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网络语言文化探索

网络语言文化探索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0:39:49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网络语言文化探索,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网络语言文化探索

篇1

一、网络语言对普通话产生影响的主要原因

1.实用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逐渐增强

在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更多的追求“有用”和“简约”,网络的虚拟性使得行为和责任相对分离,给了人们更多的自由空间,激发了创造力,从而导致他们对传统语言进行大胆的改造,以方便使用,创造出了随性而又简约的网络流行词。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行为有很强的导向作用,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繁荣,外来的语言文化对传统文化也形成冲击,多元化的表达成为一种新趋势,作为传统的普通话语言教学,应该结合这种时代特点做出相应改变。

2.网络语言的传播媒介具有特殊性

相比于传统语言依靠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流,以口耳相传作为传播手段不同,网络语言的转播媒介具有特殊性。网络交际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拉近了不同地域文化的距离,来自不同省份甚至不同国家的人实现了实时交流,由于看不到对方表情、手势,因此丧失了传统交际中许多语用优势。但是与此同时,也提供了传统语言交流所不具备的资源和新的表达手段。例如,通过创造非常规的叠音词、谐音词有效的弥补了语音优势的缺失,通过大量的缩略词、缩略句的使用弥补了输速度慢的不足,通过使用形象而幽默的表情包,有效地弥补了不能看到表情的缺憾。

3.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决定语言使用习惯

首先,当代大学生追求自身思想独立,自由,以自我为中心。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富足,90后大学生的生活环境比80后更加优越,他们大都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一出生就是家庭的中心,社会环境的开放化,加上家庭教育的大量投入,90后大学生喜欢展示自我,喜欢彰显个性,喜欢通过与众不同的方式获得关注,因此流行语言最先在这一群体中开始普及。对于传统的语言习惯他们并不盲目遵循,而是独立探索,创造属于自己这一群体的语言习惯。

其次,易于接受新事物,思想开放。90后大学生生活在网络普及、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使得大学生获得信息的途径更加快捷,知识更加丰富,视野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活跃。对于新事物,他们的态度比较开放,在精神上他们追求新鲜的、时尚的、多元的。通过网络,他们的表现欲、想象力与自我意识都能够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与书写,于是精彩纷呈的网络语言便在这样的条件下应运而生,形成了不同于传统语言的鲜明个性。

二、教学中针对网络语言的解决策略

第一,用正确的态度对待网络语言

篇2

一、网络语言的定义与特点

(一)网络语言的定义

网络语言主要是指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区别于传统平面语言媒介的语言形式。网络语言最初是为了提高网络交流效率或是达到某种交流沟通需要所采用的方式。可以说网络语言同网络技术的动态发展息息相关,是一种特定环境下所使用的语言形式。同汉语言文学不同的是,网络语言构成方式多样,所代表的

(二)网络语言的特点

第一是网络语言具有自由性特点。汉语言文学中的语言构成需要按照一定语言规律,而网络语言的构成包含了字母、拼音,数字甚至实现了再“造”字。如“又双叒叕”四个字表达不断叠加的意思。这主要是因为网络社交中的交流方式以及情感表达同现实是不同,网络社交中会出于个人的便捷从而改造一些词语、甚至是利用一些错字、病句等来提高达到小群体内的交流的高效性。如“不明觉厉”是“不明白是什么,但是感觉很厉害的样子”句子的网络化处理,正是出于高效的原因,才利用四个字缩短了表达的时间。第二是网络语言具有开放性。网络语言的使用没有任何场合、语境等的影响。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在随意使用。同时网络语言的构架是不局限于汉语这种文字的,还融入了拼音、囧字数等缩写,设置还插入了一些生动的网络动画和图片。如“”字的出现。由于网络语言的构成和使用上具有自由性、开放性等特点,其有别于传统汉语言文字的优势特点,让网络语言的传播和利用具有较广的传播影响范畴。

二、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

(一)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字发展的积极影响

第一是网络语言优化语言组织形式,带来文化交流空前繁荣。汉语言文学的语言组织形式是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所展开的,且拥有一定的语言情感,要求合适的环境下使用。但是网络语言没有任何的规则限制,且能够生动形象的表达人的内心情感,一旦流行起来,在网络世界中就会变得随处可见,人们在网络平台中更容易受到这些语言的影响,并且掌握这些语言成为网络语言的传播者。如对囧于“”这个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率不高,而随着其成为一种网络语言之囧后,在日常生活交流中,人们会借助“”来表达一种广泛的情感。如听到一件囧尴尬的事情,可以用“”来表达自己的尴尬的心情。而看到一些搞笑的事情,囧也可以用“”来表达自己的无奈和郁闷。更重要的是这些网络语言还延伸到现实生活中,更好地囧囧囧实现了文化交流。如电影《人在途》、《港》、《泰》系列的应用。第二是网络语言的有利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多样化发展。由于网络语言是出自于网络,其自身的构成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内涵特点,因此当前在素质教育活动中,网络语言作为一种工具、现象在教育互动中被应用,为教育的生活化发展提供了素材,更是通过新颖、有趣性丰富了教学形式,让学生能够借助网络语言更好发展自己的汉语言能力,使得汉语言更加生动、多样化发展。

(二)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字发展的消极影响

网络语言从本质上来说根本不是语言形式,其无法正确的表达出汉语言文学的人文性、情感性等。甚至一些网络语言的构成是为了标新立异赢得社会关注所存在的,因此在构成上具有投机性。同时网络语言在青少年之间流传应用较多。对于还未形成完整的语言体系的未成年人而言,对汉语言文学进行曲解、重构的网络语言的过度接触,对正常的生活学习带来极大的误导。如最近流行的“亚子”表达,青少年在展开语言表达或是鉴赏时,下意识的利用网络语言中“亚子”来代表原本的正常的词“样子”。第二是随着一带一路的发展,我国不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都迎来了走出去的新阶段,而汉语言文学作为传播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的工具,同时作为我们的民族语言,其所具有的成熟语言体系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凝结,更是文化自信强国构建的活名片。在汉语言文学的发展趋势下,网络语言若是大行其道,其势必会对中华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来误导。

三、网络语言在汉语言文学发展中的意义

(一)成为新的文化产业

在网络技术的推动下,社会实现了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模式,在文化领域中更要求能够借助网络技术,更好地带动汉语言文化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建设文化自信强国做出贡献。当前网络语言所具有的全民参与性,流通迅速性等特点都是当前文化产业寻求发展的必备条件所在。因此当前能够实现网络语言发展的规范和引导,对于一些错误用字、词义误解等网络语言要加以抵制,但是对于一些能够丰富汉语言文学内涵和意义的网络语言,能够将其当做是汉语言文学产业化的创新点所在,符合网络语言历史人文内涵,从而实现汉语言文学的现代化发展,网络语言的人文化发展。

(二)成为新的文化传承工具

篇3

世界的被了解和被参与都需要语言来传递。于是语言成为维系人与人、人与世界各种关系的基本纽带,成为表达人的思想、感情、意志的主要手段,成为文化和习俗发展的主要媒介。因此,语言构成了人类最重要的文化环境,只有通过语言才能了解和接受文化。本文试图通过对网络语言的表现分析,以期了解网络文化的特征,从而透视

和洞察现代人的心理特征以及现代社会的文化内涵。

一、引领速食与时尚的独特性文化

在网络上信息,如果想吸引尽可能多的用户,所采用的必须是简单明了、一目了然的语言表达方式。网络语言的使用者是一个特殊的文化群体,他们常常花很长时间逗留在网络上借助电脑与别人交流,自称为“网虫”或“网民”。为了提高文字输入速度,节约上网时间,网民群落依托电脑键盘所提供的数字符号、系统工具,对一部分汉语和英语词汇或句子进行改造而广泛创造了独特的网络语言。下面以几种缩略语为例展开分析。

1.英文极简缩略语。如:BF=boyfriend(男朋友),GF=grilfriend(女朋友),FT=faint(晕倒),CU=see you(再见),PM=pardon me(原谅我),BTW=by the way(顺便说)。

2.拼音极简缩略语。如:TMD(他妈的,标准国骂),SBY(傻x,骂),MM(美眉,美女称呼)。

3.符号极简缩略语。如: :―D(非常高兴地张着嘴大笑),:―〉 (嘿……嘿……,这是张戏噱的嘴脸),:8―) (这是眼镜族专用的笑脸),:―S (表示语无伦次)。

4. 数字代码缩略语。如:56=无聊,1314=一生一世,1573=一往情深,8147=不要生气。

在网络上,你若读不懂这些语言,那便是“菜鸟”(网络新手)。据网络调查统计,我国86%的网民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59%具有大学以上学历,大学生基础网民掌握日常的英语交流是必然的,但出现在网络上的这些不成任何语法规则的英语仅是代表时尚,仅能表明网络人为追求速度而对语言所作的一种处理。

这种独特的网络语言展示了一种生活态度,表达了网民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和评价。这些缩略语表明在信息时代,一切东西都在信息的意义上速食化了,迅速吞咽,迅速消费,几乎成为人们的宿命。这种单向的、形象的、幽默的语言确实是现代网络人的丰富想象和大胆的创造力的体现,更是时代快餐社会的特殊写照。

二、崇尚无我和无序的虚拟文化

网络是一个虚拟世界,个体一方面期望撩开帷幕的一角,实现与对方的全面交流;另一方面又要利用网络遮掩现实自我,释放原始本我,以保持特定空间下的特定交流。网络们畅游在虚拟天地里,随意“播种”,随意“丰收”,无须承担任何言语或社会责任。比尔・盖茨关于网络的名言是: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其实还可对上一句:在网上没有人关心你是否是一条狗。

正是由于人们看到的网络语言只是符号,看不到这种语言背后的主体特征,也看不到信息的发源地,所以符号的拼贴、挪用、混用在网络传播中大行其道,体现了其无序化的特点。如:“见到U(you)真高兴”,“妈妈,偶(我)8(不)素(是)米(美)女”,“我的GG(哥哥)带着他的‘恐龙’GF(女朋友)也在玩zoo(公园)”。

无我的虚拟网络空间就像在假面舞会戴上面具,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陌生感消失。语言的交流因隐去人的真实姓名而令交流自由自在。在日常接触中不敢、不便,也没想到要说的,顿时真实地浮现在电脑屏幕前。在现实生活中形形的个体被那个正规的“我”全部或部分压迫着,他所想要表现的真实自己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现实环境的限制,而在网络中则可以匿名登陆,真实表现。

三、表现狂欢与边缘的前卫性文化

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人的语言方式也注定会发生“狂欢”。它摆脱了一切等级、权威、约束,表现出一种疯狂的生活,仿佛进入了一个与现实制度相隔离的第二世界。狂欢的本质是它对规范着日常生活规则的逆转,狂欢的必要性源自被压制者最终对屈服于社会规范的拒绝。网络语言在边缘化中,通过对主流文化的征用和消解,以前卫的姿态在网络空间里狂欢,给网络生存孤独的生活注入兴奋剂。如:可爱=可怜没人爱;偶像=呕吐的对象;天使=天上掉下来的一坨屎;恐龙=丑女;青蛙=丑男;蛋白质=笨蛋++神经质;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

网络语言正是在这个价值层面的狂欢上显现出其独特的文化光彩。当今社会,有很多人信奉这样的人生哲学:生活,是为了开心,而不是为了承担责任,更不是为了痛苦。与网络语言的放浪相平行对称的,诸如高消费的行为模式、享乐主义的人生哲学、丁克家庭的生活模式等等,都是这种价值观念在现代社会中的现实表现。

三、张扬叛逆与自由的游戏文化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意识结构可以大致分为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三层结构。相应的,人格也大致可以分为超我、自我和本我三重性。本我是最原始、与生俱来的人格部分,它总是按照快乐原则行事,是最基础,也是最“真实”的人格,只是在人类文明发展中,它的许多欲望和要求被视为不道德,受到了压抑,只要有机会,它就会通过各种方式表露出来。而现实生存却在不同程度上压抑着个体的自由本性。网络语言则成为表达自我叛逆性、向传统进行挑战的媒介。语言的游戏精神和叛逆精神已经成为网络交流的理想。虚拟所打破的是束缚身心自由的坚冰,为现代人实现心灵自由插上了科技翅膀。然当人一旦得到自由,他便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由此所体现的叛逆性往往也是最深刻的。

友情链接