,我们先系统的回顾一下现代金融理论体系架构,以明确行为金融学的地位和这方面的研究可能存在的学术贡献。新古典金融理论建立于两大金融理论基石,一是以Markowitz的资产组合理论[1]为先的资产定价理论,另一个是以Fama对市场有效性研究为先的有效市场理论[2],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新古典金融理论的体系架构。新古典金融最早的构建来自Markowitz的博士论文《投资组合选择》(Portfolio Selection)[1],该文于1952年发表在《金融学期刊》(Journal of Finance)上,开创性地利用数理统计的语言描述了金融市场上投资者的行为,奠定了金融学定价模型的基础,成为了现代金融理论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资产定价理论以外的金融学另一重要理论基石是有效市场理论。70年代 Fama等人提出了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EMH)[2],并给出了金融市场价格运动规律的实证检验思路。

继资产定价理论和有效市场理论以后,金融理论的框架基本构建清楚,然而随着金融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传统的金融理论与金融证券市场的现实正不断发生着冲突,基于投资者理性和有效市场假说的传统金融理论受到前所未有的质疑。大量实证研究也表明,金融投资受到人的行为、心理感受等主观因素的影响,投资者总是用有限理性的态度作出决策,存在认知偏差和有限理性的现象。

Banz在1981年的发现[3]又打开了新古典金融理论的另一扇窗户,Banz发现金融市场存在系统性的异象,他首先提出了小公司效应异象,即小公司收益高于大公司收益,即使经过风险调整之后,溢价依然存在,该异象的发现无法从经典理论给予解释,随后发现的金融市场系统性的异象还包括时间异象等等,这些异象的存在需要更新的理论予以解释,在此之上发展出了行为金融学。行为金融学是金融理论领域的一个革命,在过去的十多年中这场革命引起了学术界的强烈反响,挑战了传统金融学的统治性地位,构建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行为金融学假设投资者具有系统性的行为偏差和投资决策的非理性,恰恰能够就资产定价和市场效率中的很多问题作出合理的解释。因此基于行为金融的证券市场分析,可以为证券市场中大量的异象提供强有力的解释。

作为一个刚刚起步10多年的新兴市场,A股市场是一个典型的散户市场,具有高投机性、高换手率及个股波动剧烈等特点,心理因素严重影响着A股市场的投资行为。而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成果可以用来分析A股的投资者的行为,从而对A股资本市场有进一步的认知。首先,A股投资者结构是证券市场的重要组成,尽管证券市场是经济的晴雨表,但投资者结构组成在短期决定了市场行为。目前在沪深交易所开户的个人投资者近9000万人,其中50万元人民币以下投资者完成的交易约占股票交易总量的60%,这是中国资本市场的一个显著特征。以中小投资者为交易主体的A股市场决定了短期投机氛围。基于此点,赵学军和王永宏研究了投资者的处置效应即投资者有太长时间的持有亏损股票而太短时间地卖掉赢利股票的倾向[4]。另一方面,也有观点认为A股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也有存在机构通过操纵上市公司基本面信息来影响股票交易价格获取超额收益的可能。这方面的研究包括:赵涛和郑祖玄研究了机构投资者交易行为对定价机制的影响[5];朱建民也讨论了券商的证券投资行为的演化趋势[6];另外从行为金融学角度,刘俊阐述了机构投资者的行为模型[7]。但是,A股市场有其特殊的发展规律,因此也出现了一些特有的现象。而对于这些A股市场的异象,目前很少有相关的研究涉及。因此,本文从股票账户及活跃度、一字板个股现象透视、概念股板块现象分析等三个角度来观察A股的投机行为。

二、股票账户及活跃度的分析

1、新增股票开户数

自2006年初以来,考虑到券商经纪业务每年开发客户带来的增长,从股票开户数每年增速的变动率来看,股票市场指数对增速的影响非常大,最初几年两者关性极高,随着市场开发程度的增高,相关性有所降低,总体相关系数达到0.72。

从周度数据来看,新增股票开户数与上证指数的相关性达到0.6,在上证指数在2007年10月达到历史高点6124之前,周新增股票开户数在2007年5月率先达到历史高点178万户。

2、活跃度分析

截至2013年10月份,A股股票账户数达到1.74亿户。从2008年以来周度交易数据上看,平均每周有36%的持仓账户,参与交易账户大概占持仓账户的5.6%。结合沪深两市的成交金额来看,每周参与交易的户均成交金额在6.4万人民币左右,这再次印证A股市场投资者结构以广大散户为主。

三、从市场表现看投资者行为

作为群体中的一员,个人投资者容易受到群体情感的感染,倾向于采取与群体行为相近的行为,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放弃自己的偏好与习惯,并忽略自身可获得的信息,而对于个体来说这些行为往往是不可思议的。一些典型的社会心理学现象包括认知的系统偏差(systematic biases) 、信息串流(information cascades)和羊群效应(herd behavior)。行为金融学认为,人们的此类社会心理特征可以很好地解释金融市场中热点频繁出现的现象,市场泡沫和金融危机的发生也与此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从从一字板股票打开后的表现,市场概念股联动效应两个方面来考查A股市场的羊群效应。

1、一字板现象透视

这里并不论述涨跌停板制度本身带来的暗示作用,仅从一字板个数及之后开板表现来管中窥豹。2000年以来截至2013年11月8日的数据统计显示,发生过涨停一字板股票次数为4299股次,持有30个交易日后绝对收益率为3.68%,相对上证综合指数的超额收益率平均为0.75%,表明整体上一字涨停板股票在打开涨停后动量特征明显。同期发生过跌停一字板股票次数为1985股次,持有30个交易日后绝对收益率为7.1%,相对上证综合指数的超额收益率平均为4.59%,表明整体上一字跌停板股票在打开跌停后反转特征明显。从收益率上看,跌停一字板反转特征强于涨停一字板动量特征。

2、概念股板块现象分析

概念股相对业绩股而言,主要依靠某一种题材比如资产重组概念,自由贸易区概念等支撑价格,不需要有良好的业绩支撑。概念股通常具有某种特别内涵的,而这一内涵会被当作一种选股和炒作题材,成为股市一时热点。从近两年的85个Wind概念板块交易数据上看,这类股票爆发时的特点有: 短时期大幅上涨、 超额收益明显、集群效应明显、高换手率等特点。具体来讲,统计分析的85个概念板块,在各自的爆发期间,持续周期平均在41个交易日,对应的日历周期在2个月左右; 板块振幅平均达到44.12%,最高达到147%;区间个股平均绝对收益率达到44%;相对上证综合指数,概念板块爆发期有非常明显的超额收益,区间个股平均超额收益率达到20.84%,最高达到77.65%;个股的平均换手达到1.47倍,最高达到3.65倍。

四、结论

从投资者结构上看,A股是典型的散户市场;在交易行为上,投资具有一定的羊群效应,从一字板股票交易数据上看,涨停一字板动量特征明显,跌停一字板反转特征明显。A股市场上持续的主题的是概念股的炒作,最近2年的Wind概念股统计数据显示概念股在爆发期间具有短时期大幅上涨、 超额收益明显、集群效应明显、高换手率等特点。从这些现象,人们应该从更高层次上思考;在股票市场牛市时期,监管机构需要加强对投资者风险和证券市场基本知识的教育,而在证券市场熊市时期,监管机构更应着注重立法保护广大投资者利益,以保持二级市场活性。

参考文献:

[1]Harry Markowitz. Protfolio. The Journal of Finance, 1952, 7(1), 77-91.

[2]Fama E F. The Behavior of Stock Market Price. Journal of Business, 1965, 38, 34-105.

[3]Rolf W. Banz.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turn and market value of common stock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81, 9(1), 3-18.

[4]赵学军、王永宏. 中国股市“处置效应”的实证分析[J]. 金融研究, 2001(7).

[5]赵涛、郑祖玄. 信息不对称与机构操纵[J]. 经济研究, 2002(7).

[6]朱建民. 证券公司证券投资行为研究[J]. 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2(5).

[7]刘俊. 机构投资者的行为模式与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J], 新金融, 2002(1).

[8]张雄等 投资者结构与期限结构对期货市场效率的影响研究 证券市场导报 2010年4月号

篇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0-0186-03

《货币金融学》是教育部确定的21世纪高等学校经济与管理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作为金融专业的基础性入门课程,同时也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主干课程,货币金融学是引导学生学习金融学基础知识和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的前提课程。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枢纽和核心,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目标。伴随着我国经济金融的快速发展,相关金融理论与世界接轨的步伐越来越快,将不断发展和创新的金融理论与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运行有效结合,解决我国实际经济金融中出现的问题,成为当前教学的重要特点。但在货币金融学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教学方法创新速度缓慢,以及教师金融理论更新程度不足等问题。作为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如果教师按照古典的金融理论教学,学生脱离实际只为考试而学习,势必造成学生工作后,所学非所用,所用无所学,理论严重脱离实际。这些都极大地制约了我国金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所以,货币金融学教学的创新,已经不仅仅是金融教育教学观念转变与金融教学实践的问题,也是影响着我国金融人才培养和实际金融发展的重大问题。

一、中国经济环境的改变

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经济环境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因此,研究经济转型期经济主体的行为转变,以及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对宏观经济与金融产生的影响,对金融学的教学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国内经济环境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第一,经济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企业劳动雇佣成本上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依靠廉价劳动力资源生产大量劳动密集型产品。然而,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以及劳动力结构的改变,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减少。据统计,2009―2012年,中国劳动力基本工资年增长率逐年递增,2012年上半年中国城市居民工资收入相比去年同期增长13%,农民工工资也上涨了14.9%。沿海地区的“民工荒”逐渐演变为普遍的企业招工难。人口老龄化是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老龄化人口占整个人口比重为8.9%。有研究表明,人口红利2015年左右将处于刘易斯拐点,劳动力人口比重在2011年出现10年来首次下降(蔡P,2012)。这些使得曾经以廉价劳动力为优势的中国制造业企业如今越来越受到挑战。

第二,原材料、矿产资源与土地价格上涨,环境保护政策加强。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高物耗、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事实上,由资源瓶颈和环境瓶颈制约所引致的种种弊端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这也是我国在经济转型中必须重点解决的问题。过去几十年高排放和高污染造成环境的严重破坏,迫使我国将经济发展的重点转向科技含量高、污染低的新兴产业,将经济发展战略由中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并提出了节能减排的目标: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中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作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战略对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企业必须转变发展模式,由依靠资源要素驱动向依靠技术创新驱动转变,通过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在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的同时,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第三,从国际角度看,近年来特别是金融危机后,企业产品出口需求下降,人民币升值导致出口利润下降。经济转型期,国家出口导向的弱化政策使部分出口导向型企业受到较大冲击。实行消费主导型战略而弱化出口和投资战略的功能必将成为新的发展趋势。毫无疑问,扩大内需的发展战略对拓展国内的消费市场,扩大消费容量进而促进经济的增长将发挥重要作用,但同时这一发展模式的实行,对于部分特别是出口型中小企业而言,将会带来较大的冲击。在无法或者难以依靠出口实现经济增长而在短时间内又无法拓展国内消费市场的情况下,这部分企业的发展将经受严峻的考验。

第四,技术更新环境发生变化,企业由跟踪模仿向自主创新转变压力增大。过去几十年我国企业技术改进方式主要是向国外企业学习和模仿。但跨国企业在国内直接投资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随着国内企业不断“干中学”而逐渐消失。发达国家在研制出新技术初期,会严格控制其专利技术,以确保其获取高额垄断利润,随后为进一步获取利润才将已经落后的技术扩散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学习和掌握了低端或一般技术后,我国企业若希望不耗费自主研究开发成本,直接复制模仿他国“高、精、尖”技术已基本不可能。另一方面,企业从国外引进高新技术,也因出口管制和贸易技术壁垒而难以进行。发达国家为维持在技术和经济上的垄断优势,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技术出口进行严格的限制,并采取技术壁垒等严密的高新技术保密措施,强化对技术输出的控制、抑制技术的转移,致使后者无法获取某些核心技术。

综上所述,我们在货币金融学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注意以下3个方面。

(1)系统地讲解和分析中国经济转型给经济主体造成的各种压力和冲击效应。课程需讲授宏观经济转型压力和冲击对各类经济主体影响的机制,以及各类不同主体在具体经济环境下决策的动机、过程和最终达到的实际效果。

(2)货币金融学课程的讲授需将中国经济转型的特别环境和制度因素,与微观个体的各种行为选择整合起来,再进一步分析其影响宏观经济的途径和机制,说明其中蕴涵的经济学逻辑关系,并构建和利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进行实验和计量分析。

(3)货币金融学需要讲解和比较各种不同的经济政策在上述经济机制中产生的作用和效果,研究各种具体情况下最优政策设计,分析给政府政策制定提供参考的各项建议。

二、教学分析的理论框架

我们在进行货币金融学的教学分析模型建立时,主要可以参考小中型随机动态一般均衡模型(DSGE)为基础。小型模型主要参考Ireland(2003)和Ireland(2011);中等大小的模型主要遵循Christiano、Eichenbaum和Evans(2005)与Smets和Wouters(2005)这两篇文献。下面我们不追求数学上的严格性,省略模型的推导过程和细节,主要介绍和说明模型的总体框架、研究思路和主要分析方法。

1.家庭部门。居民效用函数中包括消费变量和其滞后变量。这种设计主要是反映消费理论中的“习惯形成”和“棘轮效应”假说,也是对我国居民消费行为发展的一个近似描述。如果滞后消费变量前的常系数较小或为0,则效用函数中前期消费产生较小效应,甚至效用函数中不再含有消费滞后变量,消费带来的效用只取决于绝对消费量的大小。这种情况适用于经济发展的初期。居民从贫穷不能达到温饱的水平上获得消费,其效用当然增加较大。如果系数较大,则表示只有当期消费比前期消费增加较多时,效用函数才有所提高。当经济状况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这种模型结构比较适合描述经济现实。我国经济已从过去贫穷和温饱水平正转变为全面的小康水平,甚至有的地方已开始走向富裕水平,因此,模型中加入滞后消费变量是对我国经济转型较好的描述。工作时间变量(系数为)和其滞后变量的构建与消费变量的形式一致。效用函数中工作时间这样的构建可以反映我国就业状况从劳动力供给大于需要,转变到劳动力供给不足,也即被称为“劳动红利消失”的现实经济转型过程。上述效用函数中对消费和劳动变量的设计,为我们下面研究转型对企业行为产生的影响,以及转型对宏观经济和政策产生的影响和效应,提供相应研究的技术支持。如我们可以考虑反映经济结构的变化,如和等系数的变化,给企业行为和经济带来的影响效应。

2.企业部门。本部分我们关注在金融融资环境的影响下,企业债务融资行及其对经济产生的影响。首先考虑企业家融资决策问题。经济转型中在来自需求或供给方面的冲击作用下,金融部门决定的贷款利率可能导致经济产生更大的波动。有利的企业生产冲击,如企业获得了更好的产权保护或者政府直接减税,都会使得企业利润上升从而净值增加。净值增加导致企业融资杠杆降低,金融部门要求的贷款利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降低。这些变化又使得企业在随后的生产中利润进一步提高,从而产生良性循环效应。这一现象被研究文献称为“金融加速效应”(Bernanke 等,1999)。同样的逻辑,经济转型的一个负向冲击,如劳动成本的提高,在金融加速器的作用下,会使得企业利润减少,企业净价值增值减少或为负,而融资成本提高。这都导致企业更难以获利或难以维持生存。

金融加速放大效应在我国可能更严重。国内中小型企业债务融资的逆向选择现象较严重,少数的几个大银行对小企业一般缺乏了解,贷款利率的杠杆效应较大。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银行与金融部门的改革与发展一直是社会关注的一个主题。近期,银行业引入竞争以及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趋势有所增强。什么样的金融改革方案,以及怎样的金融融资环境,才能使得企业债务融资的金融加速放大效应得以减缓,是宏观经济政策实践方面的重要问题,也是教学中关注的主要政策研究内容之一。

3.银行部门。为考察金融环境对企业行为和宏观经济变量产生的影响,我们可以分析讲授商业银行的策略选择和行业竞争效应。对此的讲解可以使得学生对我国金融发展转型和银行业改革,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近年来,国内银行业引入竞争,打破大银行垄断地位的呼声越来越大。少数大银行的行业垄断,使得银行掠夺了企业的大部分利润。同时,少数大银行垄断和利率官方决定也使得信贷配给现象严重。大企业比较容易获得信贷支持,而小微企业则融资艰难。因此,银行业的垄断和竞争,以及利率市场化,这些现实分别会给企业和经济带来哪些不同的影响效应,是现在我国金融银行业转型改革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4.政府部门。我们将政府部门划分为两类,一类中央银行部门,另一类称为中央政府部门。政府部门的行为决策给包括企业行为的经济各个方面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本课程的重要目的就是研究各种转型压力下的企业决策和行为,以及这些企业行为对宏观经济产生的影响。研究得出的这些基本现实和其中蕴涵的经济规律,可使政府管理部门增加对我国经济转型变化规律的认识,从而制定出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各种策略和政策。

为应对经济转型冲击可能给经济带来的波动,政府部门可以运用多种经济手段调节和干预经济。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变动每一期的货币发行量、存款准备金率和债券或票据发行利率来调节经济运行。中央政府可通过各种税务和直接采购或转移支付来调节经济。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情况,当经济出现下行趋势或衰退时,政府部门一般通过降低利率、增加货币发行、扩大公共投资来刺激经济恢复。这些政策在我国经济发展初期,当经济的基础设施不完善时,一定程度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但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环境较之以前已产生了较大的变化。从供给面角度,劳动工资增加,资源及原材料成本上升,企业生产技术和效率有待提高,产品附加值低而且缺乏竞争力。从需求面角度,产品的国际需求下滑,而且内部需求不足,私有投资乏力。我国经济发展的转型压力逐渐增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政府部门还是采用上述政策,可能不但对经济调节效果有限,甚至产生负面的效果。如现时期政府再大规模直接投资,则可能导致通货膨胀的发生。因此,经济转型期政府部门如何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是一个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内容。而这恰好是我们课程的政策应用关注的主要内容。课程应从政府调节经济的各种手段和途径来研究这些行为导致的宏观经济效应,在此基础上分析和评价哪些经济调节方式在各种具体的经济转型冲击环境下达到的效果,从而为政府制定具体背景下各种最优调节政策提供理论参考。

三、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