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0:38:28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美工设计的概念,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5 . 21. 125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5)21- 0231- 03
电子商务的发展极大地带动了国内高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建设及发展,但专业定位模糊、课程体系杂乱、实践环节薄弱、师资结构单一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专业的发展。高职专业建设需要把握以下四大要素:一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二是课程体系的建设;三是教师队伍的建设;四是实践基地的建设。四大要素需统筹兼顾,每一块功能的弱化都会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笔者认为,专业建设需要系统谋划和整体设计,只有将这些关键要素通过一条主线进行有机的组合形成一个整体,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在人才培养过程的作用。
1 基于职业岗位链的电子商务专业整体设计
基于以上理念,通过对高职电子商务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群的调研分析,明确了“会开店、善运营、能创业”的高职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了以电子商务网店(站)运营业务为主的目标就业岗位群,构建了“摄影美工设计建设推广服务”的“职业岗位链”,并以此为主线,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模式、教学保障体系(师资、基地)等方面对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整体设计。通过五年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教学成果,切实提高了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了学生的高品质就业和可持续发展。基于“职业岗位链”的电子商务专业整体设计框架如图1所示。
2 基于“职业岗位链”的电子商务专业整体设计之实施
围绕电子商务职业岗位链这条主线,专业构建了“岗位引领、项目驱动”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适岗双向”课程体系,打造了师资生态链,新建了电子商务综合实训中心,初步实现了各核心要素的协调发展。
2.1 创新“岗位引领、项目驱动”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学院四方合作办学体制平台、同育共管的人才培养机制,深入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以摄影、美工、设计、建设、推广、服务各职业岗位所需的核心能力和职业素质为引领,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课程项目、仿真项目、企业真实项目、创新创业项目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充分体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特征。
在人才培养实施流程中,实施了“三段三域式”实践教学。第一学期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认知和认同感,通过专业介绍、电子商务协会活动、工作室宣讲、企业讲座、电子商务企业参观、创新创业教育等形式,使其对专业有感性认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第二、三、四学期,通过项目团队、工作室、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重点强化学生的岗位核心能力、岗位职业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第五、六学期,学生以准员工身份到企业顶岗实习,掌握预就业岗位综合技能,实现与就业岗位职业技能对接。
2.2 重构“适岗双向”课程体系
电子商务行业就业岗位众多,专业的学习内容涉及面广、课程名目繁多、脉络不清,容易造成培养的学生知识和技能结构广(杂)而不精,核心能力不突出,岗位适应性差。专业通过分析网店(站)运营各核心岗位职责和主要工作任务,基于职业岗位链重构了“适岗、双向”课程体系(见图2)。
专业主干课程均以“摄影美工设计建设推广服务”岗位链各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据设置,课程名称体现出工作流程的连续性,体系严谨,一目了然。适当加大两方向主要就业岗位所对应核心课程的课时量,如将美工、设计岗位对应的电子商务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的课时量加大到160学时,从技能的完整性、教学的可行性、内容的前瞻性方面合理组合教学内容,课程涵盖了商品图片处理、网页布局、特效制作、网页等11个学习项目,有利于学生系统了解岗位工作职责和任务,同时也有效避免了传统课程内容之间交叉与重复过多,学生学而不精的缺点。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养成,通过设置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职业发展、人文科技、创新创业素养等方面课程,形成以职业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养成教育系统。
2.3 基于职业岗位链构建师资生态链
电子商务重在实战,岗位技能要求较高,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对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子商务岗位众多,分工细致,一个教师不可能都擅长,一个岗位也不需要所有教师都擅长。理想的师资团队模式应该是,每个岗位有2~3个教师擅长,每个教师精通1~3个岗位,形成分工明确、技能精专互补的教学团队。
基于此理念,专业在师资团队建设规划中,对接职业岗位链,提炼了电子商务“师资生态链”建设理念。通过师资生态链构建(见图3),每名教师制订个人职业规划,根据个人兴趣和特长,确定摄影、美工、设计、建设、推广、服务某2~3个领域,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核心技能的重点培养,打造了一支技能精专互补的教学团队,既有效保障了课堂教学和项目运营指导的质量,又解决了电子商务专业师资结构不合理、教学技能单一、教师缺乏长远的职业发展规划等问题。
专业主要通过国内外进修、访问学者、访问工程师、企业顶岗实践、专项技能培训等方式突出对教师教学技能和职业岗位核心技能的培养。注重提升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定期开展兼职教师教学能力培训,积极组织兼职教师参与教研室听课交流活动,采取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结对的方式,对兼职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规范进行指导。兼职教师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学生顶岗实习指导、学生毕业论文指导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共同推动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2.4 建设电子商务综合实训基地
为有效解决电子商务专业校企深度融合难、学生岗位实战训练机会少等问题,专业贯彻先进性、生产性、共享性、开放性的建设原则,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策略,围绕“会开店、善运营、能创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职业岗位链为核心,着力打造“电子商务服务外包中心、电子商务项目运营中心和创新创业项目孵化中心”三大功能中心,打造一个集教学、培训、生产、项目孵化等功能于一体的电子商务综合实训基地,初步实现了“开店有指导、运营有项目、创业有场所”的基地建设总目标。
电子商务服务外包中心主要承担培养学生团队“运营传统企业电商项目”综合技能和素养的职责,学生团队通过在中心半年至一年的综合实训和实习,基本能完成为一家传统企业开设B2C商城或TP业务,帮助企业实现产品销售的电子商务化服务。电子商务项目运营中心分为摄影、图片处理、网页设计、推广、客服五大区域,严格按照电子商务B2C商城项目运营的要求规划工作区域和配置运营设备,不但可以承接摄影、图片处理、网页设计、推广、客服等企业项目,而且可开展教学、培训、实训实习工作。三创项目孵化区、工作室项目孵化区和精英网店孵化区,主要为学生个人和团队提供经营办公场所和配套服务,并以企业示范和专家指导培育孵化创业者。入驻孵化中心的项目和网店均采用竞争考核和淘汰制度,营造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成为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的人才和项目的孵化中心。
3 基于“职业岗位链”的电子商务专业整体设计之创新
3.1 注重整体设计,专业建设理念创新
在专业建设过程中,突出“系统谋划、整体设计”理念。通过对高职电子商务主要就业岗位群的深入分析,明晰行业发展对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和专业建设未来趋势,同时紧密结合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顶层设计专业综合化改革方案。首次提出了电子商务“职业岗位链”概念,并紧密围绕职业岗位链这条主线,整体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模式、教学保障体系(师资、基地),保证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各组成要素理念上的一致、功能上的协调和结构上的统一。
3.2 对接行业企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模式创新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人才培养的职业岗位指向性和可迁移性,坚持以职业岗位群能力为主导的学生关键能力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教学模式。通过校企合作成立工作室承接企业真实项目、公司化运作企业真实项目、通过校内生产性实训引入企业真实项目、顶岗实习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通过组建学生精英团队、参与电子商务创业园企业项目、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切实提高了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3.3 师资基地并举,教学保障体系创新
对接电子商务职业岗位链,提炼了电子商务“师资生态链”建设理念。通过构建电子商务“师资生态链”,充分发挥教师个体的优势和特性,打造了一支技能精专互补的教学团队,保证了师资团队建设的整体性、协作性和可持续性。
贯彻先进性、生产性、共享性、开放性的建设原则,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策略,围绕“会开店、善运营、能创业”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目标,创新基地建设理念,打造集教学、培训、生产、项目孵化等功能于一体的电子商务综合实训基地,全面提升了实训基地建设水平。
4 结 语
基于“职业岗位链”的电子商务专业整体设计自实施以来,切实提高了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近三年学生的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岗位对口率超过85%,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高达98%,依托学院大学生创业园等创业基地,60余名学生实现自主创业并取得了良好的经营业绩。获国家级、省级竞赛一、二等奖15项,毕业生受到电子商务行业企业的普遍欢迎。近年来共有30余所全国高职、中职院校来学习交流,辐射与示范作用明显。
主要参考文献
[1]商玮,盘红华,徐慧剑.TF-CDIO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2,(2).
中图分类号:TP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0-0136-01
一、需求分析
随着科技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科技产品的人性化水平表现出愈来愈大的需求。在计算机领域,从DOS到Windows7,从Office2000到Office2007的变化,都将用户人性化的感受融入到产品的开发之中,尤其是游戏界面的美工制作,界面的友好程度将直接影响到产品的成败。目前Windows平台下软件的开发,C++占领着主要的地位,但在界面的设计上MFC逐渐表现出自己的不足。在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的今天,能否开发出迎合用户感官需求的界面,在不久的将来,将直接制约着一个公司的发展。软件界面的升级,windows操作系统(尤其是vista和windows7)辅助软件的开发,都见证了用户界面向美观程度的靠拢。
二、方案设想
在用户界面格式化成风的今天,游戏的发展让我们为用户界面的制作找到了一个良好的机遇。通过收集查找资料,我们了解到游戏界面的编程主要依靠相关的引擎实现。
目前市场上的游戏引擎琳琅满目,在开源的引擎当中比较成熟的有两个:
DirectX(Direct eXtension,简称DX):是由微软公司创建的多媒体编程接口。由C++编程语言实现,遵循COM。旨在使基于 Windows 的计算机成为运行和显示具有丰富多媒体元素(例如全色图形、视频、3D 动画和丰富音频)的应用程序的理想平台。(baike.省略/view/15762.htm)
OpenGL(Open Graphics Library):是个定义了一个跨编程语言、跨平台的编程接口的规格,它用于三维图象(二维的亦可)。OpenGL是个专业的图形程序接口,是一个功能强大,调用方便的底层图形库。(baike.省略/view/9222.htm)
通过低级Graphic绘画类以及游戏引擎与MFC高级控件的结合,为我们开发出理想界面的软件成为可能。
三、可行性分析
以上技术的实现对于成熟公司来言并不困难,但目前软件界面的改进却仅限于标题栏和背景的优化,综合考虑用户需求以及电脑硬件配置,用户界面并没有大幅度改进的原因总结如下:
低级界面的开发比高级界面的开发需要更高的技术水平和更长的开发周期;目前软件的使用依然侧重于用户的实际需求;低级界面的运行需要较高硬件配置,如CPU、内存等;在运行速度和启动时间上高级控件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用户熟悉界面操作需要更长的时间。
但目前的局限并不能代表以后的发展,硬件性能的提升,为软件的开发提供了越来越充裕的空间,坚信在不久的将来具有更人性化的界面必将主导计算机的软件市场。正如软盘到硬盘的过渡,windows7以及.Net Framework虽然占用较多的内存和硬盘空间,但微软并没有降低用户界面的改进力度。
语言的发展路程力在减少代码的重复量,类的封装集成也会在使用的各个方面提出更多的优化方案。高级控件类脱离不了低级类的支持,我们提出的概念性界面的改进,在与高级控件类的实现原理上基本是相同的,只是由于引用了更多的图片和复杂的计算而需要更高的硬件配置。
四、知识储备
C++一直以来是比较有难度的语言,但在语言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C++依然在软件开发行业中占领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虽然其中离不开微软的支持,但其高效的代码执行效率和众多的用户数量,是其他语言无法比拟的。精通C++语言,无论是在电脑端的开发,还是应用在手机终端设备上,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要达到设想软件开发的水平需要掌握以下知识:
C++基础程序设计(重点理解面向对象思想)
VC++实效编程(MFC控件使用)
C++网络编程(不仅限于Socket)
编程规范(培养良好的编程素质)
DirectX等游戏引擎的使用
美工设计(Photoshop、3Dmax等)
关于在Java和C#的选择上,我个人认为用C++来开发Windows下的软件程序比较合适,虽然DirectX在C#的应用上也有了不少的案例,但相对于现有市场公司的需求,未来几年甚至十几年间,C++都没有被取代的趋势。
五、技术难点
(1)美工设计:用户界面的设计离不开良好的美术素养,美工制作一直以来都与编程在项目开发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既定的设计、如何在实践中突出自己的创意是个经久不衰的话题。简而言之,我们需要优秀的美工人员来共同完成项目。(2)开发模式:良好的编码规范和优秀的框架设计不仅能缩短项目开发的周期,而且对以后的升级维护也有着莫大的影响。如何开发自己的类库,没有足够实践经验将很难实现。优秀经验的交流和指导,是每个程序员求之不得的宝贵财富。书上没有这东西,也讲不明白。
六、总结
想想电影里的情节,FBI或者科学家使用的高科技计算机界面,未来3DMax中的立体图象将不仅仅是一个画面,而是真正存在于您桌面上的可执行程序!
类似于iPad、苹果的用户界面渐渐为人们所熟悉和向往,但未来的用户界面不会仅限于此,思想有多远,界面就会有多炫!
参考文献:
[1]Gopalakrishna Palem,罗小平.DirectX和OpenGL动画的录制[J].程序员,2009,03
[2]刘慧杰,靳海亮.基于VC++的OpenGL三维图形开发设计[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09,0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b)-0139-02
互联网的创新应用,是当前各行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问题。在众多的互联网技术中,Web技术是最重要的基础技术之一。学生通过Web相关技术的学习,能够打下互联网技术的学习基础,从而具备互联网相关行业从业的基本能力。
《Web技术及应用》课程的授课内容涉及Web的前端开发技术和后端开发技术,主要知识点包括:HTML、CSS、JavaScript、PHP(或JSP和ASP等后端开发技术)和网站开发工具的使用等等。目前,该课程的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与其他的单一编程语言课程相比(如C语言、Java和C++等),本课程具有知识点零碎、内容庞杂和前后关联性较少等特点;其次,随着各大互联网企业不断推出新的技术,Web技术中的新技术和新名词也不断更新,如Server-side JavaScript、HTML5 drag & drop和CSS animations等等,现有课程体系无法有效加入这些内容,而能够学习并掌握这些新知识却是这些企业选择人才的重要标准;最后,学生在校期间经常会参与各种项目或竞赛,而对于信息科学的学生来讲,这类活动通常需要建立一个网站,如何能够充分掌握Web技术并快速地建立有效的站点是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迫切需求。综上所述,探讨和研究《Web技术及应用》课程的案例式教学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1 案例驱动的《Web技术及应用》教学改革
针对《Web技术及应用》的内容零散、新内容组织和快速应用等特点,本文从案例选择、教学组织和考试环节三个方面提出了教学改革建议。
1.1 案例选择
由于本课程每一章的内容关联性不强,本门课程的案例选择应当遵循以下几点:首先,选择的案例应让学生充分理解不同技术的优劣。比如本门课程中CSS的布局与定位是重点。所以CSS布局与定位的案例应当先选取一个结构较为规整的页面,紧接着应当选取一个结构不是很规整的页面布局,同时使用HTML Table和CSS来布局,使得学生充分理解CSS布局技术的巧妙。其次,案例的选择中应当通过剖析旧有技术的缺陷而引入新的技术。比如较新的HTML5,
应当引入使用旧HTML标签一个网页网页案例,再使用新的HTML5标签制作该网页,说明新标签的优势。最后,应当在每一个主要技术学习之后提供一个较为完整的案例,这个案例不要求很复杂,但应当尽量包含该技术的主要内容。
1.2 教学组织
当选择好相应的案例之后,就要针对如何讲好案例进行相应的教学组织。
首先,应重视Web技术的角色划分。网站的制作一般都需要经过需求分析、内容设计、美工设计和页面制作等多个步骤,步骤与步骤之间具有较强的联系,且一般由多人合作完成。以往的教学强调页面制作,而忽略其他步骤,往往导致学生在面对制作整个网站时没有头绪。因此在案例中应按照网站的制作流程设计案例,在案例的展开中引入角色划分教学法。学生扮演在网站制作过程中的不同角色,每个人从自身的视点和需求出发,体验制作网站的完整从无到有的过程,理清概念和技术自身所处的位置。
其次,本门课程的目的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做网页,而应当更进一步教会学生做网页时的思维方式。通过课后对学生的调查,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时由这样的现象,即课堂上看老师做的时候明白,但自己动手去做却无从下手。其主要原因是老师仅仅教会了做网页的步骤和方法,却没有交给学生遇到不同场景、不同风格和不同格局时需要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比如在选择使用何种HTML标签来表达所需内容时,有时可以使用超链接来表达,也可以用段落和列表等其他标签来表达,这时教师最好将多种标签的使用各自展开讲述,使得学生明白做网页并不是只有一种方法,其制作过程也并不是一蹴而就。
再次,在教学的过程应当采用引导教学法。比如针对HTTP协议部分的授课,部分教师仅仅给出了协议的内容,而没有告诉学生协议各部分的作用。此时可以利用火狐提供的firebugs或IE提供的HTTP Watch或等工具抓取浏览器发送的HTTP协议数据包,通过对包头的解析形象地说明HTTP协议核心数据的作用。再比如限于授课内容和课时,后台编程部分一般只能提一下,无法深入下去,导致学生对技术的理解出现偏差。这时可引入一节技术路线专题课,阐明任何技术的出现和使用都有其特殊的背景,引导学生进入技术的应用场景,真正理解技术的精髓。其组织方式可结合实际,采用对腾讯、淘宝和百度等互联网公司的主要产品进行分析,说明他们的业务需求和设计理念,进而引导学生探讨在产品发展各个不同阶段遇到的问题,并让学生自行选择技术和发展路线解决这些问题,最后对其效果进行评价,从而加深对不同后端开发技术的理解。
最后,信息科学的学生在学习中一般保持着较强的逻辑连贯性,并且课堂的参与性较高,这就要求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收的教学过程。还要注意的是,在《Web技术及应用》课程开设的同时,一般会并行开设信息科学的一些基础课程,如C语言、数据结构和计算机体系结构等等,因此还应结合这些课程丰富实践环节,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Web技术的优点,及其相比其他技术的缺点。从而将学生已学的知识融入Web课程中,增加授课效果。
1.3 考试环节
以往课程的考试形式是教师出卷,学生答卷,这种考试形式拘泥于书本知识,无法了解学生真正的能力。《Web技术及应用》作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除了要求学生了解基本概念,还应当具备一定的知识运用、动手制作和协调能力。因此除了一般的笔试环节,还可以增加项目开发环节。学生以3~5人为一个小组,经过教师推荐和学生自选,确定项目题目。项目的运行时间贯穿整个授课环节。学生通过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完成规定的项目内容和相关文档。主要内容应包含网站开发的主要的几个步骤,包括:需求分析、网站规划、美工设计和网站制作等环节。最后通过答辩、互评和自评等考评项目得分。项目成绩比重应不少于的整体课程成绩20%,同时建议和鼓励学生以这些项目为基础参加学校和社会组织的各种竞赛,对于获奖项目给予额外加分。
2 结语
通过对案例选择、教学组织和考核环节三个方面的改革措施,使得学生对《Web技术及应用》的知识理解更加深入和透彻,提升项目和竞赛能力,从而为为培养知识与技能双优秀的互联网高端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