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特色农业分析

特色农业分析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4-03-30 10:09:59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特色农业分析,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特色农业分析

篇1

中图分类号 F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1-0324-02

纳雍县地处贵州高原喀斯特地貌山区,农业基础薄弱、农村人多地少,属于几不延的内陆国家级贫困县。近年来,纳雍县创新发展机制,立足资源优势,逐步发展特色产业,如草地生态畜牧业、特色经果林、高效特色蔬菜、高山生态有机茶、优势中药材等,探索出了符合当地实际的特色产业发展之路。纳雍县也由此被评为“全国重点产茶县”、“中国高山生态有机茶之乡”。

1 发展现状

近年来,纳雍县不断创新发展模式,转变发展理念,采取资金扶持、政策引导、技术服务等多种措施,建设发展生产基地、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等,推动该县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

1.1 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增强

全县已培育地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3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5家,通过QS认证企业8家。在组织建设多元并举的条件下,积极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企业与农户建立了稳定的联系,通过多种形式带动生产基地建设,且特色基地不断扩大,帮助农民融入农业产业化经营,极大促进了畜牧、经果林、茶叶、蔬菜等产业的发展。因此,不断涌现的龙头企业已经成为主要带动力量。

1.2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快速发展

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发展,全县已注册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15个,拥有成员3 825个,注册资产23 411.47万元。涵盖多个行业,如蔬菜、茶叶、中药材、粮食、畜牧经果等,形成了县、乡、村多级组织网络,技术服务领域涉及种植、养殖、加工和销售等各个方面。纳雍县农业特色产业化经营已经进入了提升层次、加快发展和重点突破的新阶段。

1.3 产业特色优势进一步凸显

采取强有力措施,加大农产品品牌培育和扶持力度,进一步塑造“高山生态有机茶”品牌,“贵茗翠剑”、“府茗香翠龙”、“康苠银针”等茶叶产品多次获得国际、国内大奖,“姑箐牌”、“府茗香牌”、“康苠牌”先后被评为“贵州省著名商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玛瑙红樱桃”享誉省内外;沙包“布朗李”、“凹梳核桃”深受消费者青睐;纳雍“糯谷猪”、“黑山羊”、“牛肉干”等产品销售前景看好;反季节蔬菜、纳雍辣椒、脱毒马铃薯、旱半夏等在省内外占有一席市场。具有纳雍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形象进一步提升,品牌效应逐渐凸显。

1.4 农村土地流转进一步规范

全县25个乡镇均建立了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合理引导土地流转面积8 053.33 hm2,其中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2 633.33 hm2,“四荒”土地流转面积5 420 hm2,合同签订率达70%以上,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土地支撑。

2 存在的问题

2.1 特色农业产业投入不足,产业基地标准化程度较低

纳雍县是国扶贫困县,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地方财政相对困难,对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投入十分有限,特色产业名优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力度还不大,个别区域品种老化,商品性能差,严重影响特色农产品的产量和农业效益。此外,产品科技含量和档次低,市场开拓能力不足。

2.2 特色农业产业链条较短,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较弱

农业龙头企业虽有很大发展,但缺乏产品覆盖面大、市场知名度高的大规模企业,总体表现为数量和规模偏小,带动能力不强,在带动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方面的作用不显著,“基地大、企业少,生产多、加工少”。龙头企业总体规模偏小,尤其是重点龙头企业数量较少,就马铃薯来说,种植面积达到3.33万hm2,但是无加工龙头企业,特色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能力较弱,未实现农民收益最大化。

2.3 特色产品品牌培育不够,企业与农户间缺乏有效连接

特色农产品种植比较分散,集约化程度较低。农产品知名度较低,品牌效应不明显。中介组织发展相对滞后,规模不大、覆盖面较小、凝聚力较弱,没有与广大农户建立起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农业生产大多仍处于分散经营状态,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尚未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比较松散。

2.4 农业产业化发展机制不够完善

在农业产业化发展机制方面还不够完善,这是特色农业产业的薄弱环节。农村生产要素包括农、林、水和土地等,其经营权的市场化流转机制滞后,有待改革,农业产业化领域在激活民间资本、吸引工商资本、促进农村金融改革等方面进展缓慢。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上多数仍属于松散型,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较弱。

3 对策

3.1 加大项目扶持力度,推进标准化基地建设

纳雍县特色产业总体标准化、规模化程度较低,影响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建议上级政府和部门加大项目扶持、扩大扶持补助范围,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技术、新品种引进和集约化育苗,通过改造和扩大特色产业现有规模,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种植科技含量,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做大做强特色产业。突出科技先导,着力提高农业科技水平。科技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支撑[1-2]。要逐步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推广体系和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加强农村科技教育和培训,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研发、引进、推广和转化力度。

3.2 加大龙头企业资金投入,配套落实优惠政策

资金不足是农产品加工企业普遍存在的最大难题,化解资金瓶颈,必须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筹融资体系。建议省、市加大农产品贮藏保鲜库及加工企业建设项目资金投入,整合捆绑使用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贴息等农业项目资金,重点扶持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积极协调和引导银行和社会资金投入农产品加工业。简化贷款抵押、担保手续,降低评估费用,扩大授信额度,实行优惠利率。认真落实国家、省、市已经出台的扶持农业产业化的各项优惠政策,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快捷的服务,着力营造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良好环境,逐步形成精深加工能力强、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的农产品加工业体系。突出做强龙头,着力提高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推进产业化关键是要引进、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大、辐射范围广、市场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按照“高水平、大规模、专业化、带动强”的原则,采取政府扶持、招商引资等措施,抓好龙头企业的培育。一是引进与培育并重,不断壮大龙头企业群体;二是提升素质,不断增强龙头企业实力;三是发挥作用,带动农民收入增长。通过龙头企业发展来带动基地建设、产品开发、产业发展。

3.3 健全完善市场体系,拓展农产品流通网络

纳雍县农产品销售网络还不够健全,流通的组织化程度较低。建议贵州省加大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建设资金投入力度,对产地批发市场、农贸交易市场进行扶持,重点用于配备检测设备,完善市场交易功能。扶持在终端市场设立营销窗口,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3.4 强化农民专业组织建设,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力

着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从而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完善产业链条,并且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组织引导农民参与市场竞争[3-4]。充分发挥纳雍县生态优势,突出生态特色,大力发展生态特色农业,做大做强特色主导产业,不断提升传统农产品品质,打响纳雍县特色农业品牌。把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尤其做好机制创新、规范运作、典型带动等方面的工作。

3.5 突出品牌带动,提高市场开拓水平

品牌建设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十分重要的措施。要树立质量意识、品牌意识和名牌意识,围绕“质量塑造品牌,品牌开拓市场”的思路,做好、做响、做大品牌。一是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不断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二是深入实施农产品品牌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纳雍县良好的生态优势,打响生态高山品牌。三是加快拓展农产品市场。四是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4 参考文献

[1] 袁久和,祁春节.西部特色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成长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5):60.

篇2

云南省土地面积39.4万平方公里,耕地资源总量607.24万公顷,常用耕地面积416.69万公顷,占土地面积的69.11%,其中水田占31.87%,旱地占68.13%。森林和水域面积分别占土地面积的38.11%和0.7%,荒山荒地面积1290.4万公顷,另外还有草山、灌木、滩涂等。农业生产种类多,形成以烟、糖、茶、橡胶、蔬菜、水果和花卉等为骨干的生产格局,成为云南农业发展的基础。然而,农业基础薄弱和农业发展质量效益不高等问题的存在制约着全省的农业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农民收益高、见效快、最具有发展优势和潜力的可持续发展产业。所以,就目前云南省的现状和其他省市的经验来分析,发展特色农业是帮助农民持续提高收入的可行性途径。

一、云南省农业特色产业灰色关联度分析

按照灰色关联分析模型选取农业总产值作为主行为因子,分析农业产值与橡胶、蔬菜、茶叶、烟叶、肉类、甘蔗、鲜切花、水果、牛奶的相互关联程度,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各农业特色产业对农业总产值变化趋势的关联度大小顺序为:橡胶>蔬菜>茶叶>烟叶>猪牛羊肉类>甘蔗>鲜切花>水果>牛奶。其中,橡胶对农业总产值影响最大,关联度为0.864,说明在近几年橡胶是云南省农业特色产业的第一因素,这主要是由于云南胶区的气候独特,适宜橡胶生长。云南天然橡胶种植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临沧、德宏、普洱、红河、文山等6个州市28个县市。这一地区土地资源丰富,地处内地,无台风影响,土壤深厚肥沃,同时雨季高温高湿,光热水条件季节性配合适宜,有效性高,胶树生长旺盛,冬季低温与干旱结合,光照充足,有利于胶树抗寒越冬,加之云南山地年温差较小,而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胶树干物质的合成和积累,晨间气候凉爽,也有利于排胶,干湿季节明显,使主要植胶带的自然环境条件优于海南、广东、广西和闽南植胶区。这些自然条件确定了橡胶在云南省特色农产业中的关键地位。水果和牛奶的关联度较低,说明在近期内对农业经济的影响不明显。

1998年以来,根据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以及国家对烤烟、卷烟实行“双控”的实际,云南按照“围绕增收调结构,突出特色闯市场,依靠科技增效益”的发展思路,采取了有力措施加大对特色优势农业的培育。2007年,全省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106.09千公顷,是1995年的1.6倍,全省烤烟总量76.7万吨,是1995年的1.01倍;甘蔗、蔬菜产量分别是1995年的1.87倍和2.74倍;茶叶、天然橡胶产量分别是1995年的2.67倍、2.16倍。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特色农产业的发展。

二、云南省农业特色产业的灰色预测

建立GM(1,1)模型对云南特色农产业进行动态预测。

1、特色农业发展趋势预测

根据云南省农业产值和特色产业产量的2001―2009年有关统计数据,应用灰色GM(1,1)预测模型的建模方法,分别对各项序列指标建立GM(1,1)模型,对各类序列指标进行未来的趋势预测,在回代检验中发现9种特色农产业的平均相对误差小于10%以及平均相对精度皆在90%以上,可以进行预测,各序列的GM(1,1)模型如下,预测结果见表3。

2、发展趋势关联分析

根据表3的数据,对2010―2014年的预测值进行发展趋势关联分析,分析所得关联度如表4所示。

由表4可以看出,在未来几年,影响农业产值最大的是鲜切花,在区域分布上,初步形成了以昆明、玉溪、楚雄、曲靖为主的滇中温带鲜切花片区;以西双版纳、普洱、红河为主的滇南热带花卉及配叶植物片区;以迪庆、丽江、昭通为主的滇西北、滇东北球根类种球繁育片区;以大理、保山为主的滇西特色花卉片区发展的格局。“云花”在国内70余个大中城市的市场占有率超过80%,出口通达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的42个国家和地区,国际份额逐年增加,在香港、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亚洲的占有率得到巩固和提高,进一步拓宽了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的出口市场。云南正逐渐成为全国乃至亚洲种苗、种球生产中心和亚洲最大的鲜切花出口基地。

茶叶在特色农业中的影响进一步加强,由于云南茶叶文化积淀深厚,产业基础较好和生态条件优越,茶叶品质优良,所以云南茶叶发展潜力很大,经过GM(1,1)预测和灰色关联分析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点。

牛奶在这一阶段的关联度排序得到了大幅提升,主要有以下原因:畜牧业的制度改革;省政府培育农村支柱产业的号召;技术进步的应用,使得深加工全面实行。

烟叶的影响大幅下降,与国家对烤烟、卷烟实行“双控”的实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蔬菜、橡胶、水果、肉类、甘蔗等在这一时期对农业总产值的影响不大。这些产业在云南发展已久,发展空间已经非常小。

三、结论和建议

1、云南省农业特色产业快速发展

2007年,甘蔗、茶叶、橡胶、蔬菜、水果、花卉等10种优势特色农产品面积达到3650万亩,产量大幅增加。

2、橡胶、蔬菜、茶叶、烟叶是目前影响特色农产业的主要因素

由于这些产品深加工不足,所以未来要调整产业结构,增加深加工基地,对这些特色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包装和宣传,以稳固其地位。

3、鲜切花是未来推动特色农业发展的第一动力

云南依然要把花卉产业作为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的重要内容,加强从政策扶持、资金投入、环境条件等方面采取措施,促使花卉产业长足、迅速的发展。

4、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优势特色产业发展

首先,增加技术投入,实现农户有能力接受科技进步的手段;其次,完善农村技术推广体系。这两方面的结合使得农户接触到并且能够使用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在此基础上有力促进了特色农产品规模效益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邓聚龙:灰色系统基本方法[M].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篇3

一、黑龙江省发展特色农业的有利条件分析

黑龙江省面积为46万多平方公里,土地条件居全国之首,耕地相对集中连片,主要分布在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全省地势平坦,绝大部分耕地为平地,低平地和漫岗地形,坡度在5以上,适合大面积机械化生产经营。黑龙江省盛产大豆、水稻、玉米、小麦、马铃薯等粮食作物以及甜菜、亚麻、烤烟等经济作物。2006年草原改良建设14.7万公顷。草质优良、营养价值高,适于发展畜牧业。

全省境内江河湖泊众多,有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嫩江和绥芬河五大水系。黑龙江省是中国水资源较丰富的省份之一,年降雨量70%集中在农作物生长期,雨热同季,生物生长环境良好。

二、黑龙江省发展特色农业的不利条件分析

(1)经济发展缓慢限制了特色农业的发展。虽然近些年以来黑龙江省保持着经济的持续性增长,可是增长速度明显放缓。通过对黑龙江省农业生产结构进行分析,其主要存在三个层次的问题:

一是农牧业发展不平衡,始终以种植业为主。二是种植业结构单一,粮食作物比重过大。由于种植粮食作物的经济效益明显低于种植经济作物的经济效益,导致农民种植业收入水平低;三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一产业比重仍较高,是东部地带最高的地区,第二产业比重虽已超过第一产业,但仍偏低,是东部地带最低的;第三产业比重虽略高于全国水平,但与这一区域的城市化水平和市场体系等还很不协调。

总体看,黑龙江种植业特别是粮食作物产值比重过大,畜牧业发展缓慢,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少,深加工产品比重小,产业化运行机制不健全,导致农村经济发展缓慢,而这对于进一步发展特色农业产生严重的限制。

(2)区域地理位置的劣势制约了特色农业的发展。由于黑龙江省处于中国的东北边陲,相对来说从区域地理位置处于不利的地位。而从整个黑龙江省省内的地理区位来看,在中心城区能够做到对全市的物流、人才与资金的吸引,因此有着绝对优势的区位条件;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黑龙江最北端的大兴安岭与黑河地区,受到处理相对劣势地理位置的影响,使得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长期以来都是出于该省的末端水平,有着比较差的自然条件,相对比较薄弱的工业基础,不发达的商品经济,这就导致发展特色农业造成极其严重的制约作用,使得特色农业发展显得比较缓慢。

(3)缺乏有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作为带头。在我国农业“小生产、大市场”的格局下,规模经营具有适应农业特定市场结构,增强生产者抗衡市场风险、提高农业企业获利能力的积极意义。黑龙江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其规模和实力与国外或国内一些发达地区差距较大。规模偏小严重影响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科研、市场地位及市场竞争能力。

三、黑龙江省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转变思想,树立特色农业的发展意识。黑龙江省在发展特色农业的进程当中必须要对传统思维方式与模式冲破,要做到对市场经济规律与自然自然有效遵循,在发展特色农业的推动、组织与指导当中使用新措施、新思路、新观念与新方法。通过对思想观念的转变,这样就做到将特色农业的领域与视野扩大,全面树立服务意识、信息意识、品牌意识、特色意识、市场意识、规模意识、质量意识。

(2)实行农业的产业化经营理念,促进龙头企业的发展。黑龙江省在特色农业的发展过程当中,必须要牢固树立产业化经营理念,从而对发展龙头企业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3)重视产品的质量,建设相对应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黑龙江全省人民的团结协作和艰辛努力才能完成。健全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应以建立健全统一权威的农业标准体系为基础,以构筑标准化生产体系为突破口,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为保障,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解决各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以系统理论为指导,在突出各体系建设重心的同时,注意协调好各体系之间的关系。在农业标准体系建设方面,主要考虑标准的先进实用、系统配套和贸易发展需要。

(4)政府加强宏观调控,调节用户的市场选择。政府部门要做到对财政金融手段与政策法规等宏观调控手段的使用,这样来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而且使得对农户的市场选择进行调节,使得农户所做的市场选择能够对计划的要求相符。由于财政手段金融等利益机制手段具备着极其重要的调节作用让农户对市场进行选择。

(5)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不断的促进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通常来说,对特色农产品特别是其品质进行保证的基本前提条件则是天然与无污染的生态环境,在对特色农业进行发展的过程当中,必须要做到对发展特色农业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与生态环境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正确处理,则就要将改善生态环境与永续利用动植物资源作为特色农业发展的前提。

(6)建设品牌特色农业,促进品牌效应的建设。由于特色农业的核心内容则是特色产品,有鉴于此,那么在对特色农业的发展过程当中必须将其着眼点放在开发特色产品的轨道上来看,在开发特色产品的过程当中,其重点则是对品牌意识加强,将所拥有的优势品牌叫响,做大与做强优质品牌,使得产品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与市场牵动力得到有效提升,这样就做到独具特色的品牌经济战略形成。而且在这一过程当中,要做到对变化着的市场与消费者需求相适应,做到进一步规范化设计与包装,实施国际标准化质量,不但要对特色农产品的特点做到有效体现,还应该逐步向品牌化、分级化、环保化与方便化方向发展,使得能够做到对特色农产品的外部包装与内在品质两者之间完美统一进行确保,这样就能够导致黑龙江省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形象得到提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